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的謀士,以諸葛亮和司馬懿的名聲最顯。


    但有一個謀士是主播比較喜歡的,那就是曹操四大謀士之一的賈詡,隻因他少有可以善終的奇人。


    賈詡一生機變百出,用計無數,算無遺策,鬼神皆驚,有三國第一等奇才、怪才和鬼才之稱。


    時至今日,無論大家如何討論三國謀士,也很少有人將賈詡作為第一謀士的競爭者。


    甚至連前三都進不去,大多都是什麽諸葛亮、司馬懿、郭嘉、荀彧什麽的。


    難道真的是因為實力不夠嗎?顯然不是。


    而是賈詡實在是太能苟了,一直在隱藏自己,不斷的降低存在感,連同樣能隱忍的司馬懿都比不過他。


    縱觀賈詡的一生,身處亂世,審時度勢,冷靜地趨利避害,對人性有精準把握。


    說話把握時機,關鍵時刻一字千金,聽者受益不聽受挫,是一個純粹的靠智謀安身立命的人。


    作為一個謀士,賈詡真正做到了以追求謀略本身的完美為己任。


    同時賈詡緊隨形勢發展,在亂世的夾縫中求生而遊刃有餘,順從於命運的安排並巧妙地爭取個人利益,直至善終,堪稱由平民走向巔峰的教科書典範。


    “他本是董卓的部將,卻成為曹魏的開國功臣。”


    “他為李傕出謀劃策,卻救天子於水火之中。”


    “他是張繡的謀士,助張繡兩次擊敗曹操,卻勸張繡歸降了曹操,並為曹操出謀劃策。”


    “離間馬超和韓遂,使曹操一舉平定關中。”


    “官渡之戰前夕,他提出四勝四敗論,助曹操贏得官渡之戰的勝利。”


    “赤壁之戰前夕,他曾力勸曹操不戰。”


    “但曹操沒有采納他的建議,於是赤壁大敗。”


    “他一生算無遺策,助曹丕成為曹操的接班人。”


    “雖屢立奇功,卻從不解結黨,閉門自守,子女嫁娶也不結高門。”


    “他在亂世中審時度勢,明哲保身,在77歲時去世。


    “他,便是謀士賈詡。”


    李世民:三國謀士過百,賈詡絕對稱得上頂尖。


    不出他所料,流傳到後世被眾人所知的謀士果然有賈詡。


    在他看來,賈詡一個人看似不起眼,卻攪亂了整個三國,有點縱橫家的意思。


    賈詡是個真正的謀士,懂得全身而退,不求功名,不求利祿,得以全善而終。


    他也分析過賈詡可以善終的原因,這要歸功於賈詡從來沒有得意忘形的忘記自己的身份。


    賈詡不是曹操的舊部,隻是後麵加入曹操的隊伍。


    賈詡的智謀高超遭人嫉妒恨,這是一定的,尤其是一開始就跟隨曹操的舊部。


    但好在賈詡一直牢記這一點,深居簡出,小心翼翼,這才得以善終,說是三國第一謀士都不為過。


    活著才是最大的贏家,反麵例子就是陳宮。


    陳宮也是個人才,卻早早赴死,還以為自己很聰明。


    賈詡自保在於看透了人性,這輩子很輕鬆的名利雙收壽終正寢,誰不羨慕這樣的人生。


    賈詡的深謀遠慮也讓他欽佩不已,就比如晚年的時候不讓兒女結親權貴,這一點太聰明了。


    要是結親曹家,後來必然會被司馬家滿門抄斬。


    要是結親司馬家,萬一司馬家失敗了也會被牽連,看不清形式情況下,防守才是最佳策略。


    “賈詡,字文和,武威人。”


    “年少時沒有人賞識他,隻有漢陽名士閻忠覺得他不一般,說他是張良、陳平那樣的奇才。”


    “賈詡被舉為孝廉任郎官,後因病離職。”


