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晨對魯班的推崇備至,各朝古人可以非常明顯的感受到。


    這一點讓各朝各代無數老百姓為之動容,他們也沒想到那些工匠的重要性那麽大。


    要知道,就士農工商的階級劃分而言,工匠的社會地位很低。


    可現在聽主播話裏話外的意思,後世對魯班那樣的工匠大師非常敬重。


    有很多人不明白主播為什麽重視魯班,但各朝也有一些聰明之人大致也能猜到原因。


    就後世所展示出來的情況來看,工匠所發揮的作用不言而喻,尤其是像魯班這種的工匠大師就更為重要了。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麽主播在介紹魯班的過程中異常敬重。


    主播的這種重視程度可不是每個人都有的,之前主播介紹一些王侯將相可沒有如此。


    見主播如此看重魯班,各朝很多技藝高超的手工藝人頗為興奮。


    他們盡管手藝活好,可卻得不到老百姓的尊重。


    可現在魯班以工匠祖師爺的身份獲得主播的敬重,他們也倍有麵子,深感驕傲。


    嬴政:要想我大秦能夠快速發展起來,還需要像魯班這樣的工匠大師。


    這不僅是嬴政的想法,也是其他朝代英明君主的真實想法。


    他們以前對工匠並不在意,哪怕是手藝高超的工匠,也從沒有正眼瞧過。


    但現在見主播如此重視工匠大師,他們也瞬間明白工匠大師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


    此時此刻,他們已經暗下決心。


    為了帝國的發展,必須要開始重視這些工匠大師了。


    蘇晨見大家在彈幕上討論工匠的地位問題,心中倍感欣慰。


    他自然是知道工匠在古代社會的地位並不高,他希望通過對魯班的重視,讓各朝古人意識到工匠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


    “其實除了魯班,在中華五千年曆史長河中,還有幾位深受我們後世人崇拜的古代科學家。”


    既然說到工匠祖師爺魯班,蘇晨順便給各朝古人介紹幾個同級別的大佬。


    這些大佬在古代的地位不高,但在後世卻是家喻戶曉的人物。


    蘇晨希望通過他的重視,也讓各朝古人能夠清楚地認識到科學家的重要性。


    “張衡是大名鼎鼎的發明家,是樣樣精通的全能選手。”


    “張衡是科學家中的文學家,是文學家中的數學家。”


    “人家都說術業有專攻,可張衡偏偏是個全能選手。”


    “座右銘就一句,打遍天下無敵手。”


    “張衡出生於公元78年,是南陽郡西鄂縣人。”


    “說起來張衡還是名門,張姓世代是當地的大姓。”


    “所以張衡小時候經濟條件不錯,打出生起就贏在了起跑線上。”


    “不僅如此,張衡學習還很用功。”


    “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


    “公元93年,隻有15歲的張衡出門遊學去了,一個小孩就這樣背著比他還重的行囊就遠行了。”


    “公元95年,張衡遊學到了洛陽。”


    “張衡在洛陽待了五六年,經常去太學拜師求學,這些經曆都為他積累了深厚的學識基礎。”


    “不過張衡非常清高,朝廷那些亂七八糟的事兒,他根本不屑一顧。”


    “漢和帝永元年間,張衡被選上去當朝廷官員。”


    “多好的鐵飯碗差事,有人想去去不成。”


    “張衡可倒好,直接玩消失,朝廷幾次征召他都不去。”


    大明宋應星:在張衡之後也再沒有出現過如此全才了,張衡可以稱的上是後無來者了,是當之無愧可以被封聖的人物。


    縱觀張衡的一生成就頗豐,不僅科學玩得溜,文章也寫的棒,簡直就是千年難得一見的奇才。


    他個人認為能與之比肩的,恐怕也隻有春秋時期的墨子了。


    墨子創立墨家學派,提出兼愛、非攻等思想。


    縱觀《墨子》一書語言質樸,更重要的是它開創了論說類文章的說理方法,對於先秦諸子的文章有重大的影響。


    在科技發明方麵,據記載墨子也曾造過能飛的木鳶,發明過不少的守城機械,而且在光學、力學、幾何學、數學等方麵有不小的造詣。


    把張衡和墨子放在一起比較,就會發現他們兩人真是太相似了。


    他哪怕在科學領域有所成就,也遠遠不及科聖張衡的成就。


    況且張衡除了科學領域的成就令人矚目,在文學領域的成就同樣偉大,張衡的代表作《二京賦》是規模最為宏大的賦。


    而且張衡還創造了抒情小賦這種新的文學形式,與司馬相如,楊雄,班固齊名,被人稱為漢賦四大家。


    也就是說作為兩漢文學代表的賦,張衡是唯四的存在。


    可見張衡在文學方麵的造詣,可以說絲毫不亞於在科技方麵的成就。


    除此之外,張衡在天文方麵也有獨到成就。


    在四十歲時製成渾天儀,以觀察天體運行。


    其後十五年,又製成候風地動儀,以測候地震。


    他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張衡是曆史上那種非常罕見的集人文與科技為一體的綜合大家。


