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圖聖裴秀
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 作者:酷酷的橙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地圖是人類自步入文明社會以來,極其重要的生產生活工具。
雖然現代有了更為方便的衛星導航等技術,普通人不再那麽需要傳統地圖。
但地圖學仍舊是現代科學門類中,不斷被深入研究的學科。
測繪是門古老的科學,在中國源遠流長,自有文字記載以來就有關於測繪的描述。
裴秀提出的繪圖理論,把中國地圖學的理論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對中國古代地圖事業的影響深刻而久遠。
為記念這位中國地圖創始人而設立的裴秀獎,是中國地圖學界最高獎項。
“裴秀,字季彥,魏晉期間河東人。”
“西晉大臣,著名地理學家,開創中國古代地圖繪製學。”
“223年,裴秀出生在一個世代官宦的家庭裏。”
“東漢尚書令裴茂之孫,曹魏光祿大夫裴潛之子。”
“由於家庭的優越條件,裴秀從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加上天資聰穎,裴秀到八九歲的時候,已經能寫出一手好文章了。”
“裴秀十幾歲時,就已經很有名望了。”
“裴秀的叔父裴徽,在當時名望很高,家中常有很多賓客來往。”
“有一次,裴徽當著客人提起這個聰明的小侄子。”
“客人們就留上了心,從裴徽家裏出來,便去找裴秀。”
“裴秀年紀小小的,卻知書達禮。”
“見了客人也不知道靦腆害羞,總是有問必答。”
“而且妙語連珠,逗得客人們開懷大笑。”
“裴秀還拿出自己寫的文章,請客人們批評。”
“對不同意見,裴秀也能有理有據地辯論幾句,引得客人們興致盎然。”
“一時間,人們稱讚裴秀是後進的領袖。”
“裴潛過五十歲生日的時候,家裏請了幾桌客人,都是裴潛的同僚和當時的名士。”
“裴秀的生母的出身微賤,裴秀的嫡母宣氏根本就不把這個小妾當一迴事。”
“宣氏叫裴秀的母親出來上菜,客人們不敢怠慢,全都站起來向她問候施禮。”
“席散以後,宣氏立即打掃出兩間上房。”
“請裴秀母子搬進去住,從此不敢再輕視她了。”
“幾年後,將軍毌丘儉欣賞裴秀,將裴秀推薦給大將軍曹爽。”
“並稱讚裴秀生而聰慧,博學強記,孝敬尊長。”
“於是,曹爽召裴秀為自己的下屬。”
“244年,裴秀父親裴潛去世後。”
“裴秀世襲父爵清陽亭侯,不久遷為黃門侍郎。”
“當時魏帝曹髦好學有文才,多次請裴秀到東堂一起講解談論學問,切磋文章,稱裴秀為儒林文人。”
“249年,發生了高平陵事件。”
“司馬懿和曹爽火拚,曹爽被殺,裴秀受牽連被免職。”
“河東裴氏家族勢力很大,但很快就被任命為廷尉正。”
“裴秀在司馬昭麾下擔任司馬,參與謀劃軍國之政。”
李世民:嚴格說來,五胡亂華的災難,裴秀也有一定的責任。
自古以來,中國人便善於巧思,在工程技術上很有天賦。
但可惜的是,中國人雖然擅長技術,但卻非常不重視技術。
諸葛亮為解決運糧難題,於是發明了木牛流馬。
這種運輸工具能夠緩慢地自行,非常適合在崎嶇的山路中行進。
諸葛亮之後,又一位大發明家橫空出世,此人就是曹魏的馬鈞。
馬鈞官做得不大,空餘時間也很多,於是將全部精力投入到發明創造之中。
馬鈞曾改進織布機,研製出指南車,讓曹魏君臣十分驚歎。
之後,馬鈞又發現農民灌溉困難,因此發明了翻車。
