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王朝接連兩次在鴉片戰爭中慘敗,讓各朝古人唏噓不已。


    大家了解到雍正的事跡後,才明白大清帝國有多麽的強大,也難怪主播會說大清帝國是曆朝曆代中皇權達到頂峰的朝代。


    可就是如此強大的大清帝國,卻被外國侵略者按在地上摩擦,想想也是悲哀。


    各朝的統治者倒不是同情清朝的遭遇,而是難免有一種類似兔死狗烹的感覺。


    大清朝尚且如此,要是他們朝代也遭遇到洋人的槍林彈雨,恐怕也會有此下場。


    各朝的統治者從清朝的遭遇中有所感悟,那就是不能閉關鎖國,夜郎自大。


    如果不和外界接觸,遲早有一天也會麵臨清朝的悲劇。


    但令各朝的統治者好奇的一點,就是清朝廷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後的第二年進行了洋務運動。


    按照主播所說的,洋務運動既有清政府大力推動,也有國外列強大力支持,理應會讓大清帝國慢慢強大起來。


    可從主播那裏了解到的情況,大清帝國最後還是滅亡了。


    因此他們很好奇,這個洋務運動到底是怎樣的一個運動,獲得清政府和外國列強大力支持居然也失敗了。


    很多人對洋務運動大感興趣,紛紛在彈幕上詢問主播。


    “洋務運動發生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戰敗後的第二年,是清政府主動發起的一場救亡圖存的改革運動。”


    “不過在清政府開展洋務運動之前,大清還發生了一件重大曆史事件——辛酉政變。”


    蘇晨思索再三,還是決定給各朝古人重點提一下辛酉政變。


    原因很簡單,慈禧正是通過辛酉政變登上了政治舞台,為日後統治大清帝國奠定了基礎。


    要說大清晚期時代哪個人名氣最大,就不得不提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後。


    “公元1861年8月20日,偏安承德避暑山莊的鹹豐皇帝病危。”


    “估計是自覺時日無多,鹹豐令人傳旨,連夜召見禦前大臣、軍機大臣,商討繼承人和未來大政安排的問題。”


    “關於皇位繼承人的問題,鹹豐不用考慮太多。”


    “因為他當時隻有一個兒子,也就是懿貴妃慈禧生下的載淳,真正困擾鹹豐的是未來的大政安排。”


    “載淳隻有6歲,按照清朝皇帝12歲親政的最低標準,載淳即位後起碼也有6年的實習期。”


    “在這6年時間裏,鹹豐要考慮如何才能保證大清皇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兒子的手裏,而不是旁落他人。”


    “對於這個棘手的問題,鹹豐思考再三,最終做出幾個安排。”


    “一是冊立載淳為太子,也就是後來的同治皇帝。”


    “二是任命禦前大臣載垣、端華、景壽、肅順和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為政務大臣,輔佐載淳,這八人即顧命八大臣。”


    “三是授予皇後慈安禦賞印章,授予太子載淳同道堂印章。”


    “因載淳年幼,故而同道堂印章由其生母慈禧太後掌管。”


    “這兩枚印章作為頒布詔書的符信,禦賞為印起,同道堂為印祈。”


    “另外鹹豐還偷偷給慈安留了一道密旨,在密旨中鹹豐明確說道,如果將來慈禧不老實,慈安有權將其誅之。”


    “用一句話來概括鹹豐的安排,就是授予顧命八大臣票擬權,授予兩宮太後批紅權和掌印權。”


    “顧命八大臣和兩宮太後形成三角製衡關係,誰也別想一家獨大,確保載淳順利接班。”


    “安排完後事,鹹豐陷入昏厥,2天後病死於承德避暑山莊。”


    劉徹:朕要是沒有記錯,清政府第二次鴉片戰爭戰敗簽訂《北京條約》的日子是1860年10月,鹹豐皇帝在1861年8月病死於承德避暑山莊,也就是說戰爭結束快一年時間了,鹹豐皇帝還沒敢迴到北京,如此膽小窩囊的皇帝也是少見。