    “公元89年到105年這段時間,因為天下太平沒有打仗,所以整個朝廷從上到下都過得非常奢侈。”


    “張衡就看不慣了,他把班固寫的《兩都賦》翻出來擺在書桌上,開始模仿起來。”


    “張衡苦思冥想了十年,終於完成了《二京賦》。”


    “《二京賦》描寫了東漢時期長安和洛陽有多繁華多奢侈,把那些官僚貴族的生活拿出來諷刺了一番。”


    “張衡十年構思的這《二京賦》,被後人看作是賦中的精品,比班固的賦更宏大,更細致,更有特色。”


    “公元100年,張衡22歲。”


    “南陽太守鮑德請張衡去做他的主簿,掌管文書工作,張衡一幹就是八年。”


    “公元108年,鮑德被調到京城上班去了,30歲的張衡就幹脆辭職迴老家了。”


    “張衡在年輕的時候算是一個憤青,比較出淤泥而不染。”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張衡也得向現實低頭,找點生計賺些錢。”


    “公元111年,張衡因為太有文化在京師名聲很大,當時主政的鄧太後就召張衡進京。”


    “張衡就在41歲的時候,有了一份在京城的工作。”


    “在隨後的幾年裏,張衡的研究從經學、文學轉向了哲學、天文、曆算。”


    蘇軾:張衡所作《二京賦》,在頌揚漢朝國勢隆盛社會繁榮的同時,也指責官僚豪紳們的昏庸腐朽,黎民百姓的痛苦和仇恨。


    同為文學大家,他對張衡所作的《二京賦》推崇備至。


    所謂二京,指的是漢朝的西京長安和東京洛陽。


    由於其文章結構嚴謹精密,他認為《二京賦》是漢賦中的精品之一。


    《二京賦》是模仿班固的《兩都賦》創作的一篇描繪東西兩京的賦文,分為《西京賦》和《東京賦》上下兩篇。


    上篇《西京賦》極盡誇張地描繪了西漢京師長安的繁華富麗、奢靡景象,展現了人們貪圖享樂的生活態度,透露出張衡對這種生活方式的批判。


    《西京賦》裏寫城市工商業發達的情況一段,列舉了許多具體現象和實際的例子。


    描寫了長安商市的繁華和商業經濟的發展,還憤慨地指責了那些見利忘義欺騙農民的奸商的不道德行為。


    這一段,很生動再現了那時的商市、街道、豐富的貨物和買賣雙方熱鬧的經營活動。


    下篇《東京賦》則否定了西京長安的奢靡生活,轉而描繪了東京洛陽的城市構築、宮殿建設以及君主奢未及侈、儉而不陋的禮治成就。


    《東京賦》中描寫洛陽的宮殿、飛閣、樓榭、湖苑的壯麗宏偉,商業發達,描寫出極盡奢華豔絕巧奪天工的圖景。


    描寫宮殿樓台遊苑湖山的富麗堂皇、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顯示了藝術技巧上很高的成就。


    從這些描寫裏,既可以看出漢代都城和宮廷建築藝術已達到很高水平。


    也客觀地反映了漢帝國經過長久的統治,物質生產進一步發展所造成的那種百姓的富裕和國力的強大。


    《二京賦》是一篇具有現實諷諫意義的文學作品,通過對西漢和東漢的借古喻今,揭露了當時皇室的腐敗現象,反映了某些社會現實。


    同時,張衡在文中陳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表現了對東漢禮治的頌揚和對西漢奢靡的批判。


    “公元115年,漢安帝聽說張衡在天文上很厲害。”


    “恰好那個時候又發生了很多天災,需要張衡這樣的人才,就任命張衡當了太史令。”


    “於是張衡就有了個正式的崗位,可以帶薪研究天文,他在這個崗位上可是做出了很大的成就。”


    “張衡發明的渾天儀是一種可以演示天球星象運動的儀器,是觀測星象、確定節氣和了解其他天文現象用的。”


    “它的外形是一個直徑八尺的空心銅球,裏麵有一個鐵軸貫穿球心。”


    “球放在架子上傾斜的地方,正好是地球自轉出的方向。”


