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奉大戰過後,張作霖雖然取得了勝利,正式走向巔峰。


    但也並不意味著張作霖就可以高枕無憂,因為還需要調轉槍頭對付馮玉祥。


    馮玉祥的實力雖說不如張作霖,但也不會坐以待斃。


    為了對付張作霖,馮玉祥拉攏了很多盟友,想要一舉擊潰奉係大軍。


    也是直到此時,張作霖好像明白了自己最後失敗的原因。


    在主播說北洋時代過後就是南京國民政府時期,他就已經意識到大事不妙。


    直奉大戰過後,他張作霖的實力遠比其他軍閥勢力強得多。


    可依舊沒能延續下去,反而讓南京國民政府鑽了空子,這就說明後麵出了大的變故。


    現在從主播口中得知馮玉祥勾結了奉係大將郭鬆齡和李景林,他才明白應該是這兩個叛徒斷送了自己的千秋大業。


    郭鬆齡和李景林是他頗為信任的軍長,可卻在將來背叛了他,這讓他大為憤怒。


    不過好在提前得知了這一信息,隻要拿下這兩人,他有把握統一全國。


    “1925年奉軍整編後,共有六個軍團,合計二十個師。”


    “外加七個步兵旅、二個騎兵旅以及二個炮兵旅。”


    “六個軍團的負責人分別是第一軍團薑登選、第二軍團李景林、第三軍團張學良、第四軍團張作相、第五軍團吳俊升和第六軍團許蘭洲。”


    “這六個兵團總計兵力約為20萬,這20萬人是奉係的精銳,也就是奉係的根本。”


    “後來奉軍入關,席卷華北,又收編了大約20多萬其它派係的部隊。”


    “但這收編的20萬跟奉軍的20萬精銳是不能比的,那都是不堪一擊的,哪邊風大就往哪邊倒的草頭軍。”


    “比如後來盜掘東陵的孫殿英的直魯聯軍第十四軍,根本就不能稱得上是軍隊。”


    “打仗不行,軍紀不行,人品也不行,哪邊風大就往哪邊倒,根本靠不住。”


    “而在這20萬奉軍精銳中,張學良統領的第三軍團就更是精銳中的精銳。”


    “論兵力,第三軍團約占奉係精銳的30%。”


    “論裝備,第三軍團的各式輕重機槍多達千餘挺,這個比例不僅高於同期的民國軍閥,也高於日軍。”


    “在當時中國領土上,能與之比肩的隻有日本關東軍。”


    “張作霖可以說是把奉軍的老本都交給了張學良,明顯是在培養張學良將來接班。”


    “而張學良又把郭鬆齡當成了自己的老師,對其極其信任,讓郭鬆齡當了第三軍團的副軍長。”


    “不過張學良平時不怎麽管事,所以第三軍團實際上就由郭鬆齡控製。”


    張作霖:郭鬆齡不僅辜負了我的信任,也辜負了我兒子的信任,實屬忘恩負義的小人。


    要不是看在郭鬆齡是兒子老師的份上,他根本就不會讓郭鬆齡擔此大任。


    他原本是看不上郭鬆齡的,此人雖然有能力,但肚量太小,不是擔任將帥的絕佳人選。


    但沒有辦法,兒子信任郭鬆齡,並且一直力保。


    無奈之下,他也就隻能從了兒子的選擇,讓郭鬆齡擔任兒子的副手進行輔佐。


    不過為了郭鬆齡將來能夠死心塌地的效忠兒子,他時不時就會進行打壓。


    他們父子兩人,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才能讓郭鬆齡對兒子感恩戴德。


    可萬萬沒想到,郭鬆齡最終選擇了背叛。


    想到此處,他好像明白了郭鬆齡為什麽背叛他的原因。


    很有可能是他一直打壓郭鬆齡,使得肚量小的郭鬆齡記恨上他了。


    不過不管如何,既然郭鬆齡選擇背叛,那就不能留了。


    當即他就下令讓人捉拿郭鬆齡,將其關入大牢等待審判。


    “按道理來說,郭鬆齡在奉係中就等於是太子老師。”


    “將來張作霖駕鶴西去,郭鬆齡就會順理成章地成為奉係中的泰山北鬥。”


    “但即便奉係給了郭鬆齡如此優厚的待遇,郭鬆齡在奉係中又有著如此舉足輕重的地位,可最後郭鬆齡還是選擇了反奉。”


    “這場反奉風波一度還把張作霖逼到了絕境,甚至張作霖還做出了下野的打算。”