    他清楚的記得在英法聯軍將要攻打北京時,鹹豐就帶著老婆孩子逃去了承德避暑山莊。


    結果戰爭都快結束一年時間了,鹹豐還一直留在承德,直到最後病逝。


    鹹豐的窩囊,他之前就已經見識了。


    可如今看來,他還是小瞧了鹹豐的膽小如鼠,連皇宮都不敢迴去。


    愚蠢的鹹豐皇帝最後臨死前還出了一個昏招,把皇位交給年僅六歲的唯一兒子。


    他就不相信鹹豐沒有其他的宗親,同年齡的兄弟肯定是有的。


    要是大清朝穩如泰山,把皇位交給六歲的小兒子也可以。


    可那時的大清江山已經風雨飄搖,不管是內部還是外部都麵臨著危機。


    在大清江山即將倒下的那一刻,還選擇把皇位交給六歲小兒,這不是讓大清朝滅亡得更快嗎?


    他要是在鹹豐的位置,最正確的做法就是把皇位交給有能力的親兄弟。


    唯有如此,大清江山說不定還有一線生機,從國內外的危局中挺過來。


    可把皇位交給六歲小兒,並讓兩宮太後和顧命八大臣形成三角製衡關係,共同輔佐小皇帝,這麽做隻能加速清王朝的滅亡。


    他身為大漢的皇帝,最是清楚權力的誘惑力有多大。


    他不用猜也知道,兩宮太後和顧命八大臣肯定會為了權力鬥得你死我活的。


    原本大清江山就已經岌岌可危,現在朝堂陷入爭權奪利的鬥爭中,大清王朝的滅亡指日可待了。


    “鹹豐死後,肅順深知,擬旨要想通過,必須先批紅,再蓋上禦賞和同道堂兩方大印才能生效。”


    “兩宮太後隻要有一人不同意蓋章,自己的決議就沒辦法生效。”


    “而如果兩宮太後有旨意,隻要自己蓋上印章就可以下發執行了,不需要經過顧命八大臣的同意。”


    “也就是說,論實權,兩宮太後比顧命八大臣要高。”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肅順便想出了一個辦法。”


    “他在給兩宮太後擬定封號時,故意貶低慈禧,沒有將慈禧與慈安一道尊奉為皇太後。”


    “這還不算,他還剝奪了慈禧去鹹豐靈前祭酒的資格。”


    “肅順此舉意在挑起兩宮太後的矛盾,隻要她們有了矛盾,自己就有機會趁機擴張權利。”


    “修理完慈禧後,肅順隨即又聯合其他七個大臣,向慈安提出了一個十分過分的要求。”


    “這個要求的意思就是說,我們顧命八大臣擬好的諭旨,您隻管蓋章就行,不需要改也不能改。”


    “另外,朝臣和地方上的奏章您也不用看,全部交給我們八個人處理就行了。”


    “在肅順看來,慈安是個沒什麽主見的女人,嚇唬嚇唬她肯定能有收獲。”


    “不過,肅順明顯低估了慈禧和慈安的智商。”


    “被修理一通後,慈禧的頭腦相當冷靜,她並沒有把封號被貶低歸咎於慈安,相反她很清楚自己當下必須要與慈安結盟。”


    “而一向好脾氣的慈安此時也明顯感受到了顧命八大臣的意圖,這是赤裸裸的在挑釁自己。”


    “如果她同意了,失去了對決策過程的話語權,就算日後迴到京城,自己也隻能聽命於人,一切都玩完了。”


    “慈禧被八大臣排擠了,慈安也被八大臣威脅了,兩個人對肅順等人產生了怨念。”


    “由此,原本被鹹豐安排用來牽製慈禧的慈安,就這樣與慈禧站在了一條戰線上,決定共同對付顧命八大臣。”