    “在返鄉途中走到開縣時,遇到叛亂的氐人,和同行的數十人一起被抓。”


    “賈詡說自己是段公的外孫,你們不要埋我,我家一定會出重金贖迴我。”


    “當時太尉段熲早年長期駐守邊疆,威震四方,所以賈詡借他的名氣來嚇唬氐人。”


    “氐人果然不敢傷害他,並把他送走,而其他一起的人全部被殺。”


    “賈詡善於隨機應變,像這種事情有很多。”


    “公元189年,董卓入京,賈詡以太尉掾的身份任平津都尉,後升討虜校尉,在董卓女婿牛輔的軍中。”


    “192年,董卓被殺,牛輔又死,眾人恐懼。”


    “校尉李傕、張繼等人想要解散隊伍,從小路返迴家鄉。”


    “這時賈詡對眾人說,如果你們解散隊伍迴鄉,一個亭長就能把你們抓住。”


    “不如率兵向西,所到之處召集兵馬,從而進攻長安。”


    “如果事情成功,則可以侍奉天子來征服天下。”


    “如果事情不成,再走也不晚,眾人都認為他說的對。”


    “於是進攻長安,擊殺了王允等人,把持了朝政。”


    “李傕等人以賈詡之功欲封其為侯,賈詡推辭不受。”


    “後改任為尚書,主持官員選拔任用。”


    賈詡:雖然我因為提出反攻長安之計被天下人罵作毒士,但我僅僅隻是為了自保,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王允聯合呂布誅殺董卓後,就要開始清算董卓餘黨。


    而他在董卓女婿牛輔的軍中任職,要是再不采取行動,他也必然會被清算。


    當時董卓死後,餘黨群龍無首,李傕等將領則打算逃亡涼州。


    如果按照這個節奏走下去,那麽關東集團的戰亂雖不會立即終止,但關中起碼能得到到安寧。


    但要是如此的話,他也要踏上逃亡之路,說不定什麽時候就被抓住清算了。


    考慮到自身安全,他也不得不給李傕等將領出主意。


    於是他造謠長安城中正在商議把涼州人斬盡殺絕,要是他們將領拋棄屬下獨自逃亡的話,一個亭長就能把他們抓住。


    與其逃亡天涯,不如帶領部隊向西,沿途收斂士兵,再進攻長安,為董卓報仇。


    如果僥幸成功了,就尊奉國家的命令征服天下。


    如果失敗了,再逃走也不遲。


    經過他的一頓忽悠和恐嚇,李傕等將領聽後仿佛找到了救命的稻草。


    與其坐以待斃等死,不如破釜沉舟一搏,於是李傕等人收羅舊部急速攻占長安。


    可也正因如此,李傕等人禍亂長安,讓長安城像曾經的洛陽城一樣變成了人間煉獄。


    更為致命的是天下徹底大亂,地方割據四起,民眾死傷無數。


    這一切雖說是他的一個計謀導致的,但他僅僅是為了自保而已。


    王允連與董卓沾邊的名士都殺了,怎麽可能會輕易放過他們這些重點餘孽呢。


    但他還是忽略了李傕等將領,盡管在長安想方設法調和他們之間的矛盾,並利用手中職權幫助漢獻帝出逃、保護大臣,但時局的發展早已經超過了他所能駕馭的能力。


    “賈詡做了許多扶持救助朝廷的事情,於是李傕等人對他又親近又害怕。”


    “而李傕與郭斯在長安城中明爭暗鬥,相互猜忌,後又請賈詡為宣義將軍。”


    “經賈詡的周旋後,兩人和解,放出天子,而賈詡也做了許多保護朝中大臣的事情。”


    “天子被救出後,賈詡交還官印辭職。”


    “當時將軍段威屯住在華陰縣,段威與賈詡是同郡人,賈詡便離開李傕依附了段威。”


    “賈詡素來有名氣,受到段威軍中將士的敬服。”


    “段威害怕賈詡取代自己的位置,但表麵上對賈詡還是禮遇有加,賈詡看出後更加感到不安。”


    “當時張繡在南陽,賈詡暗中交接了張繡,張繡便派人去迎接賈詡。”


    “賈詡準備走的時候,有人對賈詡說,段威待伱不薄,你怎麽就離開他了呢?”


