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在一片罵聲中因病去世,多多少少讓各朝古人心生感慨。


    要是沒有最後稱帝的話,袁世凱也不至於落下千古罵名。


    隻能說袁世凱愚蠢的決定葬送了他一世英名,落得晚年不保的下場。


    不過話又說迴來,袁世凱是死了,但也留下了這麽大的爛攤子。


    大家可記得清清楚楚,北洋時代短短16年分成了四個階段。


    足可見這16年有多麽的亂,給全天下老百姓造成了多麽大的傷害。


    尤其是晚晴時期的老百姓更為苦悶,心裏異常沉重,臉色極為難堪。


    原本還以為清朝滅亡後,他們老百姓可以迎來和平安定的日子,哪裏想到進入了更加混亂的動蕩亂世。


    “清朝滅亡後的北洋時期雖然隻有短短16年,但一共經曆了袁世凱時期、皖係時期、直係時期、奉係時期四個階段。”


    “北洋時期是1912年到1928年,北洋時期之後的1928年到1949年則是南京國民政府時期。”


    “主播剛剛說完了袁世凱時期,順便把北洋時期剩下的三個階段說一下。”


    “至於南京國民政府時期,主播就不打算說了。”


    蘇晨的話讓各朝很多人深感遺憾,他們還想聽聽北洋之後的南京國民政府時期。


    畢竟他們也聽得出來,南京國民政府時期顯然對後世的影響比較重要。


    各朝古人在見識了後世的繁華之後,就特別想了解後世是怎麽一步步發展成那樣的。


    清晚期的中國遭受西方列強的壓迫,麵臨支離破碎的危險邊緣,那時候的老百姓窮困潦倒。


    可清朝末年到後世也不過才短短百年時間,中華大地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跡。


    也正是因為如此,各朝古人才特別想了解清朝滅亡後,中國都是怎麽一步步走過來的,說不定他們朝代也能從中學習一二。


    雍正:主播,北洋時期之後的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大家也想了解清楚,能否詳細說一說。


    蘇晨搖了搖頭,直接拒絕了。


    “倒也不是主播不想說,而是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曆史比較敏感,不太方便說。”


    雍正:……


    蘇晨沒有理會彈幕上密密麻麻的疑問,而是繼續介紹北洋時期的第二個階段。


    “袁世凱在世的時候,他是北洋當之無愧的老大。”


    “即便是後來掌控北洋的段祺瑞、馮國章、曹琨、吳佩孚、張作霖等人,在袁世凱麵前也都是小弟。”


    “而袁世凱一死,由於這些小弟們的實力都差不多,誰也壓不過誰。”


    “所以為了奪取大權,這些小弟們就不可避免地互掐了起來,北洋也由此進入到了真正的亂局時代。”


    “袁世凱死後不久,段祺瑞出任總理。”


    “為了平息南方護國軍的反對聲音,段祺瑞宣布恢複國會和《臨時約法》。”


    “做完這些善後工作後,段祺瑞發現總統位置還空著,便接受徐世昌的建議,讓黎元洪以副總統身份繼任總統。”


    “民國初年,黎元洪的實力在地方軍閥中是獨一檔的存在,手底下好幾萬人。”


    “並且他還是南京臨時參議院全票通過的副總統,既有名又有權。”


    “但由於他是被革命黨強行推到前台的政治領袖,在革命軍中的威望不足。”


    “為了立威,他借袁世凱之手殺了武昌革命軍領袖張振武,結果搞得名聲掃地。”


    “到了二次革命期間,國民黨逼迫黎元洪站隊,袁世凱也逼黎元洪站隊。”


    “黎元洪權衡利弊,選擇站隊實力更強的袁世凱。”


    “可是袁世凱另有打算,他早就盯上九省通衢的湖北。”


    “趁著蕩平國民黨之機,袁世凱派段祺瑞率軍進逼武昌。”


    “黎元洪胳膊擰不過大腿,隻好交出兵權,進京做了傀儡副總統。”


    嬴政:朕一猜就猜到了,袁世凱一死,定然會群龍無首,最終的結果就是導致內亂。


    袁世凱在世時,手底下的人自然沒人有意見,全都安分守己,老老實實的。


    但袁世凱一死,手下的人必然就會進入權力鬥爭的漩渦。


    雖然外部還麵臨著護國軍的威脅,但權力的誘惑可不是一般的大,袁世凱手底下的人不可能把權力拱手相讓。


    如此一來,他也就理解了北洋時期混亂的四個階段了。


    他要是所料不錯的話,身為總統的黎元洪和身為總理的段祺瑞肯定會有一場權力爭奪。


    段祺瑞見黎元洪隻是一個沒有兵權的副總統,特意讓黎元洪當總統,如此才好操控。


    但他深深的明白,既然北洋時期有那麽多階段,那就說明最後肯定是黎元洪鬥過了段祺瑞。


    “既然是無兵無權的傀儡,黎元洪繼任總統後,日子自然也不好過。”