    李世民:兩宮皇太後大戰顧命八大臣,這場戲精彩。


    慈禧和慈安結盟對抗顧命大臣,鹹豐臨終前的安排最後還是失策了,他對此絲毫不感到意外。


    之前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鹹豐的表現就很愚蠢,一點也沒有明君的樣子。


    現在鹹豐看不清形勢,臨終前的安排全部作廢了,他反而覺得這就是鹹豐正常的水準。


    要怪就隻能怪鹹豐識人不明吧,沒有看清肅順的野心勃勃。


    鹹豐想得還挺好的,讓兩宮太後和顧命八大臣一道輔佐小皇帝。


    結果沒想到,鹹豐剛一死,顧命大臣就想著大權獨攬了。


    他很好奇,要是鹹豐知道自己死後就有人跳出來,不知會是怎樣一種心情。


    不過他也不禁感歎,有愚蠢的君主,就會有愚蠢的臣子。


    在他看來,肅順明顯就是腦子缺根弦,居然一下子把兩宮太後都給得罪了。


    論實權,兩宮太後的權力比顧命八大臣要大得多。


    即便想要大權獨攬,也應該逐一消滅也是最佳方案。


    先把慈禧幹掉了,再來幹掉慈安。


    而不是一下子得罪兩人,讓兩宮太後聯合起來。


    “八大臣是鹹豐生前指定的執政官,那麽兩宮太後能不能推翻鹹豐遺詔,另尋聽話的執政官呢?事實上還真的可以。”


    “鹹豐生前擔心皇權被篡奪而設計出的權力製衡方案,看似巧妙均衡毫無披露,實則漏洞百出。”


    “八大臣的執政根基其實很弱,了解一下鹹豐留下的這些托孤大臣就知道了。”


    “頭一個是鐵帽子王怡親王載垣,他是三朝老臣,道光駕崩時他就是顧命大臣。”


    “現在鹹豐駕崩,他還是顧命大臣,因資曆老又深受鹹豐信任,故而是名義上的八大臣之首。”


    “第二個是鐵帽子王鄭親王端華,他也是三朝元老,兩屆顧命大臣。”


    “因受寵不及載垣,因此排在第二位。”


    “第三個是景壽,滿洲鑲黃旗人,世襲封一等公家。”


    “他是鹹豐姐姐的額駙,既是滿洲勳貴,又是外戚,位列顧命八大臣的第三位。”


    “排第四的是明星人物肅順,他是端華的親弟弟。”


    “但同人不同命,端華是鐵帽子親王,肅順隻是三等輔國將軍。”


    “當然,肅順的職務並不低。”


    “鹹豐一朝,肅順累任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領侍衛內大臣。”


    “掌握大清的財、政、軍三大權,實力不可小覷,是實際上的八大臣之首。”


    “第五位是穆蔭,滿洲正白旗人。”


    “鹹豐駕崩前,穆蔭任兵部尚書,領班軍機大臣。”


    “與前四位拚爹和拚老婆的大臣不一樣,穆蔭出身一般是通過考試上位的。”


    “他因為能力出眾,一直深得鹹豐器重,是當時資格最老的軍機大臣。”


    “第六位是匡源,漢臣,時任禮部侍郎、軍機大臣。”


    “匡源這個人自幼被稱為神童,出仕為官後以清廉勤勉自律而享譽官場,但是他的節操一般。”


    “英法聯軍攻陷天津時,眾大臣主張鹹豐離京到承德躲避。”


    “隻有匡源據理力爭,主張堅守北京,誓與聯軍死戰到底。”


    “然而在見識了英法聯軍的洋槍洋炮後,匡源被嚇破了膽,哭著求著讓鹹豐帝帶他去承德,一時之間淪為笑柄。”


    “第七位是杜翰,漢臣,時任工部侍郎、軍機大臣。”


    “杜翰出身名門,他的父親是為鹹豐奪嫡立下汗馬功勞的帝師杜受田。”


    “仗著自己爹與鹹豐的關係,他也深受鹹豐信任。”


    “最後是焦佑瀛,漢臣,時任太樸寺卿、軍機大臣。”


    “相比於前幾位大臣,焦佑瀛有練兵方麵的經驗,他曾主持天津一帶的團練武裝。”


    “八裏橋之戰後,因清朝的北方正規軍遭到毀滅性打擊,朝廷急需善於練兵的大臣,於是焦佑瀛也得到了鹹豐的格外器重。”


