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十大謀士其中一個是洪承疇,他是明清之際一個有重大爭議的曆史人物。


    有觀點認為,洪承疇為清朝統一中國出謀劃策。


    參與清朝中央政務治理,在招撫江南、避免江南百姓生靈塗炭方麵,起了重要的作用。


    但也有觀點認為,洪承疇在大是大非麵前總是經不起考驗,挺不起脊梁,是一個可悲可歎的人物。


    洪承疇的一生,明顯地分為兩個階段。


    前半生在明朝,鎮壓農民起義,後與清軍作戰失敗被俘,皆不應肯定。


    後半生投降清朝,為清朝征服東南和西南出謀劃策。


    其中鎮壓老百姓抗清和農民軍餘部,確實造成了一定的人力物力的破壞。


    但從清朝勢力日趨強盛,實際成為全中華新的統治者,並迅速完成對全國的統一來看。


    洪承疇審時度勢,發揮自己的才能,所做出的努力,於社會進步有利。


    所以總的來說,對洪承疇的評價正麵多於負麵。


    “明神宗萬曆二十一年,洪承疇出生於錦田外祖父家。”


    “洪承疇從小在母親的教導下,攻讀詩書。”


    “他七歲受啟蒙教育,因家境不好,之後便輟學迴家幫母親做豆腐幹。”


    “洪承疇在水溝學館附近賣豆腐幹,為了能夠多賣豆腐幹,他還幫學館裏的學生作對子。”


    “水溝學館是洪啟胤開的,洪啟胤發現洪承疇幫他人作對子一事,於是不收學費將其招入學館學習。”


    “洪承疇學習刻苦,經常向洪啟胤家中借書。”


    “從《史記》《資治通鑒》到《三國誌》《孫子兵法》無所不讀,尤其喜愛政治、軍事方麵的書籍。”


    “洪啟胤認為洪承疇將來定有所作為,還曾在洪承疇的一篇文中批下家駒千裏的評語。”


    “洪承疇在水溝館讀了五年書後,又到泉州城北學館讀書。”


    “萬曆四十三年,洪承疇中本省鄉試。”


    “次年,洪承疇又中會試二甲第十七名,賜進士出身。”


    “洪承疇中了二甲進士後,在京城為官,前後在刑部做了六年小官。”


    “六年,洪承疇在刑部換了三個位置,先後任刑部江西清吏司主事、刑部貴州清吏司主事,改任刑部雲南清吏司主事。”


    “天啟二年,洪承疇離開刑部,外調到浙江。”


    “兩年後,洪承疇升任兩浙承宣布政使左參議。”


    “天啟七年,洪承疇離開浙江,轉到陝西升任陝西督糧道參議。”


    “洪承疇進入官場後,輾轉刑部、浙江、陝西等地方為官,前後十一年,職務多有變動。”


    “雖略有升遷和政績,但仍屬於中下級官員。”


    洪啟胤:洪承疇小小年紀就聰明伶俐,我一早就看出他將來一定有所作為。


    他發現洪承疇為了讓學館裏的學子多買一塊豆腐幹,就幫助這些學子對對子。


    他試了試洪承疇的才學,愈加欣賞。


    在了解到洪承疇因家境貧寒而無法上學,就免費讓他上學。


    洪承疇憑借聰明才智深受他的器重,成為了他的得意門生。


    在收下洪承疇入學後,他了解到關於洪承疇更多的事跡。


    洪承疇從小在母親的教導下,攻讀詩書,聰明好學。


    據說八歲那年,洪承疇的外公傅員外去世,母親帶他去送殯。


    主持喪事的人問他們有無祭文,母親搖頭,洪承疇卻張口說有。


    進入靈堂,洪承疇向外公的靈位恭敬地跪拜行禮後,就振振有詞地念道祭文。


    神風唿請上大人,子孫跪拜孔乙己,金銀紙錢化三千,豬頭禮品乃小生。


    這個祭詞是套用《三字經》的句子,沒有什麽驚人之處。


    但作為當時八歲的洪承疇能出口成章,足見其思維敏捷。


    還有洪承疇受到他的推薦,到泉州城北學館繼續深造。


    泉州乃是府城,學館裏讀書的人大多數家境不錯,衣食無憂。


    一些富家子弟,見洪承疇穿著寒酸,甚是瞧不起這位鄉下同學。


    據說,有個同學也算有點文墨,還會吟幾句詩。


    曾在洪承疇麵前,吟了首打油詩,譏諷他是山裏鷓鴣。


    山裏鷓鴣咕咕叫,撒泡尿兒自己瞧,粗布衣衫番薯腔,一塊朽木豈能雕?


