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劍聖裴旻
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 作者:酷酷的橙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大唐開元盛世,文化極為昌盛。
對唐朝文化影響力最大的幾人,便是曆史上有名的三絕五聖了。
唐文宗時,曾向全國發出了一道罕見的詔書,將李白的詩歌、張旭的草書、裴旻的劍舞禦封為大唐三絕。
世人又把草聖張旭、畫聖吳道子、茶聖陸羽、詩聖杜甫、劍聖裴昱,尊稱為五聖。
毫不誇張的說,裴旻是古往今來得到朝廷認定的惟一一位劍聖。
“劍乃百兵之首,這種武器融匯冷兵器時代的技術精髓,成為中國冷兵器的代表。”
“在許多文學和影視作品中,都出現了劍聖等擅長用劍的角色,使劍一度成為武俠中熱度最高的元素。”
“說起影視劇中的劍聖,顯然這些人物都是虛構的,並不真實。”
“其實,中華古代真的有這樣一位劍聖。”
“而且還獲得過大唐皇帝的認可,他就是大唐名將裴(pei)旻(min)。”
“裴旻,唐玄宗開元年間人。”
“裴旻出身唐時最顯赫的世家之一,河東裴氏。”
“裴氏家族自古為三晉望族,也是中國曆史上聲勢顯赫的名門巨族。”
“裴旻的曆史知名度不算太高,至少沒有與他同時期的的座下弟子李白高。”
“不同於後世人杜撰的劍聖角色,裴旻的劍聖是皇帝欽點的。”
“在唐文宗時期,曾把李白的詩,張旭的草書,裴旻的劍舞稱為唐代三絕。”
“古往今來得到朝廷認定的劍聖僅此一位,別無二家。”
“裴旻雖然是劍聖,但他絕不是什麽不世出的閑雲野鶴。”
“開元年間,裴旻被任命為龍華軍使,手握重兵。”
“在大唐與吐蕃、契丹的戰爭中,裴旻都有參與。”
“後來,裴旻因戰功被封為左金吾衛大將軍。”
“這個官職屬正三品,堪稱唐朝軍界最高將領。”
“不論是京城的禁衛軍,還是地方的府兵,均受該職調遣。”
“裴旻的成名之戰,是他率領三萬唐軍討伐奚人那場戰役。”
“因為唐軍中了敵人的埋伏,裴將軍與其部下深陷重圍,被伏兵困在險要之地。”
“那日唐軍來到一處山穀中,突然,山穀兩側冒出一大群手持硬弓的敵人。”
“刹那間,箭如飛蝗,死傷無數。”
“眼看著這支軍隊就要交待在這裏了,這時唐軍之中殺出一員大將。”
“隻見裴旻飛身躍入敵陣,麵對撲麵而來的箭雨渾然不懼。”
“裴旻拔出寶刀,在身前畫了一個圓,朝著裴旻飛來的箭矢全部被撥落在地。”
“敵軍將領見此人有如此神技,嚇得麵如土色,立即率軍撤退。”
“用刀擋下飛箭,這需要極快的反應時間和高超的技藝。”
“因為這個傳說,裴旻遭到了後世人的質疑。”
杜甫:裴旻的劍術之高超,的確當得起劍聖的美譽。
裴旻劍聖的名號,他可謂是如雷貫耳。
裴旻成名後,憑借自己高超的劍術獲得了世人的稱讚,更獲得了眾多仰慕者的追隨。
於是便自開一脈,稱宗作祖,非被認可者不收不教。
拜師裴旻的人絡繹不絕,可見裴旻的劍術當世罕見。