    “賈詡對他說,段威生性多疑,雖然禮節周到,但是卻靠不住,時間長了定被他所害。”


    “而我離開,他也一定很高興,又希望我在外麵為他結交強大的外援,所以也一定會善待我的家人。”


    “而張繡缺乏謀士,也很願意得到我,這樣我和我的家人都能夠得到保全。”


    “賈詡到達張繡處,張繡禮遇有加,而段威也果然善待賈詡的家人。”


    蘇軾:賈詡的聰明才智不在諸葛亮、司馬懿之下,甚至猶有過之。


    三國的謀士眾多,其中他最欣賞的,就是號稱第一毒士的賈詡。


    賈詡此人計謀的確極高,不獻計則已,一獻計必然是一擊即中。


    絕不會給敵人機會,就算不死也是重創。


    甚至就連曹操在宛城之戰中,都差點被賈詡的計謀幹掉。


    他最佩服的一點,就是賈詡有才,但不露鋒芒,韜光養晦低調才是王道。


    三國謀士聰明且比賈詡強的人有不少,但卻一個個不是早逝便是累死。


    而賈詡不想活的那麽累,你有難問我,我答,你不問我,我就不開口。


    你贏不會少我好處,你輸對我也沒損失,活著才是王道,賈詡太過精明也太惜命。


    “公元198年,曹操南征張繡。”


    “突然有一天領軍撤退,張繡親自率兵去追。”


    “賈詡勸阻不能追,追則必敗。”


    “張繡不聽,進軍與曹軍交戰,結果大敗而迴。”


    “而此時賈詡又對張繡說,快去追,現在追,再戰必勝。”


    “張繡謝絕說,剛才沒有聽你的話,結果大敗,現在再追有什麽用?”


    “賈詡隻說現在軍情已經發生了變化,立刻追擊必然獲勝。”


    “張繡還是相信了他,於是收集散兵追擊曹軍與之大戰,果然得勝而歸。”


    “張繡迴來之後,不解的問賈詡,這是怎麽迴事?”


    “賈詡解釋道,將軍雖然善於用兵,但不是曹操的對手。”


    “曹軍剛開始撤退時,曹操必定親自斷後,所以知道將軍必敗。”


    “曹操攻打將軍的時候,既沒有失策,力量也沒有用盡,那一定就是後方出了問題。”


    “他既然已經打敗了一次將軍的追兵,必然輕裝速進,留下其他將領斷後。”


    “其他將領雖然勇猛,但不是將軍的對手。”


    “所以將軍雖然率領敗兵去追,也必能取勝。”