    洪承疇聽罷,不氣也不惱,隻用自己的才氣,隨口迴擊。


    誰說府城才子能?不信鯉敢躍龍門,眼睛長在屁股上,隻看衣衫不看人。


    這位同窗受到這樣的迴敬,方曉得這個山裏鷓鴣非同凡響,可不是那麽好惹的,從此便收斂多了。


    從洪承疇小時候種種事跡來看,將來的洪承疇前途無量也是不奇怪了。


    “洪承疇初到陝西,農民起義興起,官軍四處圍剿。”


    “崇楨二年,陝西農民王左掛率起義軍進攻耀州。”


    “洪承疇率領一部分官員聯合本地鄉勇一萬餘人,將起義軍圍於雲陽,迫使這支農民起義軍乘雷雨之夜突圍出去。”


    “洪承疇實行了以剿為主,剿撫兼施,各個擊破的方針。”


    “王左掛此後又在懷寧河再敗,於是在崇禎三年向明朝請降。”


    “李自成是王左掛部下,他和一些頭目對王左掛受降不滿,自謀出路。”


    “王左掛受降後,還不死心,暗中謀劃再起。”


    “同年八月,洪承疇與陝西巡撫設計將王左掛等人全部殺害。”


    “崇楨三年,洪承疇被任命為延綏巡撫,次年再升為陝西三邊總督。”


    “崇禎七年,洪承疇任兵部尚書,總督河南,山西,陝西,湖廣,保定,真定等處軍務。”


    “同時仍兼總督三邊之職,成為鎮壓農民起義軍的主要軍事統帥。”


    “洪承疇所率領的明兵,被人稱為洪兵。”


    “崇禎八年,農民起義軍逐漸壯大,戰鬥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農民起義軍進入陝西後,洪承疇召集大將展開軍事會議,部署剿殺農民起義軍,但幾次均失敗。”


    “洪承疇的悍將曹文治主動請纓,率眾三千人,進擊農民軍。”


    “農民軍采取誘敵深入、分而治之的戰略,使曹文治四麵被圍,被迫拔刀自殺。”


    “曹文治死後,崇禎帝便決定以潼關為界,關外軍務由湖廣總督盧象升總理,洪承疇專督關內兵,對以李自成為首的起義軍實行重點圍攻。”


    “洪承疇受命後,親自率領大軍擊敗李自成於陝西渭南。”


    “次年,洪承疇率部兩萬餘人出擊李自成等部。”


    “隨後又調集總兵左光先和柳紹宗合擊農民軍,在幹鹽池大敗起義軍。”


    “崇禎十一年,李自成起義軍北行入陝後又進入甘肅。”


    “同年九月,多爾袞、豪格、阿巴泰清軍由青山關入明境。”


    “十月,清軍大舉入侵大明,分路蹂躪京畿至山西界,複至山東,攻破濟南。”


    “同時,清太極率多鐸兵指山海關,以策應關內清軍。”


    “清軍橫行京畿一帶,崇禎帝征洪承疇入衛。”


    洪承疇:我犧牲名節,為清廷效力二十年,卻落得一個尷尬的境地,不得不說是一個莫大的諷刺。


    從他投降清廷那一刻起,他就已經知道自己必然會是一個爭議極大的人物。


    有人罵他是厚顏無恥,出賣民族的漢奸。


    但他認為自己是忍辱負重,曲線救國的英雄。


    大明王朝的滅亡已經無法挽迴,他能做的就是盡可能拯救更多的百姓。


    他賣主求榮是真,但他卻沒有出賣民族。


    在效力清廷期間,他一直力主招撫,避免了江南生靈塗炭。


    而且,他還在保留漢文化方麵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他建議滿清統治集團習漢文,曉漢語,了解漢人禮俗,倡導儒家學說。