    “銅球表麵刻有各種重要的星座和刻度,代表天空中的星座和天象運行的情況。”


    “整個渾象連接在裝有一組齒輪的機構上,機構再與報時的漏壺連接起來。”


    “漏壺裏滴出來的水能夠驅動齒輪,齒輪就會帶動渾象繞著鐵軸旋轉。”


    “一天轉一周,能夠比較準確的反映出天象運行的情況。”


    “《靈憲》也是張衡寫的一本非常厲害的書,裏麵有關於宇宙的演化,天地的結構,日月星辰的本質及其運動等方麵的重大課題,對後世的天文現象研究都會有著很重要的作用。”


    “後來張衡受到政治的影響,被小小降職了一下。”


    “但在126年至132年還是做迴了太史令,張衡許多重大的科學研究工作都是在這一階段裏完成的。”


    “除了剛剛主播說的,張衡還發明了獨飛木雕、銳盾夾、記裏鼓車、指南車等。”


    大明徐光啟:《靈憲》是天文學史上最傑出的天文學著作,我對天文學方麵的研究就來源於此。


    雖然《靈憲》還有一些錯誤和不足,但在天文學史上的意義並不因此而遜色。


    《靈憲》中關於天文學方麵的成就,也讓他獲益匪淺,給他對天文的研究提供了很多便利。


    《靈憲》一文中的天文學成就有很多,比如宇宙,月食,日月,隕石,星表,行星運動。


    關於天地的生成問題,《靈憲》認為天地萬物是從原始混沌未分的元氣發展來的。


    元氣最初混沌不分,後來才開始分清濁。


    清氣和濁氣相互作用,便形成了宇宙。


    這種天體演化思想,是從物質運動的本身來說明宇宙的形成。


    認為宇宙結構不是亙古不變的,而是不斷發展變化的。


    雖然張衡把天比作一個雞蛋殼,把地比作蛋殼中的雞蛋黃,但張衡並不認為硬殼是宇宙的邊界。


    張衡還在渾天說的基礎上,科學地闡述了月食的原因。


    張衡在《靈憲》中寫道,月亮本身是不發光的。


    而是太陽光照射到月亮上,月亮才折射出光,太陽光照不到的地方則出現虧缺,正所謂月有陰晴圓缺。


    如果月亮進入地影,就會發生月食現象。


    從他所了解到的天文學知識來看,《靈憲》對月食原因的解釋是很科學的。


    《靈憲》還提到隕星,認為是衰敗了的星體隕落而成,其在隕落時為流星,墜落在地上為隕石。


    隕石帶來天上星體的信息,但星體並非是石頭。


    關於金木水火土五星的運動問題,張衡提出日、月、五星是在天地之間運行,而非在天球壁上運行。


    並且,這七個天體運動的速度各不相同,距地近則速度快,距地遠則速度慢。


    張衡雖然還不知道行星,包括地球都是繞太陽而運行的。


    但張衡確實已經發現,行星運動的速度與運轉中心體的距離有關。


    隻是可惜這種正確的思想沒有引起後人的足夠重視,而在很大程度上限製了天文學的發展。


    直到如今,他才從西方傳教士那裏知道了開普勒的行星運動三大規律。


    而其中之一,便是行星速度和公轉周期決定於行星與它運轉中心體太陽之間的距離。


    “除此之外,張衡還是個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數學天才。”


    “張衡給立方體定名為質,給球體定名為渾。”


    “張衡研究過球的外切立方體積和內接立方體積,還是中國第一個理論求得π的值的人。”


    “不過,張衡在這個職位上兜兜轉轉了十四年,還在原地踏步。”


    “張衡看朝廷也沒有讓他升職加薪的意思,於是他就寫了一篇《應問》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


    “不恥祿之不夥,而恥智之不博。”


    “意思就是不要擔心職位不夠高,而應該想想自己的道德是不是完善。”


    “不要以自己的收入不夠高而感到恥辱,而應該想想自己的學識夠不夠淵博。”


    “公元132年,已經54歲的張衡又發明出了世界上第一架測量地震方向的儀器——地動儀。”


    “這是因為當時地震頻繁,而古人又搞不清地震的原理,就搞一些裝神弄鬼的言論來解釋地震,於是張衡就想造一台能測定地震的儀器。”


    “公元133年,55歲的張衡升職當了侍中。”


    “順帝任用他在自己身邊,對國家政事提出意見。”


    “張衡常想著如何立身行事,認為吉兇禍福不易明白。”


    “所以寫了《思玄賦》,表達和寄托自己的情誌。”