    雍正:糊塗,到底是怎麽安排顧命八大臣的人選的,簡直是漏洞百出。


    他本就對鹹豐不抱有任何期待,可如今看到鹹豐臨終前安排的八大臣人選,他還是被鹹豐的愚蠢給氣笑了。


    安排顧命大臣最重要的,就是這些顧命大臣要能代表各方的利益訴求。


    唯有如此,才能讓其他臣子心服口服,使得朝堂的政局穩定,不至於出現什麽動蕩。


    而鹹豐是怎麽做的,連平衡各方利益代表的人選都做不到。


    顧命八大臣全都是文官,居然沒有一個能代表軍隊利益的大臣,這是鹹豐安排顧命大臣最愚蠢的地方。


    尤其是在大清晚期動蕩不安的局勢下,獲得軍隊的支持就更顯得重要了。


    可偏偏鹹豐安排的顧命八大臣排除了代表軍隊利益的大臣,這讓那些手握兵權的大臣如何肯善擺甘休?


    尤其是主播剛剛提到辛酉政變,既然要發動政變,軍隊的作用就更為重要了。


    不用想也知道,代表軍隊利益的大臣肯定有參與到辛酉政變中。


    “看完八大臣的履曆,估計有一些人發現了其中的問題。”


    “問題一,鹹豐任命的八大臣雖然有宗室,但沒有近支宗室。”


    “載垣是十三阿哥胤祥的五世孫,與道光係宗室的共祖是康熙,關係非常疏遠。”


    “端華和肅順是舒爾哈齊的後代,他們連太祖係都不是。”


    “鹹豐疏遠近支宗室,堪稱是迷之操作。”


    “因為清朝是恩封爵位遞降製度,越是靠近現任皇帝血脈的,掌握的爵位就越多,在宗室中的話語權就越大。”


    “鹹豐忌憚恭親王奕,不希望他掌握實權,這可以理解。”


    “但是鹹豐把道光五弟惠親王、鹹豐五弟敦親王、鹹豐七弟醇郡王也一並排擠在外,這導致最後幾乎所有的道光係宗室都倒向了兩宮太後。”


    “問題二,八大臣中沒有內閣大學士。”


    “清朝的內閣大學士因為有軍機處的存在,淪為了沒有實權的榮譽頭銜。”


    “這但是盡管權力被削弱了,清朝的三殿三閣大學士頭街也依舊隻有元老級朝臣才能獲得。”


    “而鹹豐挑的八個人,隻有肅順是協辦大學士。”


    “協辦大學士為從一品,官階比之內閣大學士要低半級。”


    “鹹豐讓一個從一品的協辦大學士主持朝政,京城裏的那些元老能服氣嗎?”


    “顯然是不可能的,既然不服氣,那很自然朝中的元老也不會支持八大臣。”


    “問題三,作為滿洲貴族和外戚代表的景壽並不是可靠之人。”


    “景壽雖然是鹹豐的姐夫,但他同時也是恭親王的姐夫,並且還是親姐夫。”


    “景壽和恭親王的關係如此之緊密,他在關鍵時刻不跳反就是見了鬼了。”


    “問題四,代表朝臣利益的三個軍機大臣資曆不足。”


    “匡源和杜翰雖然深受鹹豐的信任,但他們的工作更像是領導的秘書,資曆不足以讓同僚心服口服。”


    “焦佑瀛的資曆就更差了,出任軍機大臣之前,他隻是太仆寺卿,這樣的資曆遠不能服眾。”


    “想象一下,老領導退休前安排三個秘書主持工作,這讓單位的老員工怎麽看,能服氣嗎?”


    “問題五,八個顧命大臣全部是文官。”


    “槍杆子裏麵出政權,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


    “道光駕崩前,原本指定載垣、端華等九人為托孤大臣。”


    “但後來發現缺少能代表軍隊利益的大臣,便又臨時加上了僧格林沁。”


    “道光能想到的,鹹豐卻鬼迷心竅,關鍵時刻疏忽了。”


    “八大臣中一個武將都沒有,這就讓當時手握兵權的兵部侍郎和僧格林沁很有意見。”


    “問題六,八大臣全部在承德避暑山莊,而朝廷班子卻在北京。”


