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開端
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 作者:酷酷的橙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次日,各朝古人對於今天上午的時光格外期待。
原因無他,隻因為再過不久就可以見識到珍妮紡紗機的絕妙。
主播如此吹捧珍妮紡紗機,足可見珍妮紡紗機的厲害之處。
自古以來,各朝古人最關心的就是有飯吃和有衣穿,這也是各朝的統治者致力追求的。
現在大家已經不擔心有飯吃的問題,再過不久各朝每一個老百姓都可以吃飽飯。
畢竟之前搶到那麽多的高產糧種,隨便種植一點都可以讓一家老小吃撐肚子。
估計要不了幾年,家家戶戶都能種上高產的糧種。
吃飯的問題已經無須擔心,接下來就要考慮穿衣的問題。
隨著大家的日子越來越有盼頭,生活越來越好,布匹的需求必然將迎來井噴式的發展。
而以現在的情況來看,由於技術落後,生產的布匹將遠遠不能滿足大家的需求。
這個時候,主播信誓旦旦誇讚的珍妮紡紗機就派上了大用場。
按照主播所說,珍妮紡紗機可以極大的提高紡紗的效率,比原先的提高幾十倍。
紡紗多了,相對應的,織布自然也會大增,解決大家的穿衣需求。
而且更關鍵的是,高產的棉花種子也有,要不了幾年就能種遍大江南北。
到了那個時候,原材料棉花多了,珍妮紡紗機生產的紗線多了,織的布也就多了,人人都能有衣服穿。
相比於其他人,各朝的商人則對珍妮紡紗機更為期待。
他們深深的明白,珍妮紡紗機一旦麵世,必然有極大的需求,會引得無數老百姓哄搶。
他們已經找好了技藝高超的工匠,等珍妮紡紗機的視頻播放完,就立馬組織人手開始生產。
這麽好的賺錢時機,各朝沒有一個商人願意錯過這次暴富的機會。
沒多久功夫,在大家萬眾矚目的期待下,珍妮紡紗機的介紹開始了。
【起初,祖先發現用草或者細小的樹枝可以撚成繩子。
可以用來做漁網,捆紮物品,蓋茅草屋,做獨木舟,係住草裙或是獸衣,文字誕生以前可以用來記事。
人們選取鳥獸皮毛以及葛麻這些植物,把繩子撚的越來越細。
他們將繩子繞來繞過去,終於編成一片,而不是揉成一團。
人們的勤勞探索獲得了迴報,終於可以擺脫樹葉獸皮,有簡陋的衣服穿了,編織時代就此開啟。
在原始社會後期,隨著農牧業的發展。
人們逐漸學會了種植麻,養羊取毛,養蠶取絲,出現骨針,紡輪等原始織具,這是紡織的原始階段。
紡織曆史上的第一次飛躍是手工機械化,以繅絲、紡紗、紡織等手工機器為特點,中國大約在春秋戰國時期完成,領先勢頭一直延續到十八世紀。
把一團蓬鬆鬆的羊毛團、麻團或者棉花團碾成線,這個過程叫紡紗。
如果是蠶絲,這個過程叫繅絲。
蠶絲柔軟而有彈性,光潔雅致,物理性能優秀。
斷裂強度甚至接近於鋼絲,耐磨性也好,容易染色,就是耐久性差一些,害怕暴曬。
蠶寶寶吐絲時候很實在,頭搖來搖去不停歇,所以蠶絲很長,能有一千多米,直到把自己包裹成橄欖球形狀的蠶繭。
蠶繭晶瑩剔透,用開水煮了後就散開了。
蠶絲的端頭泡開可以直接拉出來,幾個蠶絲豎成一股,可以直接引到轉輪上做成絲線,這個機械叫做繅車。】
雍正:照這麽說,中華紡織一直領先世界,直到朕的大清才被西方超越。
繅絲、紡紗、紡織等手工機器領先勢頭一直延續到十八世紀,也就是正好到他的時代才被超越。
這讓他心裏多少有些不痛快,好像被西方超越的責任在他身上一樣。
盡管視頻中沒有明說,但他也多多少少猜得到一些。
他對西方的情況有一些了解,知道西方現在正在經曆大變局。
西方此刻發生的動蕩,他始終抱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
隻要不影響大清,不影響他的統治,他並不想理會西方。
但是現在恐怕不行了,要真讓西方的紡織業超過了大清,這對大清來說不是一件好事。
通過之前的一些視頻透露出來的信息,他也大致知道西方正是這個時期慢慢超越大清,以至於最後西方不遠萬裏跑來侵略大清。
為了避免這樣的悲劇重新上演,他必須采取一些措施應對才行。
而現在就是一個不錯的時機,可以直接把珍妮紡紗機拿來使用就行。
這樣一來,就可以時刻領先西方,以免將來西方的紡織業對大清造成衝擊。
想到此處,他看了看下方早已準備好筆墨紙硯的官員,這才放心許多。
珍妮紡紗機可以極大的提高紡紗效率,他特意讓官員做好記錄準備,以便到時候可以大規模推廣到全國。
【更有意義的是棉花,它起源於南亞、東非和美洲中部,印度人最早從棉花纖維中織成棉線。
棉花種植逐漸傳到全世界,也傳到中國。