這種水車利用人力可以將水由低處提到高處,並沿用了一千多年,一直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諸葛亮北伐後,馬鈞不甘心隻在民用機械上有所建樹,於是開始著力研究軍用技術。
當時,諸葛亮發明的連弩曾讓魏國大吃苦頭。
之後,朝廷將魏軍繳獲的諸葛連弩拿給馬鈞研究。
馬鈞認為諸葛連弩還不完美,改造一下,可以將其威力提高五倍。
其後馬鈞對連弩進行了改進,竟能連發五十支箭。
官渡之戰時,謀士曾發明了一種投石車,專門用來克製袁紹的箭塔。
馬鈞經過研究,認為這種投石車實在太粗劣,射程短,而且射速還慢。
於是馬鈞在投石車上加了個輪子,掛上幾十塊大石頭,用機械轉動輪子,可迅速地接連拋射。
然而,曹魏政權對馬鈞的投石車卻不珍惜,反而還想方設法挖苦。
裴秀年紀輕輕就享有名望,有時不免自視過高,看不起他人。
對於馬鈞設計製作攻城用的發石車,能接連不斷地把大石頭發射到遠方。
裴秀對此嗤之以鼻,嘲笑這項發明沒有實用價值,並與馬鈞展開辯論賽。
馬鈞說話結巴,口才遠不及裴秀,被駁得啞口無言,後來就不說話了。
裴秀贏得了辯論賽的勝利,相當得意,異常驕傲。
其實,裴秀對機械原理並無了解,取勝隻是仗著牙尖嘴利罷了。
由於馬鈞的投石車沒有得到重視,於是被束之高閣。
數十年後,中原大亂,五胡亂華。
胡人的鐵騎席卷中原,中原淪為野蠻人的跑馬場。
若馬鈞的連發弩和投石車還在,又如何會懼怕胡人的騎兵。
而裴秀崇尚的清談,在胡人的屠刀麵前連絲毫作用也沒有。
“257年,諸葛誕據壽占春發動叛亂。”
“司馬昭親自率軍討伐,裴秀與尚書仆射陳泰、黃門侍郎鍾會從征。”
“當司馬昭率大軍進攻時,裴秀隨著軍隊,司馬昭把繪製地圖的任務交給了裴秀。”
“裴秀仔細認真,準確地畫出了蜀漢的軍事部署和重要設施的地圖。”
“司馬昭對照地圖考察當地的地理情況,發現裴秀所畫的地圖準確無誤。”
“在參與軍事行動中,裴秀也經常注意觀察各地的地形、山川、河流的位置,不斷地豐富了地圖知識,為後來編繪各種地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58年,叛亂被平定後。”
“裴秀逐漸得到司馬昭器重,先後被封為魯陽鄉侯、魯陽縣侯。”
“不久升為尚書仆射,增加食邑一千戶。”
“264年,朝廷下詔審查改革各種法律製度。”
“當時荀顗負責製定禮儀,賈充負責訂正法律,而裴秀則負責修改官製。”
“裴秀建議恢複五等爵製,於是自騎督以上的六百多人都受封爵位。”
“裴秀被封為濟川侯,封地六十裏,食邑一千四百戶,以高苑縣的濟川墟為侯國所在地。”
“當時,司馬昭在選擇繼承人時猶豫不決。”
“不知道到底該選擇已經過繼給哥哥的長子司馬攸,還是自己的兒子司馬炎。”
“裴秀後來便告知司馬昭,司馬炎在世人中有德望,又有天生的標記,一定不是為人臣的相貌,自此才定司馬炎為世子。”
“266年,司馬炎當了晉國的開國皇帝以後。”
“對裴秀更加賞識和重用,任命他擔任尚書令和司空。”
“司空是掌管工程,地圖和戶籍的官。”
“裴秀精通儒學,多聞博識,又留心政事。”
“在司馬炎受禪的時候,匯聚群臣進言的要領。”
“裴秀所裁定的事,都不違犯禮。”
“裴秀創製朝廷禮儀,陳列刑法,大多都被采納應用,作為範例。”
“裴秀在位四年,被當世稱為名公。”
蘇軾:不得不說,裴秀的眼光毒辣,一眼就看出司馬炎是繼承人的最佳人選。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篡奪了曹魏大權。
司馬懿死後,其長子司馬師接任,繼續掌權。
因為司馬師無嗣,於是司馬攸被過繼給司馬師。