    “衡常思圖身之事,以為吉兇倚扶,幽微難明,乃作思玄賦,以宣寄情誌。”


    張衡:殘酷的地震災難對老百姓的傷害很大,所以我才下決心攻克這一難題。


    在他生活的這個時代,較大規模的地震屢屢發生。


    地震災難造成了成千上萬老百姓的流離失所,很多人都因為地震災難而死亡。


    因此他想著要是人們能提前知道地震即將發生,就可以提前躲避,避免災難的發生。


    也正因如此,他才決定研究一種儀器來幫助人們預測地震。


    自那以後,他開始埋頭苦讀,翻遍了父親的所有書籍。


    隻要是關於地震的內容,他都認真地記錄在筆記本上。


    甚至常常為了查找資料,他會走很遠的路去向別人借書。


    此外,他還會到曾經發生過地震的地方去訪問當地老百姓,詢問地震發生前後的情況,並向經驗豐富的老人請教。


    通過這些努力,他收集到了大量關於地震的資料。


    他通過所收集到的資料了解到,地震發生時通常會有輕微的震動,一般人難以察覺。


    但倒立的物品會隨著震動而倒下,這些細節常常被人們忽略。


    直到地震真正發生,人們才會意識到逃離已經來不及了。


    了解到這些之後,他便開始著手研製地震儀器。


    經過無數次的推敲和修改,他最終成功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能夠準確測量地震的時間和方位的儀器——地動儀。


    地動儀有八個方位,分別是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


    每個方位上均有口含龍珠的龍頭,在每個龍頭的下方都有一隻蟾蜍與其對應。


    任何一方如有地震發生,該方向龍頭所含龍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測出發生地震的方向。


    “公元136年,張衡被外調任河間王劉政的國相。”


    “那個地方被劉政搞的是烏煙瘴氣,不遵紀守法的大有人在。”


    “張衡到任後就是一頓整治,一下就給治好了,他也因此獲得了清廉執政的好名聲。”


    “任職三年後,張衡遞下了辭職信想迴家了,卻又被征召拜為尚書。”


    “公元138年,張衡已經60歲了。”


    “張衡又寫了一篇《歸田賦》,表明這個家他一定要迴,棄官歸田勢在必行。”


    “張衡在賦的開頭就說,遊都邑以永久,無明略以佐時,徒臨川以羨魚,俟河清乎未期。”


    “這個時候,張衡已經不再想追求什麽了,隻想迴歸他自己,不為世俗所累。”


    “或許追漁夫以同嬉,超塵埃以遐逝,與世事乎長辭,才是張衡理想的生活。”


    “公元139年,就在張衡寫《歸田賦》的第二年冬天。”


    “張衡安然逝世了,享年61歲。”


    “迴顧張衡的一生,他有的不僅僅是各個領域都精通的天賦和能力,也不僅僅是各種各樣的發明和成就。”


    “更是人類在探索天地之間的奧秘時有的勇氣和智慧,以及人類在追求技術進步時的毅力和創造力。”


    “而在後世,浩瀚宇宙裏也有張衡的影子。”


    “為了紀念張衡的功績,聯合國天文組織於1970年將月球背麵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


    “後來又於1977年,將太陽係的小行星1802命名為張衡星。”


    “2003年,國際小行星中心為紀念張衡及其誕生地河南南陽,將小行星9092命名為南陽星。”


    李世民:如此全麵發展之人物,在整個世界史上亦所罕見。


    張衡創渾天學說,說明天象的運行原理。


    製作的渾天儀,其結構之精巧前所未有。


    漢代有學者參觀了這個儀器,曾經有願意終生陪伴在渾天儀裏的感歎,足見張衡的偉大和渾天儀的精巧絕倫了。


    張衡不但對於天文有很好的成就,還發明了候風地動儀。


    同時,張衡也是有數的文學家和藝術家。


    無疑像張衡這樣的人,在任何時代,都可以成為一個鳳毛麟角的人。


    張衡在一生中,刻苦鑽研,毫不倦怠和自滿,精益求精的前進。


    不論在知識領域的哪一方麵,張衡的造詣都是廣博而精深的。


    文學藝術上有著優秀作品,天文曆算上有著綜合研究,機械製造上有著特殊技巧。


    而且在學術思想上張衡曾堅持反預言書籍的鬥爭,在政治實踐上也曾有積極而進步的活動。


    尤其在自然科學方麵,張衡有如渾天儀和地動儀等空前發明。


    這些豐富而珍貴的功績,在中華科學史上都占著崇高的地位,值得他大唐子民學習。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酷酷的橙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酷酷的橙子並收藏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