大唐王朝。


    那是男女地位發生改變的時代。


    那是一個女人挑戰男人的時代。


    那也是女性在政治權力上登上曆史舞台的時代。


    上官婉兒,一代曠世才女,閃耀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代。


    上官婉兒,原本隻是階下女奴,命運注定沉淪於深宮冷院。


    但她卻在權謀詭譎、腥風血雨的朝堂之中,步步為營。


    最終攀至權力巔峰,成為唐朝曆史上第一位女宰相。


    縱觀上官婉兒的一生,可謂是大起大落,輝煌與悲愴並存。


    她雖出身名門,卻也嚐盡世態炎涼,備受人生百折。


    她才華出眾,敢於打破傳統桎梏。


    憑借過人智慧,化身詩界盟主,權傾一時。


    然而,過於急功近利,爭名奪利的欲望。


    最終使其功虧一簣,葬送了自己的前程和性命。


    紅顏薄命,青史留名。


    上官婉兒無疑是大唐王朝最具傳奇色采的女性之一,值得後人無限唏噓。


    對於上官婉兒的一生,我們不予評判對錯。


    但對於上官婉兒,我們不禁還要感歎一句,不服丈夫服婦人。


    上天給了她這樣的天資,她就要展露自己的智慧與才華。


    以證明在那個男尊女卑的社會,女子一樣可以活出精彩!


    “上官婉兒自稱是西漢上官桀、上官安、上官期祖孫三代的後裔。”


    “高祖父上官賢官至北周幽州太守,曾祖父上官弘曾在隋朝時任江都宮副監,祖父唐高宗時宰相上官儀。”


    “664年,祖父上官儀因替高宗起草將廢武則天的詔書,與上官庭芝一起被武則天所殺,剛剛出生的上官婉兒與母親鄭氏同被配沒掖廷。”


    “在掖廷為奴期間,在其母的精心培養下,上官婉兒熟讀詩書。”


    “不僅能吟詩著文,而且明達吏事,聰敏異常。”


    “677年,武則天召見了年僅十四歲的上官婉兒,當場出題考較。”


    “上官婉兒文不加點,詞藻華麗,語言優美,真好像是渾然天成。”


    “武則天看後大悅,當即下令免其奴婢身份,讓其掌管宮中詔命。”


    “後來武則天稱帝,詔敕多出其手者。”


    “不久,上官婉兒又因違忤旨意,罪犯死刑。”


    “但武則天惜其文才而特予赦免,隻是處以黥麵而已。”


    “以後,上官婉兒遂精心伺奉,曲意迎合,更得武則天歡心。”


    “從696年開始,武則天又讓上官婉兒處理百司奏表,參決政務。”


    “權勢日盛,軍國謀略,殺生大權,大多取決於上官婉兒。”


    “神龍元年,張柬之等擁護李唐宗室的大臣發動神龍政變,武則天被迫退位。”


    “神龍政變後,唐中宗複辟,又令上官婉兒專掌起草詔令。”


    “上官婉兒深被信任,又拜為昭容,封其母鄭氏為沛國夫人。”


    “上官婉兒與韋皇後、安樂公主亦多往來,屢次勸說韋皇後行武則天的故事。”


    “於是韋皇後上表請求規定,全國士民百姓一律為被父親休棄的母親服喪三年。”


    “又請求規定天下百姓二十三歲時才算成丁,到五十九歲就免除勞役。”


    “改易製度,用來收取人心民望,李顯都準許了。”


    柳如是:盡管上官婉兒是一代才女,但終生未嫁實在可惜。


    上官婉兒終身未嫁,原因眾多。


    第一,上官婉兒沒有瞧得上的人。


    上官婉兒有極高的政治才幹,又有極高的文學才華。


    這樣的女人,放眼當時的唐朝。


    在青年人中,可以說很少有上官婉兒瞧得上的。


    如果是有成就的老頭子,但大都有三妻四妾,上官婉兒絕不甘心去給人家當小妾。


    第二,上官婉兒不願意嫁出去。


    上官婉兒是個政治人物,從她一生的作為來看,政治也是她極為愛好的一件事。


    既然是政治人物,那就隻能在宮中,在武則天身邊才能發揮政治作用。


    要是嫁出去,她也就隻能相夫教子了。


    武則天雖然當了女皇帝,但也沒有讓天下的女人都走上仕途。


    所以,上官婉兒絕對不會嫁出去。


    上官婉兒被武則天封為才人,後來又被李顯封為昭容,這相當於一種女官的職位。


    也可能就是借妃子的封號,為上官婉兒專門設定的。


    不應該是嫁給了唐高宗,或者嫁給了李顯的表現。


    再說了,按照武則天那樣的性格,也不會讓才華橫溢的上官婉兒和自己分享丈夫。


    李顯的皇後韋後也是一個政治權欲極強的人,她自然也不會同意李顯娶上官婉兒。


    第三,武則天不想把上官婉兒嫁出去。


    因為上官婉兒非常能幹,而且對武則天非常迎奉。


    武則天很喜歡,經常讓她幫助處理政事,堪稱宰相。


    如果要考慮上官婉兒的婚姻,隻有兩種情況。


    一是把上官婉兒嫁出去,二是讓上官婉兒嫁給皇帝。


    這兩種情況武則天都不願意看到,也就不提讓上官婉兒嫁人的事情。


    “上官婉兒又向韋皇後推薦武三思,將武三思領進宮中。”