裴旻乃是傳承幾百年的貴族世家子弟,更是稱宗作祖的劍派祖師,這樣的人一般情況下是絕不會在大庭廣眾之下進行表演的。
像裴旻這樣驕傲的人有自己的堅持,會將這種當眾表演的做法當做是恥辱而深惡痛絕。
但凡事都有例外,裴旻就曾經當眾展示過高超的劍術,令圍觀者歎為觀止。
裴旻劍術超群,傳說有一絕技,更是讓人大開眼界。
在裴旻母親去世的時候,曾邀請畫家吳道子來家中繪畫給母親安魂超渡。
繪畫之前,吳道子覺得沒有靈感和感悟,便請裴旻來一段劍舞助興。
裴旻欣然應允,立即開始舞起來。
隻見裴旻的劍舞舞得出神入化,超凡脫俗,精彩絕倫,觀看的人無不喝彩。
最終,即將結束時。
裴旻拋劍入雲,離地幾十丈高,隨即又用劍鞘絲毫不差地接住落下的寶劍。
這一招類似於修仙者憑空禦劍的招式,嚇得很多在場的圍觀者戰戰兢兢,臉色煞白,半天迴不過神來。
當畫聖吳道子趁機求觀劍術,而裴旻沒有猶豫。
這時的裴旻脫去了貴族的驕傲,隱去了宗師的身份,收起了大丈夫的尊嚴。
那一刻裴旻隻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一個求畫聖為母親做陰冥壁畫的孝子而已。
“從古至今,對裴旻的質疑聲從未停止過。”
“但遺憾的是,在正史中能看到的關於裴旻的篇幅很少。”
“這是因為開元盛世的緣故,所以那些裴旻發揮實力的戰役均被一筆帶過。”
“況且,開元年間,唐朝的軍事一度到達巔峰。”
“裴旻這種有一技之長的能人有不少,所以他的光芒或多或少被掩蓋了。”
“雖說史官們吝惜筆墨,不肯過多地呈現這位劍聖的風采。”
“但所幸同時期乃至後世的詩人,都熱衷於將裴旻將軍作為題材寫進詩句中。”
“裴旻百年之後,他的名聲非但沒有消失,反而隨著這些詩文的傳播變得更加響亮。”
“其中比較出名的有顏真卿的《贈裴將軍》,以及王維的《贈裴將軍》。”
“李白的劍法很高超,曾創造過一日劍屠三虎的戰績,可這些戰績放在他師父裴旻麵前就是小兒科。”
“裴旻也曾找老虎練過,一日屠虎三十一頭,比徒弟多了十倍。”
“有人認為之所以裴旻願意教李白劍術,是因為李白頗有才名,給他些麵子罷了。”
“但是眾所周知,古人禮教森嚴,收徒弟這種事是馬虎不來的。”
“如果李白沒有學劍的天賦,估計裴旻不會解囊相授的。”
“更何況,裴將軍乃皇帝禦封的劍聖。”
“如果隨便教李白兩手,將來李白賣弄時出了醜,打的就是自己的臉了。”
“所以說,李白肯定是有些底子的。”
“雖然沒到萬中無一那種程度,但也算是個奇才。”
“否則,李白就不會在接受裴旻指點後,成為用劍高手了。”
“根據記載,裴旻的劍術高超,曾當眾表演了飛劍之術。”
“飛劍之術,顯然已脫離了武術的範疇,頗有傳奇色彩。”
“但想來裴旻的劍法是有些獨到之處的,否則文人沒必要如此大費筆墨為其吹噓。”
蘇軾:關於李白是否真拜過裴旻為師,並沒有確鑿的證據可以證明這一點。
有的人認為李白確實拜裴旻為師,有一些史料記載了李白拜裴旻為師的情況。
根據這些記載,李白在年輕時向裴旻請教劍術,並受到了裴旻的指導和影響。
李白的詩歌中常常出現劍術和武士的形象,與裴旻的影響有關。
