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老子,素有老莊之說,而另一個就是莊子。


    莊子所處的年代為戰國,當時一方麵社會動蕩,另一方麵百家爭鳴。


    儒家學子遊說各國,墨家門徒遍及天下,齊國稷下之學興盛,各個學派的思想相互碰撞與融合。


    正是在這樣一個思想自由解放的年代,莊子受到激勵,開始對動蕩的社會進行思考。


    莊子本人並不認同儒家學派恢複周禮,提倡仁義孝悌的主張。


    而對於當時的顯學墨家思想,莊子也對其進行批判。


    老子的學說給莊子提供了理論依據,無為之道的思想被莊子直接繼承。


    楚文化對莊子本人也有著影響,莊子追求精神超越的境界與楚風密切相關。


    正是在這種基礎上,莊子以道家思想為基礎,吸收百家思想又加以駁斥,留下《莊子》一書傳世。


    莊子是一個非常有特點的、與眾不同的哲學家,古今中外獨此一人。


    他最大的特點就是把非常深邃的思想變成了文學,變成了藝術,變成了寓言故事。


    莊子的那些論述哲學問題的文字都是比喻恰當的,讀起來感到的是津津有味,這就做到了深奧哲理的文學化與趣味化。


    “他麵對內卷,瀟灑逍遙。”


    “他夢中化蝶,影響後世。”


    “他窮極一生,看透生死,隻為追尋精神的真正自由。”


    “莊子,名周,戰國時期,宋國人,他是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莊周喜歡用寓言來論述自己的思想,他最大的特點就是把非常深邃的思想變成了文學。”


    “東施效顰、邯鄲學步等著名寓言,就出自他的著作《莊子》一書。”


    “莊子在哲學思想上繼承和發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觀點,使道家真正成為一個學派。”


    “他也成為了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與老子並稱老莊。”


    “但莊子的思想和老子卻有不同,老子的哲學是服務於政治和社會治理的。”


    “雖然老子提倡無為,而無為卻是針對統治者的,希望統治者減少對國家運行的幹預,老子追求的其實是無為而無不為的目的。”


    “而莊子則與老子完全不同,莊子並不關心政治,而關心個人,他對人世間的是非榮辱、功名利祿等持藐視態度。”


    “莊子追求無己、無功、無名的人生境界,超脫社會與人的一切,追求一種無所待的物物而不物於物的逍遙境界。”


    “簡單的說,就是不被外物所影響,順其自然尊崇自己的內心。”


    “諸子百家中,唯獨莊子是最特別的。”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老子無為,墨家兼愛,其實都是說教訓導。”


    “隻有莊子的哲學,不談做人、不談社會、不談理想,隻告訴你如何使人生實現真正的快樂自由。”


    “現如今,在物質如此豐盈的時代,我們卻越來越空虛、寂寞、焦慮、壓抑。”


    “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其實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莊子就給了我們答案。”


    “莊子曾說過一個故事,有一天你坐在船上準備渡河。”


    “突然發現有條船朝你碰撞過來,這時你大聲唿喊,讓船後退。”


    “唿喊一次沒有迴應,唿喊第二次也沒有迴應,於是喊第三次依舊沒人迴應,最後你的船被撞到了。”


    “遇到這種情況,即使脾氣再好的人可能也會生氣,甚至想暴打對方一頓。”


    “但是當你發現撞你的那條船上一個人都沒有,是一條空船的時候,你自然就不會生氣了。”


    “因為沒有了對象,所以導致我們是否生氣的原因其實是船上有沒有人,而不是船撞到伱。”


    “在莊子看來,隻要空掉自己的船,不被外物所負累。”


    “我們就都能夠遠離煩惱,自然就會免於痛苦和傷害,這也是莊子經典的空船理論。”