十八世紀,中國的棉產業僅次於印度,成為世界上最主要的棉花產業中心。
在這個過程中,有兩個重要的人物,黃道婆和朱元璋。
黃道婆是宋末元初人,著名的棉紡技術改革者。
黃道婆在海南居住時,向黎族婦女學習棉紡技術。
返迴故鄉後,積極傳授技藝,革新工具,推廣棉花種植。
在棉紡產業的彈、紡、織的各個流程中都做了革命性的創新,對促進長江流域的棉紡業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長三角地區成為棉花種植基地和紡織中心,逐漸形成城鎮群,對明清兩代江南的經濟繁榮產生深遠影響。
明朝建立之初,從小挨過凍的朱元璋大力推廣棉花。
朱元璋頒布法令,要求全國自耕農必須有一定量的棉花地,推出免稅政策。
用種植棉花成績考核地方官員,印刷推廣農書,恨不得去手把手教。
在朱元璋在位期間,每年棉花都豐收,棉花開始突破地域限製,種到大江南北。
明初的這場棉花總動員影響深遠,棉紡製品由奢華品變成老百姓的日常品。
開國之初那個民生凋敝的大明王朝,逐步實現了民富國強的輝煌。】
黃道婆:我不過就做了一件稀鬆平常的事,沒想到還能被曆史銘記。
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現在天幕中,黃道婆詫異之餘,倍感激動。
能夠出現在視頻中,就意味著被曆史記載,意味著青史留名。
她沒想到自己普普通通一個老婦人,居然也有流芳百世的待遇,多少讓她有些受寵若驚,不敢想象眼前的一切。
黃道婆身邊的人紛紛向她表示祝賀,那羨慕的小眼神看得黃道婆滿心歡喜。
這種被大家尊敬的待遇,她以前可從來沒有過。
她之前向大家傳授棉紡織技藝的時候,都沒有像今天這般受人尊重。
這一刻,他感覺以前不計迴報的傳授技藝一切都值了。
她此刻暗下決心,要在接下來的歲月更加積極傳授棉紡織技藝,這樣才能對得起自己的青史留名。
朱元璋:咱正因為知道棉花的重要性,才會如此費盡心力的推廣棉花,為的就是有朝一日讓大明百姓都不用挨凍。
隻有親身體會過寒冷天氣挨凍的感覺,才知道棉花的重要性。
他不希望大明的老百姓也遭受那樣的窘迫,所以才把棉花的推廣工作列為大明政務的頭等大事。
不過還好,在他不遺餘力的推廣下,大明老百姓總算是用得起棉花了。
【紡車絕對是中國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有千餘年曆史。
它隻有木架、釘子、繩輪和手柄四部分,易於操作,一直被廣泛利用,到現在也沒有被淘汰。
紡工坐在旁邊,一隻手轉動繩輪,帶動紗錠旋轉。
另一隻手拿住棉紗條,拉出一定距離後,棉條旋轉卷成紗線,力氣不能大,距離不能遠,這個動作叫加撚。
紡工一邊撚著棉花,一邊搖著紡車,搖到日落西山,搖到月影西斜,時光深處不緊不慢。
這種手搖紡車作為農業文明的象征,悠悠鳴唱,陪著人類走過漫長的歲月。
它在不斷演變,首先是用連杆曲柄做成踏板紡車,用腳踏帶動繩輪轉動,完成加碾牽伸工作,約出現在東晉。
黃道婆改進的三錠腳踏紡車性能良好,操作簡易,被廣泛采用。
南宋後期出現以水為動力驅動的水轉大紡車,用於加工麻紗和蠶絲。
水流衝擊帶動紡車運行,大紡車上錠子數多達幾十枚。
更牛的是紗錠是可以一邊旋轉一邊退後抽線,加撚和卷繞同時進行。
這個功能比西方的珍妮紡紗機還厲害,具備了近代紡紗機械的雛形,比西方水利紡織機械早了四百多年。
在手工機器紡織階段,東方到達了很高的水平,長期以來獨孤求敗。】
劉徹:快,把三錠腳踏紡車和水轉大紡車的圖紙記錄下來。
視頻中一邊演示紡車,一邊進行講解。
劉徹生怕慢了一步,趕緊讓等候多時的小吏記錄下來。
這些紡車雖然不是珍妮紡紗機,但也是大漢之後朝代出現的新物件。
不管是南宋,還是元朝,距離他的大漢有上千年曆史。
這也就意味著這些出現的紡車遠比他大漢的要先進很多,可以借此機會提高他大漢的紡車工藝。
這不得不說是一個意外收獲,珍妮紡紗機還沒有出來,就已經收獲了兩種紡車的製作圖紙。
他找來的小吏在記憶力方麵很有天賦,可以做到過目不忘。
小吏畫完之後,他仔細看了看,非常滿意,可以說是分毫不差。
南宋之前朝代的商人,無不驚喜連連。
紡車的圖紙出現那一刻,他們就讓人記錄下來了。
有了圖紙在手,想要製造出紡車輕而易舉。
尤其是那個以水為動力驅動的水轉大紡車,看得他們異常欣喜。
水流衝擊帶動紡車的運行,大紡車上錠子數多達幾十枚,光是想一想那種場景就振奮人心。
這樣的水力紡車製造出來,一定會受到很多人的瘋搶,讓他們賺得盆滿缽滿。
要不是等會還有重頭戲,珍妮紡紗機還沒有亮相,他們恨不得現在就開始著手製造紡車。