但也有一些人認為李白並沒有真正拜裴旻為師,而是借用了裴旻的形象來豐富自己的詩歌創作。
李白在創作詩歌時受到了裴旻的劍術和豪情的啟發,但並沒有直接的師徒關係。
盡管史料記載了李白拜裴旻為師的情況,但也存在著對這一記載的質疑。
一些儒生認為,這段記載可能是對李白形象的美化和傳說的誇大。
李白是一個自由奔放的詩人,不喜受束縛,很難想象他會真正拜師學藝。
此外,裴旻在史書上的資料相對較少,很難找到確鑿的證據來證明他與李白確實有師徒關係。
另一方麵,一些儒生則持有相反的觀點。
他們認為李白的詩歌中經常出現劍術和武士的形象,這與裴旻的影響有很大關係。
雖然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李白拜裴旻為師,但李白與裴旻的相遇和交流是有可能發生的。
無論李白是否真正拜裴旻為師,李白與裴旻的相遇和交流都對他的詩歌創作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裴旻作為一位劍客,他的劍術和豪情風采無疑給李白帶來了靈感和啟發。
李白在自己的詩歌中常常描繪劍術和武士的形象,表達了對自由和豪情的追求。
這種對劍客形象的描繪和追求,使李白的詩歌具有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師徒情緣的意義不僅在於對李白個人的影響,也在於對華夏詩歌的貢獻。
李白以其卓越的文學才華和獨特的藝術風格,成為了中華文學史上的瑰寶,為後人樹立了榜樣。
而師徒情緣的傳說和故事,更是豐富了中華詩歌文化的傳統底蘊。
“除了飛劍之外,還有兩個傳說足以證明裴旻武功之高。”
“不過,在這兩個傳說中裴旻使用的不是自己拿手的劍,而是弓。”
“裴旻在龍華軍中當差那會,奉命駐守在北平。”
“唐朝時的生態環境與現在大為迥異,當時的北平有不少老虎。”
“老虎成群結隊地出現於山上,一度成為禍患。”
“某一天,裴旻帶著弓箭上了山,一天的功夫就幹掉了三十一隻老虎。”
“裴旻覺得老虎也不過如此,悠然自得地走下山。”
“擺出一副神氣的模樣,逢人便說自己殺掉了三十一隻老虎。”
“這時,人群中走出一個老頭,告訴裴旻殺掉的根本不是老虎,而是長得像老虎的彪。”
“老頭還告誡裴旻武功的確不錯,殺彪還算可以。”
“但如果遇到了真老虎,估計就不頂用了。”
“裴旻有些不服,詢問哪裏有真的老虎。”
“老頭向北一指,告訴裴旻北方三十裏就有真老虎出現。”
“裴旻立即策馬向北,來到一森林中找尋老虎的蹤跡。”
“過了一會,林子裏果然竄出一隻老虎。”
“雖然這老虎看起來個頭比較小,但卻十分兇猛。”
“看到裴旻到來,立即從草叢中竄出來。”
“一聲大吼,地動山搖,風雲變幻。”
“隻一聲吼就嚇得裴旻的馬受了驚,裴旻的弓箭也遺失了,差點被老虎吃掉。”
“裴旻沒有兵器,隻能安撫住馬,撤出了樹林,沒能與老虎一較高下。”
“從此以後,裴旻不再去射虎。”
“而是專心練劍,用心鎮守北平郡。”
“最終,成就劍聖的美名。”