    嬴政:莊子的空船理論告訴我們,很多時候,我們都要把別人看成一個空船。


    其實你會發現,生氣與不生氣,取決撞來的船上有沒有人。


    有時候,你生氣僅僅是因為對方竟然這樣,而非僅僅是那個人對你造成的傷害。


    可這世界上偏有各種各樣的人,林子大了,什麽鳥都有。


    如果碰到一個奇葩,就要生一頓氣,那就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了。


    就如莊子所說,一個人看不慣的東西、人和事越多,這個人的境界也就越低,格局也就越小。


    你被他人絆了一跤,就要想,他一定是無意的。


    人如果太看重自己,無視別人,就很容易與別人發生爭執。


    而當世人明白了空船心態,遇到事情就不會總是責備別人。


    這樣既會減少糾紛,也能讓自己少生閑氣,有利身心。


    人的一生,擁有一個好的心態至關重要,這直接體現在一個人麵對挫折困難挑戰時的狀態。


    你用什麽樣的態度看待這個世界,世界就會用同樣的態度反饋給你。


    針對別人的行為動怒,就跟向一塊橫在前進路上的石頭大發脾氣同等的愚蠢。


    人在大部分情況下,並不是糟糕的狀態影響了心態,而是先有了糟糕的心態才導致了糟糕的狀態。


    莊子告誡世人,應該凡事忘掉私欲、忘掉偏見。


    如果遇到每一件事,都能有一個空船心態,就不會傷害別人,也不會被人所傷。


    “莊子終其一生,都在尋找無所待的逍遙境界。”


    “因為在這個境界中,會使我們丟掉空虛焦慮的情緒,實現了絕對的精神快樂自由。”


    “莊子的哲學思想,核心其實可以概括為兩個,齊物論和逍遙遊。”


    “前者是如何達到的方法,後者是最終所要達到的境界。”


    “莊子認為,人是可以達到逍遙之境的。”


    “也許身體無法達到,但精神可以。”


    “世界可以桎梏身體,卻無法限製人的靈魂。”


    “我們也許無法改變世界,但可以改變認識世界的方式。”


    “莊子告訴我們,通過心齋、坐忘的修煉方式,就可以讓人達到逍遙之境,實現精神的絕對自由,而這個理論方法叫做齊物論。”


    “齊物論反映在人生智慧上,就是要我們超脫世俗觀念的束縛。”


    “忘掉物我之別,忘掉是非之辯,達到無差別的自由之境。”


    “齊物的意思是,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


    “一切事物歸根到底都是相同的,沒有什麽差別,也沒有是非美醜、善惡貴賤之分。”


    “按照莊子的看法,要想實現精神的絕對自由,就需要有齊物的四種認知,分別是齊彼此、齊是非、齊物我、齊生死。”


    “這裏的齊,可以理解為辯證統一的看待彼此、是非、物我、生死的意思。”


    “齊彼此是什麽?莊子認為,凡物都存在對立麵。”


    “如果從彼麵看不到的話,從此麵看則能看清楚。”


    “所以說,彼出於此,此出於彼。”


    “進一步說,就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意思就是事物都是有兩麵性,沒有彼此之分。”


    “我們不能一葉障目而不見泰山,從單一的角度去認識整個事物。”


    “齊是非是什麽?莊子認為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對錯。”


    “因為對錯是非,都是建立在人的主觀判斷的基礎上的。”


    “莊子說,我和你辯論,你勝了,我果真就錯了嗎?”


    “我勝了你,你果真就錯了嗎?”