【可惜,紡織技術的第二次飛躍卻沒有出現在東方,而是發端於英國。
它以動力機器為特點,引發了近代工業革命。
中世紀時,英國興起了毛紡織業,英國毛呢製品深受各國歡迎,壟斷歐洲市場。
在利潤驅動下,商人大量投資到毛紡織業。
英國社會結構逐漸分化,出現著名的圈地運動。
很多失地農民變成了牧羊人,剪毛工、紡工,提供廉價勞動力,為後來工業革命打下基礎。
奧斯曼帝國阻隔海上貿易後,歐洲隻好找新通道。
經過一番曆險,英國航船到達了鼎盛時期的印度莫臥兒帝國。
這時印度棉花大放異彩,占全球紡織品貿易的四分之一,遠銷到美洲和日本。
年稅收達到一億兩白銀,是同時期明朝的十幾倍,控製著全球四分之一的經濟體量,被稱為印度最後的黃金時代。
精美的印度棉製品橫掃世界市場,英國陷入印度紡製品的汪洋大海中,經濟遭到致命的衝擊。
英國禁止在本國銷售印度棉布,征收高額關稅,同時鼓勵本國商人投資棉織業,激烈的競爭由此開始。
歐洲不產棉花,勞動力也不夠,英國隻好在生產效率上下工夫。
政府製定各種政策鼓勵發明,棉紡織業發明最多。
之後的一百年,英國棉紡織業不斷發生技術革新,實現棉織業的工業化。
1785到1850年,英國棉製品產量提高了350倍。
英國在與印度的競爭中逐漸勝利,壟斷了整個棉製品的世界市場。
棉紡業的革新帶動了工業革命,百年的經營後,打通任督二脈的英國最終把印度變成殖民地,成為英女王王冠上的明珠。】
朱元璋:好家夥,印度的年稅收達到一億兩白銀,是同時期明朝的十幾倍,這還了得,不行,不能再搞海禁政策了,咱的大明也要分一杯羹。
他之前下令海禁,不和海外進行貿易往來,主要是形勢所逼。
大明剛剛建立,北方還沒有徹底平定。
而此時東南沿海一帶又有倭寇橫行,雖然構不成大的危害,但總歸是一個麻煩。
所以為了集中力量掃平北方餘孽,就下令海禁暫時不予理會倭寇。
但現在既然知道海外的棉花紡織市場這麽驚人,那他說什麽也要參與其中,不能讓印度獨吞其中的利潤。
大明現在廣泛種植棉花,根本就不愁貨源。
隻要開辟海外市場,把棉花銷往海外,那定然可以賺得盆滿缽滿。
以大明目前的實力,根本就不懼和印度競爭,肯定可以打敗印度,搶占海外的棉花市場,給大明帶迴來數之不盡的銀子。
甚至於英國都可以把印度變成殖民地,他們大明未必不可以。
他在世界地圖上麵看到過英國的地理位置,遠比大明小得多。
就這麽一個彈丸小國,就能殖民麵積廣大的印度,他的大明也同樣可以做到這一點。
【1730年,約翰懷特發明的卷軸紡紗機不僅顯著提升了生產效率,同時也使得紡紗工作變得適合婦女和兒童,擴大了勞動參與的範圍。
1733年,英國工程師約翰凱創造了織布飛梭,使織布機的效率大幅提升,再次證明科技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
然而,與這高效的織布技術相比,紡紗機的改進卻遲遲未能跟進。
傳統的紡車逐漸落伍,未能適應新的速度。
這導致棉紗的需求超過供應,市場需求急速攀升,而購買價格也相應上漲。
英國海外商品銷售不斷增加,但手工工廠的生產技術供應卻顯得力不從心。
為了提高產量,人們紛紛著手改進生產技術。
在棉紡織領域,飛梭織布工具的發明成為了突破口,極大地提升了織布速度,同時也刺激了對棉紗的需求。
十八世紀中葉,飛梭的發明加快了織布速度,刺激了對棉紗的需求。
這時英國的紡紗機同中國的差不多,但是更笨重。
棉紗需要眾多家庭紡車慢慢紡出來,收購價高,棉紗供不應求。】
視頻中飛梭的演示畫麵讓各朝古人眼前一亮,深受啟發。
尤其是那些在家紡織布匹的婦女,看到飛梭的那一刻,仿佛看到了好寶貝。
不過也的確,飛梭對於織布機來說確實是寶貝。
外行可能不懂其中的奧妙,但對她們這些經常和織布機打交道的人來說,飛梭簡直是織布的一大利器。
這個飛梭的設計非常巧妙,可以讓織布的布麵大大加寬。
以前用普通的梭子,得有兩個人配合才行。
但現在使用飛梭,一個人就能完成織布工作,而且能織比以前更寬的布匹。
總之,有了飛梭,可以讓織布速度變快,大大提高織布的效率。
對於那些製造織布機的工匠來說,飛梭的出現讓他們恍然大悟,仿佛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
他們不得不佩服後人的聰明才智,居然能想到這麽奇妙的東西。
飛梭的製造並不困難,他們看一眼就明白是怎麽迴事,可以輕而易舉的製造出來。
【1765年的一天,英國紡織工哈格裏夫斯不小心碰翻了家裏的舊式紡紗機。
當他看到翻倒了的紡車車輪和紗錠依舊在轉動時,大受啟發。
他猛然想到,如果把幾個紗錠都豎著排列,隻用一個紡輪帶動,不就可以一下子紡出更多紗了嗎?