    “段祺瑞仗著手上有兵,宣稱黎元洪隻是代行總統職權。”


    “根據《臨時約法》,自己這個內閣總理才是實際上的國家元首。”


    “黎元洪做傀儡久了,本來也不想和段祺瑞爭權。”


    “但架不住段祺瑞整天對他唿來喚去,一點尊重也不給,於是黎元洪也就慢慢的與段祺瑞產生了爭執。”


    “1917年2月16日,段祺瑞為了擴軍,力主加入協約國,黎元洪對此表示反對。”


    “如果是小事,黎元洪的反對,段祺瑞根本不會搭理。”


    “但宣戰這種大事需要蓋總統大印,黎元洪不蓋印,段祺瑞就沒法達成目的。”


    “見黎元洪誠心跟自己對著幹,段祺瑞宣布辭職,跑去了天津。”


    “當然,段祺瑞並非缺心眼,他辭職隻是以退為進罷了。”


    “不久後,段祺瑞鼓動十幾個督軍組成督軍團到北京對黎元洪施壓。”


    “黎元洪頂不住地方大佬的威逼,隻好捏著鼻子表示今後內閣擬定的決議,自己不反對、不拒絕蓋印,把段祺瑞給請了迴來。”


    “這一迴合較量,黎元洪完敗。”


    黎元洪:要不是段祺瑞欺人太甚,我也不會和他對著幹。


    他之前雖然是中華民國的副總統,手上無兵無權,但至少袁世凱也沒有折辱他。


    況且袁世凱實力強大,根基深厚,他即便是做傀儡副總統也沒什麽意見。


    段祺瑞讓他做總統,他自然清楚是怎麽迴事,不過是想架空他罷了。


    對此他到不覺得有什麽大不了的,反正他也沒有和段祺瑞爭權奪利的想法。


    所以在和段祺瑞共事時,他從來不與段祺瑞起爭執,總是選擇忍讓。


    但他的妥協沒有換來段祺瑞的尊重,反而對他吆五喝六的。


    他再怎麽說也是總統,麵子還是要的。


    可偏偏段祺瑞不給他麵子,當著眾人的麵對他唿來喚去的,這讓他麵子往哪裏放。


    既然段祺瑞對他不尊重,那他也就沒必要繼續妥協了。


    隻是最終有些可惜,手中沒有兵力,不得不選擇對段祺瑞妥協。


    可即便如此,他也不會善罷甘休的。


    “但沒過多久,段祺瑞偷偷向日本借款一事被揭露。”


    “黎元洪出於報複,瞅準時機合理合法的將段祺瑞免職。”


    “被黎元洪擺了一道,段祺瑞再次以退為進,跑去天津召集心腹開會。”


    “然後宣稱根據臨時約法,總統無權撤銷總理職務,不承認黎元洪的免職令。”


    “如此一來,黎元洪代表的總統府和段祺瑞代表的國務院便正式開戰,這一事件史稱府院之爭。”


    “1917年6月,段祺瑞再次通知督軍團開整。”


    “頓時,督軍們紛紛宣布獨立。”


    “黎元洪一看地方全獨立了,隻好把名義上的督軍團團長張勳當救命稻草,請他進京調停。”


    “但不料張勳這家夥另有打算,進京之後強迫解散國會,擁護溥儀複辟,趕跑了黎元洪。”


    “黎元洪開溜之前下了兩道命令,一是任命在南京的馮國章以副總統名義代理總統職務,二是再次任命段祺瑞為國務總理。”


    “段祺瑞見自己官複原職,隨即高舉護國大旗出兵趕走了張勳。”


    “待事變平息後,黎元洪宣布辭職。”


    “這一來一迴,黎元洪和張勳這兩個工具人出局,段祺瑞取得府院之爭的完勝。”


    “馮國章跟著沾光,從南京跑到北京做了代總統。”