    “朝中有那麽多人不服八大臣,而八大臣卻沒有一個人在京城拉攏各方勢力的支持。”


    “如此一來,這就給了反對者們在京城拉幫結派的機會。”


    鹹豐:顧命八大臣的人選是朕思考了好久才定下的,誰能想到事與願違,以至於最後翻車了。


    八大臣之所以沒有近支宗室,是他擔心重新上演先祖的困境。


    他的載淳隻有六歲,年紀太小,他不能讓近支宗室篡奪了皇位。


    他沒有讓親兄弟恭親王擔任顧命大臣輔佐小皇帝,也是怕出現順治帝和康熙帝的情況。


    想當初,年幼的順治帝被多爾袞把持朝政,年幼的康熙帝被鼇拜把持朝政。


    鮮明的例子就在眼前,他不願意看到恭親王獨攬大權,把六歲的小皇帝踢到一邊。


    他的生母很早就去世,於是被恭親王的生母撫養,所以他和恭親王親如兄弟。


    可哪怕他和恭親王關係密切,沒有嫌隙。


    為了避免出現多爾袞、鼇拜之流,他依舊選擇把恭親王排除在顧命八大臣之列。


    這樣的選擇好歹皇帝還是他自己的兒子,要是選擇像恭親王這樣的近支宗室,那皇帝可能就要換人了。


    至於八大臣的政治根基薄弱,也是他故意為之的。


    他既想用顧命八大臣,又不想顧命八大臣做大,最終利用宗室身份威脅皇權統治。


    他的本意是顧命八大臣沒有政治根基,自然就會和兩宮皇太後站在同一條戰線上。


    畢竟顧命八大臣隻有文官,沒有武官,就注定八大臣隻能依附兩宮太後。


    如此一來,其他各方勢力也隻能老老實實的,不敢有絲毫異心。


    可他怎麽也沒有想對,他精挑細選的顧命八大臣,居然跟兩宮太後有矛盾。


    “大體來看,鹹豐構建的顧命大臣框架是合理的,有宗室、有勳貴、有朝臣,各方利益貌似都能照顧到。”


    “但是我們扒開框架看內核,卻發現這完全是個豆腐渣工程。”


    “宗室代表無法代表大部分宗室的利益,朝臣代表無法讓群臣心服口服,勳貴代表還是個騎牆派。”


    “或許鹹豐的安排是出於雙重考慮,既要防止兩宮太後架空皇帝,又要防著大臣架空皇帝。”


    “因此他挑選的輔政大臣都是位卑權重,短期內成不了權臣,威脅不到皇權的人。”


    “但正所謂考慮的太多,擔心的太多,往往是機關算盡終成空,曲終人散皆是夢。”


    “鹹豐的選人不當,導致八大臣在朝中根本沒有執政根基,當時想把他們拉下來的大有人在。”


    “那麽誰來挑這個頭呢?很顯然就是能力出眾的恭親王。”


    “9月5日,趁著祭拜鹹豐的機會,恭親王在承德避暑山莊與兩宮太後秘密達成協議。”


    “這件事情在清末流傳很廣,就連溥儀撰寫自傳《我的前半生》時也記錄了這件事。”


    “大致是說恭親王化裝成薩滿,在行宮見到了慈禧和慈安。”


    “三人密定計,然後恭親王返迴京城為政變做部署。”


    “恭親王迴京後,趁著八大臣不在,拉幫結派。”


    “很快拉攏了一群盟友,如軍機大臣文祥。”


    “鹹豐駕崩前的軍機處有五個軍機大臣,其中四人被選為政務大臣,隻有文祥被排除在外。”


    “如此安排,讓文祥對鹹豐的遺詔非常不滿。”


    “恭親王在北京活動的同時,在承德的慈禧也沒閑著。”


    “9月6日,慈禧提議讓醇郡王擔任正黃旗漢軍都統。”


    “當時鄭親王端華身兼熱河步兵統領,管著承德一帶的兵馬,這也是八大臣敢威脅兩宮太後的籌碼之一。”


    “慈禧提議讓醇郡王擔任正黃旗漢軍都統,意圖很明顯,就是要分化端華手中的兵權。”


