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法聖李悝
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 作者:酷酷的橙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中國曆史上,實行過很多次的變法。
從秦國的商鞅到後來的王安石,都通過變法實現了民富國強。
但是,很多變法者都沒有好下場。
原因很簡單,變法觸及到了很多既得利益者。
變法後的下場,通常要不就是變法者不得善終,要不就是變法的條文被最終廢除。
但是,李悝(kui)變法卻是個例外。
不僅變法成功了,李悝本人也得到了善終。
李悝變法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戰國變法的始祖。
作為戰國初期最早的變法,其後的商鞅變法,都是在其基礎框架上進行的。
李悝所主持的魏國變法,是中國曆史上最早的變法。
魏國通過變法,成為了戰國初期最先強大起來的諸侯國。
李悝收集各國法規編撰而成的《法經》,則是中國曆史上第一部係統的成文法典。
“變法圖存,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主旋律。”
“在那個群雄爭霸的時代,哪個國家變法搞得好。”
“哪個國家就可以快速富國強兵,躋身霸主行列。”
“管仲,就是這樣幫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的。”
“到了戰國時期,各國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
“由三家分晉衍生而來的魏國,一開始隻是其中很不起眼的一個小國。”
“但是新任君主魏文侯卻通過重用一個人實施變法,讓魏國迅速變身強國,稱霸百年。”
“而被魏文侯重用的這位變法先鋒,就是被後世尊奉為法家鼻祖的變法家李悝。”
“同結局淒慘的秦國變法代表人物商鞅不同,李悝不僅變法成功了,還得到了善終,這在當時是一件非常希奇的事情。”
“李悝,公元前454年出生於魏氏都城安邑。”
“當時魏國還沒有成立,所以李悝此刻還是一名晉國人。”
“李悝的少年時期過得怎麽樣,史書上鮮少記載。”
“隻知道李悝是孔子弟子子夏的學生,學得了一身儒家學問,但思想觀念上注入的實際上是法家的魂。”
“李悝的才能,是在他擔任上地守的時候顯露出來的。”
“上地屬於河西地區,毗鄰秦國的邊境,百姓頻繁遭受秦軍襲擾之苦。”
“對於李悝來說,他一無兵二無錢,想要把剽悍的秦軍打退簡直比登天還難。”
“可是維持地方安穩,又是地方長官不可推卸的責任。”
“經過深思熟慮後,李悝想出了這樣的應對方法。”
“把民變成兵,李悝從下達一道奇葩的政令開始執行。”
“政令中規定,民間所有的訴訟。”
“隻要有案情不清,無法裁決的情況,統統要以比賽箭術來定勝負。”
“老百姓一聽蒙了,可是胳膊擰不過大腿,百姓們再怎麽吐槽也得麵對現實。”
李斯:李悝是當之無愧的變法始祖,助魏國稱霸百年,結局比商鞅好得多。
李悝在變法過程中搞這麽大動靜,得罪了很多貴族階級。
但是卻能夠避開其他變法先鋒商鞅等人的厄運,最後善始善終。
綜合分析後,他認為原因不外乎幾點。
第一,李悝變法的支持者是以仁德著稱的魏文侯。
魏文侯從始至終都堅定不移地信任李悝,不斷堅定李悝變法的決心。
同時魏文侯還是少有的長壽之人,足足活了76歲,在位時間長達50多年。
這麽長的時間跨度,李悝背後站著的魏文侯始終不倒。
這不僅助力李悝順利完成了變法使命,還讓他順利熬過了最容易被仇家清算的危險期。
第二,魏文侯不僅治國有方,也很擅長培養子女。
魏文侯死後,繼承王位的是同樣英明的魏武侯。
幫助魏文侯很好地延續了霸業,實現了魏國政權的平穩過渡。
魏武侯和魏文侯認知相似,對為魏國強盛立下汗馬功勞,且已到了花甲之年的李悝,心中是感激還來不及,當然不會清算了。
第三,魏國作為三家分晉的產物,屬於新成立的國家。
最大的特點就是貴族群體的積累十分有限,還沒有形成龐大的既得利益群體。
所以李悝的變法,對這些人的傷害不算太高。
同時這些貴族也懼怕《法經》中的懲治措施,不敢冒風險去挑戰法律。
第四,李悝的變法是建立在惠民的基礎之上的,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
比如遇到自然災害時減免賦稅和地租等措施,給百姓創造了安心生產的條件,因此得到了老百姓的大力擁護。
第五,李悝做人做事沒有那麽激進。
從始至終,李悝都非常依賴於魏文侯的支持,更注重以人的力量去推進變法。
而不是像商鞅那樣,充分運用製度去深化改革,將改革措施落實為具體的可操作執行的法律條令。