    “究竟誰對誰錯,在你我兩人之間是無法斷定的。”


    “請來第三者,也無法斷定是非。”


    “因為第三者如果持有與你我相同的意見,他就沒有資格斷定。”


    “如果持有與你我不同的意見,也沒有資格斷定。”


    “莊子大概覺得這個說法有點繞,又舉例子說。”


    “人睡在潮濕的地上會得風濕病,但泥鰍就不會。”


    “人爬到樹上就會膽戰心驚,而猿猴在樹上則行走自如。”


    “所以,所謂的是非、善惡、美醜都是一樣的。”


    “你又何必為成功而發狂,為失敗而抓狂。”


    “又何必糾纏於是非成敗,而爭短論長。”


    “齊生死是什麽?莊子說,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死與生也是以對方為依存的。”


    “從道的角度來看,死也就是生,生也就是死。”


    “生與死之間就像一條沒有阻隔的大道,他們並沒有起點或者終點。”


    “明白了這個道理,你生於世間並不會更加歡喜,離開世間也不會覺得是禍患。”


    “而在《莊子》中記載說,莊子的妻子去世後,莊子不僅不悲傷,反而鼓盆而歌。”


    “而莊子這麽做並不是無情,這來源於他對齊生死的認知。”


    “莊子認為,生死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氣聚則生,氣散則死。”


    “人生於自然,死於自然,這是一個歸於大道的過程。”


    “曆史上彭祖據說活了八百歲,算是長壽之人。”


    “但是與活了幾千年的大樹相比,卻是短壽。”


    “相比於朝生暮死的蟲子而言,而夭折的孩子卻算是長壽了。”


    “長壽短壽是相對的,生存與死亡也是相對的。”


    “活著的時候安時順命,死了的時候淡然待之。”


    “人生若能不悅生不惡死,將生死置之度外,自然也就沒有了生與死的煩惱。”


    “這樣才是方外之人,才能達到逍遙之境。”


    “齊物我是什麽?正確處理好物質世界與我的關係,關係到人如何安身立命。”


    “讓莊子感到悲涼的是,人總是被物奴役,而不能駕馭物,這是人生不自由的根源。”


    “而真正自由的人生,就是要做到物物而不物於物,與物同化於大道自然之中。”


    “莊子曾經做過一個中國文學史上最具哲學味道的夢,他夢到自己變成一隻蝴蝶,而夢中的蝴蝶卻夢到自己變成了莊子。”


    “莊子醒來之後,不知道自己是蝴蝶還是莊周了。”


    “從現實來看,莊子與蝴蝶當然不是一個人。”


    “但誰又能說人生的過程,不是一個美麗的夢境呢?不過是人不願意醒來而已。”


    “在這個美麗的夢境中,莊子與蝴蝶融為一體,不分彼此。”


    “這也隱喻著真正理想的境界是人與物融為一體,人不再受物質世界的限製而實現了無所待,這樣的人生才是自由快樂的。”