    “因為承德一帶的兵馬主要來自正黃旗漢軍,如果醇郡王接管了正黃旗漢軍,端華想再調兵就沒那麽容易了。”


    “見慈禧出招,肅順和端華起初想拒絕。”


    “但考慮到醇郡王為人老實,不象恭親王那樣讓人覺得有野心。”


    “加之慈禧畢竟代表了皇帝,確實不方便駁迴,於是他們也就同意了慈禧的提議。”


    朱棣:這個肅順也是愚蠢,一手好牌打得稀爛,明明大好形勢,一再出現失誤。


    肅順最大的問題,怎麽能讓恭親王和兩宮太後單獨見麵呢?


    太大意,也算是無知吧,不知道其中的利害關係。


    都已經和兩宮太後的矛盾挑明了,這時候最應該做的就是緊緊盯著兩宮太後,避免兩宮太後和他人在暗中串聯。


    而且肅順更愚蠢的就是分化了手中的兵權,讓慈禧太後安插人手。


    他就沒搞明白肅順怎麽想的,都已經和兩宮太後鬧得水火不容了,怎麽還能不防著對方呢?


    尤其兵權是敏感問題,在慈禧太後出招的那一刻,就應該直接拒絕。


    他隻能說肅順想要獨攬大權,但可惜政治覺悟太低,完全看不到其中的兇險。


    對手都已經在暗中準備了,可笑肅順還毫不知情。


    “9月10日,一個叫董元淳的禦史上了一道《奏請皇太後權理朝政,並另簡親王輔政折》給兩宮太後。”


    “說皇上年幼,應該由太後垂簾聽政,並另選近支親王,如恭親王輔政。”


    “這道看似不點名,實則要求八大臣交權的奏書傳到避暑山莊後,可謂是一石激起千層浪,掀起了軒然大波。”


    “肅順當時猜測,董元淳區區一個五品禦史,竟敢挑戰鹹豐的遺詔。”


    “如果他不是瘋子,那就是背後有人指使,而這個人肯定就是兩宮太後。”


    “不過肅順明顯猜錯了,董元淳和兩宮太後素無瓜葛。”


    “他是鹹豐二年的進士,其恩師是四朝元老周祖培。”


    “而周祖培是體仁閣大學士,顧命八大臣中沒有內閣大學士。”


    “如果讓八大臣執政,內閣的元老們撈不到半點好處,所以當時能指使董元淳上奏書的人隻能是周祖培。”


    “而周祖培摻和進了八大臣與兩宮太後的權力鬥爭,那就說明恭親王在京城拉攏了朝中元老的支持,這對八大臣而言是一個非常不利的信號。”


    “幾天後,兵部侍郎帶兵到熱河哭喪。”


    “自從八裏橋之戰後,北京也好,熱河也罷,其實都沒有多少清朝的正規軍。”


    “當時手上還握有兵馬的人隻有三個,一個是兵部侍郎,大概1萬多人。”


    “二是僧格林沁,手下還有幾千人。”


    “三是管著熱河兵馬的端華,也有大概幾千人。”


    “兵部侍郎的兵馬多於端華,這時候他的態度很關鍵。”


    “如果他支持八大臣,兩宮太後就隻能靠邊站。”


    “而如果他支持兩宮太後,八大臣就兇多吉少。”


    “鹹豐機關算盡,選了八個文官,全然無視軍方的利益。”


    “所以兵部侍郎此次前來,是給兩宮太後撐腰來的。”


    “9月14日,腰杆子硬氣的慈禧召開禦前會議,請八大臣商議董元淳奏折的事。”


    “對此,載垣、端華、肅順等人當然是強烈反對。”


    “根據記載,肅順當著小皇帝跟兩宮太後的麵肆意咆哮,把小皇帝都嚇得尿褲子了。”


    “大吵大鬧一番後,見對方都沒有讓步的意思,兩宮太後和八大臣隻好各自退一步。”


    “表示事關重大,待迴京之後再召開廷議決策。”