所以李悝拉仇恨的程度,和商鞅當然不可同日而語。
總而言之,李悝這個人,不僅智商高,做事講究實效。
而且不好高騖遠,也不盛氣淩人,運氣也非常地不錯。
這讓李悝在建功立業,青史留名的同時,還保得了自己和家人的平安落地。
“為了不被箭術好的人欺負,大家紛紛做起了射箭狂人,天天在家裏苦練技藝。”
“不為欺壓別人,隻為出現問題時,自己能不做那個倒黴蛋兒。”
“過了一段時間,百姓們個個成為了神箭手。”
“依靠射箭水平來定勝負的律令,顯得越來越不合時宜。”
“但是當秦兵再來襲擾的時候,老百姓卻可以大展身手。”
“用箭逼得秦人們不得不狼狽不堪地撤走,邊境的頻繁被襲現象因此得到了圓滿的解決。”
“到這個時候,老百姓才明白了李悝的良苦用心。”
“原來這個長官,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判案變練兵的事情雖然不大,卻充分展現了李悝的聰明才智。”
“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中,李悝像這樣因時因地采取合理措施解決具體問題的事例還有很多。”
“也因此,他得到了魏國開國君主魏文侯的看重。”
“公元前403年,春秋超級大國晉國被晉國四卿之三的韓氏、趙氏、魏氏三家瓜分。”
“從此變成了三個國家,史稱三家分晉。”
“從此刻起,在曆史上頗有賢名的魏文侯登上了政治舞台。”
“魏文侯不僅誌向高遠、銳意進取,還具有突破傳統的無敵勇氣。”
“當上魏國國君後,魏文侯從魏國的內部發力。”
“大量的啟用賢能之才,而不是單憑國君個人的力量來治理國家。”
“被魏文侯招募的人才團隊裏,有孔子的弟子子夏,後被魏文侯拜為國師。”
“有助力魏國成為軍事強國的吳起,被提拔為將。”
“有管理能力非凡的李悝等人,被任命為相。”
“不得不承認,人才的各盡其職,是魏國一步步發展成為戰國第一強國的關鍵要素。”
商鞅:李悝能成為法家的鼻祖,主要原因在於說服了說服魏文侯,得到了鼎力支持。
戰國初期,變法就像一個風口。
哪個諸侯能率先站在風口之上,誰就能在亂局當中脫穎而出。
變法說白了,就是對國家的法令和製度做重大的變革,最終使國家富強。
魏國之所以第一個變法,隻因為魏文侯的人才政策獲得了一大批的人才,從而占據了變法的先發優勢。
這批人才裏名氣最大的當屬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門十哲之一的子夏。
魏文侯拜子夏為師學習儒家學說,子夏在魏文侯後麵的變法裏並沒有發揮多少作用。
但子夏的另一位門生卻成為變法的核心人物,也就是變法的開山鼻祖李悝。
李悝雖然師從儒家,但是卻玩起法家那一套。
李悝在魏國毗鄰秦國的西北邊境上的擔任過地方官,後來因為多次和秦軍作戰,得到了魏文侯的賞識。
二來是由於子夏的關係,魏文侯了解到李悝法家的思想。
據說李悝搞改革始於一段對話,魏文侯詢問李悝怎麽才能治理好國家。
李悝認為要治理好國家,就應該讓付出勞動的人有所收獲。
讓立下功勞的人得到封賞,任用有才能的人。
該獎賞的就必須要兌現,該處罰的就必須處罰。
魏文侯可以說是戰國初期的一代賢主,不僅賞罰分明,而且任用能人。
可是依然還在納悶,為什麽魏國的百姓對自己還是怨聲載道。
李悝迴答的幹脆利落,因為國內還有放縱享受富貴的人。
貴族們什麽事情都不幹,隻倚靠著祖輩的功勳。
不僅身居高位,而且還肆意揮霍國家錢財。
所以想要國家長治久安,就應該取消貴族們的高額俸祿,用省下來的錢招募人才。
李悝一句話刺破了魏國的毒瘤,魏文侯醍醐灌頂。
兩人一拍即合,李悝變法被提上日程。
任何改革都會損害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李悝提出選賢任能賞罰分明的口號,明顯得罪了魏國一眾貴族。
但是李悝的身後是魏文侯,貴族們再恨李悝,也隻能默不作聲。
魏文侯之所以如此支持李悝,是因為法家學說的核心就是為了強化君權。
法家對法律格外看重,將法律做為國家的根本。
在戰國這樣亂世的背景下,李悝就是要樹立一個強有力的君主,這當然是魏文侯最為喜歡的。
魏文侯清楚,如果對貴族們的權利坐視不管。
就會製造出一批特權階層,對自己的統治構成很大的威脅。
演變到最後,就會重演三家分晉的局麵。
魏文侯能夠審時度勢,大力支持李悝變法。
這是李悝能夠在戰國初期第一個趕上變法風口,並取得不錯成績的重要原因。
李悝得到魏文侯的大力支持後,立刻開足馬力,站在變法風口揚帆起航。
“當上相國不久,李悝便和魏文侯針對國家治理的基本方略進行了一番探討。”
“李悝認為治理國家最重要的一點,是要任用有才能的人,同時根據履責情況正確賞罰。”
“魏文侯疑惑自己賞罰一向很得當,為什麽百姓卻不是很支持?”
