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清政府的滅亡,不僅各朝的統治者心有所感,就連晚清時期的老百姓也有同樣的預感。


    要說誰最清楚清政府命不久矣,自然要數他們這些晚清時期的老百姓了。


    畢竟他們老百姓身處這個時代,可以非常清楚的感受到清政府就快支撐不住了。


    況且這並不是他們老百姓危言聳聽,而是全天下中華兒女都這麽說。


    要說討論得最激烈的,對於清政府滅亡的消息言之鑿鑿的,就屬整個社會上的知識分子了。


    自從清政府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戰敗簽訂《馬關條約》之後,社會上的知識分子紛紛揚言清政府距離倒台不遠了。


    而他們老百姓自然樂意聽到這樣的話,早就受夠了的他們期盼著清政府快一點滅亡,這樣他們老百姓也能擺脫目前悲慘的境遇。


    晚清時期的很多知識分子向主播詢問後麵的事,清政府最後是否滅亡了?


    他們雖然認為到了如今地步,清政府的滅亡已經不可挽迴,但還是希望從主播那裏聽到確切的答案。


    蘇晨感受到大家急迫的心情,輕輕點了點頭,給了大家一個放心的眼神。


    “在電視劇《走向共和》中有一個非常經典的場景,袁世凱操練北洋新軍時,士兵齊聲呐喊吃袁大帥的飯、穿袁大帥的衣。”


    “主播之所以介紹袁世凱,隻因為袁世凱是清末到北洋時期最為重要的人物,也是清朝滅亡過程中的關鍵性人物。”


    “後來袁世凱能權傾朝野,甚至逼迫清帝退位,憑借的就是他一手培養出來的北洋新軍。”


    “想必有人疑惑北洋新軍究竟是怎樣的一個存在呢?也會好奇這支北洋新軍是如何產生的呢?”


    “在曆史現實中,士兵們高喊吃袁大帥的飯,穿袁大帥的衣。”


    “這樣的事情,應該確有其事,是晚清時期確確實實發生的。”


    “因為晚清的團練武裝都是這麽練兵的,曾國藩訓練湘軍時是這麽操練的,李鴻章訓練淮軍時也是這麽操練的。”


    “朝廷知道這麽練兵才有戰鬥力,所以沒意見。”


    “袁世凱的新建陸軍在這種環境下自然也是一樣的。”


    “不過,即便士兵們平時高喊吃袁大帥的飯,穿袁大帥的衣這樣的口號,也不意味著袁世凱就能操控北洋六鎮。”


    “這點隻要看看當時的《大帥練兵歌》就知道了。”


    “練兵歌的第一段就是,朝廷欲將太平大局保,大帥統領遵旨練新操。”


    “第一立誌要把君恩報,第二功課要靠官長教。”


    “很明顯,報效君主排在報效長官的前麵。”


    “也就是說,北洋軍平時灌輸的思想首先是忠君,其次才是報效袁世凱。”


    “如果袁世凱當時敢把自己放在朝廷的前麵,想必無論他有幾顆腦袋都不夠砍的。”


    晚清時期的老百姓聽到清政府滅亡的準確消息,無不歡唿雀躍,恨不得載歌載舞表達內心的喜悅。


    以至於主播後麵說的話都沒有聽到,大家此刻陷入驚天好消息的瘋狂歡喜中。


    盡管大家已經知道清政府命不久矣,但不敢百分百確定清政府會滅亡。


    如今主播給了他們準確的答案,徹底打消了他們的後顧之憂,此刻他們內心的喜悅溢於言表。


    整個中華大地陷入一片歡樂的海洋,全國各地洋溢著節日般的喜慶氛圍。


    自從第一次鴉片戰爭戰敗開始,他們老百姓的就沒有過一天好日子。


    從那時起,他們老百姓就時刻盼望著無能的清政府快點滅亡,有人能夠帶領他們老百姓奔向希望的未來。


    期盼了數十年,這一天終於被他們等到了。


    他們老百姓雖然不知道清政府滅亡後,自己的命運會如何,但想來總不會比現在還差。


    一想到清政府滅亡後,他們老百姓的日子也能慢慢好起來,無數人喜極而泣。


    “而要說到這支北洋新軍是怎麽來的,我們就要從甲午戰爭說起了。”


    “甲午戰爭期間,淮軍、湘軍以及各地練軍糟糕的表現,讓清朝統治者意識到,傳統的團練武裝在近代化的新式陸軍麵前根本就不堪一擊。”


    “於是還沒等戰爭結束,聘請洋人教習,完全使用西式軍製訓練以及裝備,進行全方位軍事改革的計劃,便被清政府提上了日程,確定了軍改的目標。”


    “那麽具體怎麽改?參照哪國軍隊改革呢?”