而司馬師是司馬懿的長子,說明包括司馬懿在內的司馬家是很希望司馬攸為第三代繼承人的。
司馬師死後,因養子司馬攸年幼,隻有十歲。
因此,司馬師將大權交給了其弟司馬昭。
司馬昭晚年,在選擇繼承人的問題上猶豫不決,不知道該選長子司馬炎還是選次子司馬攸。
在當時,司馬攸的才能、名聲和威望都在司馬炎之上,司馬炎比不上弟弟司馬攸。
司馬攸雖然是司馬昭的次子,但是已經過繼給了司馬師。
在法理上,司馬攸是司馬師之後。
而司馬昭的大權,就是從司馬師那裏接來的。
司馬昭經常告訴世人,他手裏所掌握的本來是司馬師的天下。
因此,司馬昭曾一度很鍾意司馬攸,有讓司馬攸作為繼承人的想法。
司馬炎一生最大的政敵,就是自己的弟弟司馬攸了。
司馬昭猶豫不決之際,找來了圖聖裴秀為二人看麵相。
裴秀一看司馬炎的麵相就被折服了,幫司馬炎出謀劃策。
於是在裴秀的支持下,司馬炎成功確定了世子之位。
當時司馬昭已經鍾意司馬攸了,天平已經向司馬攸傾斜了。
在這個最重要的關頭,裴秀的勸諫讓司馬昭改變了主意。
沒有裴秀的勸說,司馬昭肯定選擇司馬攸了。
事實證明,裴秀看人的眼光確實不錯。
這場世子之爭的硝煙味並不濃烈,司馬炎得到裴秀的支持後順利被立,司馬攸也沒有生出不臣之心。
司馬炎稱帝後,立刻就封弟弟司馬攸為齊王。
讓司馬攸總統軍事,而司馬攸一生也盡到了作為臣弟的責任。
“裴秀擔任司空時,除負責朝廷政務外。”
“還主管全國的戶籍,土地,田畝賦稅和地圖等事。”
“當時,有人繪製了一幅《舊天下大圖》,足足用了80匹絹。”
“裴秀采用大約為1:180的比例尺,把那幅巨圖縮小成一丈左右的《地形方丈圖》。”
“裴秀還把名山大川、河流湖泊、城鎮鄉村等標注得一清二楚。”
“裴秀認為《禹貢》中的山川地名,沿用久遠,後世多有改變。”
“解說者常常牽強附會,漸漸混淆不清,”
“於是,裴秀采集甄別舊文,有疑的地方缺而不論。”
“古代有其名而當今不用的地方,也都作出注解。”
“作成《禹貢地域圖》十八篇,上奏晉武帝,被收藏於秘府。”
“裴秀在圖的前麵寫了序言,詳細談到了繪製地圖所運用的方法,它體現了裴秀在製圖理論上的卓越見解。”
“裴秀總結中國古代地圖繪製的經驗,在《禹貢地域圖》序中提出了著名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製圖理論製圖六體。”
“即繪製地圖時必須遵守的六項原則,包括分率(比例尺)、準望(方位)、道裏(距離)、高下(地勢起伏)、方邪(傾斜角度)、迂直(河流道路的曲直)。”
“這六項原則是互相聯係,互相製約的,包括了製圖學中的主要問題。”
“裴秀的製圖六體對後世製圖工作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因此裴秀被為中國科學製圖學之父。”
“271年三月初七,裴秀服用了寒食散後,立即喝下了冷酒。”
“藥物和冷酒相互作用,竟然導致裴秀中毒,離開了人世。”
“年僅四十八歲,諡號元,即巨鹿元公。”
“裴秀逝世後,司馬炎下詔表示痛惜。”
“裴秀聰敏而有德,舉止儒雅,佐皇室而輔國政,功勳宏大。”
“正準備依賴裴秀闡釋施行各種法製,為世人作出典範,但不幸去世,甚為痛惜。”
“裴秀自幼聰慧過人,備受欣賞。”
“成年後,裴秀能文能武,跟隨司馬昭征戰立下汗馬功勞。”
“裴秀力挺司馬炎上位,被器重,製定製度不違背禮儀。”
“可惜誤食寒食散,意外而離世,令人遺憾。”
徐光啟:可以說裴秀是華夏地圖學理論的奠基人,影響華夏地圖學達一千多年。
裴秀的一生,在政治上相當顯赫。
除了政治上的成就以外,裴秀最重要的成就是在地圖繪測上的巨大貢獻。