    趙匡胤:賈詡頭腦一流,但人品毫無底線,把張繡坑的極慘。


    賈詡輾轉投靠到了張繡的賬下,沒過多久,張繡就投降了曹操。


    曹操素愛人妻,霸占了張繡的嬸嬸鄒氏,因此和張繡結了仇。


    甚至於曹操還要準備殺掉張繡,投降沒多久的張繡得知消息後,在賈詡的謀劃下叛亂偷襲宛城。


    也因為宛城之戰,在賈詡的計謀下,曹操大敗,差一點就一命嗚唿了。


    盡管曹操撿迴一條命,但曹操手下的猛將典韋、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戰死。


    曹操二次征討張繡,沒有攻下就要返迴。


    張繡想要追擊曹操,賈詡不讓。


    張繡執意要去,結果大敗而歸。


    等到張繡敗迴,賈詡建議抓緊出兵去揍曹操,果然大獲全勝。


    曹操的兩次大敗,全都因為賈詡,足可見賈詡的厲害之處。


    從這一點上來說,賈詡的聰明才智是沒得說的,絕對是一流水平。


    但他不喜歡賈詡的一點,就是此人自私自利,隻為了自己著想,絲毫不顧及其他人的死活。


    張繡就是一個最明顯的例子,硬生生被賈詡坑慘了。


    張繡第一次投降曹操,最後反叛把曹操打得丟盔卸甲。


    在這種情況下,賈詡還蠱惑張繡再一次投降曹操。


    要他說,賈詡最大的汙點並不是獻計李傕等將領反攻長安,造成天下生靈塗炭,最大的汙點反而是勸張秀投降曹操。


    最後的結果賈詡在曹操手下如魚得水,可張繡卻在剛剛進入人生中年就莫名其妙的因病去世。


    “官渡之戰前夕,袁紹派人招降張繡。”


    “張繡準備同意,賈詡卻當著眾人的麵迴絕了袁紹的來使。”


    “而後對張繡說,與其投靠袁紹,不如歸附曹操。”


    “張繡認為,袁紹強曹操弱,且又與曹操有仇,為什麽還投靠他?”


    “賈詡說,曹操尊奉天子,號令天下,這是其一。”


    “曹操兵力較弱,更願意拉攏盟友,此為其二。”


    “但凡有大誌向的人,一定會放棄私人恩怨,向天下顯示他的恩德,所以一定會不計前嫌,此為其三。”


    “張繡聽從了賈詡的建議,率眾歸順曹操。”


    “曹操見到他們很高興,任賈詡為執金吾,升遷為冀州牧。”


    “公元200年,袁紹在官渡包圍曹操。”


    “曹軍軍糧用盡,問計於賈詡。”


    “賈詡說,您在精明、勇敢、用人、決斷都勝過袁紹。”


    “但是半年多了還沒有平定袁紹,是因為顧慮太多,想顧萬全。”


    “必須要看準時機,果斷出擊,馬上就能將其平定。”


    “於是曹操襲擊了袁紹三十多裏外的營地,打敗了他,贏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


    王安石:張繡也是愚蠢,什麽都要聽賈詡的,怎麽可能落得了好。


    賈詡才華橫溢不假,但他照樣看不上,主要是此人德行不好。


    官渡之戰進入相持階段,袁紹開始積極拉攏張繡。


    當時袁紹兵多將廣、糧草充裕、實力最強,張繡的本意是投向袁紹。


    但賈詡橫加阻攔不同意,直接指出袁紹心胸狹隘,連其兄弟袁術都容不下,何況一個外姓人。


    賈詡想要投靠曹操,但張繡顧慮重重,並不想投靠曹操。


    畢竟張繡之前投降過一次,已經失去了信譽。


    況且曹操與張繡還有殺子之仇,奪嫂之恨。


    在這種情況下,張繡是不願意投降曹操的,但賈詡用三點理由打消了張繡的疑慮。


    第一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占據了政治、道義的製高點。


    跟著曹操幹,就相當於跟著皇帝幹,名正言順。


    第二是袁紹現在實力十分強盛,帶這麽點人入夥,袁紹肯定瞧不上眼。


    但曹操實力弱,主動去投靠,肯定會另眼高看。


    第三是曹操誌向遠大,不管是出於收買人心還是鞏固實力的需求,都會不計前嫌。


    張繡最後也確實聽了賈詡的鬼話,再一次投降了曹操。


    雖說曹操沒有追究張繡的殺子之仇,並且予以重用,留下一段佳話。


    但最後張繡莫名其妙的因病去世,這一點卻是怎麽都和曹操脫不了幹係的。


    投降曹操之後,賈詡倒是混得風生水起的,可張繡卻被坑慘了。


    “公元208年,曹操攻破荊州,準備順江東下。”


    “賈詡勸諫說,您已經擊敗了袁紹,現在收複了漢水以南的地區,威名遠揚,軍事實力已經很強大。”