    除此以外,他還舉薦了許多明朝的官吏。


    他提倡興水利,減輕賦稅,發展經濟。


    從這方麵來說,他對於緩和民族矛盾、安定社會、發展經濟等領域都有著巨大的貢獻。


    不過盡管如此,他所做的一切卻並不能被世人理解。


    他降清以後,漢人對他無不鄙視痛恨。


    就連他的母親也對他破口大罵,他的弟弟發誓不與他同住,攜帶母親到船上隱居。


    更諷刺的是,連清廷也對他疏離防備。


    不論是多爾袞、順治帝還是康熙,都未曾讓他加入權力核心。


    對於這些,他盡管心裏難受,但也早有預料會這樣。


    “崇禎十二年,洪承疇調任薊遼總督,領兵與山海關馬科、寧遠吳三桂兩鎮合兵。”


    “皇太極領兵攻占義州,以此為基地,展開對錦州的圍攻戰。”


    “崇禎十三年,皇太極確立了築城義州並在此屯田以圍困錦州的方針,並於三月付諸實施。”


    “四月,崇禎帝聽說後,命令洪承疇陳述應對之策。”


    “並擬部署吳三桂、劉肇基官兵一萬分駐於鬆山之內,以洪承疇所部官兵一萬五千出鎮於前屯衛之間。”


    “以駐防薊州官兵一萬六幹仍分布於中協四路.以撫臣朱國棟駐山海關,以鎮臣馬科出中後所。”


    “兵部對此方略極表稱讚,將洪承疇比作範仲淹。”


    “在略微調整後,崇禎帝批準其方略。”


    “洪承疇遂於五月出山海關,與圍困錦州的清軍對峙,在多次出擊中互有勝負。”


    “崇禎十四年,洪承疇奉命率領精銳十三萬來援,集結於寧遠,與清兵會戰。”


    “三月,皇太極采取長期圍困錦州的方針,勢在必克。”


    “洪承疇主張徐徐逼近錦州,步步立營,且戰且守,勿輕浪戰。”


    “但兵部尚書陳新甲促戰,在崇禎皇帝也希望持重的情況下,采取了速戰速決的方針。”


    “八月,明軍援兵已到,為斷絕洪承疇歸路。”


    “皇太極親率大軍從盛京趕來,駐紮在鬆山、杏山之間,部署在明軍的南麵。”


    “濟爾哈朗軍攻錦州外城,截斷鬆、杏間明軍的聯係,切斷明軍糧道。”


    “洪承疇主張決一死戰,而各部總兵官主張南撤。”


    “最後集體商議背山突圍,最終數十萬人土崩瓦解。”


    乾隆:洪承疇雖然沒有忠於明朝,但能夠忠於本朝,將他列入貳臣中的甲等最適合不過。


    洪承疇有功於清之開國與清初的統一,可以說是開清第一功臣。


    迴想鬆山兵敗後,洪承疇畏死降了清,成為鑲黃旗下的貳臣,留下罵名。


    經略西南時,因為畏難,幾次三番請求解任,想撂擔子逃脫。


    在大是大非麵前,在關鍵時刻,洪承疇總是經不起考驗,挺不起脊梁。


    這充分表現出洪承疇性格中軟弱的一麵,是造成他品行有虧的根本原因。


    因此,盡管洪承疇對本朝死心塌地、忠心耿耿。


    但在他們清廷眼裏,卻不足為憑,不屑一顧。


    這就是為奴才、為附庸者的必然下場。


    洪承疇的一生,實在可悲可歎。


    不過不管怎麽說,洪承疇對大清有功。


    清朝是他們滿族建立的王朝,對於滿族來說。


    論功行賞時,是不可能做到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所以洪承疇在晚年不免受到不公正待遇。


    至於洪承疇被列入貳臣傳,則是由於現在大清統治已經鞏固。


    為了能使清王朝江山持久,就要提倡效忠一朝一主的思想。


    因此,自然對效力兩朝的洪承疇加以貶斥。


    這是出於統治的需要,不足以作為評價洪承疇功過的根據。


    不過總的來說,洪承疇在清初的卓著功績是應得到肯定的,對清朝的統一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


    “崇禎十四年,皇太極返迴盛京,命令貝勒多鐸等人留守諸軍。”