經過一番努力,他造出用一個紡輪帶動八個豎直紗錠的新型紡紗機,效率一下子提升八倍。
他把這機器以自己女兒的名字來命名,稱之為珍妮紡紗機。
珍妮紡紗機工作原理是采用間歇式加撚的紡紗方法,其獨特之處在於在加撚時不進行卷繞,而在卷繞時則不進行加撚。
棉條被繞在錠子上,隨著錠子的旋轉,完成了加撚的過程。
同時,紡工一手牢牢握住棉條進行牽伸。
一旦加撚和牽伸完成,便將紡好的紗線迴繞到錠子的後端。
後來,哈格裏夫斯在諾丁漢合資開設了紡紗作坊,利用未專利的珍妮紡紗機生產高質量針織用紗。
生意興隆,機器聲譽傳播。
然而,珍妮紡紗機的出現擋了不少人的財路,很多的手工紡紗者恐慌憤怒。
他們衝進了哈格裏夫斯的家裏,搗毀他的機器,點了他的房子,把他們驅逐出小鎮。
哈格裏夫斯努力改進珍妮機,夫婦倆於1768年獲得專利,六年後珍妮紡紗機可以達到八十紗錠。
在珍妮紡紗機發明之前,英國紡織業使用的是傳統的老式紡車。
發明於十六世紀早期,通過人工腳踏踏板帶動紡輪轉動來進行紡紗。
這種紡車能夠同時進行撮撚棉線和纏繞棉線兩項工作,但是生產力低下,而且耗費大量人力。
珍妮紡紗機大大提高了紡紗效率,是棉紡織業中第一項有深遠影響的發明。
珍妮紡紗機的出現使得大規模的織布廠得以建立,並標誌著英國工業革命的開始。】
李世民:這就是珍妮紡紗機的奧秘,原來如此,沒想到這麽簡單,怎麽朕以前就沒想到呢!
看到珍妮紡紗機的演示動畫,他一下子就明白其中的關鍵了。
原來原理如此簡單,隻需要把紗錠豎直排列擺放就行。
他雖然從來沒有紡紗,但經常看到皇後閑來無事就會紡紗。
也正因如此,他才了解紡紗機是什麽樣子。
目前的紡紗機,紗錠都是橫著放置,紡紗速度確實不快。
隻要豎著排列的紗錠越多,紡紗的效率就會越高。
想到此處,他當即就讓等候多時的工匠製造出珍妮紡紗機。
珍妮紡紗機的原理已經知道,再加上視頻中有詳細的演示畫麵,製造珍妮紡紗機的難度並不大。
各朝的一些商人笑得合不攏嘴,仿佛看到金銀珠寶在向他們招手一般。
看完珍妮紡紗機是怎麽一迴事後,他們信心百倍,非常有自信可以製造出來。
有了明確的思路,別說是八十個紗錠,哪怕是一百個紗錠都能製造出來。
一個珍妮紡紗機的生產效率遠比一個人要高得多,可以頂好幾十人的工作量。
他們相信一旦研製出珍妮紡紗機,根本就不愁顧客。
【珍妮紡紗機的發明引發了棉紡織生產領域一係列的發明。
珍妮紡紗機雖然提高了效率,但是它存在缺陷,其紡出的紗較細且容易斷。
在1769年,理查德發明了卷軸紡紗機,采用水力代替人工驅動。
這一新機器不僅節省了人力,而且紡出的紗更結實、富有韌性,成功克服了珍妮紡織機的缺陷。
1779年,童工出身的塞繆爾發明了走錠精紗機,它結合了珍妮機和水力紡紗機的特色。
1784年,經過改進的紡紗機實現了一個紡輪帶有八十支紗錠的配置,並開始采用水力和蒸汽機進行驅動。
隨著高效的生產方式的出現,低效率的生產者逐漸被淘汰,導致工業品產量呈現不可逆轉的增長趨勢。
從珍妮紡紗機開始,英國棉紡織業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力,又促進了商業和運輸業的發展,加速了城市化的進程,極大的改變了人類的生活。
珍妮紡紗機有著重要的地位,它不僅僅是一架簡單的機器,沿河開始出現水力紡紗廠。
珍妮紡紗機的發明標誌著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開端,具有深遠的曆史意義,近現代工業化的大幕也徐徐拉開。
首先,該機器的出現使紡紗過程大幅度自動化,極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一次性能夠紡出大量棉線,比傳統紡車提高了八倍的生產能力,這意味著迅速增加的纖維產量,為織布工業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
其次,由於珍妮紡紗機能夠一次性紡出多根棉線,推動了織布廠的規模化和機械化生產,使大規模的織布廠迅速崛起。
這導致了生產力的爆發性增長,為商業和製造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會。
