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時期,大國工匠輩出,推動科技創新人才頻出。


    四大發明中的印刷術、指南針、火藥,都在宋代有了升級。


    其中的印刷術,由雕版走向活字,對於文化傳播的世界級意義不言而喻。


    而活字印刷術的發明人畢昇(sheng),在一千年前是個小人物,但卻是影響千年的大人物。


    畢昇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是印刷史上的一次偉大革命,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


    它為中華文化經濟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為推動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從十三世紀到十九世紀,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傳遍全世界,堪稱印刷史上的偉大革命家。


    平心而論,畢昇發明的泥活字印刷。


    雖然看起來笨重原始,但基本原理跟現代印刷技術相仿。


    後來,木活字、銅活字、鉛活字紛紛亮相。


    讓活字印刷的材質選擇麵更大,印刷效率更高。


    因此,世人對畢昇的評價就有兩句話。


    既是雕版印刷術的革新者,又是現代活字印刷術發明的先驅者。


    在中國古代的科技圖譜中,畢昇有其重要的曆史定位。


    畢昇用大腦和雙手訴說著一個勤勞聰明的老百姓如何青史留名,用特有的工匠精神書寫曆史,使自己也成了這部曆史中的一朵浪花。


    在當今數字化時代,紙質書籍的重要性或許有所減弱,但畢昇的活字印刷術對於人類文明的貢獻將永遠被銘記。


    活字印刷術不僅是一個技術,更是一種文明的象征。


    “四大發明,是我國古代科技發展的代表,也是中國人最為自豪的科技創新。”


    “活字印刷術被北宋的科學家沈括,因私人關係偶然記錄在《夢溪筆談》裏。”


    “可惜這樣一項有利於知識普及,有利於推動文明進步的發明,在北宋之後的朝代並沒有得到廣泛推廣。”


    “直到清朝洋務運動之後,從西方引進了現代印刷,人們才重新認識到畢昇活字印刷術的價值。”


    “公元982年,畢昇出生在湖北一個書香門第,同時也是一個雕版印刷世家。”


    “父親畢士奇是位有名的書法大家,也是雕版刻印的高手。”


    “淳樸的家風,讓幼時的畢昇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5歲時,畢昇啟蒙開智。”


    “畢昇常在雕刻坊外偷看匠人刻版,了解了匠人的辛苦。”


    “13歲時,畢昇參加秋試。”


    “少年畢昇憑著滿腹才華,力壓年齡遠大於他的儒生,獲得白衣秀士之譽。”


    “15歲時,畢昇立誌遊學。”


    “在父親的支持下,遠赴江南、入汴京,開闊了心胸和眼界。”


    “畢昇因其一手好字,被許多雕刻坊邀約。”


    “畢昇跟著雕刻師傅學習雕板技藝,一學就是好多年。”


    “一天,師傅雕刻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序》,畢昇在一旁觀看揣摩。”


    “他一不小心碰了師傅的胳膊,結果最後一行的一個字刻壞了,導致師傅辛辛苦苦整雕刻的整塊木板也就報廢了。”


    “師傅雖沒有責備他,可畢昇很難過,他立誌要改進雕版印刷。”


    沈括:關於畢昇研製的活字印刷術的原理,我在《夢溪筆談》裏做了記載。


    畢昇活字印刷的方法是用膠泥刻字,字的厚度跟銅錢的邊緣一樣。


    每個字製成一個字模,用火燒烤,讓它變得堅硬。


    先設置一塊鐵板,上麵用鬆脂、蠟、紙灰混在一起,做成藥劑再蓋上。


    想要印刷的時候,就拿個鐵框子放在鐵板上,然後密密匝匝地把字模排好。


    排滿一鐵框,就作為一個印版,然後在火上烘烤。


    等上麵的藥劑開始熔化的時候,就用一塊平板按壓在它表麵。


    於是,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一樣平整了。


    印刷的時候,通常製作兩塊鐵板。


    一塊正在印刷,另一塊排字模。


    這一塊剛印完,另一塊已經準備好了。


    兩塊交替使用,提升工作效率。


    每個字有好幾個字模,比如之、也。


    這都是常用字,一塊板裏經常多次出現,一般各備有二十多個字模。


    字模不用的時候,就用紙條做標簽,按照韻部進行分類存放。


    生僻字隨遇隨刻隨烤,很快就能做出來。


    他認為如果就印兩三本,那還不如雕版效率高。


    但如果要印幾十本,乃至成百上千本,活字印刷就比雕版印刷快捷多了。


    在發明活字印刷之前,畢昇是熟悉雕版印刷的。


    雕版都是木板刻製的,但畢昇在發明活字印刷時。


    沒有選擇用更簡易的木活字,而是使用泥活字。


    畢昇之所以會如此,他認為是木頭的紋理有疏有密,沾了水就會變得高低不平。


    木活字的字模跟藥劑容易粘連,一旦排在鐵框裏,不容易取下來。


    用泥來燒製字模,這些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一次排版結束後,用火烘烤,使藥劑熔化。