    “李顯於是開始與武三思商議政事,張柬之等人從此都受到了武三思的遏製。”


    “不久,武三思依靠韋皇後和安樂公主等人的支持。”


    “相繼設計貶殺了張柬之等五王,權傾人主,不可一世。”


    “上官婉兒又與其私通,並在所草詔令中,經常推崇武氏而排抑皇家,致使太子李重俊氣憤不已。”


    “707年七月,李重俊與左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等。”


    “矯詔發羽林軍三百餘人,殺武三思,並誅其親黨十餘人。”


    “又引兵從肅章門斬關而入,叩擊閣門搜捕上官婉兒。”


    “上官婉兒急忙逃至唐中宗和韋皇後處,並揚言太子造反。”


    “李顯和韋皇後一時大怒,遂帶著上官婉兒和安樂公主登上玄武門躲避兵鋒。”


    “令右羽林將軍劉景仁率飛騎二千餘人,閉門自守,李重俊兵敗被殺。”


    “但記載,上官婉兒曾四次向中宗進諫,反對立安樂公主為皇太女。”


    “從檢舉揭發,到辭官不做,再到削發為尼。”


    “都沒有得到唐中宗準許,最終以死相諫。”


    “喝毒藥後,太醫緊急救治,才得以保命。”


    “上官婉兒深得唐中宗李顯、韋皇後信任,專秉內政。”


    “祖父一案也被平反,上官儀追贈中書令,上官庭芝追贈黃門侍郎。”


    “此後,上官婉兒經常勸說李顯,大量設置昭文館學士,廣召當朝詞學之臣。”


    “多次賜宴遊樂,賦詩唱和。”


    “每次都同時代替李顯和韋皇後和安樂公主,數首並作,詩句優美,世人大多傳誦唱和。”


    “對大臣所作之詩,李顯又令她進行評定。”


    “名列第一者,常賞賜金爵,貴重無比。”


    “因此,朝廷內外,吟詩作賦,靡然成風。”


    “上官婉兒酷愛藏書,曾藏書萬餘卷,所藏之書均以香薰之。”


    “百年之後,其書流落民間,依然芳香撲鼻且無蟲蛀。”


    陳圓圓:上官婉兒的風流,武則天都要靠邊站,不僅征服男人還能征服女人。


    上官婉兒是一位絕世才女,不僅能征服男人還能征服女人。


    原本身為階下囚的她,憑借著自己的才華成為了萬人之上的女宰相。


    不過在上官婉兒得勢之後,私生活卻是風流不堪。


    十幾歲的上官婉兒成為了武則天的心腹,甚至武則天與男寵張昌宗玩樂也不避諱她。


    上官婉兒正值情竇初開,加上張昌宗姿容秀美,男色惑人。


    十幾歲的上官婉兒哪能把持的住,因此兩人很快打得火熱。


    一次,上官婉兒與張昌宗眉目傳情,被武則天發現。


    武則天震怒,本欲處死上官婉兒。


    但最終仍是憐惜她的才華,便隻下令處以墨刑,在臉上刻字。


    從此之後,上官婉兒如花般的容顏就有了瑕疵。


    但是,聰明的上官婉兒為了遮蓋難看的傷痕,便在傷疤處畫了一朵紅梅。


    經過這件事兒,上官婉兒深知在皇宮之中,權力才是自己的護佑。


    上官婉兒為了在殘酷的後宮生存下來,就開始和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相好,隻是朝堂上暗流湧動。