    劉徹:莊子《齊物論》的高深智慧,是解決世人紛爭的方法。


    如果要在聖賢中找一個智慧通天的人,他相信很多人一定會選擇莊子。


    當然,用智慧通天這個詞,未免顯得不沉穩。


    但他認為,這是對莊子最好的定義。


    在莊子哲學思想中,涉及到辯證思想等較多觀點。


    無論世人從那一個觀點進入,都能夠一窺莊子哲學的宏大與深邃。


    可以說,在眾多哲學家中,能像莊子這樣洞察人性、萬物以及世界本相。


    且能夠將其準確描述出來,並找到終極性解決方案的人,可謂鳳毛麟角。


    《齊物論》是《莊子》的第二篇,第一篇是《逍遙遊》。


    據說,莊子在寫完逍遙遊後,心境非常敞開,享受到了精神逍遙帶來的愉悅感。


    莊子也希望更多的人達到自己的這個境界,共享這種高級享受。


    但莊子發現世人精神被束縛在各種是非、概念之中,要達到這種境界。


    首先要解決掉這些學派紛爭造成的困惑,於是寫了《齊物論》。


    在《齊物論》,莊子認為萬物都是渾然一體的,事物之間在根本上並沒有彼此之分,而且是相互依存的存在。


    所謂齊物,就是一切事物歸根到底都是相同的。


    沒有什麽差別,也沒有是非、美醜、善惡、貴賤之分。


    在《齊物論》的開篇,莊子通過一個能夠吾喪我的高人南國子綦與學生的對話。


    道明了一個道理,事物不同,所發出的見解不同。


    莊子首先通過南國子綦的口,提出了人籟、地籟、天籟的世界本相。


    並指明了一般人隻知道人籟而已,修為稍微高一點的人,可能還知道地籟,但天籟卻很少有人知道。


    然後,南國子綦用樹林裏各種形狀各異的樹洞,在風吹過之後,發出各種不同的聲音來說明。


    風是一樣的風,但那些樹洞因為各自不同的造型。


    所發出的聲音就各不相同,有的像流水聲,有點像射箭聲,有點像喊叫聲。


    在這裏,莊子已經給了世人啟示。


    事物不同,所感受的一定不同。


    但如果把這種自我感受認為是唯一真理,那就大錯特錯了。


    但子綦的學生還陷在概念之中,人籟是用竹子發出的,地籟好比那些樹洞發出之音,那麽天籟是什麽呢?


    其實總的來看,莊子不是要揭示概念的來源,而是要告訴世人認知局限的問題。


    提出天籟隻是為了說明世人的認知是有局限的,世人眼界所能看到的很有限。


    所以,南國子綦並沒有迴答學生的問題,而是拋出了一個思考,將學生提到直麵認知問題上來。


    風吹那些不同形狀的樹洞,使它們發出自己的聲音。


    能讓它們發出各種不同的聲音,那麽鼓動這些聲音的是誰呢?


    莊子拋出的這個思考,就是《齊物論》的根基。


    毫無疑問,這個根基就是形而上學。


    雖然莊子通篇都是在用唯物主義、辯證論等方法來闡述,但莊子哲學的根基就是建立在形而上學之上的。


    然後,沒有等子綦的學生的迴答,莊子筆鋒一轉,一針見血的道明了人的問題。


    無論是大智的人,還是小智的人,都愛各持己見。


    並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生出各種虛假、編造的手段,而這些都被人稱之為精明。


    但這些為了讓自己比別人更精明的努力,其心靈就像被繩索捆綁了,一天天走向滅亡。


    也就是說,其實每一個個體的人都是和那些樹洞差不多。


    每一個人都是因為自己的感受與領悟,便形成了各種千差萬別的爭議。


    從根本上來講,這些爭議一點意義也沒有。


    就像那些樹洞發出各種聲音一樣,他們都認為自己發出的聲音是對的,其他的都是錯誤的,但其實他們感受的都是同一陣風。


    莊子進一步強調,如果沒有風,它們連發聲的機會都沒有。


    但奇怪的是,人的各種情緒,變化莫測,時而歡喜,時而憤怒,時而悲哀,時而快樂。


    有時多慮,有時感歎,有時後悔,有時恐懼,有時放縱,有時張狂,有時作態,就像音樂從空虛中發出來。


    仔細想一想,世人也是如此,總是莫名其妙地生氣、哀怨、悲傷、憤怒,卻無可遏製。


    從這個層麵來理解,世人就無法不進入形而上學理解了。


    當世人用形而上學來理解,就知道世人真的很渺小,連自己的情緒都把控不了。


    這是《齊物論》的第一個層次,莊子在此讓世人知道了認知局限,世人所發生的爭議,都是因為自己的內在不同而已。


    “逍遙遊的境界是什麽?逍遙遊是莊子一書的開篇,也是莊子哲學思想的內涵所在。”


    “讀懂逍遙遊,那麽莊子全篇皆通。”


    “可以說,逍遙遊既是莊子哲學思想的核心,也是終極追求。”


    “有人說莊子是避世之學,但是莊子用逍遙二字詮釋了人生的真理。”


    “悟透逍遙,那就是迴歸了自我。”


    “進可出將入相,退可歸隱山林。”


    “逍遙,是莊子所追求一種絕對自由的人生觀。”