    “雖說張作霖在絕境中反敗為勝,但郭鬆齡的反奉事件直接導致了奉係由盛轉衰。”


    “1925年8月,張作霖任命李景林為直隸軍務督辦,薑登選為安徽軍務督辦,楊宇霆為江蘇軍務督辦。”


    “張作霖本來是想讓郭鬆齡當安徽軍務督辦,薑登選擔任江蘇軍務督辦。”


    “可偏偏這時候殺出一個楊宇霆,死皮賴臉的非要主政江蘇。”


    “為了平衡勢力,張作霖隻好讓楊宇霆去江蘇,薑登選去安徽,冷落了郭鬆齡。”


    “張作霖如此安排,自然有他的理由。”


    “郭鬆齡是他留給張學良的肱股之臣,現在越是打壓郭鬆齡,將來張學良才越有操控空間,讓郭鬆齡對張學良感恩戴德。”


    “不過張作霖忘了一件事,那就是郭鬆齡這個人雖然有能力。”


    “但自尊心很強,心眼還小,與薑登選、楊宇霆都有矛盾。”


    “尤其是與楊宇霆的矛盾,整個奉係可謂盡人皆知。”


    “若是被別人頂替的位置,郭鬆齡或許不會計較。”


    “但偏偏這個人是死對頭楊宇霆,郭鬆齡的心裏頓時就不平衡了。”


    “兩人之所以有嫌隙,簡單來說就是靠山不同、分配不公、矛盾重重。”


    郭鬆齡淡定的看著彈幕上罵他的話語,絲毫不懼,臉色無半點波瀾。


    他之所以選擇背叛張作霖,也是有他自己的考量。


    他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中國陸軍大學,經過專業的軍事學習,成為正經的軍事高材生。


    而張作霖是土匪出身,為了自己獲得最大的利益,不惜和日本人打得火熱。


    他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愛國青年,自然是看不上張作霖這樣的草莽英雄的。


    而且在兩次直奉戰爭中,他憑借著過人的指揮能力,取得了極大的功勞。


    然而,功勞最高的他,卻獨獨不在封賞名單內。


    而那些沒有做出大成績的人,又是提拔,又是賞賜的,這讓他心裏如何能平衡。


    還有直奉戰爭勝利後,膨脹的張作霖決定乘勝追擊,繼續攻打南方的國民軍,完成一統天下的大業。


    他對此是堅決反對的,認為當下的重點是開發東北,積蓄實力,抵禦外敵。


    自從他和張作霖政見不合之後,那些本就嫉妒他的軍官趁機大進讒言,對他是處處排擠。


    也正因為這一係列的原因,他才下定決心反奉的。


    不過隻是有些可惜計劃暴露了,必然會引得張作霖震怒。


    為今之計,還是先逃跑再說,以後再做打算。


    “北洋軍閥雖然號稱直、皖、奉三大派係,但奉係和直、皖兩係有很大的區別。”


    “直係和皖係基本上是北洋軍,或者清末新軍的底子,具有一定的近代軍隊特征。”


    “而奉係的前身基本上都是東北各地的保安隊,幾乎全是大字不識的粗人。”


    “這些奉軍的老班底以張作相、張景惠、吳俊升等人為代表,被稱為舊派。”


    “因為他們當年是跟張作霖一起打天下的老哥們,又是張作霖的拜把子兄弟。”


    “因此在張作霖獨霸東三省後,他們也都跟著張作霖一起成為了奉係的領導人。”


    “這些人的優點是非常團結,對張作霖極為忠誠。”


    “東北在他們的控製下,基本是針插不進,水潑不進。”


    “但同時老派人的缺點也非常明顯,就是普遍思維落後,不懂近代化戰爭。”


    “讓他們帶幾百人打遊擊還可以,指揮大兵團作戰就不行了。”


    “張作霖指望這些人跟直係和皖係爭天下根本行不通,舊派指望不上。”


    “張作霖也隻能任用一批有軍校背景的科班生來幫他訓練新式奉軍,這批被張作霖啟用的新式軍官被稱為新派。”


    “新派人的特點是會打仗、會建設、會練兵。”


    “但他們在東北沒有基礎,必須依附於老派才能發揮自己的本領。”


    “於是,這批奉係新派軍官就分成了兩派人,分別是士官派和陸大派。”


    “士官派又稱留洋派,普遍都有在日本士官學校留學的經曆,這一派的領導人就是楊宇霆。”