    劉徹:手上沒有兵權,再怎麽整也是徒勞的。


    權力鬥爭最重要的就是要掌握兵權,要不然很容易就被人推翻出局。


    就好比段祺瑞和黎元洪兩人之間的鬥爭,黎元洪一敗塗地的根本原因就是沒有兵權,這才輕而易舉的被人趕下了台。


    或許黎元洪一開始就不應該和段祺瑞爭權奪利,畢竟沒有兵權在手,結局早已經注定。


    黎元洪臨走之前把總統的位置給了馮國章,他猜測可能是想讓馮國章替他對付段祺瑞。


    畢竟黎元洪被段祺瑞整下去了,肯定不想讓段祺瑞好過。


    現在既然黎元洪指名道姓讓馮國章接任總統職務,那就已經說明了馮國章是有籌碼替黎元洪出一口惡氣的。


    “張勳複辟前後,已經是半隱退狀態的孫中山,對北洋係徹底失望。”


    “決定出山,在南方重新開展革命鬥爭,保護《臨時約法》的神聖性。”


    “鬥爭的第一步當然是挑選根據地,孫中山選定了廣東,第二步是成立新政府。”


    “但成立政府需要合法性,於是孫中山就動員150餘名國會議員南下廣州,召開國民非常會議。”


    “宣布以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軍政府大元帥,廣西督軍陸榮廷和雲南督軍唐繼堯為元帥。”


    “成立了政府,接下來就是鬥爭了。”


    “1917年10月3日,孫中山下令討伐段祺瑞。”


    “隨後,護法軍和北洋軍在湖南大戰,結果北洋軍敗退,丟掉了湖南。”


    “以北洋軍的實力打護法軍本來不成問題,但由於段祺瑞派去的王汝賢是馮國璋的手下。”


    “而馮國璋與南方軍閥的關係一向又還不錯,加之馮國璋做了代總統後,北洋政府內部關於總統和總理的權力分割問題始終理不清。”


    “馮國璋和段祺瑞一個主張大權在總統,一個主張大權在總理。”


    “所以這場敗局實際是馮國璋有意為之,意在南北停戰,拆段祺瑞的台。”


    “見馮國璋故意使壞,又要搞府院之爭。”


    “段祺瑞第三次以退為進,主動辭職。”


    “聽說段祺瑞又辭職了,馮國璋當即批準。”


    “因為這事,以馮國璋為代表的直係和段祺瑞為代表的皖係漸漸產生了嫌隙。”


    段祺瑞:馮國璋這個老匹夫,為了權力鬥爭,置北洋政府安危於不顧,真是可恨。


    在護法軍外敵麵前,還要大搞內鬥,故意拆台輸了戰爭。


    他想想就一肚子怒火,可卻無處發泄,隻能鬱悶的淤積在心中。


    不管再怎麽鬥,也要分清時機場合,不能讓敵人看笑話才對。


    可馮國璋這個老東西為了拆他的台,故意讓北洋軍敗退,丟掉了湖南,讓他聲譽受損。


    說來說去,這一切要怪黎元洪,給他找來這麽大的麻煩。


    要是沒有黎元洪的舉薦,馮國璋怎麽可能上台呢,他怎麽可能受製於馮國璋呢?


    不同於光杆司令黎元洪,馮國璋可是實打實有兵力在手的。


    雖說馮國璋的那些兵力還不足以給他造成威脅,但也是一個不小的麻煩。


    權力鬥爭已經到了關鍵時刻,他唯有動用武力才能徹底打敗對手,奪得最後的大權。


    “就在北洋係統發生內訌時,屬於北洋係旁支的奉係悄然崛起於白山黑水,也就是東北地區。”


    “奉係領袖張作霖早年在宋慶的毅軍服役,後來感覺沒前途就落草為寇。”


    “1902年,張作霖接受招安,擔任管帶,也就是營長。”


    “數年後,因帶兵名聲甚佳,加之剿匪有功。”


    “張作霖得到徐世昌提拔,做到了巡防營統領,也就是旅長。”


    “巡防營的性質大致介於清朝新軍和舊軍隊之間,清政府沒那麽多錢建設標準新軍。”


    “但又不能將大量兵丁棄之不用,便將勇營、防軍、綠營、團練等舊軍隊經過挑選後編為巡防營,主要職責是保衛地方,牽製新軍。”


    “原本東北的巡防營不屬於北洋係,之前袁世凱在理清自己的基本盤時,將一些地方部隊改編為陸軍師,這其中就有張作霖的部隊。”


    “於是張作霖便出任陸軍第27師師長,成了北洋係的旁支。”


    “1916年,袁世凱複辟失敗,張作霖借護國之名趁機擠走了擁護袁世凱的奉天巡案使段芝貴。”


    “1917年,張作霖又借府院之爭,擠走了他的把兄弟馮德麟。”


    “到了1917年年底,馮國章與段祺瑞的矛盾達到頂點時,張作霖的實力已經能使他介入直皖兩大派係鬥爭。”