    李隆基:說實話,鹹豐選擇的八大臣真是一言難盡,隻能說看人眼光太差勁。


    他看得出來,鹹豐的本意是想八大臣聽命於兩宮太後。


    可結果鹹豐前腳剛走,後腳八大臣就開始跳腳和兩宮太後鬧騰。


    原本應該忠於鹹豐皇帝的八大臣,選擇挑唆兩宮太後,還要把兩宮太後和小皇帝當傀儡。


    照他看來,顧命八大臣中有皇室宗親,這明顯就是想要篡位。


    而且由於鹹豐選擇的八大臣沒有平衡好各方的勢力,最後使得這些勢力反對鹹豐的遺詔。


    就比如顧命八大臣中沒有內閣大學士,讓內閣元老也站在兩宮太後一邊。


    更為重要的是鹹豐選了八個文官,全然無視軍隊的利益,迫使手上有兵的兵部侍郎趕來給兩宮太後撐腰。


    而且以皇室宗親為代表的恭親王,也和兩宮太後秘密達成協議。


    顧命八大臣原本就執政根基薄弱,得不到大多數人的認可。


    現在有實力的勢力全部站到兩宮太後一邊,顧命八大臣的末日馬上就要來了。


    “10月26日,鹹豐帝靈柩起架,往北京進發。”


    “按照規定,鹹豐的靈柩將會在六天之後進京。”


    “出發後沒多久,慈安和慈禧借口小皇帝不堪路途勞頓,表示不想與大部隊一起行進。”


    “載垣、肅順等人一琢磨,覺得無所謂,太後帶著小皇帝不迴去都沒事,便放走了他們。”


    “然而八大臣小看了慈禧,就在當天,嬌生慣養的慈禧、慈安帶著小皇帝日夜兼程,僅用兩天就趕迴了北京。”


    “進京之後,慈禧不等喘口氣,立即召見群臣。”


    “一把鼻涕一把淚的把自己在承德避暑山莊被八大臣欺負的委屈,添油加醋的說給在場的大臣聽。”


    “在場的大臣也很配合慈禧,大家義憤填膺,大罵肅順混蛋。”


    “然後草擬文告,向京城的官員和百姓宣布了八大臣的罪狀。”


    “曆朝曆代,宮廷政變都是講究一個快字。”


    “慈禧明白這個道理,而肅順等人卻不懂。”


    “八大臣放走了慈禧和小皇帝,給了對方從容布置收拾自己的時間,堪稱是作死之舉,再也沒有翻盤的可能。”


    “11月2日,對京城變化毫不知情的載垣和端華剛剛入京,隨即就被逮捕。”


    “同一天,身處密雲的肅順也遭到逮捕。”


    “載垣、肅順、端華是八大臣的核心,他們三人被捕。”


    “剩下的五位,景壽馬上跳反,匡源等人不敢造次,隻得乖乖認輸。”


    “11月3日,大清中央政府重組,恭親王得到重用,被任命為議政王大臣和領班軍機大臣,取代了八大臣成為執政官。”


    “11月5日,周祖培拉著武英殿大學士、戶部尚書、刑部尚書一起上奏。”


    “他們引經據典,列舉了曆代太後協助幼主垂簾聽政的曆史,並請兩宮太後垂簾聽政,這讓慈安和慈禧高興不已。”


    “由此,以載淳為同治皇帝,慈安、慈禧兩宮太後垂簾聽政,以恭親王為執政官的組織架構就這麽確立了。”


    嬴政:鹹豐安排的顧命八大臣全部垮台了,真是不堪一擊啊!


    說來說去,還是顧命八大臣出現重大失誤,沒有算計到兩宮太後和恭親王聯合。


    看來看去,他覺得顧命八大臣太過愚蠢,尤其是八大臣為首的肅順。


    得罪慈禧太後也就算了,應該最大程度爭取擁護慈安太後才對。


    居然把慈安太後也給狠狠得罪了,把慈安徹底推向了慈禧一邊,哪有不敗的道理。


    而且肅順都已經把兩宮太後徹底得罪死了,居然毫無應對之策,任由兩宮太後帶著小皇帝逃走。


    從始至終,顧命八大臣對兩宮太後私底下的動作毫無察覺。


    在有心算無心的情況下,顧命八大臣被一網打盡也是再正常不過。


    不過這場政變也讓他看到了清朝晚期的昏聵,也難怪大清王朝會走向滅亡。


    在內憂外患的危急關頭,朝堂還忙著內鬥,這樣腐朽黑暗的清政府不滅亡都天理難容。


    雖說最後大清形成了新的組織架構,載淳為皇帝,慈安、慈禧兩宮太後垂簾聽政,恭親王為執政官。


    但按照他對大清晚期這群人的了解,後麵肯定還會有內鬥,直到最後有一人獨攬大權為止。


    “11月6日,兩宮太後確定了對八大臣的處分決定。”