此外,珍妮紡紗機的應用也加速了勞動力的轉移,從手工製作向機械生產的轉變,為新型工業體係的確立奠定了基礎。
這一技術的引入標誌著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開始,為後續的工業化浪潮奠定了基礎,對經濟和科技的發展產生了深遠而積極的影響。】
得到珍妮紡紗機製造方法的眾人還沒有高興完,又再次出現兩種改進版的紡紗機。
因此在卷軸紡紗機和走錠精紗機出現的那一刻,眾人趕緊一筆一畫的記錄下來。
一直到視頻的結束,大家還意猶未盡,恨不得再多傳授幾種工藝。
各朝一些聰明人若有所思,好像明白為什麽說珍妮紡紗機拉開了工業革命的大幕。
珍妮紡紗機讓生產效率得到極大提升的同時,也引發了紡織領域一係列的發明創造。
最終兩者的共同促進之下,才有了工業革命的開始。
這些聰明人心中有一個強烈的預感,要是按照目前的道路走下去,說不定他們所在的時代也會出現工業化的苗頭。
原因無他,隻因為再過不久就可以見識到珍妮紡紗機的絕妙。
主播如此吹捧珍妮紡紗機,足可見珍妮紡紗機的厲害之處。
自古以來,各朝古人最關心的就是有飯吃和有衣穿,這也是各朝的統治者致力追求的。
現在大家已經不擔心有飯吃的問題,再過不久各朝每一個老百姓都可以吃飽飯。
畢竟之前搶到那麽多的高產糧種,隨便種植一點都可以讓一家老小吃撐肚子。
估計要不了幾年,家家戶戶都能種上高產的糧種。
吃飯的問題已經無須擔心,接下來就要考慮穿衣的問題。
隨著大家的日子越來越有盼頭,生活越來越好,布匹的需求必然將迎來井噴式的發展。
而以現在的情況來看,由於技術落後,生產的布匹將遠遠不能滿足大家的需求。
這個時候,主播信誓旦旦誇讚的珍妮紡紗機就派上了大用場。
按照主播所說,珍妮紡紗機可以極大的提高紡紗的效率,比原先的提高幾十倍。
紡紗多了,相對應的,織布自然也會大增,解決大家的穿衣需求。
而且更關鍵的是,高產的棉花種子也有,要不了幾年就能種遍大江南北。
到了那個時候,原材料棉花多了,珍妮紡紗機生產的紗線多了,織的布也就多了,人人都能有衣服穿。
相比於其他人,各朝的商人則對珍妮紡紗機更為期待。
他們深深的明白,珍妮紡紗機一旦麵世,必然有極大的需求,會引得無數老百姓哄搶。
他們已經找好了技藝高超的工匠,等珍妮紡紗機的視頻播放完,就立馬組織人手開始生產。
這麽好的賺錢時機,各朝沒有一個商人願意錯過這次暴富的機會。
沒多久功夫,在大家萬眾矚目的期待下,珍妮紡紗機的介紹開始了。
【起初,祖先發現用草或者細小的樹枝可以撚成繩子。
可以用來做漁網,捆紮物品,蓋茅草屋,做獨木舟,係住草裙或是獸衣,文字誕生以前可以用來記事。
人們選取鳥獸皮毛以及葛麻這些植物,把繩子撚的越來越細。
他們將繩子繞來繞過去,終於編成一片,而不是揉成一團。
人們的勤勞探索獲得了迴報,終於可以擺脫樹葉獸皮,有簡陋的衣服穿了,編織時代就此開啟。
在原始社會後期,隨著農牧業的發展。
人們逐漸學會了種植麻,養羊取毛,養蠶取絲,出現骨針,紡輪等原始織具,這是紡織的原始階段。
紡織曆史上的第一次飛躍是手工機械化,以繅絲、紡紗、紡織等手工機器為特點,中國大約在春秋戰國時期完成,領先勢頭一直延續到十八世紀。
把一團蓬鬆鬆的羊毛團、麻團或者棉花團碾成線,這個過程叫紡紗。
如果是蠶絲,這個過程叫繅絲。
蠶絲柔軟而有彈性,光潔雅致,物理性能優秀。
斷裂強度甚至接近於鋼絲,耐磨性也好,容易染色,就是耐久性差一些,害怕暴曬。
蠶寶寶吐絲時候很實在,頭搖來搖去不停歇,所以蠶絲很長,能有一千多米,直到把自己包裹成橄欖球形狀的蠶繭。
蠶繭晶瑩剔透,用開水煮了後就散開了。
蠶絲的端頭泡開可以直接拉出來,幾個蠶絲豎成一股,可以直接引到轉輪上做成絲線,這個機械叫做繅車。】
雍正:照這麽說,中華紡織一直領先世界,直到朕的大清才被西方超越。
繅絲、紡紗、紡織等手工機器領先勢頭一直延續到十八世紀,也就是正好到他的時代才被超越。
這讓他心裏多少有些不痛快,好像被西方超越的責任在他身上一樣。
盡管視頻中沒有明說,但他也多多少少猜得到一些。
他對西方的情況有一些了解,知道西方現在正在經曆大變局。