    “莊子認為,隻有忘卻物我的界限,達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境界,無所依憑而遊於無窮。”


    “人就不會有煩惱,才能真正快樂,才是真正的逍遙遊,也就是虛己以遊世。”


    “莊子借至人、神人和聖人的境界,其實指出了束縛人的三條繩索。”


    “一是自我認知,如追求以自我為中心。”


    “二是功利價值,如追求功績成就、財富利益。”


    “三是聲名地位,如追求社會地位、個人影響。”


    “這三條繩索是我們心靈不自由,也是帶給我們焦慮煩惱的根源。”


    “從小我們就被告知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做一個科學家,而不是一名廚師。”


    “很多時候,我們都被所謂有用給綁住了。”


    “有用就是務實,務實就是功利。”


    “仿佛我們出生就是應該去達成別人口中的所謂有用,但這是沒有創造性的短視。”


    “莊子說,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因為一切有用都是從無用中來的,沒有無用,則無有用。”


    “不論是什麽人還是什麽事或物件,無用和有用都是並存的,沒有絕對的無用,也沒有絕對的有用。”


    “我們這一生,總是在不停的去計較什麽是有用的,什麽是無用的,也不停的去做一些看似有用的事情。”


    “也正因為這樣,才讓自己活得非常辛苦,最終變成了別人的奴隸。”


    李世民:《莊子》這本書是道家文化的經典,它的首篇《逍遙遊》更是經典中的經典。


    《逍遙遊》是《莊子》的第一篇,它反映了莊子的人生觀。


    莊子把不受任何束縛的自由,當作最高的境界來追求,認為隻有忘卻現實,超脫於物,才是真正的逍遙。


    莊子用簡潔優美的文字,講述了幾個小故事,引出了對人生境界的思索。


    故事很簡單,卻蘊含著為人處世的深邃智慧。


    《逍遙遊》中說到,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意思就是小智比不上大智,短命比不上長壽,說的是眼界與局限。


    人生如旅途,你來我往,每個人有自己要去的地方。


    和見識短的人爭辯,純屬浪費精力。


    與層次低的人說理,就像對牛彈琴。


    關於這一點,莊子在《逍遙遊》中就用講故事的方式說過。


    在北海有一條大魚,在起風的日子裏變成大鵬鳥。


    因為它要借著這陣大風飛到南方去,這一過程曆盡艱辛。


    蟬、斑鳩、麻雀這些小東西對大鵬鳥的舉動不能理解,也很不以為然,譏笑鵬多此一舉。


    它們覺得,一輩子生活在草叢樹林就很好。


    對於外界的各種不解、質疑、譏笑,大鵬鳥沒有多發一言。


    而是堅定自己最初的信念,乘風而行,一往無前。


    人類社會,同樣如此。


    有些人慣用小聰明,有些人擁有大智慧。


    有些人像故事裏的斑鳩麻雀那樣鼠目寸光,為眼前一畝三分地沾沾自喜。


    有些人和大鵬一樣誌存高遠,願意為遠大誌向砥礪前行。


    認知決定層次,眼界決定境界。


    道不同不相為謀,誌不同不能為友。


    《莊子》中有三句話,生動地詮釋了這一點。


    井蛙不可以語於海,夏蟲不可以語於冰,曲士不可以語於道。


    和井底的青蛙談論大海,和夏天的蟲子談論冰雪,和見識淺薄的人談論天地大道,這些都沒有必要。


    每個人都有認知局限,卻不是每個人都能意識到自己的局限。


    有些人偏偏喜歡用自己的標準衡量他人,這才是最深的局限,也是最大的悲哀。


    突破認知局限,才能具有高見。


    擴大眼界,才能站在山頂,一覽眾山小。


    人生苦短,壽命有限,常與同好爭高下,不與傻瓜論短長。


    不解釋,不爭辯,走自己的路,做真實的自己就好。


    “莊子在《養生主》裏麵所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怠已。”