    “由於日本陸軍師承德國,而淮軍中又有許多德國軍事顧問。”


    “因而清政府便接受了德國軍事顧問漢納根的建議,參照德國陸軍編練新軍。”


    “1894年年底,長蘆鹽運使在天津馬場用西法編練新軍,稱定武軍。”


    “定武軍誕生之初,訓練采用西法,裝備也進行了革新。”


    “但編製仍然是舊式的,也就是仍然以營為平時最高編製單位。”


    “這種半拉子練兵成果,顯然不能讓人滿意。”


    “所以沒過多久,不大熟諳軍事的長蘆鹽運使便被調離崗位,定武軍改由袁世凱接管。”


    慈禧:一步錯,步步錯,到底還是讓袁世凱擁兵自重了。


    聽到主播說袁世凱後來權傾朝野,甚至逼迫清帝退位,使得大清國滅亡,她的臉色徹底陰沉下來。


    袁世凱編練北洋新軍後,她就時刻擔心袁世凱擁兵自重,正想辦法削弱袁世凱的軍權。


    可千防萬防,還是沒有防住袁世凱,讓這個逆臣鑽了空子。


    不過最糟糕的事情還沒有發生,一切都來得及阻止。


    隻要及時除掉袁世凱這個禍害,大清帝國就還可以延續,不至於斷送在她的手裏。


    想到這裏,她當機立斷給李鴻章下達旨意。


    慈禧:李中堂,哀家要你即刻趕赴山東捉拿袁世凱。


    李鴻章麵色猶豫,但麵對暴怒的太後,他盡管不願意,還是硬著頭皮接旨了。


    他倒不是想要為袁世凱求情,而是此時此刻想要捉拿袁世凱怕是不太可能。


    經過八國聯軍侵華一戰,大清現在能用的兵力不多。


    而此刻在山東擔任督撫的袁世凱手上可是握著重兵的,他現在去山東恐怕也無濟於事,一個弄不好怕是要逼反袁世凱。


    可太後的懿旨又不能不執行,他此刻是左右為難。


    “袁世凱到任後,首先擴編了規模,增募士兵2250名,將定武軍擴充至7000人,並將番號更名為新建陸軍。”


    “隨後,袁世凱又完全依照德國營製,大刀闊斧的變革軍製。”


    “在營之上設立左右兩翼,每翼1554人,並將馬兵、炮兵、工兵等兵種單位混合編入。”


    “經過改編,新建陸軍相當於一個混成旅,下設兩個步兵翼,相當於團,另轄炮營、馬隊營、工程營各一個。”


    “這種新編製已經具備了合成軍隊的雛形,較之從前的綠營和湘軍、淮軍有了明顯進步。”


    “就這樣,中國的第一支近代陸軍便誕生了。”


    “袁世凱編練新建陸軍的同時,署理兩江總督的張之洞也在江南編練了一支2000人的新軍,名為自強軍。”


    “自強軍的軍製、訓練和裝備與新建陸軍差不多,也是近代新式合成陸軍。”


    “另外,當時的直隸提督聶世成聘請德國顧問對其麾下的武翼軍也進行了改編。”


    “改編後的武翼軍官兵合計15000人,分為總部機關和五個戰鬥單位。”


    “總部機關下設總理營務處、教習處、糧餉局、軍械局、軍醫局等後勤單位。”


    “另有馬隊五營、工程隊兩營,由總部直轄。”


    “五個戰鬥單位,其中前、後、左、右四軍,每軍下轄炮隊一營、部隊四營。”


    “中軍規模稍大一些,下轄炮隊一營、部隊六營。”


    “相比於新建陸軍和自強軍,武毅軍的橫向組織結構采用西法,形成了多兵種和各部門相互配合的完整作戰體係。”


    “但縱向組織結構還是淮軍舊製,改革不夠徹底。”


    “從確定改革到多支新軍編練完成,清政府的效率並不低。”


    袁世凱:誰能想到,朝廷當初讓我編練新軍,卻是給了我崛起的機會。


    迴想起編練新軍的時期,他不禁感慨萬千,沒想到能一步步走到如今大權在握的地步。


    在主播說他袁世凱是清朝滅亡的關鍵性人物時,他不禁愕然,顯然還沒有想到自己後麵能走到這一步。


    在此之前,他並沒有二心,依舊忠於慈禧太後,忠於大清王朝,更沒有想過推翻清政府什麽的。


    他猜測很有可能是後麵局勢發生了重大變化,才讓他權傾朝野逼迫大清皇帝退位。


    至於此時此刻,慈禧太後肯定不會放過他的,說不定這會已經派人捉拿他了。


    但他絲毫不懼,既然到了如今地步,那他就反了吧!