西方此刻發生的動蕩,他始終抱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
隻要不影響大清,不影響他的統治,他並不想理會西方。
但是現在恐怕不行了,要真讓西方的紡織業超過了大清,這對大清來說不是一件好事。
通過之前的一些視頻透露出來的信息,他也大致知道西方正是這個時期慢慢超越大清,以至於最後西方不遠萬裏跑來侵略大清。
為了避免這樣的悲劇重新上演,他必須采取一些措施應對才行。
而現在就是一個不錯的時機,可以直接把珍妮紡紗機拿來使用就行。
這樣一來,就可以時刻領先西方,以免將來西方的紡織業對大清造成衝擊。
想到此處,他看了看下方早已準備好筆墨紙硯的官員,這才放心許多。
珍妮紡紗機可以極大的提高紡紗效率,他特意讓官員做好記錄準備,以便到時候可以大規模推廣到全國。
【更有意義的是棉花,它起源於南亞、東非和美洲中部,印度人最早從棉花纖維中織成棉線。
棉花種植逐漸傳到全世界,也傳到中國。
十八世紀,中國的棉產業僅次於印度,成為世界上最主要的棉花產業中心。
在這個過程中,有兩個重要的人物,黃道婆和朱元璋。
黃道婆是宋末元初人,著名的棉紡技術改革者。
黃道婆在海南居住時,向黎族婦女學習棉紡技術。
返迴故鄉後,積極傳授技藝,革新工具,推廣棉花種植。
在棉紡產業的彈、紡、織的各個流程中都做了革命性的創新,對促進長江流域的棉紡業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長三角地區成為棉花種植基地和紡織中心,逐漸形成城鎮群,對明清兩代江南的經濟繁榮產生深遠影響。
明朝建立之初,從小挨過凍的朱元璋大力推廣棉花。
朱元璋頒布法令,要求全國自耕農必須有一定量的棉花地,推出免稅政策。
用種植棉花成績考核地方官員,印刷推廣農書,恨不得去手把手教。
在朱元璋在位期間,每年棉花都豐收,棉花開始突破地域限製,種到大江南北。
明初的這場棉花總動員影響深遠,棉紡製品由奢華品變成老百姓的日常品。
開國之初那個民生凋敝的大明王朝,逐步實現了民富國強的輝煌。】
黃道婆:我不過就做了一件稀鬆平常的事,沒想到還能被曆史銘記。
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現在天幕中,黃道婆詫異之餘,倍感激動。
能夠出現在視頻中,就意味著被曆史記載,意味著青史留名。
她沒想到自己普普通通一個老婦人,居然也有流芳百世的待遇,多少讓她有些受寵若驚,不敢想象眼前的一切。
黃道婆身邊的人紛紛向她表示祝賀,那羨慕的小眼神看得黃道婆滿心歡喜。
這種被大家尊敬的待遇,她以前可從來沒有過。
她之前向大家傳授棉紡織技藝的時候,都沒有像今天這般受人尊重。
這一刻,他感覺以前不計迴報的傳授技藝一切都值了。
她此刻暗下決心,要在接下來的歲月更加積極傳授棉紡織技藝,這樣才能對得起自己的青史留名。
朱元璋:咱正因為知道棉花的重要性,才會如此費盡心力的推廣棉花,為的就是有朝一日讓大明百姓都不用挨凍。
隻有親身體會過寒冷天氣挨凍的感覺,才知道棉花的重要性。
他不希望大明的老百姓也遭受那樣的窘迫,所以才把棉花的推廣工作列為大明政務的頭等大事。
不過還好,在他不遺餘力的推廣下,大明老百姓總算是用得起棉花了。
【紡車絕對是中國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有千餘年曆史。
它隻有木架、釘子、繩輪和手柄四部分,易於操作,一直被廣泛利用,到現在也沒有被淘汰。
紡工坐在旁邊,一隻手轉動繩輪,帶動紗錠旋轉。
另一隻手拿住棉紗條,拉出一定距離後,棉條旋轉卷成紗線,力氣不能大,距離不能遠,這個動作叫加撚。
紡工一邊撚著棉花,一邊搖著紡車,搖到日落西山,搖到月影西斜,時光深處不緊不慢。
這種手搖紡車作為農業文明的象征,悠悠鳴唱,陪著人類走過漫長的歲月。
它在不斷演變,首先是用連杆曲柄做成踏板紡車,用腳踏帶動繩輪轉動,完成加碾牽伸工作,約出現在東晉。
黃道婆改進的三錠腳踏紡車性能良好,操作簡易,被廣泛采用。
南宋後期出現以水為動力驅動的水轉大紡車,用於加工麻紗和蠶絲。
水流衝擊帶動紡車運行,大紡車上錠子數多達幾十枚。
更牛的是紗錠是可以一邊旋轉一邊退後抽線,加撚和卷繞同時進行。