    “麵對急於出圈的張作霖,直皖兩係都表達了拉攏之意。”


    “最終段祺瑞給的籌碼許給張作霖一個副總統,張作霖便倒向了皖係。”


    李世民:這個張作霖不顯山不露水的,最後倒成了得利的漁翁。


    北洋時期的四個階段,袁世凱時期之後就是皖係、直係、奉係。


    聽到了現在,他也大概聽明白各個派係了。


    皖係就是段祺瑞,而直係則是馮國璋,最後的張作霖就是奉係了。


    按照北洋時期的發展階段,不用猜也知道。


    段祺瑞和馮國璋雙方鬥爭之後,最後的勝利者是直係的馮國璋。


    隻可惜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最終還是奉係的張作霖棋高一籌。


    “有了張作霖支持,段祺瑞決定反擊馮國璋。”


    “動手之前,段祺瑞又派了徐樹錚拉攏曹錕。”


    “論派係,曹錕是直係,但他跟段祺瑞的關係也還可以,屬於北洋係內部兩邊都吃得開的角色。”


    “徐樹錚跟曹錕說,你在直係屬於邊緣人物,馮國璋平時不帶你玩,你不如跟我們玩算了,到時候副總統的位置是伱的。”


    “曹錕被徐樹錚一通忽悠,當即反水,領著18位北洋係督軍通電,要求段祺瑞重新出山,帶領北洋係統一全國。”


    “馮國璋一看,奉係支持段祺瑞,直係又出了牆頭草,自己草率了,隻帶了兩個師進京,這把肯定鋼不過,就決定撒丫子跑路。”


    “馮國璋原本的打算先到南京找李純等人商量,然後集結直係的力量反撲。”


    “然而萬萬沒想到的是,馮國璋的專列路過安徽時,被安徽督軍倪嗣衝強行攔了下來。”


    “倪嗣衝威脅馮國章要麽迴北京,要麽被他就地扣押。”


    “馮國璋是強龍壓不過地頭蛇,隻得又灰溜溜的迴到了北京,並重新任命段祺瑞為總理。”


    “段祺瑞迴來後,立即製定了一個三路南下方案,打算平推過去。”


    “重壓之下,陸廷榮和唐繼堯反水擠走了孫中山,護法運動宣告失敗。”


    “護法運動雖然失敗了,但戰爭並沒有結束,曹錕的部隊始終在湖南與護法軍作戰。”


    袁世凱聽來聽去有些頭疼,他最擔心的事到底還是發生了。


    他一直為身後事感到苦惱,早已經猜到自己一死,手下人肯定會爭權奪利的。


    隻是事情有些超乎他的預料,沒想到雙方相爭如此激烈,幾乎到了不死不休的地步。


    可是他也沒有辦法,這是無法避免的。


    他現在還在,手下還安穩,不會有什麽心思。


    可沒有他的壓製,又沒有一個能扛鼎的人物,那就隻能陷入無休止的爭鬥了,一直到決出最後的勝負。


    隻是最後的結局多多少少讓他惋惜,他的北洋時代在內鬥中走向滅亡。


    北洋時期的四個階段過後,就是南京國民政府時期。


    這也就意味著北洋軍派係沒有取得最終的勝利,而是被孫中山的南京國民政府打敗了。


    他不禁猜想,要是北洋派係沒有內鬥的話,或許就不會被革命黨漁翁得利了。


    不過感慨歸感慨,他倒也沒有特別的失落。


    畢竟他連自己晚年的名聲都保不住,北洋時代的落幕也不是他能操心的。


    “到了1918年9月,怡好是該換屆選舉的日子。”


    “袁世凱1913年正式出任大總統,任期5年,這時候該舉行大選了。”


    “選舉之前,馮國璋很清楚段祺瑞肯定不會讓自己當選。”


    “為了不丟人現眼,他直接讓賢,隨後北洋係軍師徐世昌以高票當選總統。”


    “選完了總統,接下來就是選副總統。”


    “之前段祺瑞把一張空頭支票同時開給了曹琨和張作霖,結果到了選舉的時候尷尬了,這個副總統死活就是選不出來。”


    “曹琨聽說後,心裏頓時不平衡,他的兵現在正在前線與唐繼堯、陸榮廷玩命,你段祺瑞連個副總統都舍不得。”


    “旋即曹琨下令停戰,並讓吳佩孚通電全國攻擊段祺瑞。”


    “段祺瑞無奈,隻好把曹琨和張作霖叫到一起開會,打算讓曹琨當副總統。”


    “張作霖為東三省經略使,這種如同施舍一般的臭棋,惹得張、曹兩人當場拍了桌子,與段祺瑞分道揚鑣。”