“雖然裴旻殺的那三十一隻彪不是老虎,但也是與老虎一般兇猛的貓科動物,估計是豹貓之類的猛獸。”
“能一天殺三十一隻這種猛獸,足見裴旻武功之高。”
“估計若非裴旻的馬受了驚,他真能與老虎分出勝負。”
“關於裴旻的另一傳說,講的是裴旻殺蜘蛛。”
“早年裴旻遊曆江湖時,在一座山上看到一隻大蜘蛛。”
“這蜘蛛足有車輪一般大小,十分駭人。”
“蜘蛛襲擊裴旻時,從屁股中擠出的網就像布一樣厚實,裴旻險些中了招。”
“不過,裴旻的反應非常快。”
“他在網罩住之前就逃離了險地,並掏出弓箭結果了大蜘蛛。”
“為了當作紀念,裴旻將蛛網收藏起來。”
“裴旻當將軍時,每聽說手下有人受傷。”
“他就拿出蜘蛛網,從上麵剪下幾寸,當作繃帶止血,效果奇佳。”
“這些雖說隻能證明裴旻射箭很有水平,但與劍法也有很大的關係。”
“裴旻曾用刀撥箭退敵,這足以說明裴旻擅長使用各種冷兵器,而不是拘泥於劍。”
“就像武俠中草木竹石均可為劍一樣,裴旻的武功已經高到不拘泥於兵器的地步了。”
“不過,傳說終究是傳說,不論說得有多天花亂墜,都難以服眾。”
“有人點評過裴旻的劍術其實非常普通,隻是因為他的劍術非常花哨,深得皇帝喜愛,這才被加封為劍聖。”
“不過,裴旻雖然給皇帝表演過劍舞,但他的本職工作是將軍。”
“裴旻每天在戰場上與人玩命,所用的自然是實用的劍術,而不是花哨的花架子。”
朱棣:劍聖裴旻被老虎嚇跑,更多的是為了自損罷了。
裴旻為龍華軍使鎮守北平時,知道此地多虎,百姓深受其苦。
所以親自前往獵虎,一天之內,射死老虎三十一頭。
完了在沒人的山下心滿意足,左顧四望,哈哈大笑。
不料冒出一個人來,告訴裴旻往北三十裏才是真虎。
到了發現這老虎又小又猛,更讓人驚訝的是。
裴旻戰馬嚇跑,弓矢武器丟失,自己差點死掉。
自此以後裴旻甚是羞愧,從此不再射獵老虎。
裴旻為將軍,且不說他往日追敵,獨立馬上迎風斷箭矢的壯舉。
就說裴旻當時一天內射殺了三十一頭猛獸的英勇,怎麽可能會在遇到一隻小老虎的時候那麽狼狽,還差點丟掉性命呢!
當老虎危害一方時,官府都會設有專門的捕虎隊。
像一個北平這個地方能夠存在三十多頭老虎,的確算是一大害了。
當裴旻除掉三十一頭老虎後,剩下的零星幾隻老虎,在地方捕虎隊的手下應該也會很快得以清除。
那麽裴旻此時考慮的就不是老虎的問題,而是一個人一天射殺三十一頭老虎的威名。
當時裴旻身處的政治環境如何無從得知,不過有一個道理卻是相通的。
盛名之後,引來的往往不是鮮花,而是利刃。
前部分的大功被後一部分的狼狽一抵消,剛好中和於無。
大家都會當做一個笑料,哈哈一笑了之。
同樣裴旻也會會心的一笑,老百姓享受到了沒有虎害的事實。
而裴旻自己也沒有被盛名所累,誰又能說那個老頭不是裴旻杜撰的呢!
裴旻深知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的道理,自損名聲可以保全自身。
不過裴旻不管如何自損,他高超的劍術是毋庸置疑的。
鴻門宴上項莊舞劍,為何亞父範增會派項莊上場舞劍,而不是其他人呢?