“李悝毫不客氣地指出,那是因為有不勞而獲的貴族子弟。”
“這些人仰仗著祖上的功勞享受優厚俸祿卻對國家毫無貢獻,不如用這些人的俸祿來招募各方人才。”
“不得不佩服,李悝的觀點,非常具有前瞻性,而魏文侯也對李悝的觀點讚不絕口。”
“在魏文侯的支持下,李悝以魏國變法總指揮的身份。”
“對魏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麵進行了一場深刻而全麵的變革,揭開了戰國變法運動的序幕。”
“李悝的變法主要包含,政治製度,法治,經濟。”
“政治製度的改革方麵,李悝義無反顧地廢除了自商周以來實施了一千多年的世卿世祿製。”
“用這些不勞而獲之人的俸祿來招募賢才,建立起一整套封建製的官僚製度。”
“幫助新興地主階級進入國家的統治機構,進而上升為統治階級。”
“法治改革方麵,李悝通過總結吸收他國經驗。”
“結合魏國具體情況,製定了維護新興地主利益的統一法律《法經》。”
“《法經》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規定,規定貴族群體犯法也要受到法律製裁。”
“對影響百姓生活的偷盜、搶劫、傷人、害命等行為,《法經》進行了明確定罪,規定了從輕、從重等法律適用的基本法則。”
“讓魏國實現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法製管理,為百姓的安穩生活解除了後顧之憂。”
“經濟改革方麵,為了充分發掘民眾的耕田積極性。”
“李悝明令廢除了井田製,開始承認土地私有。”
“這一改革,開了戰國時期確認土地私有製的先河。”
“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影響深遠。”
嬴政:可以說《法經》是法家成員心中的聖典,更是華夏法學思想的鼻祖。
李悝雖是法家的開山鼻祖,但是骨子裏流著儒家的血。
刑罰隻是手段,要維護體恤百姓才是國家強盛的王道。
春秋時期的法律成為維護貴族,欺壓百姓的工具。
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是春秋時法律的核心思想。
那個時候的大臣們都是有地有兵的貴族,什麽時候看國君不順眼了,就要造反弑君的。
而李悝的《法經》在懲戒貴族方麵,就有了很大的進步。
比如說相國與將領接受行賄,身邊的人員全部要誅殺,導致當時魏國的官吏每天都是膽戰心驚。
李悝的《法經》不光維護公平正義,更保護了老百姓的權益,這是春秋時期的法律裏絕對不可能出現的。
老百姓的期望很簡單,就是平平安安的,人身和財產的安全是百姓最掛念的事。
在刑罰中,對百姓私有財產的侵犯稱為盜,對百姓的人身傷害稱為賊。
隻有讓老百姓有安全感,能踏踏實實地工作,國家才能穩定繁榮。
《法經》裏對壞人的懲罰,那是相當的嚴格。
比如殺人犯,不光要抄家,還要讓妻子為奴。
對於偷盜的人,要砍掉腳。
私自翻越城牆,如果是一個人就殺頭,如果十人以上直接滅族。
有不法聚眾行為超過五日,可以立即誅殺。
李悝之所以要這麽殘忍的懲罰這些人,是為了維護魏國的安定。
當時的魏國是要建立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國家,決不能重迴春秋時期那種三天兩頭造反作亂的局麵。
隻有國君腰杆子硬了,國內造反勢力才不敢造次,老百姓才能安寧。
一個國君要行王道,首要任務就是懲治盜賊。
儒法合一是李悝法家思想的最高境界,李悝做到了。
李悝通過變法讓魏國實力大增,吹響了變法的第一聲號角。
其餘諸侯國看到魏國如此迅速崛起,紛紛效仿,法家一時之間成為整個戰國的主流。
“同時,李悝清楚地意識到,魏國地處中原。”
“疆域不大,人口眾多,亟待解決的是老百姓填飽肚子的問題。”
“畢竟物質充足了,國家才能對外征戰,開疆拓土。”
“但是土地麵積就這麽大,沒有什麽新技術新種子。”
“如何提高糧食產量,讓農業發展迅速取得質的飛躍呢?”