    “1919年12月,馮國章病死。”


    “隨著馮國章的死,直係進入曹琨時代。”


    “曹琨和吳佩孚脾氣都不好,尤其是吳佩孚,一言不合就開打,把他惹毛了,隨時都會開戰。”


    “段祺瑞之前不講武德,搞小動作對付馮國章。”


    “馮國章自認為是正人君子不計較,但曹琨、吳佩孚可忍不了。”


    “於是一時之間直皖兩係,鬧到了兵戎相見的地步。”


    朱棣:一片大好形勢,就這樣被段祺瑞斷送了,還真是一步臭棋。


    他倒是挺為段祺瑞惋惜的,明明形勢一片大好,可卻一步錯步步錯,從而導致滿盤皆輸。


    拉攏了曹琨和張作霖兩個實力派,本可以使段祺瑞的實力大增。


    隻是段祺瑞愚蠢至極,開出了兩張空頭支票,平白無故的同時得罪兩人。


    他要是所料不錯的話,曹錕帶領的直係和段祺瑞的皖係大戰的時候,張作霖的奉係肯定和曹錕聯手了。


    也隻有兩者聯手,才有可能打敗實力強大的段祺瑞。


    如果最後的戰局真是這樣的話,那就隻能說段祺瑞當初的行為有多作死了。


    要是沒有段祺瑞的那一處,說不定結果將大不相同。


    “見北洋係由冷戰變為熱戰,徐世昌隻好出麵調解。”


    “但調解了很久,一點用都沒有。”


    “加之這時候張作霖借祝壽的名義在奉天召開八省聯盟會議,組成反皖聯盟,公開支持曹琨。”


    “有了奉係支持,1920年7月14日,直係與皖係便大打出手,史稱直皖戰爭。”


    “這一戰雙方出動兵力超過20萬,地點在河北涿州及高碑店一帶。”


    “直係三路出擊,西路吳佩孚、中路王承斌、東路曹英,總兵力5萬人。”


    “皖係的對陣也十分工整,西路段芝貴、中路陳文運、東路徐樹錚,總兵力6萬人。”


    “頭兩天的戰事隻是試探性的攻防,雙方各有勝負,到了第三天就開始真刀真槍的打了。”


    “西路的吳佩孚誘敵深入,段芝貴腦子一熱,就鑽入了吳佩孚的圈套,在鬆林店遭遇吳佩孚的埋伏,全軍覆沒。”


    “中路的陳文運被王承斌的炮火打成重傷,在衛兵的護送下脫離了戰場。”


    “而失去了主帥的皖係中路軍,很快就被直係全殲。”


    “到了7月18日,張作霖也率軍來到了涿州一帶,在直係勝局已定的情況下,加入直係一起胖揍了皖係。”


    “這個時候的皖係部隊隻剩下了徐樹錚一路,接下來的戰鬥自然也就是一邊倒了。”


    “徐樹錚部很快就被直係和奉係的絕對優勢兵力打的是潰不成軍,直皖戰爭就此結束,皖係慘敗。”


    “而隨著軍事上的失敗,段祺瑞也不得不選擇下野。”


    “之後直係和奉係就控製了北洋政府,至此皖係時代結束,北洋進入到了直係時代。”


    各朝古人心裏很清楚,直皖戰爭最大的贏家並不是曹錕,而是張作霖。


    從頭到尾張作霖都沒出什麽力,一直到勝局已定的情況下才動手,盡可能保存了最大的實力。


    甚至一些讀書人很明白,這場戰爭的始作俑者就是張作霖。


    要不是張作霖拱火,直係的曹錕和皖係的段祺瑞根本就打不起來。


    從始至終,張作霖都是抱著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想法鼓動曹錕發動戰爭的。


    張作霖在背後教唆直係的曹錕動手,在雙方大戰的時候選擇保留實力,最後以最大獲利者的姿態出來收拾殘局。


    北洋時期的老百姓一想到後麵還有戰爭,就有些欲哭無淚。


    之前清政府滅亡了,他們歡喜不已,以為迎來了和平安定的生活。


    可結果袁世凱上台沒多久,就惹得天怒人怨,全國再次爆發戰爭。


    他們老百姓的生活剛剛安定下來,現在又要麵臨直皖戰爭的威脅。


    這還不是最令人絕望的,後麵還有直係時期和奉係時期,也就意味著還要爆發戰爭。


    而且算算時間,恐怕動亂還將持續好些年。


    他們老百姓已經被動亂折磨得身心疲憊,期盼著動蕩的年代早點過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酷酷的橙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酷酷的橙子並收藏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