    “由於楊宇霆得到了張作霖的賞識,他的校友薑登選等人也跟著沾光,被張作霖委以重任,掌握了奉軍的一部分實權。”


    “陸大派又稱本土派,大多畢業於陸軍大學和保定軍官學校,這一派的代表人物就是郭鬆齡。”


    “由於郭鬆齡得到了張學良的賞識,因此陸大派也受到重用,在奉軍中也掌握了一部分實權。”


    張學良:要是爹沒有采取讓郭鬆齡和楊宇霆相鬥的策略,或許就沒有如今拔刀相向的地步。


    奉係集團內部本身就隱藏著重重矛盾,有士官派和陸大派、老派和舊派、文官派和武將派之爭。


    而他爹比較重視新老之爭和文武之爭,卻對士官派和陸大派並不關心。


    而且他隱約感覺得到,對於士官派和陸大派之爭,他爹反而有一種分而治之,坐山觀虎鬥的嫌疑。


    士官派老大楊宇霆和陸大派老大郭鬆齡水火不容,而楊宇霆利用他爹的支持始終壓製陸大派。


    不僅讓郭鬆齡,甚至就連他都十分氣惱,可卻又無可奈何。


    郭鬆齡的反奉,很大程度上與楊宇霆有關,都是被楊宇霆一步步逼迫的。


    不過不管怎麽說,郭鬆齡反奉是不爭的事實,他是不能原諒的。


    在東三省講武堂教學期間,他結識了郭鬆齡,也認識到了郭鬆齡的才華。


    他的第三旅和郭鬆齡的第八旅,能成為奉軍戰鬥力最強的主力部隊,這與郭鬆齡的訓練和用人是分不開的。


    他和郭鬆齡共事七年,奉軍人人都說郭鬆齡是他張學良的靈魂。


    他是如此信任郭鬆齡,可現在郭鬆齡背叛了奉軍,背叛了他,這讓他如何能接受。


    “老派還不想退,新派又想掌權。”


    “但是蛋糕就那麽大,哪有那麽多的實權職務給新派將領呢?”


    “這樣一來,新派內部之間就勢必要爭權奪利。”


    “見郭鬆齡對張作霖不滿,馮玉祥迅速與之搭上了聯係。”


    “不過,雖說郭鬆齡對張作霖不滿,但他還有張學良可以依靠。”


    “隻要能熬死張作霖,他一樣可以施展抱負,所以這時候的郭鬆齡也不是非要急著與馮玉祥合作。”


    “但事情就是這麽巧,由於一連串的事,堅定了郭鬆齡反張作霖的念頭。”


    “1925年9月,楊宇霆跑到南京視察,還派奉軍第20師以戒嚴名義駐防上海,暗暗將矛頭對準浙江。”


    “孫傳芳見奉係氣焰囂張,有吞並自己之意,便暗中拉攏江蘇軍務幫辦陳調元,決定反擊。”


    “10月,孫傳芳自稱浙、閩、蘇、皖、贛五省聯軍總司令,通電討伐奉係,浙奉戰爭爆發。”


    “開打之後,孫傳芳調集浙軍4個師,另6個旅向上海發動突襲。”


    “當時奉軍在關內一共有11個師,這其中還不包括張宗昌和李景林的部隊。”


    “數量上,奉軍兵力並不少。”


    “但由於地盤太大,10多個師分散駐守,這就導致每一個省的兵力不足。”


    “為了收縮兵力,楊宇霆命令駐滬奉軍撤退,結果這一撤立即引發潰敗。”


    馮玉祥:隻要郭鬆齡和楊宇霆有矛盾,郭鬆齡遲早要和我合作反奉。


    在直奉大戰後,張作霖就要調轉槍頭對付他。


    他自知實力不如張作霖,就隻能到處拉攏盟友。


    當他得知郭鬆齡對張作霖不滿的時候,就立馬意識到機會來了。


    隻要和郭鬆齡裏應外合,一定可以一舉消滅張作霖。


    雖說第一次聯係郭鬆齡策反的時候被婉拒了,但他深知隻要楊宇霆不停找郭鬆齡麻煩,郭鬆齡遲早有一天會站在他一邊對付張作霖。


    “楊宇霆這個人屬於典型的狗頭軍師,讓他做參謀,搞建設,搞外交一點問題沒有。”


    “但讓他主政一方,執掌軍隊,簡直就是災難。”


    “麵對危局,楊宇霆居然拋下部隊跑了。”


    “他這一跑,群龍無首,奉軍2個主力師被全殲。”