“李悝不是農業專家,也沒有從種植技術方麵下手,而是盤算起了土地的利用率問題。”
“李悝算了這樣一筆賬,魏國一共有九萬頃土地。”
“除去山澤、屋舍之外,還有六萬頃農田可供播種。”
“如果老百姓勤勉耕種的話,畝產可以增加三鬥左右。”
“如果老百姓消極怠工的話,畝產會減少三鬥。”
“也就是說,土地利用得充分與否,可以產生一百八十萬石的差額。”
“為了把土地所產生的效益發揮到極致,李悝想出了‘盡地力’這一絕招。”
“一是地裏麵不能種植單一作物,得混合著栽種五穀。”
“主打一個東方不亮西方亮,做兩手準備,應對天災人禍。”
“二是地裏麵不能種樹,避免樹木葉子遮擋了農作物生長所需要的陽光。”
“三是官府要真正起到作用,遇到惡劣天氣時,要迅速組織百姓搶收莊稼。”
“避免老百姓因為個人力量單薄,而讓莊稼爛在地裏頭,造成巨大浪費。”
“四是不能浪費一點可以耕種之地,適合種田的種田,不適合種田的就種菜種水果。”
“同時大力發展養殖副業,盡一切可能提升農民收入。”
“除了盡地力,李悝還提出了平糴(di)法。”
“也就是官府在豐收的年份向百姓平價收糧,防止商家壓價導致穀賤傷農。”
“歉收的年份,官府再平價將儲備糧賣出。”
“防止商人趁機哄抬物價,導致饑荒。”
“通過這些方法,魏國的農業生產得到迅猛發展,成為了魏國的強國之本。”
“魏國的國力也在迅速提升,短短幾年已經出現了富國民強的新氣象。”
“成功地邁入了戰國七雄之列,為後來稱霸百年打下了雄厚的基礎。”
“李悝的這些變法舉措,後來更是被商鞅原封不動的搬到了秦國。”
“助力秦國一躍成為戰國時期最強盛的國家,可謂貢獻卓著。”
劉徹:李悝成功解決了魏文侯三個問題,使得魏國的國力極為強盛。
任何改革都會涉及到經濟改革,魏文侯曾向李悝提出了關於經濟改革的靈魂三問。
如何把國家的財富做大?如何建立劃分財富的規則?如何懲戒那些不遵守規則的人?
在李悝看來魏國必須重農,提高糧食產量才是王道。
為了提高糧食產量,李悝破天荒的提出必須保護好百姓,才能穩定魏國的基層,糧食、兵源也會滾滾而來。
李悝為解決這個問題,頒布了盡地力和平糴法的政策。
所謂盡地力,就是讓土地最大程度地進行產出,通過精耕細作提高畝產量。
所謂平糴法,就是官府從農民手裏收購糧食,在饑荒時賣出糧食,用來平抑糧價。
李悝通過盡地力和平糴法,解決了魏文侯提出的第一個問題。
財富做大了,就要解決魏文侯的第二個問題,如何分財富。
法家的核心是強化君主的權力,國君大權獨攬。
在魏國隻有國君一人說了算,決不能出現春秋時卿大夫犯上作亂的情況,所以分財富的人必須是國君。
所以李悝的做法很簡單,就是徹底廢除世卿世祿製。
若想要獲得財富,就得憑借實力,不再憑借出身。
李悝這一舉措徹底顛覆了春秋時期的治國理念,從此唯才是舉政策在魏國乃至整個戰國諸侯中普遍施行。
但是畢竟有一些人對李悝的財富分配規則不滿,這就是魏文侯的第三個問題,怎麽懲罰這些人。
於是乎,李悝整出一部《法經》來懲治這些人。
《法經》是中華曆史上第一部係統性的法典,並不是即興創造的。
而是李悝結合前人與自己執政經驗總結出來的,具有無與倫比的先進性。
有了《法經》的加持,李悝完美的解決了魏文侯的三個問題,讓魏國實力突飛猛進。
從秦國的商鞅到後來的王安石,都通過變法實現了民富國強。
但是,很多變法者都沒有好下場。
原因很簡單,變法觸及到了很多既得利益者。
變法後的下場,通常要不就是變法者不得善終,要不就是變法的條文被最終廢除。
但是,李悝(kui)變法卻是個例外。
不僅變法成功了,李悝本人也得到了善終。
李悝變法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戰國變法的始祖。
作為戰國初期最早的變法,其後的商鞅變法,都是在其基礎框架上進行的。
李悝所主持的魏國變法,是中國曆史上最早的變法。
魏國通過變法,成為了戰國初期最先強大起來的諸侯國。
李悝收集各國法規編撰而成的《法經》,則是中國曆史上第一部係統的成文法典。
“變法圖存,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主旋律。”