這個功能比西方的珍妮紡紗機還厲害,具備了近代紡紗機械的雛形,比西方水利紡織機械早了四百多年。
在手工機器紡織階段,東方到達了很高的水平,長期以來獨孤求敗。】
劉徹:快,把三錠腳踏紡車和水轉大紡車的圖紙記錄下來。
視頻中一邊演示紡車,一邊進行講解。
劉徹生怕慢了一步,趕緊讓等候多時的小吏記錄下來。
這些紡車雖然不是珍妮紡紗機,但也是大漢之後朝代出現的新物件。
不管是南宋,還是元朝,距離他的大漢有上千年曆史。
這也就意味著這些出現的紡車遠比他大漢的要先進很多,可以借此機會提高他大漢的紡車工藝。
這不得不說是一個意外收獲,珍妮紡紗機還沒有出來,就已經收獲了兩種紡車的製作圖紙。
他找來的小吏在記憶力方麵很有天賦,可以做到過目不忘。
小吏畫完之後,他仔細看了看,非常滿意,可以說是分毫不差。
南宋之前朝代的商人,無不驚喜連連。
紡車的圖紙出現那一刻,他們就讓人記錄下來了。
有了圖紙在手,想要製造出紡車輕而易舉。
尤其是那個以水為動力驅動的水轉大紡車,看得他們異常欣喜。
水流衝擊帶動紡車的運行,大紡車上錠子數多達幾十枚,光是想一想那種場景就振奮人心。
這樣的水力紡車製造出來,一定會受到很多人的瘋搶,讓他們賺得盆滿缽滿。
要不是等會還有重頭戲,珍妮紡紗機還沒有亮相,他們恨不得現在就開始著手製造紡車。
【可惜,紡織技術的第二次飛躍卻沒有出現在東方,而是發端於英國。
它以動力機器為特點,引發了近代工業革命。
中世紀時,英國興起了毛紡織業,英國毛呢製品深受各國歡迎,壟斷歐洲市場。
在利潤驅動下,商人大量投資到毛紡織業。
英國社會結構逐漸分化,出現著名的圈地運動。
很多失地農民變成了牧羊人,剪毛工、紡工,提供廉價勞動力,為後來工業革命打下基礎。
奧斯曼帝國阻隔海上貿易後,歐洲隻好找新通道。
經過一番曆險,英國航船到達了鼎盛時期的印度莫臥兒帝國。
這時印度棉花大放異彩,占全球紡織品貿易的四分之一,遠銷到美洲和日本。
年稅收達到一億兩白銀,是同時期明朝的十幾倍,控製著全球四分之一的經濟體量,被稱為印度最後的黃金時代。
精美的印度棉製品橫掃世界市場,英國陷入印度紡製品的汪洋大海中,經濟遭到致命的衝擊。
英國禁止在本國銷售印度棉布,征收高額關稅,同時鼓勵本國商人投資棉織業,激烈的競爭由此開始。
歐洲不產棉花,勞動力也不夠,英國隻好在生產效率上下工夫。
政府製定各種政策鼓勵發明,棉紡織業發明最多。
之後的一百年,英國棉紡織業不斷發生技術革新,實現棉織業的工業化。
1785到1850年,英國棉製品產量提高了350倍。
英國在與印度的競爭中逐漸勝利,壟斷了整個棉製品的世界市場。
棉紡業的革新帶動了工業革命,百年的經營後,打通任督二脈的英國最終把印度變成殖民地,成為英女王王冠上的明珠。】
朱元璋:好家夥,印度的年稅收達到一億兩白銀,是同時期明朝的十幾倍,這還了得,不行,不能再搞海禁政策了,咱的大明也要分一杯羹。
他之前下令海禁,不和海外進行貿易往來,主要是形勢所逼。
大明剛剛建立,北方還沒有徹底平定。
而此時東南沿海一帶又有倭寇橫行,雖然構不成大的危害,但總歸是一個麻煩。
所以為了集中力量掃平北方餘孽,就下令海禁暫時不予理會倭寇。
但現在既然知道海外的棉花紡織市場這麽驚人,那他說什麽也要參與其中,不能讓印度獨吞其中的利潤。
大明現在廣泛種植棉花,根本就不愁貨源。
隻要開辟海外市場,把棉花銷往海外,那定然可以賺得盆滿缽滿。
以大明目前的實力,根本就不懼和印度競爭,肯定可以打敗印度,搶占海外的棉花市場,給大明帶迴來數之不盡的銀子。
甚至於英國都可以把印度變成殖民地,他們大明未必不可以。
他在世界地圖上麵看到過英國的地理位置,遠比大明小得多。
就這麽一個彈丸小國,就能殖民麵積廣大的印度,他的大明也同樣可以做到這一點。
【1730年,約翰懷特發明的卷軸紡紗機不僅顯著提升了生產效率,同時也使得紡紗工作變得適合婦女和兒童,擴大了勞動參與的範圍。
1733年,英國工程師約翰凱創造了織布飛梭,使織布機的效率大幅提升,再次證明科技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
然而,與這高效的織布技術相比,紡紗機的改進卻遲遲未能跟進。
傳統的紡車逐漸落伍,未能適應新的速度。