亞父範增並不是因為項莊劍舞好看才讓他上場,而是項莊的劍舞最實用罷了。
隻有項莊劍法高明,才有機會擊殺劉邦。
可以肯定的是,裴旻的劍術是用於實戰的。
唐朝的歌舞人員非常出色,大唐皇帝什麽樣的劍舞沒見過。
之所以要讓裴旻上台演出,隻是為了見識一下真正的殺人劍。
若非如此,又怎會給予裴旻劍聖的美譽。
唐朝時期擅長劍舞的高手還有許多位,公孫大娘就是其中之一。
如果僅僅是因為善於舞劍而被加封,那公孫大娘也會被封了。
所以裴旻將軍的劍法,絕對和公孫大娘的劍舞不同。
公孫大娘是宮廷裏的舞者,純粹是以觀賞為目的。
而裴旻畢竟是位縱橫沙場的猛將,戰場可不是舞池,因此他的劍法絕對是真實的武功。
如果裴旻在劍術上自認第二的話,相信沒誰敢認第一,無可爭議的曆史上唯一的劍聖。
對唐朝文化影響力最大的幾人,便是曆史上有名的三絕五聖了。
唐文宗時,曾向全國發出了一道罕見的詔書,將李白的詩歌、張旭的草書、裴旻的劍舞禦封為大唐三絕。
世人又把草聖張旭、畫聖吳道子、茶聖陸羽、詩聖杜甫、劍聖裴昱,尊稱為五聖。
毫不誇張的說,裴旻是古往今來得到朝廷認定的惟一一位劍聖。
“劍乃百兵之首,這種武器融匯冷兵器時代的技術精髓,成為中國冷兵器的代表。”
“在許多文學和影視作品中,都出現了劍聖等擅長用劍的角色,使劍一度成為武俠中熱度最高的元素。”
“說起影視劇中的劍聖,顯然這些人物都是虛構的,並不真實。”
“其實,中華古代真的有這樣一位劍聖。”
“而且還獲得過大唐皇帝的認可,他就是大唐名將裴(pei)旻(min)。”
“裴旻,唐玄宗開元年間人。”
“裴旻出身唐時最顯赫的世家之一,河東裴氏。”
“裴氏家族自古為三晉望族,也是中國曆史上聲勢顯赫的名門巨族。”
“裴旻的曆史知名度不算太高,至少沒有與他同時期的的座下弟子李白高。”
“不同於後世人杜撰的劍聖角色,裴旻的劍聖是皇帝欽點的。”
“在唐文宗時期,曾把李白的詩,張旭的草書,裴旻的劍舞稱為唐代三絕。”
“古往今來得到朝廷認定的劍聖僅此一位,別無二家。”
“裴旻雖然是劍聖,但他絕不是什麽不世出的閑雲野鶴。”
“開元年間,裴旻被任命為龍華軍使,手握重兵。”
“在大唐與吐蕃、契丹的戰爭中,裴旻都有參與。”
“後來,裴旻因戰功被封為左金吾衛大將軍。”
“這個官職屬正三品,堪稱唐朝軍界最高將領。”
“不論是京城的禁衛軍,還是地方的府兵,均受該職調遣。”
“裴旻的成名之戰,是他率領三萬唐軍討伐奚人那場戰役。”
“因為唐軍中了敵人的埋伏,裴將軍與其部下深陷重圍,被伏兵困在險要之地。”
“那日唐軍來到一處山穀中,突然,山穀兩側冒出一大群手持硬弓的敵人。”
“刹那間,箭如飛蝗,死傷無數。”
“眼看著這支軍隊就要交待在這裏了,這時唐軍之中殺出一員大將。”
“隻見裴旻飛身躍入敵陣,麵對撲麵而來的箭雨渾然不懼。”
“裴旻拔出寶刀,在身前畫了一個圓,朝著裴旻飛來的箭矢全部被撥落在地。”
“敵軍將領見此人有如此神技,嚇得麵如土色,立即率軍撤退。”
“用刀擋下飛箭,這需要極快的反應時間和高超的技藝。”
“因為這個傳說,裴旻遭到了後世人的質疑。”
杜甫:裴旻的劍術之高超,的確當得起劍聖的美譽。
裴旻劍聖的名號,他可謂是如雷貫耳。
裴旻成名後,憑借自己高超的劍術獲得了世人的稱讚,更獲得了眾多仰慕者的追隨。
於是便自開一脈,稱宗作祖,非被認可者不收不教。
拜師裴旻的人絡繹不絕,可見裴旻的劍術當世罕見。