    再用手一抹,字模就會自行脫落,不被藥劑弄髒。


    “印刷術發明以前,手抄書籍是文化傳播的重要方式之一,甚至發展成為抄書的產業。”


    “春秋戰國時期,在諸子百家的帶動下,讀書寫字的權利和能力從貴族階層向士階層乃至平民階層延伸。”


    “士階層為了實現理想,在遊學期間就開始抄書。”


    “兩漢時期,世家大族深受經學思想熏陶,書香門第形成。”


    “他們有經濟實力,對讀書的渴求更強烈,單靠自己抄書已經無法滿足現實需要。”


    “於是便樂意出錢雇人抄書,這種私家抄書的風氣越發普遍。”


    “而抄書的弊端顯而易見,不僅費時費力,而且容易抄錯。”


    “扭轉抄書風氣的,是雕版印刷術的出現。”


    “雕版印刷,讓書籍的複製速度大幅加快。”


    “到了北宋時期,雕版印書更是蔚然成風,數量驚人。”


    “不過,雕版印刷的缺陷也是顯而易見的。”


    “印一本書,刻那麽多板子,雕刻工人費眼費力,相當辛苦。”


    “一塊板子,如果有一個字錯了,或者要改動,那整個板子就作廢了。”


    “如果一本書不再加印,全套板子也就作廢了,沒法重複利用,存放又占地方,造成巨大浪費。”


    “比如北宋初年刊刻的《大藏經》,一共五千多卷,一共刻了十三萬塊板子,花費十二年。”


    “活字印刷能在北宋應運而生,成全畢昇的曆史定位,離不開社會大環境。”


    “宋太祖立誌宰相須用讀書人,宋太宗也曾說過喜歡讀書。”


    “宋仁宗更以文治著稱,組織編纂《新唐書》《新五代史》,詩詞、古文和理學都有了長足進步。”


    蘇軾: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在整個印刷史上都是一次革命,對中華文明和社會發展作出了偉大貢獻。


    在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之前,隻有摹印、拓印和雕版印刷。


    既笨重費力又耗料耗時,不僅存放不便,有錯字又不易更正。


    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方法既簡單靈活,又方便輕巧。


    其製作程序是先用膠泥做成一個個規格統一的單字,用火燒硬。


    使其成為膠泥活字,然後把它們分類放在木格裏。


    一般常用字備用幾個至幾十個,以備排版之需。


    排版時,用一塊帶框的鐵板作底托,上麵敷一層用鬆脂、蠟、紙灰混合製成的藥劑。


    然後把需要的膠泥活字一個個從備用的木格裏揀出來,排進框內。


    排滿就成為一版,再用火烤。


    等藥劑稍熔化,用一塊平板把字麵壓平。


    待藥劑冷卻凝固後,就成為版型。


    印刷時,隻要在版型上刷上墨,敷上紙,加上一定壓力,就行了。


    印完後,再用火把藥劑烤化。


    輕輕一抖,膠泥活字便從鐵板上脫落下來,下次又可以再用。


    畢昇創造發明的膠泥活字、木活字排版,是印刷術發展中的一個根本性的改革,是長期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對中華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偉大貢獻。


    “北宋曆代皇帝主張尚文抑武,自然會帶動朝野上下形成不學無術為恥的社會共識。”


    “北宋王朝從籠絡知識分子,擴大統治基礎考慮。”


    “大幅增錄進士,年均錄取量是唐代的十四倍。”


    “北宋官員的經濟待遇相當於漢代的十倍,唐代的兩倍多。”


    “這樣的高收入,使他們有條件專注於讀書、寫書與文化傳播。”


    “北宋曆代皇帝還重視圖書事業,大量收集散落民間的古籍,組建文史館,開展圖書管理和研究。”


    “尤其作為官辦圖書館的崇文院,藏書多達八萬多卷,學科覆蓋麵廣泛。”


    “對於科技人才和科技發明,北宋統治者是歡迎的。”


    “有人進獻火藥的製作方法,得到皇帝賞賜。”


    “有人製造了八車船,得到官府的表揚。”


    “科學家沈括業餘研究天文曆算,朝廷幹脆調去做提舉司天監,專門負責觀測天象、編纂曆書,讓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


    “這種激勵導向為技術迭代和產業升級帶來曆史性契機,畢昇不知不覺站在了時代的風口。”


    “在雕版印刷的基礎上,畢昇發明了木活字印刷。”


    “公元1006年,宋真宗下禦詔,讓畢昇協印《國書》。”


    “畢昇為趕印《國書》,在汴京八大印坊推廣木活字印刷。”