“在那個群雄爭霸的時代,哪個國家變法搞得好。”
“哪個國家就可以快速富國強兵,躋身霸主行列。”
“管仲,就是這樣幫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的。”
“到了戰國時期,各國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
“由三家分晉衍生而來的魏國,一開始隻是其中很不起眼的一個小國。”
“但是新任君主魏文侯卻通過重用一個人實施變法,讓魏國迅速變身強國,稱霸百年。”
“而被魏文侯重用的這位變法先鋒,就是被後世尊奉為法家鼻祖的變法家李悝。”
“同結局淒慘的秦國變法代表人物商鞅不同,李悝不僅變法成功了,還得到了善終,這在當時是一件非常希奇的事情。”
“李悝,公元前454年出生於魏氏都城安邑。”
“當時魏國還沒有成立,所以李悝此刻還是一名晉國人。”
“李悝的少年時期過得怎麽樣,史書上鮮少記載。”
“隻知道李悝是孔子弟子子夏的學生,學得了一身儒家學問,但思想觀念上注入的實際上是法家的魂。”
“李悝的才能,是在他擔任上地守的時候顯露出來的。”
“上地屬於河西地區,毗鄰秦國的邊境,百姓頻繁遭受秦軍襲擾之苦。”
“對於李悝來說,他一無兵二無錢,想要把剽悍的秦軍打退簡直比登天還難。”
“可是維持地方安穩,又是地方長官不可推卸的責任。”
“經過深思熟慮後,李悝想出了這樣的應對方法。”
“把民變成兵,李悝從下達一道奇葩的政令開始執行。”
“政令中規定,民間所有的訴訟。”
“隻要有案情不清,無法裁決的情況,統統要以比賽箭術來定勝負。”
“老百姓一聽蒙了,可是胳膊擰不過大腿,百姓們再怎麽吐槽也得麵對現實。”
李斯:李悝是當之無愧的變法始祖,助魏國稱霸百年,結局比商鞅好得多。
李悝在變法過程中搞這麽大動靜,得罪了很多貴族階級。
但是卻能夠避開其他變法先鋒商鞅等人的厄運,最後善始善終。
綜合分析後,他認為原因不外乎幾點。
第一,李悝變法的支持者是以仁德著稱的魏文侯。
魏文侯從始至終都堅定不移地信任李悝,不斷堅定李悝變法的決心。
同時魏文侯還是少有的長壽之人,足足活了76歲,在位時間長達50多年。
這麽長的時間跨度,李悝背後站著的魏文侯始終不倒。
這不僅助力李悝順利完成了變法使命,還讓他順利熬過了最容易被仇家清算的危險期。
第二,魏文侯不僅治國有方,也很擅長培養子女。
魏文侯死後,繼承王位的是同樣英明的魏武侯。
幫助魏文侯很好地延續了霸業,實現了魏國政權的平穩過渡。
魏武侯和魏文侯認知相似,對為魏國強盛立下汗馬功勞,且已到了花甲之年的李悝,心中是感激還來不及,當然不會清算了。
第三,魏國作為三家分晉的產物,屬於新成立的國家。
最大的特點就是貴族群體的積累十分有限,還沒有形成龐大的既得利益群體。
所以李悝的變法,對這些人的傷害不算太高。
同時這些貴族也懼怕《法經》中的懲治措施,不敢冒風險去挑戰法律。
第四,李悝的變法是建立在惠民的基礎之上的,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
比如遇到自然災害時減免賦稅和地租等措施,給百姓創造了安心生產的條件,因此得到了老百姓的大力擁護。
第五,李悝做人做事沒有那麽激進。
從始至終,李悝都非常依賴於魏文侯的支持,更注重以人的力量去推進變法。
而不是像商鞅那樣,充分運用製度去深化改革,將改革措施落實為具體的可操作執行的法律條令。
所以李悝拉仇恨的程度,和商鞅當然不可同日而語。
總而言之,李悝這個人,不僅智商高,做事講究實效。
而且不好高騖遠,也不盛氣淩人,運氣也非常地不錯。
這讓李悝在建功立業,青史留名的同時,還保得了自己和家人的平安落地。
“為了不被箭術好的人欺負,大家紛紛做起了射箭狂人,天天在家裏苦練技藝。”
“不為欺壓別人,隻為出現問題時,自己能不做那個倒黴蛋兒。”
“過了一段時間,百姓們個個成為了神箭手。”
“依靠射箭水平來定勝負的律令,顯得越來越不合時宜。”
“但是當秦兵再來襲擾的時候,老百姓卻可以大展身手。”
“用箭逼得秦人們不得不狼狽不堪地撤走,邊境的頻繁被襲現象因此得到了圓滿的解決。”