    “如果利用荊州的富饒來安撫百姓,賞賜官兵,使他們安居樂業。”


    “這樣不用勞師動眾,便可使江東叩頭降服。”


    “曹操沒有聽從賈詡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建議,執意出兵,於是赤壁大敗。”


    “公元211年,以韓遂、馬超為首的聯軍,聚集十餘萬人馬,據守潼關抗曹。”


    “馬超多次前來挑戰,曹操堅守不出,使馬超欲急戰,速勝不得。”


    “於是請求割地講和,並以兒子作為人質。”


    “賈詡認為可以表麵上答應他,麻痹對方。”


    “然後離間他們,使他們內亂。”


    “於是曹操依計而行,最終打敗了韓遂、馬超等人。”


    “公元217年,當時曹操未立太子。”


    “曹丕為五官將,而臨淄侯曹植才名方盛,二人各自有自己的派係。”


    “曹丕派人來問賈詡,怎麽才能鞏固自己的地位?”


    “賈詡說,希望將軍提升自己的道德氣度,體會普通人的修養,不違背當兒子的道德準則就可以了。”


    “曹丕聽了他的話後,努力磨練自己。”


    “曹操曾私下問賈詡繼承人的事,賈詡默然不答。”


    “曹操問他為什麽不迴答,賈詡說自己在想袁紹和劉表。”


    “曹操大笑,於是太子的事情就定下來了。”


    “同年,曹丕被立為太子。”