裴旻乃是傳承幾百年的貴族世家子弟,更是稱宗作祖的劍派祖師,這樣的人一般情況下是絕不會在大庭廣眾之下進行表演的。
像裴旻這樣驕傲的人有自己的堅持,會將這種當眾表演的做法當做是恥辱而深惡痛絕。
但凡事都有例外,裴旻就曾經當眾展示過高超的劍術,令圍觀者歎為觀止。
裴旻劍術超群,傳說有一絕技,更是讓人大開眼界。
在裴旻母親去世的時候,曾邀請畫家吳道子來家中繪畫給母親安魂超渡。
繪畫之前,吳道子覺得沒有靈感和感悟,便請裴旻來一段劍舞助興。
裴旻欣然應允,立即開始舞起來。
隻見裴旻的劍舞舞得出神入化,超凡脫俗,精彩絕倫,觀看的人無不喝彩。
最終,即將結束時。
裴旻拋劍入雲,離地幾十丈高,隨即又用劍鞘絲毫不差地接住落下的寶劍。
這一招類似於修仙者憑空禦劍的招式,嚇得很多在場的圍觀者戰戰兢兢,臉色煞白,半天迴不過神來。
當畫聖吳道子趁機求觀劍術,而裴旻沒有猶豫。
這時的裴旻脫去了貴族的驕傲,隱去了宗師的身份,收起了大丈夫的尊嚴。
那一刻裴旻隻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一個求畫聖為母親做陰冥壁畫的孝子而已。
“從古至今,對裴旻的質疑聲從未停止過。”
“但遺憾的是,在正史中能看到的關於裴旻的篇幅很少。”
“這是因為開元盛世的緣故,所以那些裴旻發揮實力的戰役均被一筆帶過。”
“況且,開元年間,唐朝的軍事一度到達巔峰。”
“裴旻這種有一技之長的能人有不少,所以他的光芒或多或少被掩蓋了。”
“雖說史官們吝惜筆墨,不肯過多地呈現這位劍聖的風采。”
“但所幸同時期乃至後世的詩人,都熱衷於將裴旻將軍作為題材寫進詩句中。”
“裴旻百年之後,他的名聲非但沒有消失,反而隨著這些詩文的傳播變得更加響亮。”
“其中比較出名的有顏真卿的《贈裴將軍》,以及王維的《贈裴將軍》。”
“李白的劍法很高超,曾創造過一日劍屠三虎的戰績,可這些戰績放在他師父裴旻麵前就是小兒科。”
“裴旻也曾找老虎練過,一日屠虎三十一頭,比徒弟多了十倍。”
“有人認為之所以裴旻願意教李白劍術,是因為李白頗有才名,給他些麵子罷了。”
“但是眾所周知,古人禮教森嚴,收徒弟這種事是馬虎不來的。”
“如果李白沒有學劍的天賦,估計裴旻不會解囊相授的。”
“更何況,裴將軍乃皇帝禦封的劍聖。”
“如果隨便教李白兩手,將來李白賣弄時出了醜,打的就是自己的臉了。”
“所以說,李白肯定是有些底子的。”
“雖然沒到萬中無一那種程度,但也算是個奇才。”
“否則,李白就不會在接受裴旻指點後,成為用劍高手了。”
“根據記載,裴旻的劍術高超,曾當眾表演了飛劍之術。”
“飛劍之術,顯然已脫離了武術的範疇,頗有傳奇色彩。”
“但想來裴旻的劍法是有些獨到之處的,否則文人沒必要如此大費筆墨為其吹噓。”
蘇軾:關於李白是否真拜過裴旻為師,並沒有確鑿的證據可以證明這一點。
有的人認為李白確實拜裴旻為師,有一些史料記載了李白拜裴旻為師的情況。
根據這些記載,李白在年輕時向裴旻請教劍術,並受到了裴旻的指導和影響。
李白的詩歌中常常出現劍術和武士的形象,與裴旻的影響有關。
但也有一些人認為李白並沒有真正拜裴旻為師,而是借用了裴旻的形象來豐富自己的詩歌創作。
李白在創作詩歌時受到了裴旻的劍術和豪情的啟發,但並沒有直接的師徒關係。
盡管史料記載了李白拜裴旻為師的情況,但也存在著對這一記載的質疑。