裴秀提出的地圖繪測理論製圖六體,對後世的地圖繪測都有著巨大的影響。
在裴秀的理論中,對比例尺方位以及距離之間的關係,作了詳細的解釋說明。
分率是反映麵積和長寬的比例,準望是確定地貌彼此間的相互方位關係。
道裏則是用以確定兩地之間道路的距離,高下即相對高層。
方邪即地麵坡度的起伏,迂直即實地高低起伏與圖上距離的換算。
裴秀認為製圖六體是相互聯係的,在地圖製作中極為重要。
地圖如果隻有圖形而沒有分率,就無法進行實地和圖上距離比較和量測。
如果按比例尺繪圖,不考慮準望。
那麽在這一處的地圖精度還可以,在其它地方就會有偏差。
有了方位而無道裏,就不知圖上各居民地之間的遠近,就如山海阻隔不能相通。
有了距離,而不測高下,不知山的坡度大小。
則路程遠近必與實際相違背,地圖同樣精度不高,不能應用。
這些理論之間都是相互影響的,但這些理論並不是憑空臆想出來的。
當裴秀在政治權利上達到自己的巔峰位置之時,他認為自己應該在一些其他方麵做一些成績,為後世留下一些財富。
在自己長久的學識積累中,裴秀知道有一本名叫《禹貢》的書中曾記載了一些山川地名以及具體的行走路。
但是裴秀認為隻是通過文字來進行記載有些太過於片麵,並且隨著時間的更迭,具體的山川路線會出現變化。
於是裴秀以《禹貢》為參考,實際勘測為基準,繪製了一副全新的地圖《禹貢地域圖》。
《禹貢地域圖》十八篇,是華夏第一部曆史地圖集,開創了一種全新的繪圖方法。
這幅地圖中的一切山脈、河流、湖泊、沼澤、平原以及高原,都是經過實地勘測繪製而成。
這幅地圖是裴秀地圖繪測理論的集大成者,幾乎涵蓋了地圖學製作中的所有基本理論。
這份詳細精密的地圖,為後期人們的出行以及軍隊之間的行軍提供了巨大的便利。
也正是因為有了裴秀,華夏的地圖繪測技術就不曾落後於西方。
裴秀的地圖繪製理論影響了後世,後期的隋唐宋元明時代的地圖繪測都深受裴秀的影響。
在西方地圖測繪技術傳入華夏之前,裴秀的製圖方法一直是華夏繪製地圖所遵循的規範。
雖然現代有了更為方便的衛星導航等技術,普通人不再那麽需要傳統地圖。
但地圖學仍舊是現代科學門類中,不斷被深入研究的學科。
測繪是門古老的科學,在中國源遠流長,自有文字記載以來就有關於測繪的描述。
裴秀提出的繪圖理論,把中國地圖學的理論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對中國古代地圖事業的影響深刻而久遠。
為記念這位中國地圖創始人而設立的裴秀獎,是中國地圖學界最高獎項。
“裴秀,字季彥,魏晉期間河東人。”
“西晉大臣,著名地理學家,開創中國古代地圖繪製學。”
“223年,裴秀出生在一個世代官宦的家庭裏。”
“東漢尚書令裴茂之孫,曹魏光祿大夫裴潛之子。”
“由於家庭的優越條件,裴秀從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加上天資聰穎,裴秀到八九歲的時候,已經能寫出一手好文章了。”
“裴秀十幾歲時,就已經很有名望了。”
“裴秀的叔父裴徽,在當時名望很高,家中常有很多賓客來往。”
“有一次,裴徽當著客人提起這個聰明的小侄子。”
“客人們就留上了心,從裴徽家裏出來,便去找裴秀。”
“裴秀年紀小小的,卻知書達禮。”
“見了客人也不知道靦腆害羞,總是有問必答。”
“而且妙語連珠,逗得客人們開懷大笑。”
“裴秀還拿出自己寫的文章,請客人們批評。”
“對不同意見,裴秀也能有理有據地辯論幾句,引得客人們興致盎然。”
“一時間,人們稱讚裴秀是後進的領袖。”
“裴潛過五十歲生日的時候,家裏請了幾桌客人,都是裴潛的同僚和當時的名士。”