    原本他從沒有想過造反的,但現在卻是不得不反,徹底和清政府劃清界線。


    太後手中的兵力已經全部折損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而他手上握著北洋新軍這張王牌,倒是完全不用懼怕太後的報複。


    現如今,他要考慮的是接下來該怎麽走。


    “然而,受到戊戌變法和己亥建儲事件的影響,新軍建設在1898到1900年期間陷入停滯狀態。”


    “當然,清政府高層間的內鬥並沒有影響袁世凱擴軍的步伐。”


    “1899年,袁世凱出任山東巡撫。”


    “在主政山東期間,袁世凱把山東的20營舊式練軍約14000人改編為武衛右軍先鋒隊。”


    “武衛右軍先鋒隊成立之初,袁世凱對這支部隊的影響力不大。”


    “但隨著不斷摻沙子,先鋒隊漸漸變成了袁世凱的嫡係。”


    “1900年5月,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爆發。”


    “大戰期間,承擔拱衛京師任務的武衛軍、甘軍、毅軍和武衛中軍均損失慘重,唯有袁世凱的新建陸軍保存了實力。”


    “因而到了戰後,清廷手上唯一有戰鬥力的部隊就隻剩下袁世凱的武衛右軍了。”


    “當編練新軍的計劃又一次被提上日程時,袁世凱便當仁不讓地承擔起了這個任務。”


    “1901年,袁世凱接替死去的李鴻章擔任北洋大臣。”


    “上任伊始,袁世凱擬定了新軍的番號和營製,並獲得朝廷批準。”


    李鴻章:老夫的死期快到了嗎?想來應該是病逝的吧!


    算算時間,他剩下的日子不多了,也就隻有幾個月而已。


    驟然得知自己的死訊,他心中並沒有什麽太大的波瀾。


    自己的身體狀況怎麽樣,他再清楚不過,也知道自己時日無多,所以這才能平淡的麵對。


    如今大清王朝是多難之秋,他還有太多的放不下。


    就比如袁世凱這件事,一旦處理不好,很有可能會加速清王朝的滅亡,讓原先曆史上清王朝滅亡的時間提前到來。


    李鴻章:太後,依老臣之見,最好是下道懿旨安撫袁世凱,千萬不能把袁世凱逼反了。


    他這也是無奈之舉,對於袁世凱逼迫清帝退位這件事隻能冷處理。


    畢竟現在清政府唯一有戰鬥力的部隊就隻剩下袁世凱的北洋新軍了,唯有安撫袁世凱才是上上之策。


    逼反袁世凱的後果,清政府難以承受。


    慈禧此刻也冷靜下來了,知道李鴻章說的沒錯,現在朝廷的實力不足以和袁世凱翻臉。


    想到此處,她當即讓人給袁世凱發送電報進行安。


    “根據章程,新建陸軍兵力增加,更名為常備軍左鎮,後又更名為常備軍第一鎮,常備軍第一鎮的首任統製為王英楷。”


    “王英楷是袁世凱組建北洋軍的早期骨幹,早在1895年就加入了新建陸軍。”


    “由於兵力增加,新建陸軍原有的五級指揮體係隨之增加至七級。”


    “即14人為一班,三班為一排,三排為一隊,四隊為一營,三營為一標,兩標為一旅,兩旅為一鎮,一鎮下轄步兵兩旅。”


    “另有直屬炮隊一標,馬隊一標,一個錙重營、一個工程營。”


    “全鎮官長及司書人等748名,兵丁10436名,夫役1328名,共計12512人。”


    “常備軍左鎮編練期間,清政府從京營八旗中選出三千人交給袁世凱訓練,袁世凱以此創練京旗常備軍。”


    “1903年10月,日本和沙俄在東北發生嚴重衝突,戰爭一觸即發。”