    “而更糟糕的是,蘇南丟了,臨近的安徽頓時門戶洞開。”


    “安徽的本土軍閥認為奉係大勢已去,隨即紛紛倒戈。”


    “薑登選見事不妙,隻身溜走。”


    “如此一來,駐守安徽的一個奉軍主力師也慘遭繳械。”


    “蘇南、安徽兩戰,孫傳芳摧枯拉朽,輕輕鬆鬆殲滅奉軍3個主力師。”


    “得知前線潰敗,張作霖暴怒。”


    “雖然張作霖沒有當麵對楊宇霆、薑登選表示不滿,但私底下還是大罵。”


    “江南隻有劉毅飛跟孫傳芳打了八個鍾頭的仗,別人他爹媽少給他裝個膽,一槍沒放,全投降了。”


    “為了扭轉戰局,張作霖電召在日本觀摩軍事的郭鬆齡立即迴國。”


    “郭鬆齡接到電報,認為張作霖隻是把他當做工具,召之即來,揮之即去。”


    “有好處的時候,總是想著楊宇霆那幫士官派。”


    “出了事就總讓自己擦屁股,實在沒勁,把他當什麽了。”


    “於是郭鬆齡迴國後,便以生病為由住進了天津的法國醫院。”


    “見郭鬆齡故意裝病,張作霖也不便打破砂鍋問到底,隻好另謀人選。”


    郭鬆齡:張作霖為了個人權力,出賣國家的利益,怪不得我背叛張作霖。


    他作為奉軍的代表跑去日本觀摩軍事,這才明白事情的原委。


    他還以為張作霖派他前往日本,僅僅隻是為了觀操,可結果並不是。


    他當初在日本觀摩期間,日本參謀本部的一位重要官員來拜訪他,詢問他到日本是否還有代表張作霖與日本簽訂密約的任務。


    直到那時,他才知道原來張作霖想要以落實‘二十一條’為條件,商定由日本給奉軍提供軍火,進攻馮玉祥的國民軍。


    此等賣國行為,激起了他強烈的義憤,自己是不能接受的。


    國家破敗到如今這個地步,張作霖還為了個人利益出賣國家,選擇和日本苟且。


    張作霖的這種做法,他是如論如何都不能苟同。


    他是國家的軍人,不是某一個私人的走狗。


    從那時起,他心中就有一個想法,張作霖要是利用賣國的這批軍火攻打國民軍,他就攻打張作霖。


    “張作霖環顧一圈,薑登選、楊宇霆、韓麟春這些人,要麽是光杆司令,要麽是老弱殘兵。”


    “無奈之下,張作霖也隻能把希望寄托在張宗昌身上,委任其為直魯蘇皖防禦總司令。”


    “收到任命,張宗昌倒是很積極,他將麾下12萬大軍分別部署在邳縣、蕩山、宿州,試圖依托津浦鐵路和隴海鐵路抵抗孫傳芳。”


    “但孫傳芳畢竟是正經科班出身,打仗還是有兩把刷子的。”


    “孫傳芳發現了張宗昌的正麵防線雖然穩固,但側翼不防空虛。”


    “於是孫軍便從側翼繞到了防線背後,打了張宗昌一個措手不及。”


    “後路被抄,這不是鬧著玩的。”


    “情急之下,張宗昌下令撤退,指揮人馬轉進如風,逃往山東。”


    “論跑路,張宗昌一直是專業的。”


    “獲悉張宗昌潰敗,張作霖心急如焚,但奈何實在抽不出兵力增援。”


    “浙奉戰爭的時候,奉軍嫡係在提防馮玉祥。”


    “浙奉戰爭之前,馮玉祥就派人與孫傳芳私下裏達成了合作協議。”


    “隻待孫傳芳在南方動手,國民軍就殺入華北。”


    “戰爭進行期間,馮玉祥指揮國民軍悄悄摸到京畿,威脅張作霖的側翼。”


    “為了解決肘腦之患,張作霖以保定、廊坊為籌碼,表示這些地方都可以讓出來,隻要國民軍別趁人之危即可。”


    “不過馮玉祥胃口很大,壓根看不上張作霖的籌碼,他想要的是整個華北。”


    “馮玉祥篤定了要趁火打劫,張作霖忍無可忍,就要對馮玉祥動手。”