    “怡親王載垣和鄭親王端華因為是親王,可以留全屍,被判處在宗人府自盡。”


    “肅順雖然是皇族,但因為沒有王位,因此被判處斬首。”


    “剩下五人湊數的景壽由於與恭親王的關係得以保留爵位,後來官運亨通,又做到了正一品的領侍衛內大臣,結局最好。”


    “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被革職。”


    “穆蔭因為是領班軍機大臣,位高權重,因此被發配軍台效力,後被赦免。”


    “匡源、焦佑瀛迴家養老,沒有受到處罰。”


    “匡源後來定居濟南,成為了文化界的名人。”


    “杜翰就稍微慘了點,他老爸杜受田是恭親王最痛恨的人。”


    “當年要不是杜受田幫助鹹豐奪嫡,可能皇位就輪到恭親王做了。”


    “所以杜翰被革職後遭到了恭親王的報複,被流放新疆,後來也被赦免了。”


    “解決了八大臣,一個新問題隨之擺到了慈禧和恭親王麵前,他們要如何向天下人宣告新君登基的正當性呢?”


    “雖然載淳是鹹豐唯一的兒子,繼位法理毋庸置疑。”


    “但是大行皇帝還沒入土,他親口任命的顧命八位大臣就有三個先入土了。”


    “如此有悖先帝遺詔之舉,要怎麽向天下人解釋呢?”


    “如果這八個人是罪有應得,那就是先皇識人不明。”


    “如果這八個人忠心耿耿,那就是亂臣賊子,奪權竊柄。”


    “怎麽辦呢?這個問題難不倒恭親王。”


    “周祖培等人聯名上奏,建議改年號為同治,即太後、皇帝、親貴大臣同治天下的意思。”


    “至於如何向天下人解釋處理八大臣的事,在沒有兩全其美解決方案的情況下,那也隻能把責任推給先皇了。”


    “反正鹹豐的名聲已經很糟糕了,也不差這一條。”


    “11月9日,載淳在太和殿正式即皇帝位,宣布次年改元同治。”


    “發生在辛酉年的這場政變就這樣結束了,清朝的曆史也從鹹豐時代進入到了同治時代,慈禧也正式登上了政治舞台。”


    各朝古人聽完辛酉政變的來龍去脈,全都唏噓不已,感情顧命八大臣弄死了三個愛新覺羅的自家人啊!


    不過大家轉念一想,這事也很正常。


    畢竟這三人是牽頭的,也是跟兩宮太後和恭親王鬥爭得最激烈的,肯定不會有好下場。


    至於其他的五個顧命大臣都是湊數的,網開一麵再正常不過。


    顧命八大臣轉眼之間就倒台了,甚至還有三個直接入土了。


    這讓各朝不少人感慨,鹹豐為了搞垮顧命八大臣真是煞費苦心啊!


    看到彈幕上全都是調侃的話語,鹹豐一臉無語,內心再次受傷。


    剛才聽到主播說恭親王把處理八大臣的責任推給他,還說什麽他的名聲已經很糟糕了,也不差這一條。


    他雖然知道自己沒有治理好大清帝國,給天下臣民的名聲也不好,但也不用如此揶揄他吧!


    他好歹也是堂堂的大清皇帝,顏麵還是要顧忌的。


    看到大清亂糟糟的一切,再看看自己去世後引發的辛酉政變,他不禁無奈的歎了口氣。


    他也不想事情越來越糟糕,可他也無能為力,不能阻止這一切。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酷酷的橙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酷酷的橙子並收藏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