“裴秀的生母的出身微賤,裴秀的嫡母宣氏根本就不把這個小妾當一迴事。”
“宣氏叫裴秀的母親出來上菜,客人們不敢怠慢,全都站起來向她問候施禮。”
“席散以後,宣氏立即打掃出兩間上房。”
“請裴秀母子搬進去住,從此不敢再輕視她了。”
“幾年後,將軍毌丘儉欣賞裴秀,將裴秀推薦給大將軍曹爽。”
“並稱讚裴秀生而聰慧,博學強記,孝敬尊長。”
“於是,曹爽召裴秀為自己的下屬。”
“244年,裴秀父親裴潛去世後。”
“裴秀世襲父爵清陽亭侯,不久遷為黃門侍郎。”
“當時魏帝曹髦好學有文才,多次請裴秀到東堂一起講解談論學問,切磋文章,稱裴秀為儒林文人。”
“249年,發生了高平陵事件。”
“司馬懿和曹爽火拚,曹爽被殺,裴秀受牽連被免職。”
“河東裴氏家族勢力很大,但很快就被任命為廷尉正。”
“裴秀在司馬昭麾下擔任司馬,參與謀劃軍國之政。”
李世民:嚴格說來,五胡亂華的災難,裴秀也有一定的責任。
自古以來,中國人便善於巧思,在工程技術上很有天賦。
但可惜的是,中國人雖然擅長技術,但卻非常不重視技術。
諸葛亮為解決運糧難題,於是發明了木牛流馬。
這種運輸工具能夠緩慢地自行,非常適合在崎嶇的山路中行進。
諸葛亮之後,又一位大發明家橫空出世,此人就是曹魏的馬鈞。
馬鈞官做得不大,空餘時間也很多,於是將全部精力投入到發明創造之中。
馬鈞曾改進織布機,研製出指南車,讓曹魏君臣十分驚歎。
之後,馬鈞又發現農民灌溉困難,因此發明了翻車。
這種水車利用人力可以將水由低處提到高處,並沿用了一千多年,一直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諸葛亮北伐後,馬鈞不甘心隻在民用機械上有所建樹,於是開始著力研究軍用技術。
當時,諸葛亮發明的連弩曾讓魏國大吃苦頭。
之後,朝廷將魏軍繳獲的諸葛連弩拿給馬鈞研究。
馬鈞認為諸葛連弩還不完美,改造一下,可以將其威力提高五倍。
其後馬鈞對連弩進行了改進,竟能連發五十支箭。
官渡之戰時,謀士曾發明了一種投石車,專門用來克製袁紹的箭塔。
馬鈞經過研究,認為這種投石車實在太粗劣,射程短,而且射速還慢。
於是馬鈞在投石車上加了個輪子,掛上幾十塊大石頭,用機械轉動輪子,可迅速地接連拋射。
然而,曹魏政權對馬鈞的投石車卻不珍惜,反而還想方設法挖苦。
裴秀年紀輕輕就享有名望,有時不免自視過高,看不起他人。
對於馬鈞設計製作攻城用的發石車,能接連不斷地把大石頭發射到遠方。
裴秀對此嗤之以鼻,嘲笑這項發明沒有實用價值,並與馬鈞展開辯論賽。
馬鈞說話結巴,口才遠不及裴秀,被駁得啞口無言,後來就不說話了。
裴秀贏得了辯論賽的勝利,相當得意,異常驕傲。
其實,裴秀對機械原理並無了解,取勝隻是仗著牙尖嘴利罷了。
由於馬鈞的投石車沒有得到重視,於是被束之高閣。
數十年後,中原大亂,五胡亂華。
胡人的鐵騎席卷中原,中原淪為野蠻人的跑馬場。
若馬鈞的連發弩和投石車還在,又如何會懼怕胡人的騎兵。
而裴秀崇尚的清談,在胡人的屠刀麵前連絲毫作用也沒有。
“257年,諸葛誕據壽占春發動叛亂。”
“司馬昭親自率軍討伐,裴秀與尚書仆射陳泰、黃門侍郎鍾會從征。”
“當司馬昭率大軍進攻時,裴秀隨著軍隊,司馬昭把繪製地圖的任務交給了裴秀。”
“裴秀仔細認真,準確地畫出了蜀漢的軍事部署和重要設施的地圖。”
“司馬昭對照地圖考察當地的地理情況,發現裴秀所畫的地圖準確無誤。”
“在參與軍事行動中,裴秀也經常注意觀察各地的地形、山川、河流的位置,不斷地豐富了地圖知識,為後來編繪各種地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58年,叛亂被平定後。”