一些儒生認為,這段記載可能是對李白形象的美化和傳說的誇大。
李白是一個自由奔放的詩人,不喜受束縛,很難想象他會真正拜師學藝。
此外,裴旻在史書上的資料相對較少,很難找到確鑿的證據來證明他與李白確實有師徒關係。
另一方麵,一些儒生則持有相反的觀點。
他們認為李白的詩歌中經常出現劍術和武士的形象,這與裴旻的影響有很大關係。
雖然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李白拜裴旻為師,但李白與裴旻的相遇和交流是有可能發生的。
無論李白是否真正拜裴旻為師,李白與裴旻的相遇和交流都對他的詩歌創作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裴旻作為一位劍客,他的劍術和豪情風采無疑給李白帶來了靈感和啟發。
李白在自己的詩歌中常常描繪劍術和武士的形象,表達了對自由和豪情的追求。
這種對劍客形象的描繪和追求,使李白的詩歌具有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師徒情緣的意義不僅在於對李白個人的影響,也在於對華夏詩歌的貢獻。
李白以其卓越的文學才華和獨特的藝術風格,成為了中華文學史上的瑰寶,為後人樹立了榜樣。
而師徒情緣的傳說和故事,更是豐富了中華詩歌文化的傳統底蘊。
“除了飛劍之外,還有兩個傳說足以證明裴旻武功之高。”
“不過,在這兩個傳說中裴旻使用的不是自己拿手的劍,而是弓。”
“裴旻在龍華軍中當差那會,奉命駐守在北平。”
“唐朝時的生態環境與現在大為迥異,當時的北平有不少老虎。”
“老虎成群結隊地出現於山上,一度成為禍患。”
“某一天,裴旻帶著弓箭上了山,一天的功夫就幹掉了三十一隻老虎。”
“裴旻覺得老虎也不過如此,悠然自得地走下山。”
“擺出一副神氣的模樣,逢人便說自己殺掉了三十一隻老虎。”
“這時,人群中走出一個老頭,告訴裴旻殺掉的根本不是老虎,而是長得像老虎的彪。”
“老頭還告誡裴旻武功的確不錯,殺彪還算可以。”
“但如果遇到了真老虎,估計就不頂用了。”
“裴旻有些不服,詢問哪裏有真的老虎。”
“老頭向北一指,告訴裴旻北方三十裏就有真老虎出現。”
“裴旻立即策馬向北,來到一森林中找尋老虎的蹤跡。”
“過了一會,林子裏果然竄出一隻老虎。”
“雖然這老虎看起來個頭比較小,但卻十分兇猛。”
“看到裴旻到來,立即從草叢中竄出來。”
“一聲大吼,地動山搖,風雲變幻。”
“隻一聲吼就嚇得裴旻的馬受了驚,裴旻的弓箭也遺失了,差點被老虎吃掉。”
“裴旻沒有兵器,隻能安撫住馬,撤出了樹林,沒能與老虎一較高下。”
“從此以後,裴旻不再去射虎。”
“而是專心練劍,用心鎮守北平郡。”
“最終,成就劍聖的美名。”
“雖然裴旻殺的那三十一隻彪不是老虎,但也是與老虎一般兇猛的貓科動物,估計是豹貓之類的猛獸。”
“能一天殺三十一隻這種猛獸,足見裴旻武功之高。”
“估計若非裴旻的馬受了驚,他真能與老虎分出勝負。”
“關於裴旻的另一傳說,講的是裴旻殺蜘蛛。”
“早年裴旻遊曆江湖時,在一座山上看到一隻大蜘蛛。”
“這蜘蛛足有車輪一般大小,十分駭人。”
“蜘蛛襲擊裴旻時,從屁股中擠出的網就像布一樣厚實,裴旻險些中了招。”
“不過,裴旻的反應非常快。”
“他在網罩住之前就逃離了險地,並掏出弓箭結果了大蜘蛛。”