“到這個時候,老百姓才明白了李悝的良苦用心。”
“原來這個長官,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判案變練兵的事情雖然不大,卻充分展現了李悝的聰明才智。”
“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中,李悝像這樣因時因地采取合理措施解決具體問題的事例還有很多。”
“也因此,他得到了魏國開國君主魏文侯的看重。”
“公元前403年,春秋超級大國晉國被晉國四卿之三的韓氏、趙氏、魏氏三家瓜分。”
“從此變成了三個國家,史稱三家分晉。”
“從此刻起,在曆史上頗有賢名的魏文侯登上了政治舞台。”
“魏文侯不僅誌向高遠、銳意進取,還具有突破傳統的無敵勇氣。”
“當上魏國國君後,魏文侯從魏國的內部發力。”
“大量的啟用賢能之才,而不是單憑國君個人的力量來治理國家。”
“被魏文侯招募的人才團隊裏,有孔子的弟子子夏,後被魏文侯拜為國師。”
“有助力魏國成為軍事強國的吳起,被提拔為將。”
“有管理能力非凡的李悝等人,被任命為相。”
“不得不承認,人才的各盡其職,是魏國一步步發展成為戰國第一強國的關鍵要素。”
商鞅:李悝能成為法家的鼻祖,主要原因在於說服了說服魏文侯,得到了鼎力支持。
戰國初期,變法就像一個風口。
哪個諸侯能率先站在風口之上,誰就能在亂局當中脫穎而出。
變法說白了,就是對國家的法令和製度做重大的變革,最終使國家富強。
魏國之所以第一個變法,隻因為魏文侯的人才政策獲得了一大批的人才,從而占據了變法的先發優勢。
這批人才裏名氣最大的當屬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門十哲之一的子夏。
魏文侯拜子夏為師學習儒家學說,子夏在魏文侯後麵的變法裏並沒有發揮多少作用。
但子夏的另一位門生卻成為變法的核心人物,也就是變法的開山鼻祖李悝。
李悝雖然師從儒家,但是卻玩起法家那一套。
李悝在魏國毗鄰秦國的西北邊境上的擔任過地方官,後來因為多次和秦軍作戰,得到了魏文侯的賞識。
二來是由於子夏的關係,魏文侯了解到李悝法家的思想。
據說李悝搞改革始於一段對話,魏文侯詢問李悝怎麽才能治理好國家。
李悝認為要治理好國家,就應該讓付出勞動的人有所收獲。
讓立下功勞的人得到封賞,任用有才能的人。
該獎賞的就必須要兌現,該處罰的就必須處罰。
魏文侯可以說是戰國初期的一代賢主,不僅賞罰分明,而且任用能人。
可是依然還在納悶,為什麽魏國的百姓對自己還是怨聲載道。
李悝迴答的幹脆利落,因為國內還有放縱享受富貴的人。
貴族們什麽事情都不幹,隻倚靠著祖輩的功勳。
不僅身居高位,而且還肆意揮霍國家錢財。
所以想要國家長治久安,就應該取消貴族們的高額俸祿,用省下來的錢招募人才。
李悝一句話刺破了魏國的毒瘤,魏文侯醍醐灌頂。
兩人一拍即合,李悝變法被提上日程。
任何改革都會損害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李悝提出選賢任能賞罰分明的口號,明顯得罪了魏國一眾貴族。
但是李悝的身後是魏文侯,貴族們再恨李悝,也隻能默不作聲。
魏文侯之所以如此支持李悝,是因為法家學說的核心就是為了強化君權。
法家對法律格外看重,將法律做為國家的根本。
在戰國這樣亂世的背景下,李悝就是要樹立一個強有力的君主,這當然是魏文侯最為喜歡的。
魏文侯清楚,如果對貴族們的權利坐視不管。
就會製造出一批特權階層,對自己的統治構成很大的威脅。
演變到最後,就會重演三家分晉的局麵。
魏文侯能夠審時度勢,大力支持李悝變法。
這是李悝能夠在戰國初期第一個趕上變法風口,並取得不錯成績的重要原因。
李悝得到魏文侯的大力支持後,立刻開足馬力,站在變法風口揚帆起航。
“當上相國不久,李悝便和魏文侯針對國家治理的基本方略進行了一番探討。”
“李悝認為治理國家最重要的一點,是要任用有才能的人,同時根據履責情況正確賞罰。”
“魏文侯疑惑自己賞罰一向很得當,為什麽百姓卻不是很支持?”