“裴秀逐漸得到司馬昭器重,先後被封為魯陽鄉侯、魯陽縣侯。”
“不久升為尚書仆射,增加食邑一千戶。”
“264年,朝廷下詔審查改革各種法律製度。”
“當時荀顗負責製定禮儀,賈充負責訂正法律,而裴秀則負責修改官製。”
“裴秀建議恢複五等爵製,於是自騎督以上的六百多人都受封爵位。”
“裴秀被封為濟川侯,封地六十裏,食邑一千四百戶,以高苑縣的濟川墟為侯國所在地。”
“當時,司馬昭在選擇繼承人時猶豫不決。”
“不知道到底該選擇已經過繼給哥哥的長子司馬攸,還是自己的兒子司馬炎。”
“裴秀後來便告知司馬昭,司馬炎在世人中有德望,又有天生的標記,一定不是為人臣的相貌,自此才定司馬炎為世子。”
“266年,司馬炎當了晉國的開國皇帝以後。”
“對裴秀更加賞識和重用,任命他擔任尚書令和司空。”
“司空是掌管工程,地圖和戶籍的官。”
“裴秀精通儒學,多聞博識,又留心政事。”
“在司馬炎受禪的時候,匯聚群臣進言的要領。”
“裴秀所裁定的事,都不違犯禮。”
“裴秀創製朝廷禮儀,陳列刑法,大多都被采納應用,作為範例。”
“裴秀在位四年,被當世稱為名公。”
蘇軾:不得不說,裴秀的眼光毒辣,一眼就看出司馬炎是繼承人的最佳人選。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篡奪了曹魏大權。
司馬懿死後,其長子司馬師接任,繼續掌權。
因為司馬師無嗣,於是司馬攸被過繼給司馬師。
而司馬師是司馬懿的長子,說明包括司馬懿在內的司馬家是很希望司馬攸為第三代繼承人的。
司馬師死後,因養子司馬攸年幼,隻有十歲。
因此,司馬師將大權交給了其弟司馬昭。
司馬昭晚年,在選擇繼承人的問題上猶豫不決,不知道該選長子司馬炎還是選次子司馬攸。
在當時,司馬攸的才能、名聲和威望都在司馬炎之上,司馬炎比不上弟弟司馬攸。
司馬攸雖然是司馬昭的次子,但是已經過繼給了司馬師。
在法理上,司馬攸是司馬師之後。
而司馬昭的大權,就是從司馬師那裏接來的。
司馬昭經常告訴世人,他手裏所掌握的本來是司馬師的天下。
因此,司馬昭曾一度很鍾意司馬攸,有讓司馬攸作為繼承人的想法。
司馬炎一生最大的政敵,就是自己的弟弟司馬攸了。
司馬昭猶豫不決之際,找來了圖聖裴秀為二人看麵相。
裴秀一看司馬炎的麵相就被折服了,幫司馬炎出謀劃策。
於是在裴秀的支持下,司馬炎成功確定了世子之位。
當時司馬昭已經鍾意司馬攸了,天平已經向司馬攸傾斜了。
在這個最重要的關頭,裴秀的勸諫讓司馬昭改變了主意。
沒有裴秀的勸說,司馬昭肯定選擇司馬攸了。
事實證明,裴秀看人的眼光確實不錯。
這場世子之爭的硝煙味並不濃烈,司馬炎得到裴秀的支持後順利被立,司馬攸也沒有生出不臣之心。
司馬炎稱帝後,立刻就封弟弟司馬攸為齊王。
讓司馬攸總統軍事,而司馬攸一生也盡到了作為臣弟的責任。
“裴秀擔任司空時,除負責朝廷政務外。”
“還主管全國的戶籍,土地,田畝賦稅和地圖等事。”
“當時,有人繪製了一幅《舊天下大圖》,足足用了80匹絹。”
“裴秀采用大約為1:180的比例尺,把那幅巨圖縮小成一丈左右的《地形方丈圖》。”
“裴秀還把名山大川、河流湖泊、城鎮鄉村等標注得一清二楚。”
“裴秀認為《禹貢》中的山川地名,沿用久遠,後世多有改變。”
“解說者常常牽強附會,漸漸混淆不清,”
“於是,裴秀采集甄別舊文,有疑的地方缺而不論。”
“古代有其名而當今不用的地方,也都作出注解。”
“作成《禹貢地域圖》十八篇,上奏晉武帝,被收藏於秘府。”
“裴秀在圖的前麵寫了序言,詳細談到了繪製地圖所運用的方法,它體現了裴秀在製圖理論上的卓越見解。”