“為了當作紀念,裴旻將蛛網收藏起來。”
“裴旻當將軍時,每聽說手下有人受傷。”
“他就拿出蜘蛛網,從上麵剪下幾寸,當作繃帶止血,效果奇佳。”
“這些雖說隻能證明裴旻射箭很有水平,但與劍法也有很大的關係。”
“裴旻曾用刀撥箭退敵,這足以說明裴旻擅長使用各種冷兵器,而不是拘泥於劍。”
“就像武俠中草木竹石均可為劍一樣,裴旻的武功已經高到不拘泥於兵器的地步了。”
“不過,傳說終究是傳說,不論說得有多天花亂墜,都難以服眾。”
“有人點評過裴旻的劍術其實非常普通,隻是因為他的劍術非常花哨,深得皇帝喜愛,這才被加封為劍聖。”
“不過,裴旻雖然給皇帝表演過劍舞,但他的本職工作是將軍。”
“裴旻每天在戰場上與人玩命,所用的自然是實用的劍術,而不是花哨的花架子。”
朱棣:劍聖裴旻被老虎嚇跑,更多的是為了自損罷了。
裴旻為龍華軍使鎮守北平時,知道此地多虎,百姓深受其苦。
所以親自前往獵虎,一天之內,射死老虎三十一頭。
完了在沒人的山下心滿意足,左顧四望,哈哈大笑。
不料冒出一個人來,告訴裴旻往北三十裏才是真虎。
到了發現這老虎又小又猛,更讓人驚訝的是。
裴旻戰馬嚇跑,弓矢武器丟失,自己差點死掉。
自此以後裴旻甚是羞愧,從此不再射獵老虎。
裴旻為將軍,且不說他往日追敵,獨立馬上迎風斷箭矢的壯舉。
就說裴旻當時一天內射殺了三十一頭猛獸的英勇,怎麽可能會在遇到一隻小老虎的時候那麽狼狽,還差點丟掉性命呢!
當老虎危害一方時,官府都會設有專門的捕虎隊。
像一個北平這個地方能夠存在三十多頭老虎,的確算是一大害了。
當裴旻除掉三十一頭老虎後,剩下的零星幾隻老虎,在地方捕虎隊的手下應該也會很快得以清除。
那麽裴旻此時考慮的就不是老虎的問題,而是一個人一天射殺三十一頭老虎的威名。
當時裴旻身處的政治環境如何無從得知,不過有一個道理卻是相通的。
盛名之後,引來的往往不是鮮花,而是利刃。
前部分的大功被後一部分的狼狽一抵消,剛好中和於無。
大家都會當做一個笑料,哈哈一笑了之。
同樣裴旻也會會心的一笑,老百姓享受到了沒有虎害的事實。
而裴旻自己也沒有被盛名所累,誰又能說那個老頭不是裴旻杜撰的呢!
裴旻深知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的道理,自損名聲可以保全自身。
不過裴旻不管如何自損,他高超的劍術是毋庸置疑的。
鴻門宴上項莊舞劍,為何亞父範增會派項莊上場舞劍,而不是其他人呢?
亞父範增並不是因為項莊劍舞好看才讓他上場,而是項莊的劍舞最實用罷了。
隻有項莊劍法高明,才有機會擊殺劉邦。
可以肯定的是,裴旻的劍術是用於實戰的。
唐朝的歌舞人員非常出色,大唐皇帝什麽樣的劍舞沒見過。
之所以要讓裴旻上台演出,隻是為了見識一下真正的殺人劍。
若非如此,又怎會給予裴旻劍聖的美譽。
唐朝時期擅長劍舞的高手還有許多位,公孫大娘就是其中之一。
如果僅僅是因為善於舞劍而被加封,那公孫大娘也會被封了。
所以裴旻將軍的劍法,絕對和公孫大娘的劍舞不同。
公孫大娘是宮廷裏的舞者,純粹是以觀賞為目的。
而裴旻畢竟是位縱橫沙場的猛將,戰場可不是舞池,因此他的劍法絕對是真實的武功。
如果裴旻在劍術上自認第二的話,相信沒誰敢認第一,無可爭議的曆史上唯一的劍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