    “洪承疇想要突圍,統領全部人馬進攻鑲黃旗,沒有成功。”


    “十月,皇太極命令肅郡王豪格、公滿達海駐紮在鬆山。”


    “十二月,洪承疇聽說關內援軍將到,又派將領率六千人夜間進攻正紅旗和正黃旗蒙古營。”


    “被打敗,逃迴城內,但城門關閉進不去,於是敗兵大部分被殺。”


    “剩下的人逃往杏山,又遭遇伏擊,全軍覆沒。”


    “崇禎帝一開始讓楊繩武率軍增援洪承疇,但楊繩武戰死。”


    “之後讓範誌完代替,但清軍過於強大,明軍難以攻破,停滯不前。”


    “洪承疇被圍至六月,糧食將盡。”


    “第二年二月,鬆山城副將派人前去請降,為表誠意,願拿兒子為人質。”


    “晚上清軍豎梯入城,擒獲洪承疇與巡撫邱民仰、曹變蛟、王廷臣等將領。”


    “皇太極傳諭,將邱民仰、曹變蛟、王廷臣處死,洪承疇送往盛京。”


    “皇太極想要將洪承疇收為己用,命令吏部尚書範文程去勸降,洪承疇大罵不止。”


    “範文程不僅不介意,還與洪承疇談古今大事。”


    “談話間,房梁上落下灰塵,掉在洪承疇的衣服上,洪承疇不時揮手將灰塵拂去。”


    “於是範文程立刻迴奏皇太極,說洪承疇不會死,如此愛惜衣服,更何況生命。”


    “皇太極聽罷便親自去探望洪承疇,見洪承疇衣著單薄,當即脫下身上的貂裘給洪承疇披上。”


    “洪承疇感歎皇太極對其待遇,遂叩頭請降。”


    “皇太極厚賞洪承疇,並擺宴席慶賀,對諸將領稱得到前往中原的向導,值得慶賀。”


    “崇禎十五年,皇太極位於崇政殿,召洪承疇及諸位降將祖大壽等入宮覲見。”


    “崇禎帝當初聽說洪承疇死了,賜祭十六壇,設立祠堂在都城外。”


    “崇禎帝將親臨祭奠,不久聽說洪承疇投降,於是停止。”


    洪承疇:和昏庸的崇禎相比,皇太極更加英明。


    他還記得自己跪於大清門外,向皇太極陳述的場景。


    他身為明軍將領,領兵十三萬增援錦州,皇太極抵達將他打敗。


    之後他鎮守鬆山,城破被擒獲,自認為應該死去。


    承蒙皇太極不殺之恩,如今朝見,他自知罪重,不敢貿然進入。


    當時的場景現在迴想起來,仿佛曆曆在目,他還清楚地記得皇太極的諭旨。


    雙方交戰,各自為主,皇太極不會介意。


    而且清軍之所以戰勝,不過是上天的旨意。


    上天有好生之德,所以賜恩於他,既已知恩情,應當盡力為自己效力。


    如曾經的張春,得到恩情卻不能為自己效力,又不願以死明誌,最後沒有功名的死去。


    那時他入朝參見,皇太極令他上殿坐,賜茶招待。


    並向他詢問明廷製度,明廷宗室被俘虜,置若罔聞。


    將帥作戰被擒獲,竭盡全力後投降,必將誅殺他的妻子,或是被貶為奴,這是舊製度還是新立的製度。


    他答道以前沒有這樣的製度,最近朝中大臣各抒己見向崇禎帝報告,由此開始。


    皇太極感歎,國君昏庸,臣子蒙蔽,很多人蒙冤而死。


    將帥因奮力作戰被擒,用他府中的金庫錢財當做贖罪來還就可以了,為什麽要懲罰他的兒女,何必殘害無辜的人。


    僅此一點,他就知道皇太極比崇禎更加英明。


    “洪承疇降清後,皇太極令他隸屬於鑲黃旗漢軍,待遇十分優厚。”


    “但由於皇太極對他尚存戒心,一直沒有任命他官職。”


    “皇太極死後,多爾袞攝政,洪承疇才逐漸受到重用。”


    “崇德八年八月九日,皇太極突然逝世。”


    “由年僅六歲的福臨繼位,叔父睿親王多爾袞、鄭親王濟爾哈朗攝政,改元順治。”