    在武則天勢危,李唐複位聲漸高後,上官婉兒便偷偷與前太子李顯相好。


    不過她十六歲就已經與李顯眉目傳情,隻是沒有名分。


    不久之後大臣發動神龍政變,武則天被迫退位。


    李顯又重新當上皇帝,上官婉兒因為提前轉舵投靠韋皇後與李顯。


    不但沒有被武則天牽連,還受命專掌起草詔令,被封為昭容。


    因韋後野心很大,也想成為下一個武則天。


    隻是她政治精力不足,需要有過經驗的上官婉兒來輔助。


    就這樣,中宗夫妻倆都對上官婉兒寵愛有加,此時的上官婉兒更加春風得意。


    上官婉兒還評定詩文,選舉人才,大力提倡清雅脫俗的文風。


    一時間,上官體盛行,上官婉兒也成為中宗文壇的引領者。


    甚至得到皇帝的允許,白天去皇宮任職,晚上迴宮外舉辦詩會。


    在此期間,上官婉兒結識了一位英年才俊崔湜。


    因此在上官婉兒的一力提攜下,不久後便當上了宰相。


    甚至崔湜因受賄被貶,上官婉兒也能全力幫他複職。


    後來崔湜人到中年,力不從心,便找了自己的三個年輕俊秀的兄弟一起服侍上官婉兒。


    從此,上官婉兒不論走到哪兒,崔家兄弟四人都寸步不離陪伴在旁。


    為了在新勢力中站穩腳跟,上官婉兒把武三思推薦給了韋後。


    武三思依靠韋後和安樂公主等人的支持,相繼設計貶殺了以張柬之為首的五王。


    不久太子李重俊派兵把武三思和其他黨給殺了,並想將上官婉兒一並捉拿。


    不得已,上官婉兒跑到了韋後宮中謊稱李重俊要造反,於是取得了兩人的信任。


    隨後,上官婉兒設計勸降了叛軍。


    而太子李重俊被殺,上官婉兒依靠自己聰明才智再次站在巔峰。


    然而盛極而衰,李隆基發動政變,趁機處死了上官婉兒。


    一個風華絕代的才女,就這樣香消玉殞。


    “其母鄭氏去世後追諡為節義夫人,上官婉兒上表將自己的品級降為婕妤以示哀悼,不久之後恢複。”


    “李顯派人又在上官婉兒居地修建園林,常引大臣宴樂其中。”


    “當時,宮禁寬疏,允許宮內官員任意出入。”


    “上官婉兒遂與一些宮官在宮外購築宅第,經常與他們交接往來,有的人因此而求得高官要職。”


    “中書侍郎崔湜就是因為與上官婉兒在外宅私通,後被引以為相的。”


    “不久,崔湜又在主持事宜時,多有違失。”


    “被禦史李尚隱彈劾,以罪被貶外州司馬。”


    “也因上官婉兒和安樂公主為其申理,仍官複原職。”


    “710年,太平公主勢力日盛,上官婉兒又依附太平公主。”


    “六月初二日,李顯突然駕崩。”


    “韋皇後將兵馬大權以及中央禁軍等全部安排了自己的黨羽和族人,朝政大權盡落韋氏之手。”


    “上官婉兒與太平公主起草了一份遺詔,立李重茂為皇太子。”


    “李旦輔政,韋皇後為皇太後攝政,以平衡各方勢力。”


    “然而宰相宗楚客、韋溫更改詔書,勸韋後效仿武則天。”


    “得到消息的李隆基與太平公主商議,決定先下手為強。”


    “唐隆元年,李隆基發動唐隆之變。”


    “以禁軍官兵攻入宮中,殺死韋後、安樂公主及所有韋後一黨。”


    “在李隆基率軍進入宮中時,上官婉兒執燭率宮人迎接。”


    “並把她與太平公主所擬遺詔拿給劉幽求觀看,以證明自己是和李唐宗室站在一起的。”


    “劉幽求拿著遺詔求李隆基開恩,但李隆基不許,斬上官婉兒於旗下。”


    “太平公主非常哀傷,派人去吊祭,並出錢五百匹絹。”


    朱棣:從巾幗宰相到挫骨揚灰,上官婉兒最幸與最不幸的一生。


    中宗李顯去世後,玄宗李隆基發動政變,處死了韋後和上官婉兒等人。


    盡管上官婉兒向李隆基投誠,但李隆基還是執意處死了上官婉兒。


    唐中宗時代,唐代的政治比較混亂,各色各樣的人都想參政。


    比如韋皇後、安樂公主、太平公主,都想做武則天第二。


    上官婉兒也是強力參與其中,不停的和別人拉幫結派,形成政治集團。


    但她本身根基比較淺,如同牆上草,風吹兩邊倒。


    誰的勢力大,她就跟誰跑。


    可悲可歎的是,人算不如天算。


    當她還沒有完全成為李氏這一黨的時候,唐隆政變發生了。


    盡管上官婉兒手持火燭,拿著遺詔以表忠心。


    但李隆基知道上官婉兒善變,不知道她以後還會再和誰拉幫結派,不如立即處死,以絕後患。


    上官婉兒死後,她的墓葬是由睿宗皇帝下製修建並予以禮葬的。


    其實上官婉兒的墓完全是太平公主一手所建,但這背後機隱含著政治動機。


    李氏宗親恨上官婉兒,太平公主又不能公開批判李隆基的行為。


    太平公主對侄兒李隆基發動政變雖然同意,那是因為有著共同的利益。


    可對李隆基殺死上官婉兒這種做法不滿,可也無可奈何。


    隻能通過哥哥睿宗皇帝為上官婉兒正名,並批準為她舉行葬禮。


    這就明顯表示了太平公主係,而上官婉兒留下的政治勢力也一並被太平公主收攏。


    之後,太平公主謀逆被李隆基賜死。


    李隆基下令平毀駙馬武攸暨墓,讓太平公主死無葬身之地。


    由此可見,唐朝的政治是何等的殘暴。


    太平公主對死於李隆基之手的上官婉兒高調示好,並親自安排誌墓下葬。


    在太平公主倒台之後,新仇加舊恨,被認定為太平公主一黨的上官婉兒。


    她的墓葬自然難以幸免,也一同被毀,屍骨蕩然無存。


    建墓與毀墓,成了兩股勢力你死我活的鬥爭。


    上官婉兒的生命生前在政治的旋渦中翻滾,即便死後也仍無法難以逃脫。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酷酷的橙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酷酷的橙子並收藏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