“李悝毫不客氣地指出,那是因為有不勞而獲的貴族子弟。”
“這些人仰仗著祖上的功勞享受優厚俸祿卻對國家毫無貢獻,不如用這些人的俸祿來招募各方人才。”
“不得不佩服,李悝的觀點,非常具有前瞻性,而魏文侯也對李悝的觀點讚不絕口。”
“在魏文侯的支持下,李悝以魏國變法總指揮的身份。”
“對魏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麵進行了一場深刻而全麵的變革,揭開了戰國變法運動的序幕。”
“李悝的變法主要包含,政治製度,法治,經濟。”
“政治製度的改革方麵,李悝義無反顧地廢除了自商周以來實施了一千多年的世卿世祿製。”
“用這些不勞而獲之人的俸祿來招募賢才,建立起一整套封建製的官僚製度。”
“幫助新興地主階級進入國家的統治機構,進而上升為統治階級。”
“法治改革方麵,李悝通過總結吸收他國經驗。”
“結合魏國具體情況,製定了維護新興地主利益的統一法律《法經》。”
“《法經》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規定,規定貴族群體犯法也要受到法律製裁。”
“對影響百姓生活的偷盜、搶劫、傷人、害命等行為,《法經》進行了明確定罪,規定了從輕、從重等法律適用的基本法則。”
“讓魏國實現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法製管理,為百姓的安穩生活解除了後顧之憂。”
“經濟改革方麵,為了充分發掘民眾的耕田積極性。”
“李悝明令廢除了井田製,開始承認土地私有。”
“這一改革,開了戰國時期確認土地私有製的先河。”
“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影響深遠。”
嬴政:可以說《法經》是法家成員心中的聖典,更是華夏法學思想的鼻祖。
李悝雖是法家的開山鼻祖,但是骨子裏流著儒家的血。
刑罰隻是手段,要維護體恤百姓才是國家強盛的王道。
春秋時期的法律成為維護貴族,欺壓百姓的工具。
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是春秋時法律的核心思想。
那個時候的大臣們都是有地有兵的貴族,什麽時候看國君不順眼了,就要造反弑君的。
而李悝的《法經》在懲戒貴族方麵,就有了很大的進步。
比如說相國與將領接受行賄,身邊的人員全部要誅殺,導致當時魏國的官吏每天都是膽戰心驚。
李悝的《法經》不光維護公平正義,更保護了老百姓的權益,這是春秋時期的法律裏絕對不可能出現的。
老百姓的期望很簡單,就是平平安安的,人身和財產的安全是百姓最掛念的事。
在刑罰中,對百姓私有財產的侵犯稱為盜,對百姓的人身傷害稱為賊。
隻有讓老百姓有安全感,能踏踏實實地工作,國家才能穩定繁榮。
《法經》裏對壞人的懲罰,那是相當的嚴格。
比如殺人犯,不光要抄家,還要讓妻子為奴。
對於偷盜的人,要砍掉腳。
私自翻越城牆,如果是一個人就殺頭,如果十人以上直接滅族。
有不法聚眾行為超過五日,可以立即誅殺。
李悝之所以要這麽殘忍的懲罰這些人,是為了維護魏國的安定。
當時的魏國是要建立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國家,決不能重迴春秋時期那種三天兩頭造反作亂的局麵。
隻有國君腰杆子硬了,國內造反勢力才不敢造次,老百姓才能安寧。
一個國君要行王道,首要任務就是懲治盜賊。
儒法合一是李悝法家思想的最高境界,李悝做到了。
李悝通過變法讓魏國實力大增,吹響了變法的第一聲號角。
其餘諸侯國看到魏國如此迅速崛起,紛紛效仿,法家一時之間成為整個戰國的主流。
“同時,李悝清楚地意識到,魏國地處中原。”
“疆域不大,人口眾多,亟待解決的是老百姓填飽肚子的問題。”
“畢竟物質充足了,國家才能對外征戰,開疆拓土。”
“但是土地麵積就這麽大,沒有什麽新技術新種子。”
“如何提高糧食產量,讓農業發展迅速取得質的飛躍呢?”