    “順治元年,李自成大順軍攻占北京,崇禎帝自縊,但當時的清朝尚未得到確報。”


    “在大順軍向北京迅猛進軍時,範文程曾上書多爾袞,指出明亡已是大勢所趨。”


    “範文程提出進取中原的大計和進取的方針策略,攝政王多爾袞察覺時間緊迫,數日之內急聚軍馬。”


    “隨後大舉南伐,清軍抵達遼河,山海關總兵平西伯吳三桂派遣副將向清軍乞降。”


    “多爾袞此時已知悉李自成攻占北京和崇禎帝已死的消息,他決定向洪承疇諮詢軍事。”


    “五月二日,清軍進入北京。”


    “麵對北京城內民心不安的局麵,多爾袞采取了範文程、洪承疇等人的建議,安撫百姓。”


    “對於歸降的明朝官員,官複原職,對於降清的漢族文武官員,升級任用。”


    “爭取明朝降官和漢族地主的支持,且為崇禎帝發喪,利用懷舊的心理,得到百姓的讚同。”


    “為安定民心,清朝入關後,宣布取消明末的加派賦稅。”


    “這一係列措施相繼出台後,使得北京城逐漸安定。”


    “清軍占領北京後,曾進行分功賞爵,洪承疇入內院佐理機務。”


    “多爾袞入京時,洪承疇已在內院協助多爾袞辦理機務。”


    “他從加強中央集權的角度看,認為應該提高內院的權力,才能協助多爾袞處理好朝政。”


    “便經常向多爾袞進言,提出恢複明朝的內閣票擬製度。”


    “也就是內外文武官員的奏章和各部院覆奏的本章,都要通過內院。”


    “由內院發到六科,由六科去抄發各部院。”


    “為安定北京的秩序,洪承疇還上本對京城的緝察工作提出具體的建議。”


    “順治二年,清廷正式任命洪承疇以原官總督,招撫江南各省地方。”


    “七月初三,多爾袞又以順治帝名義賜敕洪承疇,表示了對洪承疇的倚重。”


    “敕文全長七百多字,是臨行前給洪承疇的指示,也是平定江南的具體政策。”


    “九月,原李自成的譯侯田見秀、義侯張鼎等在洪承疇的招撫政策影響下,紛紛繳械投降。”


    “洪承疇由於招撫江南運籌得當,很快取得效果,江南形勢基本穩定。”


    “不久,洪承疇的父親去世,再加上他本人的眼疾,所以上書請求他迴京守製。”


    多爾袞:反抗清朝統治戰爭給我大清帶來了極大的困擾,為了扭轉這種狀況,本王選擇了洪承疇解決此事。


    如今看來,洪承疇擔此重任後,很好的給大清解決了不少麻煩。


    在清朝統一天下的過程中,為了解決老百姓反抗的問題,洪承疇製定了好幾種措施。


    一是洪承疇對江南軍民進行的招撫策略,為避免當地百姓遭受戰亂之災發揮了重大作用。


    洪承疇本身就是明朝的官員,十分了解江南人民的心理。


    此外,洪承疇在南方還有許多故人。


    為了緩解矛盾,洪承疇便積極對於過去的這些舊交進行人情關係疏通,促進他們歸降。


    比如明朝兵部尚書,洪承疇便選擇了顧念舊情,安撫此人。


    確保其能夠原官留任政策,最終實現了順利招撫。


    二是洪承疇大開科舉考試,為眾多學子找到入仕之路。


    洪承疇的這種做法使得大量知識分子,對大清采取了較為和善的擁護態度,同時也使清朝招來了許多有用人才。


    這對於降低當時尖銳的矛盾,也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


    三是洪承疇建議降低賦稅,緩解人民賦稅壓力。


    洪承疇認為江南百姓之所以對前明統治十分不滿,重要原因便是明朝的賦稅太過嚴重。


    一定程度上降低百姓賦稅,可以緩解百姓的敵視情緒,對於改善不利狀況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