    朱元璋:不得不說,賈詡的挑撥離間之計確實厲害,使曹操一舉平定關中。


    每次翻閱三國史書的這一段,他就對賈詡的離間之計深感佩服。


    赤壁之戰後,曹操短期內無力再征討南方,於是決定向涼州拓展。


    而以韓遂、馬超為首的十部聯軍,聚集十餘萬人馬,據守潼關聯合抗曹。


    在此期間,也曾發生過著名的曹操割須棄袍、許褚赤膊鬥馬超等小插曲。


    但曹操還是一步步占領了重要的關隘,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


    韓遂、馬超聯軍與曹操相持日久,進退維穀,隻好割地求和,賈詡借機獻出了挑撥離間之計。


    韓遂作為聯軍代表與曹操商談停戰事宜,二人會麵時,在馬上不談軍事,隻說當年哥倆在京城一起玩鬧的舊事。


    等會麵結束,馬超詢問韓遂和曹操的聊天內容。


    韓遂老實迴答,他們兩人沒說什麽重要內容。


    但顯然馬超並不相信,於是開始對韓遂產生懷疑,擔心韓遂與曹操私下聯係。


    過了幾天,曹操給韓遂書信,信中故意在多個言詞上塗塗抹抹,改來改去,就像是韓遂改動一樣,使得馬超等人疑心愈來愈大。


    曹操趁此時與相互猜疑的聯軍約定決戰,果然大獲全勝,一舉平定關中。


    賈詡獻的挑撥離間之計讓他欽佩,但暗助曹丕之計更為厲害,把人性拿捏得死死的。


    曹操晚年身體不好,尤其頭痛難忍,選誰做儲君的大事就擺在了眼前。


    選曹丕還是選曹植,曹操一直猶豫不決,舉棋不定。


    賈詡由於是後來才加入曹操隊伍的,資曆相對淺,不想跟著摻和。


    不想歸不想,但曹丕主動上門來求教。


    這就躲不過去了,迫使賈詡必須謹慎站隊。


    賈詡是個聰明人,其實早就看好了曹丕。


    但為防變成第二個自作聰明的楊修,於是賈詡便開始了暗中相助之路。


    賈詡勸曹丕做事不要張揚,要做好兒子和臣子的本分,關鍵是要孝順父母。


    這個意思很清楚,寫文章你比你兄弟曹植差點,要學著揚長避短,在孝道上多下功夫。


    等曹操諮詢的時候,賈詡也是不明說,隻說是在想袁紹和劉表。


    袁紹和劉表因為沒有立長,導致擁護長子派和擁護幼子派內鬥,最後被曹操一鍋端。


    前車之鑒就在眼前,曹操要是選擇曹植這個幼子,很可能會重蹈覆轍。


    賈詡沒有直接表態,但經這麽一敲打,曹操確定最終人選是年齡更大、做事也更穩重的曹丕。


    也正是賈詡的這次成功站隊,最後才得以善終。


    “賈詡認為自己不是曹操的老部下,而又謀劃深遠,害怕被猜忌。”


    “便閉門自守,不私自與人交往,子女嫁娶也不與高門大族結親。”


    “當時天下研究智謀計策的人,都十分推崇賈詡。”


    “公元220年,曹丕即位,任賈詡為太尉,進爵魏壽鄉侯。”


    “公元223年,曹丕問賈詡說想征服天下,先打東吳還是先打蜀漢。”


    “而賈詡則建議應該好好治理國家,慢慢的安撫他們,當他們發生變化再去平定就比較容易了。”


    “吳、蜀雖然都是小國,但各自卻有江水和山脈作為阻隔。”


    “蜀國劉備具有才略,諸葛亮又善於治國。”


    “吳國孫權能識政治虛實,大將陸遜又看得清軍事形勢。”


    “隻要他們據守各自國家的險要地勢,都並非一朝一夕可以謀求。”


    “用兵的規律,是要先造成能取勝的局勢再開戰,預估敵人的形式再去調兵遣將,才不會失算。”


    “他認為魏國的兵將之中,目前沒有人是劉備和孫權的對手。”


    “即使曹丕禦駕親征,也未必有勝利的把握。”


    “倒不如先修文德而後用武力,致力於魏國本身的建設,用文教道德去安撫國民,坐等其他兩國的發生變故再做圖謀。”


    “曹丕不聽,在後來發動的江陵戰役中傷亡大批將士,終無功而返。”


    “同年6月,賈詡去世,享年77歲。”


    “迴顧賈詡的一生,先後屈居於董卓、李傕、段威、張繡、曹操等人,並多有建樹,一生幾乎算無遺策。”


    “而且不論是李傕、張繡還是曹操、曹丕,都將賈詡視為心腹。”


    “可見其善於交際,也深知亂世自保之術,因此也被稱為三國中最聰明的人。”


    朱棣:賈詡的站隊是明智的,收獲也是重大的。


    後來曹丕繼位,為報賈詡相助之恩封其為太尉,進爵魏壽鄉侯。


    更重要地是,賈詡是三國裏少有的能夠得以善終的人。


    縱觀賈詡的一生,曾經輾轉效忠於多個主公,無論在誰賬下都屢獻奇計,算無遺策,是個兢兢業業的好臣子。


    要說唯一的汙點,那便是獻計攻取長安,殺戮過重。


    但要嚴格來說,他也不覺得這是汙點,畢竟賈詡隻是想在亂世中保住性命而已。


    天下大亂的帷幕已經徹底拉開,作為一個小小的文人,又怎麽可能在短時期內挽狂瀾於傾倒,扶大廈於將傾。


    賈詡的精明在於知人也自知,知道自己根子不深,不是曹操舊臣,卻又策謀深遠。


    而曹操又不是一個寬宏大量之人,也是一肚子陰狠的花花腸子。


    為怕曹操猜忌,不跟人打交道,不與人稱兄道弟,子女嫁娶也不結高門。


    總之,秉承一貫低調做人的原則行事。


    雖說賈詡被人稱為毒士,奇謀百出,算無遺策。


    不過論氣節,賈詡這個人是沒有的,所以說他亂武一點不為過。


    賈詡之所以能夠高官厚祿得以善終,隻因為賈詡把時局和人性都看透了,這是他最佩服的一點。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酷酷的橙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酷酷的橙子並收藏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