“裴秀總結中國古代地圖繪製的經驗,在《禹貢地域圖》序中提出了著名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製圖理論製圖六體。”
“即繪製地圖時必須遵守的六項原則,包括分率(比例尺)、準望(方位)、道裏(距離)、高下(地勢起伏)、方邪(傾斜角度)、迂直(河流道路的曲直)。”
“這六項原則是互相聯係,互相製約的,包括了製圖學中的主要問題。”
“裴秀的製圖六體對後世製圖工作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因此裴秀被為中國科學製圖學之父。”
“271年三月初七,裴秀服用了寒食散後,立即喝下了冷酒。”
“藥物和冷酒相互作用,竟然導致裴秀中毒,離開了人世。”
“年僅四十八歲,諡號元,即巨鹿元公。”
“裴秀逝世後,司馬炎下詔表示痛惜。”
“裴秀聰敏而有德,舉止儒雅,佐皇室而輔國政,功勳宏大。”
“正準備依賴裴秀闡釋施行各種法製,為世人作出典範,但不幸去世,甚為痛惜。”
“裴秀自幼聰慧過人,備受欣賞。”
“成年後,裴秀能文能武,跟隨司馬昭征戰立下汗馬功勞。”
“裴秀力挺司馬炎上位,被器重,製定製度不違背禮儀。”
“可惜誤食寒食散,意外而離世,令人遺憾。”
徐光啟:可以說裴秀是華夏地圖學理論的奠基人,影響華夏地圖學達一千多年。
裴秀的一生,在政治上相當顯赫。
除了政治上的成就以外,裴秀最重要的成就是在地圖繪測上的巨大貢獻。
裴秀提出的地圖繪測理論製圖六體,對後世的地圖繪測都有著巨大的影響。
在裴秀的理論中,對比例尺方位以及距離之間的關係,作了詳細的解釋說明。
分率是反映麵積和長寬的比例,準望是確定地貌彼此間的相互方位關係。
道裏則是用以確定兩地之間道路的距離,高下即相對高層。
方邪即地麵坡度的起伏,迂直即實地高低起伏與圖上距離的換算。
裴秀認為製圖六體是相互聯係的,在地圖製作中極為重要。
地圖如果隻有圖形而沒有分率,就無法進行實地和圖上距離比較和量測。
如果按比例尺繪圖,不考慮準望。
那麽在這一處的地圖精度還可以,在其它地方就會有偏差。
有了方位而無道裏,就不知圖上各居民地之間的遠近,就如山海阻隔不能相通。
有了距離,而不測高下,不知山的坡度大小。
則路程遠近必與實際相違背,地圖同樣精度不高,不能應用。
這些理論之間都是相互影響的,但這些理論並不是憑空臆想出來的。
當裴秀在政治權利上達到自己的巔峰位置之時,他認為自己應該在一些其他方麵做一些成績,為後世留下一些財富。
在自己長久的學識積累中,裴秀知道有一本名叫《禹貢》的書中曾記載了一些山川地名以及具體的行走路。
但是裴秀認為隻是通過文字來進行記載有些太過於片麵,並且隨著時間的更迭,具體的山川路線會出現變化。
於是裴秀以《禹貢》為參考,實際勘測為基準,繪製了一副全新的地圖《禹貢地域圖》。
《禹貢地域圖》十八篇,是華夏第一部曆史地圖集,開創了一種全新的繪圖方法。
這幅地圖中的一切山脈、河流、湖泊、沼澤、平原以及高原,都是經過實地勘測繪製而成。
這幅地圖是裴秀地圖繪測理論的集大成者,幾乎涵蓋了地圖學製作中的所有基本理論。
這份詳細精密的地圖,為後期人們的出行以及軍隊之間的行軍提供了巨大的便利。
也正是因為有了裴秀,華夏的地圖繪測技術就不曾落後於西方。
裴秀的地圖繪製理論影響了後世,後期的隋唐宋元明時代的地圖繪測都深受裴秀的影響。
在西方地圖測繪技術傳入華夏之前,裴秀的製圖方法一直是華夏繪製地圖所遵循的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