    “這並非說我們不應該追求知識,莊子隻是想告訴我們。”


    “我們即便窮盡一生去追求,所獲得的知識和智慧也是有限的。”


    “有些事情不是我們努力去做就能實現的,我們需要順其自然,而不是執著於自我。”


    “每天忙忙碌碌的,做一切都為了功名利祿。”


    “一味的去追求有用,隻會讓自己不堪重負。”


    “隻有放下所謂的有用,才能獲得自在和輕鬆。”


    “身處社會,我們的角色是公務員、工人、農民。”


    “看似所謂的階級,在莊子看來,其實每個人都是一樣的。”


    “因為每個人都被外物所累,所以都有自己的煩惱。”


    “我們很難脫離自己所處的環境去理解他人的生命,但是不能因為不理解而對其進行批駁。”


    “而是應該保有對於人格展現不一、存在意義的差異的理解與尊重。”


    “讓心靈脫開肉體枷鎖,拋開世俗的固見。”


    “從有限的時間和空間中解脫,這才是真的逍遙。”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意思是說,天地並沒有所謂的仁慈,對待萬物都一視同仁。”


    “而聖人也是一樣,對所有人都是一樣的。”


    “所以莊子說,以道觀之,物無貴賤。”


    “不管是是非、彼此、生死、還是物我,從道的角度去看,萬物都是齊一的,並沒有差異,莊子稱之為道通為一。”


    “這是莊子辯證思維的集中體現,也體現了道家思想唯物辯證思維。”


    “什麽倫理綱常,什麽中年危機,我們越被捆綁,越是無法前行。”


    “斬斷繩索,才能獲得解脫。”


    “逍遙屬於心靈,我們的身體可以不自由,心靈可以。”


    朱棣:《養生主》通過生動的故事和形象的語言,闡述了莊子對人生、自然和宇宙的獨特見解。


    《養生主》是莊子哲學思想的重要篇章,其中包含了道等核心概念。


    《養生主》的開篇,提出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的命題。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卻是無限的。


    如果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就會陷入無盡的追尋之中。


    最終會耗盡生命,陷入疲憊和困境。


    莊子認為,人生的意義不在於追求知識,而在於活得充實和有意義。


    因此,世人應該把有限的生命用來追求人生的真諦,而不是去追求無限的知識。


    接著《養生主》講了第一個故事,世人耳熟能詳的庖丁解牛。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的故事,通過庖丁高超的刀法,來闡述道的概念。


    庖丁是一位非常高明的屠夫,他解牛的手法非常熟練,刀法非常精湛。


    解牛時,動作簡潔利落,一氣嗬成。


    能夠根據牛的骨骼結構,運用恰當的刀法,將牛的皮、肉、筋、骨分割得幹淨利落,絲毫不傷筋骨。


    文惠君見了庖丁解牛,讚歎庖丁的技藝真是高明,解牛的方法真是神奇。


    庖丁卻認為,他的解牛技藝之所以高超,是因為已經掌握了道。


    能夠順應自然規律,運用精湛的刀法,將牛的骨骼結構完美地分割開來。


    莊子借庖丁解牛的故事,來闡述道的概念。


    莊子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源,是自然規律的總和。


    人應該順應道,才能取得成功。


    庖丁解牛這個故事最重要的是八個字目無全牛、遊刃有餘。


    世人會焦慮,是世人把眼前的困難想象的太難以跨越了,被嚇住了。


    再大再難的問題處理起來也是分解成一個個小目標,從最簡單的入手,一步一步解決的。


    天下難事,必做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這就是目無全牛。


    就像牛骨頭之間有空隙,再繁重的工作裏都有取巧休息的地方。


    世人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張弛有度,學會忙中偷閑。


    俗話說一日閑,一日仙,這就是遊刃有餘。


    莊子的《養生主》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啟發了無數人,激勵世人追求人生的真諦。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酷酷的橙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酷酷的橙子並收藏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