    李世民:從戰術層麵來說,隻要孫傳芳和馮玉祥兩麵夾擊,就可以徹底打敗張作霖。


    他從主播提供的信息來看,奉軍將領的軍事才能一般,沒有特別突出的。


    一個孫傳芳就接連打得奉軍大將丟盔卸甲,逃之夭夭,可見奉軍那些將軍的實力有多弱了。


    孫傳芳和馮玉祥約定好,一旦孫傳芳在南京動手,馮玉祥也要立馬包圍張作霖。


    孫傳芳的軍事能力毋庸置疑,壓製張作霖的奉軍嫡係看起來也沒有什麽問題。


    而張作霖擔心馮玉祥趁火打劫,想要把保定和廊坊當做籌碼送給馮玉祥。


    僅此一條,就可以看出張作霖是懼怕和馮玉祥對戰的。


    在孫傳芳和馮玉祥如此優勢下,隻要雙方夾擊張作霖,肯定可以把張作霖消滅。


    但這場戰爭最後的結果卻是張作霖在絕境中反敗為勝,這就讓他有些不能理解了。


    這其中肯定有他不知道的原因,使得孫傳芳和馮玉祥在大好優勢下戰敗了。


    “而就在這時,孫傳芳打下徐州後,宣布休兵,打算消化占領區,無意進一步北上。”


    “張作霖抓住機會,命令張學良、張宗昌、李景林夾擊國民軍。”


    “形勢變化的如此之快,讓馮玉祥措手不及。”


    “自己本來是來趁火打劫的,結果卻成了靶子。”


    “30萬不到的國民軍哪裏打得過40多萬奉軍?”


    “但關鍵時刻,愣頭青郭鬆齡和老油條李景林把馮玉祥給救了。”


    “1925年11月12日,郭鬆齡與馮玉祥、李景林暗中達成密約。”


    “奉軍進攻國民軍時,郭鬆齡部立即倒戈相向迴攻奉軍,李景林提供糧草。”


    “擊敗奉係後,郭部即退到關外,專意開發東北,不再過問關內之事,直隸、熱河劃歸李景林。”


    “李景林之所以背刺張作霖,主要是軍閥心理作祟,想要自立門戶。”


    “郭鬆齡背刺張作霖原因就複雜了,理念不合加上備受排擠是郭鬆齡決心反奉的主要原因。”


    “不過郭鬆齡產生反叛念頭時,張學良其實已經發現了不對勁。”


    “張學良向郭鬆齡傳達張作霖進攻國民軍的命令,但郭鬆齡含糊其辭,就是不想開打。”


    “按理說郭鬆齡如此反常,張學良應該第一時間就控製他。”


    “可張少帥當時的腦迴路貌似不正常,在已經覺察到異常的情況下,居然坐著火車迴到了東北。”


    “張學良這一走,駐留天津的七萬奉軍便歸由郭鬆齡指揮。”


    “這七萬人是奉軍精銳中的精銳,不誇張的說,郭鬆齡指揮這七萬勁旅足可以對付關外的十幾萬留守奉軍。”


    張學良:郭鬆齡雖然反了我張家,但我知道郭鬆齡心裏想的是什麽,不過限於兩義難全,雙方才站到了敵對立場。


    在郭鬆齡反叛之前,他其實就已經發現了苗頭。


    郭鬆齡在他麵前或多或少的表露過要讓父親下野,推他上台的意思。


    他之前聽完之後,並沒有多大的震動,隻是拒絕說不行,認為郭鬆齡不過是又一次對父親的抱怨。


    他對自己和郭鬆齡之間的情誼非常自信,也不相信郭鬆齡會幹出背叛張家的事來。


    郭鬆齡發布通告,要求他父親下台,讓他張學良上台主政。


    並且郭鬆齡還給他寫了一封信,信中極力勸說他一起謀劃大業,並感激他對的知遇之恩。


    不過他言辭拒絕了,對待朋友,他尚且不能背信棄義,如今對父親又怎麽敢擔上不孝的罪名。


    雖然他理解郭鬆齡的理想和主張,但實在是無法同行。


    他是認同郭鬆齡發展東北,休養生息,不要一味內戰的主張,隻是他實在是兩難。


    最終經過深思熟慮之後,他還是決定站在父親張作霖這一邊。


    “11月22日,郭鬆齡通電反奉,號稱東北國民軍。”


    “以七萬精銳殺向山海關,以馮玉祥、郭鬆齡、李景林三部的實力聯起手來圍毆張作霖,勝算很大。”


    “然而,當郭鬆齡打出長城,開始跟張作霖刺刀見紅時,意外發生了。”


    “原來國民軍第二軍、第三軍不顧馮玉祥與李景林的密約,擅自攻打保定。”