    “為了確保京師安全,清政府在京師設練兵處,統籌新軍編練。”


    “並令各省成立督練公所,負責訓練新軍,打算一共在全國編練36鎮新軍。”


    “京師練兵處的總理是慶親王,袁世凱為會辦,也就是部門二把手。”


    “不過慶親王不懂練兵,也懶得管事,因此北洋的實際練兵大權仍然掌握在袁世凱的手中。”


    袁世凱:我的崛起之路如今聽起來,依舊讓人振奮。


    聽到主播講述他當初編練新軍的崛起之路,他的臉上露出無比欣慰的笑容。


    他如今能成為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在軍營的那段時光功不可沒。


    要不是他在編練新軍的過程中,不斷的安插自己的人手,哪裏能牢牢的掌握北洋新軍。


    就在他感慨自己的崛起之路時,手下給他帶來了太後的懿旨。


    看完太後發來的電報,他微微一笑的同時,也不禁鬆了一口氣。


    電報的內容說的是朝廷不會追究還沒有發生的事,讓他不要多想,好好效忠朝廷。


    對於這個結果,他也是樂見其成。


    雖說憑借手中的北洋新軍,他即便和朝廷鬧翻也不會懼怕。


    但不到萬不得已,他也不願意和朝廷翻臉。


    既然朝廷願意息事寧人,當做沒有發生這事,他自然也很樂意。


    思考一番後,他也讓人給朝廷迴了電報,表示依舊會效忠朝廷。


    “這個時候,朝廷的政策是允許從原有的舊軍,也就是防軍、練軍、綠營中挑選精兵編入新軍。”


    “於是袁世凱便對保陽馬隊各營,元字馬步等營、淮軍、肅毅親軍等部進行裁改歸並,編成一協、二標、六營,開赴馬場訓練。”


    “待訓練結業後,這支新軍被冠以常備軍右鎮之名,後更名為常備軍第二鎮,常備軍第二鎮的首任統製是吳長純。”


    “吳長純是袁世凱老上司吳長慶的族弟,早在淮軍時期就與袁世凱結識。”


    “常備軍第二鎮還在編練期間,日俄戰爭爆發。”


    “為了確保京師安全,常備軍第一鎮和第二鎮主力開赴山海關。”


    “但兩支主力北調後,後方又出現空虛。”


    “為了填補兵力真空,袁世凱從山東、河南、安徽三省征募兵丁11883人,迅速編練出常備軍第三鎮。”


    “該鎮的首任統製是段祺瑞,綽號北洋之虎。”


    “之後,袁世凱從武衛右軍先鋒隊和常備軍第二鎮中各抽掉一部分兵力。”


    “又從青州、德州、滄州、密雲等地抽調駐防八旗軍,合編為常備軍第五鎮,常備軍第五鎮的首任統製是張懷芝。”


    “張懷芝與王英楷一樣,1895年加入新建陸軍,也是袁世凱組建北洋軍的早期骨幹。”


    “在編練常備軍第五鎮的同時,袁世凱如法炮製,從常備軍第一、第三鎮抽調兵力,又從江南調來南洋自強軍,合編為常備軍第四鎮。”


    “常備軍第四鎮的首任統製是王士珍,號稱北洋之龍。”


    嬴政:也難怪袁世凱能夠權傾朝野,逼迫清帝退位,編練新軍的時候就瘋狂安插自己的人。


    他已經見識到了清政府的愚蠢,但沒想到愚蠢到連練兵權都全權交給袁世凱了。


    自古以來,兵權都是重中之重,必須牢牢掌握在統治者手裏。


    把所有的新兵交給袁世凱編練,讓袁世凱隨意安排自己的人手,也隻有愚蠢無知的清政府才能做得出來。


    這完全就是擺明給袁世凱擁兵自重的機會,最後尾大不掉推翻清政府也就可想而知了。


    不過仔細想想清政府派了皇親國戚壓製袁世凱,隻是那個清朝王爺自己無能完全不管事,這才給了袁世凱掌控兵權的機會。


    這麽一看的話,連皇室宗親都這麽無能,清朝滅亡也就不奇怪了。


    “隨著北洋常備軍一、二、三、四、五鎮陸續組建,袁世凱的地位扶搖直上。”


    “由此,慈禧開始擔心,北洋新軍都是漢人,會動搖國本。”


    “於是慈禧便要求袁世凱與鐵良共同操辦,擴充先前組建的京旗常備軍。”