“李悝不是農業專家,也沒有從種植技術方麵下手,而是盤算起了土地的利用率問題。”
“李悝算了這樣一筆賬,魏國一共有九萬頃土地。”
“除去山澤、屋舍之外,還有六萬頃農田可供播種。”
“如果老百姓勤勉耕種的話,畝產可以增加三鬥左右。”
“如果老百姓消極怠工的話,畝產會減少三鬥。”
“也就是說,土地利用得充分與否,可以產生一百八十萬石的差額。”
“為了把土地所產生的效益發揮到極致,李悝想出了‘盡地力’這一絕招。”
“一是地裏麵不能種植單一作物,得混合著栽種五穀。”
“主打一個東方不亮西方亮,做兩手準備,應對天災人禍。”
“二是地裏麵不能種樹,避免樹木葉子遮擋了農作物生長所需要的陽光。”
“三是官府要真正起到作用,遇到惡劣天氣時,要迅速組織百姓搶收莊稼。”
“避免老百姓因為個人力量單薄,而讓莊稼爛在地裏頭,造成巨大浪費。”
“四是不能浪費一點可以耕種之地,適合種田的種田,不適合種田的就種菜種水果。”
“同時大力發展養殖副業,盡一切可能提升農民收入。”
“除了盡地力,李悝還提出了平糴(di)法。”
“也就是官府在豐收的年份向百姓平價收糧,防止商家壓價導致穀賤傷農。”
“歉收的年份,官府再平價將儲備糧賣出。”
“防止商人趁機哄抬物價,導致饑荒。”
“通過這些方法,魏國的農業生產得到迅猛發展,成為了魏國的強國之本。”
“魏國的國力也在迅速提升,短短幾年已經出現了富國民強的新氣象。”
“成功地邁入了戰國七雄之列,為後來稱霸百年打下了雄厚的基礎。”
“李悝的這些變法舉措,後來更是被商鞅原封不動的搬到了秦國。”
“助力秦國一躍成為戰國時期最強盛的國家,可謂貢獻卓著。”
劉徹:李悝成功解決了魏文侯三個問題,使得魏國的國力極為強盛。
任何改革都會涉及到經濟改革,魏文侯曾向李悝提出了關於經濟改革的靈魂三問。
如何把國家的財富做大?如何建立劃分財富的規則?如何懲戒那些不遵守規則的人?
在李悝看來魏國必須重農,提高糧食產量才是王道。
為了提高糧食產量,李悝破天荒的提出必須保護好百姓,才能穩定魏國的基層,糧食、兵源也會滾滾而來。
李悝為解決這個問題,頒布了盡地力和平糴法的政策。
所謂盡地力,就是讓土地最大程度地進行產出,通過精耕細作提高畝產量。
所謂平糴法,就是官府從農民手裏收購糧食,在饑荒時賣出糧食,用來平抑糧價。
李悝通過盡地力和平糴法,解決了魏文侯提出的第一個問題。
財富做大了,就要解決魏文侯的第二個問題,如何分財富。
法家的核心是強化君主的權力,國君大權獨攬。
在魏國隻有國君一人說了算,決不能出現春秋時卿大夫犯上作亂的情況,所以分財富的人必須是國君。
所以李悝的做法很簡單,就是徹底廢除世卿世祿製。
若想要獲得財富,就得憑借實力,不再憑借出身。
李悝這一舉措徹底顛覆了春秋時期的治國理念,從此唯才是舉政策在魏國乃至整個戰國諸侯中普遍施行。
但是畢竟有一些人對李悝的財富分配規則不滿,這就是魏文侯的第三個問題,怎麽懲罰這些人。
於是乎,李悝整出一部《法經》來懲治這些人。
《法經》是中華曆史上第一部係統性的法典,並不是即興創造的。
而是李悝結合前人與自己執政經驗總結出來的,具有無與倫比的先進性。
有了《法經》的加持,李悝完美的解決了魏文侯的三個問題,讓魏國實力突飛猛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