    “馮玉祥雖然是國民軍總司令,但他對胡景翼的第二軍、孫嶽的第三軍沒什麽控製力。”


    “胡景翼、孫嶽鐵了心的要吃下直隸,馮玉祥為了團結內部,也隻好默許他們攻擊李景林。”


    “如此一來,李景林隻好把心一橫,又跳了迴去支持張作霖。”


    “後來在張作霖的授意下,李景林退至山東,與張宗昌合流,組成直魯聯軍。”


    “張宗昌任聯軍總司令,李景林任副司令。”


    “沒有了李景林的後勤支援,已經打過山海關的郭鬆齡,一下子就變成了斷了線的風箏。”


    “而看到馮玉祥、郭鬆齡、李景林三家起了內訌,原本已經打算卷鋪蓋跑路的張作霖頓時又燃起了希望。”


    “這個時候,日本關東軍為了維護自身利益也親自下場。”


    “一麵出兵封鎖南滿鐵路,一麵派出軍事顧問指導奉軍作戰。”


    “由於日軍幹涉,打亂了郭鬆齡的戰前計劃。”


    “張作霖獲得喘息之機,奉軍得以在巨流河東岸從容布設防線。”


    嬴政:一群烏合之眾罷了,都上了戰場還能起內訌,也難怪反奉失敗了。


    戰場上起內訌在他看來,實在是無法理解有如此愚蠢之人。


    明明形勢一片大好,眼看著就可以消滅對手了。


    卻不知道哪一根筋不對勁,居然還能起內訌,簡直是離譜。


    即便是要瓜分利益,要麽在戰前約定好,要麽打了勝仗再瓜分,哪有在戰爭中途搶地盤的。


    他不禁有些感慨,眼看著就可以消滅張作霖了,卻不想起了內訌。


    張作霖和郭鬆齡雙方,他自然是站在郭鬆齡這一邊的。


    一個和日本勾結出賣國家利益,一個是有理想有抱負的熱血愛國青年,站在哪一邊自然不言而喻。


    “1925年12月23日,陷入進退無據的郭鬆齡決定孤注一擲,下達攻擊命令,巨流河之戰打響。”


    “這場戰鬥的過程很簡單,就是奉軍和郭軍一通打。”


    “戰鬥期間,張學良發動了強大的策反攻勢。”


    “張學良親自給郭部軍官打電話,講明形勢,表示既往不咎。”


    “致使郭軍全線震動,士氣低落。”


    “23日夜,郭鬆齡召開軍事會議,商議策略,希望大家團結一致。”


    “但將領們的態度很不統一,很多人主張停戰議和,隻有少部分人支持郭鬆齡主戰。”


    “在這種情況下,郭鬆齡最好的選擇是撤退。”


    “即便撤退可能會引起潰敗,那也比全軍覆滅要強。”


    “但郭鬆齡不甘心,所以決定在24日再對奉軍發動最後一擊。”


    “可是就在備戰的當晚,日軍從側翼偷襲了郭軍。”


    “再加上當天晚上張學良用飛機撒下‘老張家人不打老張家’的傳單,進一步影響了郭軍的士氣。”


    “以至於戰鬥還沒有打響,士兵便開始紛紛投城。”


    “24日中午,見大勢已去,郭鬆齡率衛隊突圍。”


    “但沒有跑多遠,郭鬆齡就與夫人韓淑秀一起被奉軍騎兵俘虜。”


    “隨著郭鬆齡的被俘,這場曆時32天的反奉戰爭就此結束。”


    “經此一役,奉軍元氣大傷,由盛轉衰,局勢由此轉變。”


    張學良:我對不起郭鬆齡,當年沒有把他救下來。


    即便是到了晚年,他依舊對當年沒有救下郭鬆齡一事耿耿於懷。


    當年郭鬆齡夫婦兩人被俘後,他得知消息的第一時間就讓人去聯絡。


    希望將郭鬆齡轉送到他身邊,然後想辦法將人送去國外,好歹還能留住性命。


    但可惜的是,他還沒來得及行動,郭鬆齡的死訊就傳了過來。


    甚至父親還讓人把郭鬆齡夫婦兩人處決後的照片大量打印,散發到各部門以示警戒。


    他當時看到後頓時遍體生涼,心灰意冷,終究還是晚了一步。


    郭鬆齡雖然站到了敵對立場,但他內心深處對郭鬆齡的敬佩和讚頌從未變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酷酷的橙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酷酷的橙子並收藏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