    “1905年6月,京旗常備軍經過兩輪擴編,由原本的3000人擴編至12494人,達到了一鎮編製。”


    “同一年,清政府調整番號,將北洋新軍第一鎮番號授予以旗人為主的京旗常備軍,漢軍旗人鳳山為北洋新軍第一鎮首任統製。”


    “由於第一鎮番號被搶走,所以原常備軍第一鎮便更名為北洋新軍第二鎮。”


    “原常備軍第二鎮改為北洋新軍第四鎮,原第四鎮改為第六鎮,第三鎮和第五鎮番號不變。”


    “就這樣,北洋六鎮全部編練完成。”


    劉徹:別人連五鎮常備軍都組建好了,這會才擔心動搖國本,可惜太晚了。


    他隻能說慈禧有點小聰明,但不多。


    袁世凱都已經把五鎮常備軍的軍官都換成了自己人,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他要是所料不錯的話,袁世凱最後能夠逼迫清帝退位,肯定就是靠的這五鎮常備軍。


    不過話又說迴來,他非常好奇另一個時空的慈禧和袁世凱會不會打起來。


    畢竟主播已經告知了袁世凱最後滅亡了清王朝,慈禧知道消息八成不會饒了袁世凱。


    但袁世凱也不是軟柿子,手上有編練新軍時留下的人脈,不見得會怕了慈禧。


    要是慈禧和袁世凱打起來,那怕是熱鬧了,讓本就動蕩不安的清王朝更加混亂。


    但他猜測打起來的可能性不大,畢竟兩敗俱傷也隻能便宜了虎視眈眈的列強。


    “北洋新軍成軍的同時,地方各省也在陸續編練新軍。”


    “截至1911年,全國新軍共有軍官11463人,士兵168544人。”


    “由於環境不同,地方新軍和北洋新軍是各有所長。”


    “地方新軍,尤其是南方各省在組建新軍期間,注重招收有文化的青年和留學生任軍官。”


    “如雲南新軍的蔡鍔,山西新軍的閻錫山,福建新軍的許崇智。”


    “這些知識青年讀過書,見識廣,敢於持有不同政見。”


    “不同於舊軍官兵,愚昧效忠皇權。”


    “由於南方新軍官兵敢於持有不同政見,因此很多人秘密加入了革命黨。”


    “北洋新軍沒有這麽高的覺悟,但在戰鬥力方麵要強於地方新軍。”


    “而北洋新軍第二鎮作為袁世凱的老班底,成軍時間最早。”


    “故而戰鬥力最強,兵員相對較多,裝備也是全國最好。”


    光緒:南方新軍暗中勾結革命黨,北洋新軍的袁世凱狼子野心,當真是天要亡我大清!


    此刻的他萬念俱灰,仿佛已經看到了大清朝的末日。


    之前主播言明袁世凱逼迫他退位,滅亡了大清朝,就已經夠讓他絕望了。


    一想到大清朝在他的手中滅亡,他就無顏麵對大清的列祖列宗。


    原本他還想著事情沒有到那一步,說不定還會有轉機。


    畢竟雖說袁世凱手裏掌握著北洋新軍,但朝廷在地方各省編練的新軍未必不能抗衡袁世凱。


    但現在得知連地方新軍都暗中勾結了革命黨,此刻他是徹底的麵如死灰,心中最後一絲希望也徹底破滅了。


    他哪怕在深宮中,也素有聽聞過革命黨的事情,知道革命黨無時無刻不想著推翻大清王朝。


    現在屬於朝廷的軍事力量少之又少,想要翻盤已經不可能了。


    “不過隨著另一隻新軍的組建,第二鎮裝備最好的頭銜很快就旁落了。”


    “哪隻新軍呢?這便是禁衛軍。”


    “1909年,見袁世凱擁兵自重,而北洋各鎮中高層指揮官又與袁世凱有千絲萬縷的聯係。”


    “朝廷看似坐擁北洋六鎮,實則根本無法直接指揮部隊。”


    “攝政王載灃便找茬將袁世凱撤職,撤職的理由很扯,足疾。”


    “你袁世凱腿腳有毛病,已經不能勝任你所擔任的職務了,所以伱老袁還是迴家養病去吧。”


    “當然,這是明麵上的意思。”


    “其實在中國曆史上,如果以足疾的理由來罷免一位重臣。”