    “公元1018年,因氣溫變化,導致木活字變形,字麵高低不平,竟然印壞了《國書》。”


    “宋真宗一時龍顏大怒,下旨嚴辦八大印坊坊主。”


    “畢昇仗義主動投案,竟被打入大牢。”


    王安石:畢昇能夠發明出活字印刷術,受到了兒子玩過家家的啟發。


    畢昇在發明活字印刷術之後,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發明介紹給師弟們。


    畢昇先將細膩的膠泥製成小型方塊,一個個刻上凸麵反字。


    用火燒硬,按照韻母分別放在木格子裏。


    然後在一塊鐵板上鋪上粘合劑,按照字句段落將一個個字印依次排放。


    再在四周圍上鐵框,用火加熱。


    待粘合劑稍微冷卻時,用平板把版麵壓平,完全冷卻後就可以印了。


    印完後,把印版用火一烘,粘合劑熔化,拆下一個個活字,留著下次排版再用。


    師弟們禁不住嘖嘖讚歎,連忙詢問是怎麽想出這麽巧妙的辦法。


    《大藏經》一共五千多卷,一共刻了十三萬塊板子,花費了十二年。


    要是用畢昇的活字印刷術,幾個月就可以完成。


    正因為效率如此之高,才讓畢昇的師弟們心頭震動。


    而之後畢昇也做出了解釋,原來畢昇有一次清明帶著妻兒迴鄉祭祖。


    兩個兒子玩過家家,用泥做成了鍋、碗、桌、椅、豬、人,隨心所欲地排來排去。


    畢昇眼前忽然一亮,當時就想自己也可以玩過家家。


    用泥刻成單字印章,就可以隨意排列,進而排成文章。


    誰家的孩子都玩過家家,但偏偏隻有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


    這是因為畢昇最有心,時刻在琢磨提高效率的新方法了。


    他可以毫不誇張的認為,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在科學技術的曆史長廊中樹立了不朽的豐碑,值得世人的敬仰。


    “公元1023年,宋仁宗繼位,大赦天下。”


    “畢昇獲大赦出獄還鄉,這年畢昇已四十二歲。”


    “獲釋後的畢昇,仍不忘他的活字印刷。”


    “他不斷總結木活字經驗,吸取木活字因木質不同而變形的教訓,反複試驗。”


    “在兒子用黃泥玩過家家的啟發下,他終於發明膠泥活字印刷術。”


    “公元1046年,畢昇再赴杭州,開設印坊,廣收門徒,推行膠泥活字印刷術。”


    “可一開始,活字印刷的推廣並不順利。”


    “當時雕版印刷,非常精美。”


    “膠泥活字印刷,質量粗糙,而且排版需要工人能大量識字。”


    “活字印刷唯一的優點,是大批量印刷速度快。”


    “可這一優點,被它的缺點所淹沒了,更主要的是當時士大夫們對活字印刷的排斥。”


    “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讓知識得以廉價傳播,打破了當時士大夫對文化的壟斷。”


    “甚至北宋一些開明文人,對畢昇的活字印刷也極力排斥。”


    “公元1051年,畢昇單身赴靈隱寺為其妻還願,途中被宿敵派殺手暗算,並翻渡船遇難於錢塘江中。”


    “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在宋、元等朝代雖未推廣開。”


    “可這項發明先是被高麗的留學生傳入朝鮮,後被來宋朝的阿拉伯商人輾轉傳入歐洲,對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發展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甚至推動了歐洲的啟蒙運動和文藝複興運動,引發了歐洲的社會變革。”


    徐光啟:畢昇活字印刷術的發明,為中華文化經濟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為推動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在世界印刷史上,畢昇是一個極具影響力的人物。


    畢昇的貢獻不僅改變了書籍印刷的曆史,而且深遠地影響了整個東亞文明的發展。


    畢昇不畏艱難險阻,勇於創新,發明的活字印刷術不僅讓印刷更為方便。


    更將知識普及的大門打開,為後世的文化傳承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活字印刷術的原理相當簡單,在膠泥片上逐字刻劃。


    然後用火燒硬,形成一枚枚獨立的活字。


    這些活字可以多次使用,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使得書籍的製作速度前所未有地加快。


    這項技術革命不僅極大地推動了文化和學術的傳播,還促進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隨著活字印刷術的不斷發展,活字材質也逐步改進。


    膠泥被逐漸取代,木質、銅質、鉛質的活字相繼出現。


    這些改進使得印刷更加精細和持久,同時也為書籍的大規模傳播打下了堅實基礎。


    活字印刷術的成功應用,使得大量的書籍問世。


    知識開始傳播到更廣泛的人群中,極大地促進了中華文化的繁榮。


    從這一點上來說,畢昇的曆史成就足以震古爍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酷酷的橙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酷酷的橙子並收藏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