    洪承疇還有一個重要措施,那就是武力解決。


    江南形勢並不是簡單的用溫和政策就可以一次性的解決,必要的情況下必須采用強硬措施。


    麵對前明政權的頑固抵抗勢力,洪承疇絕不手軟。


    比如有一位頑固抵抗的大明將領,洪承疇選派已投降清朝的官員,利用舊關係偷偷潛入軍營中最終擒殺。


    “次年,洪承疇升任為太子太傅,再次入內三院佐理機要,還擔任過《太宗文皇帝實錄》一書編纂的總裁官和會試主考官。”


    “洪承疇曾提出由內三院大學士和九卿舉薦總督、巡撫、提督、鎮將等各級地方官的保舉連坐法,對舉薦得當者有賞,舉薦失誤者要連坐。”


    “此後,又兼任都察院左都禦史,將禦史甄別為六等,依其政績優劣分別予以升遷、留任、貶罰,以整頓吏治。”


    “順治八年,河南道禦史張煊上疏參劾吏部尚書十罪兩不法,其中一些條文涉及洪承疇。”


    “張煊稱洪承疇曾同吏部尚書在火神廟密議逃叛,送母迴閩卻不請旨。”


    “洪承疇自辯稱火神廟集議隻為甄別諸禦史定等差,而私送母迴閩一事則甘願服罪。”


    “對於洪承疇的各項罪狀,順治帝從輕發落。”


    “稱洪承疇火神廟集議,不必過多揣測。”


    “送母歸原籍未奏聞,為親人服罪,情有可原。”


    “順治十年,洪承疇調任內翰林弘文院大學士。”


    “這時,南明桂王朱由榔占據著雲貴兩省,不斷派兵進攻湖南、廣西、四川等地。”


    “洪承疇隨即又被任為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禦史,經略湖廣、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省。”


    “順治十二年,孫可望派大軍攻嶽州、武昌、常德等地。”


    “洪承疇指揮清軍在常德設下埋伏,結果大獲勝利,迫使孫可望撤迴貴州。”


    “兩年後,清廷決定不再設五省經略。”


    “洪承疇正打點行裝,準備迴京,孫可望突然率眾出降。”


    “順治十六年,清軍攻占昆明後。”


    “清廷又把消滅永曆及其政權的任務交給了洪承疇,洪承疇認為當前最主要的任務是安定雲南內部。”


    “他上疏說雲南地方偏遠,土司種類最多,不易治理。”


    “最好參照元明兩朝的經驗,留兵駐鎮,使邊疆永遠安寧。”


    “於是清廷很快派遣平西王吳三桂,率兵留駐雲南。”


    “順治十七年,洪承疇因病請求迴京。”


    “迴京後因其功大、位高、權重,引起滿洲貴族和一些漢族大臣的猜忌和不滿,受到冷落。”


    “次年正月,順治帝病逝,康熙帝即位。”


    “五日,洪承疇又因病請求退休,經清廷同意。”


    “清廷幾經爭論,賜以洪承疇三等阿達哈哈番的爵位。”


    “康熙四年,洪承疇病逝,享年七十三歲。”


    “康熙帝追贈洪承疇為少師,賜諡號文襄,立禦碑。”


    明末清初的很多讀書人盡管對洪承疇的品性不恥,但也有不少讀書人認為洪承疇有大貢獻。


    南明隆武和魯王政權的覆滅,以及其他抗清勢力的剿平都表明洪承疇招撫政策的成功。


    洪承疇減少了武力征服,對百姓和社會來說減少了戰亂和破壞,有利於百姓和社會的安定以及生產力的發展。


    對清朝來說,減輕了統一的阻力,有利於鞏固清中央政權的統治。


    為了穩固大清這個新政權,洪承疇提出了不少建議被采納。


    學習漢人語言,閱讀漢家千年文化經典。


    批判性吸收明朝治國策略,盡可能做到順利過渡。


    積極選拔人才,采用連坐製辦法。


    尤其對於封疆大吏,必須對保舉人一樣進行記錄。


    倘若推薦者表現優異,那麽保舉人就可以得到相應的獎勵。


    如果推薦人表現無法得到預期效果,那麽保舉人同樣也應當受到懲罰。


    洪承疇提出的治國安邦策略,十分符合清朝的發展需求,因此被皇上立即進行采用。


    同時也說明洪承疇對於穩固清朝統治,確保清初相關政策製定符合民意做出了十分積極的貢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酷酷的橙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酷酷的橙子並收藏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