    “其真實的理由就是,我實在是找不出你的毛病了,但我就是要你退休迴家,就這麽著吧。”


    “隨後,為了加強旗人的軍事力量,攝政王載灃從健銳營、圓明園護軍營、內外火器營、蒙古騎兵中選拔精銳士卒組建禁衛軍。”


    “禁衛軍籌辦期間,由於符合新軍標準的旗人兵丁不夠,因此禁衛軍最晚組建的部隊第四標是由直隸山東的漢人壯丁組成。”


    “1911年7月,禁衛軍成軍,編製與北洋六鎮基本一樣。”


    “唯一的差異就是禁衛軍沒有鎮級指揮機構,不設統製,負責人為三個訓練大臣和六個軍資官。”


    朱棣:禁衛軍不過也是垂死掙紮罷了,依舊擺脫不了滿清滅亡的命運。


    得知袁世凱滅亡了清王朝,他就笑得合不攏嘴,有一種大仇得報的快感。


    滿清滅了他的大明,他和滿清有不共戴天的大仇。


    隻可惜他影響不了滿清,不能親自報仇雪恨,洗刷大明朝的恥辱。


    但現在袁世凱是漢人,滅亡了滿清王朝,也算是幫他一雪前恥。


    袁世凱擁兵自重的那一刻開始,清王朝的滅亡就已經無法避免。


    即便清政府忌憚袁世凱,把袁世凱罷免打發會老家,但這並不能阻止袁世凱對北洋六鎮的掌控力。


    畢竟袁世凱和北洋各鎮中高層指揮官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這就使得袁世凱能夠隨時獲得北洋六鎮的指揮權。


    “禁衛軍的裝備有多好呢?北洋六鎮都是三個炮兵營,編製54門各種火炮。”


    “比如第一鎮配置18門明治31式75毫米野炮,18門格魯森57毫米野炮,18門格魯森57毫米山炮。”


    “第二鎮配置36門明治31式75毫米野炮,18門明治31式75毫米山炮。”


    “禁衛軍也是三個炮營,54門火炮,但卻配置了當時全國僅有的18門克虜伯150毫米重炮,另有36門克虜伯伯75毫米野炮。”


    “此外,禁衛軍還裝備了一個機槍營,擁有30挺馬克沁慶重機槍,這也是全國僅有的。”


    “然而禁衛軍的裝備雖然冠絕三軍,但軍官的素質卻很一般。”


    “尤其是合適優秀的中層軍官極度稀缺,旗人無法勝任。”


    “當時清政府也不是沒想過培養旗人軍官,隻是這些旗人實在沒用,愣是培養不出來。”


    “無奈之下,攝政王載灃隻好從第一、第二、第四鎮抽調軍官調往禁衛軍。”


    “如此一來來,原本用來防漢的禁衛軍。”


    “雖然兵丁大多是旗人,但中高級軍官卻全是北洋係出身的漢人。”


    “所以盡管袁世凱被撤了職賦閑在家,盡管北洋軍的指揮權落到了攝政王載灃的手上,盡管北洋軍中大量的高層軍官都換成了旗人。”


    “但由於北洋軍的中堅力量仍以漢人為主,這就為後來袁世凱能重新掌控北洋軍埋了個大坑。”


    晚清時期的老百姓聽到袁世凱能夠隨時掌控北洋新軍,一個個不禁鬆了口氣。


    袁世凱最後能夠推翻清政府,他們老百姓自然是要擁護袁世凱的。


    原本他們還擔心慈禧太後會對袁世凱不利,但現在大家絲毫不擔心了。


    畢竟袁世凱能夠牢牢掌控北洋新軍的話,朝廷也就不敢對袁世凱怎麽樣。


    哪怕慈禧再怎麽想迫害袁世凱,也不得不忌憚袁世凱手中的兵權。


    袁世凱的安全得以保障,他們老百姓的希望就不會斷。


    此時此刻,全天下的老百姓盼望著袁世凱推翻清王朝那一天的到來。


    他們老百姓已經受夠了屈辱和淒苦的日子,唯有推翻壓在他們頭上的清政府,他們才能過上好日子。


    而如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袁世凱身上。


    此刻全天下很多有名的知識分子向著山東趕去,他們要去投奔袁世凱。


    一旦袁世凱推翻了清政府,中華大地將迎來共和的時代,他們也有舞台施展心中的抱負。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酷酷的橙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酷酷的橙子並收藏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