這導致棉紗的需求超過供應,市場需求急速攀升,而購買價格也相應上漲。
英國海外商品銷售不斷增加,但手工工廠的生產技術供應卻顯得力不從心。
為了提高產量,人們紛紛著手改進生產技術。
在棉紡織領域,飛梭織布工具的發明成為了突破口,極大地提升了織布速度,同時也刺激了對棉紗的需求。
十八世紀中葉,飛梭的發明加快了織布速度,刺激了對棉紗的需求。
這時英國的紡紗機同中國的差不多,但是更笨重。
棉紗需要眾多家庭紡車慢慢紡出來,收購價高,棉紗供不應求。】
視頻中飛梭的演示畫麵讓各朝古人眼前一亮,深受啟發。
尤其是那些在家紡織布匹的婦女,看到飛梭的那一刻,仿佛看到了好寶貝。
不過也的確,飛梭對於織布機來說確實是寶貝。
外行可能不懂其中的奧妙,但對她們這些經常和織布機打交道的人來說,飛梭簡直是織布的一大利器。
這個飛梭的設計非常巧妙,可以讓織布的布麵大大加寬。
以前用普通的梭子,得有兩個人配合才行。
但現在使用飛梭,一個人就能完成織布工作,而且能織比以前更寬的布匹。
總之,有了飛梭,可以讓織布速度變快,大大提高織布的效率。
對於那些製造織布機的工匠來說,飛梭的出現讓他們恍然大悟,仿佛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
他們不得不佩服後人的聰明才智,居然能想到這麽奇妙的東西。
飛梭的製造並不困難,他們看一眼就明白是怎麽迴事,可以輕而易舉的製造出來。
【1765年的一天,英國紡織工哈格裏夫斯不小心碰翻了家裏的舊式紡紗機。
當他看到翻倒了的紡車車輪和紗錠依舊在轉動時,大受啟發。
他猛然想到,如果把幾個紗錠都豎著排列,隻用一個紡輪帶動,不就可以一下子紡出更多紗了嗎?
經過一番努力,他造出用一個紡輪帶動八個豎直紗錠的新型紡紗機,效率一下子提升八倍。
他把這機器以自己女兒的名字來命名,稱之為珍妮紡紗機。
珍妮紡紗機工作原理是采用間歇式加撚的紡紗方法,其獨特之處在於在加撚時不進行卷繞,而在卷繞時則不進行加撚。
棉條被繞在錠子上,隨著錠子的旋轉,完成了加撚的過程。
同時,紡工一手牢牢握住棉條進行牽伸。
一旦加撚和牽伸完成,便將紡好的紗線迴繞到錠子的後端。
後來,哈格裏夫斯在諾丁漢合資開設了紡紗作坊,利用未專利的珍妮紡紗機生產高質量針織用紗。
生意興隆,機器聲譽傳播。
然而,珍妮紡紗機的出現擋了不少人的財路,很多的手工紡紗者恐慌憤怒。
他們衝進了哈格裏夫斯的家裏,搗毀他的機器,點了他的房子,把他們驅逐出小鎮。
哈格裏夫斯努力改進珍妮機,夫婦倆於1768年獲得專利,六年後珍妮紡紗機可以達到八十紗錠。
在珍妮紡紗機發明之前,英國紡織業使用的是傳統的老式紡車。
發明於十六世紀早期,通過人工腳踏踏板帶動紡輪轉動來進行紡紗。
這種紡車能夠同時進行撮撚棉線和纏繞棉線兩項工作,但是生產力低下,而且耗費大量人力。
珍妮紡紗機大大提高了紡紗效率,是棉紡織業中第一項有深遠影響的發明。
珍妮紡紗機的出現使得大規模的織布廠得以建立,並標誌著英國工業革命的開始。】
李世民:這就是珍妮紡紗機的奧秘,原來如此,沒想到這麽簡單,怎麽朕以前就沒想到呢!
看到珍妮紡紗機的演示動畫,他一下子就明白其中的關鍵了。
原來原理如此簡單,隻需要把紗錠豎直排列擺放就行。
他雖然從來沒有紡紗,但經常看到皇後閑來無事就會紡紗。
也正因如此,他才了解紡紗機是什麽樣子。
目前的紡紗機,紗錠都是橫著放置,紡紗速度確實不快。
隻要豎著排列的紗錠越多,紡紗的效率就會越高。
想到此處,他當即就讓等候多時的工匠製造出珍妮紡紗機。
珍妮紡紗機的原理已經知道,再加上視頻中有詳細的演示畫麵,製造珍妮紡紗機的難度並不大。
各朝的一些商人笑得合不攏嘴,仿佛看到金銀珠寶在向他們招手一般。
看完珍妮紡紗機是怎麽一迴事後,他們信心百倍,非常有自信可以製造出來。
有了明確的思路,別說是八十個紗錠,哪怕是一百個紗錠都能製造出來。
一個珍妮紡紗機的生產效率遠比一個人要高得多,可以頂好幾十人的工作量。
他們相信一旦研製出珍妮紡紗機,根本就不愁顧客。
【珍妮紡紗機的發明引發了棉紡織生產領域一係列的發明。
珍妮紡紗機雖然提高了效率,但是它存在缺陷,其紡出的紗較細且容易斷。
在1769年,理查德發明了卷軸紡紗機,采用水力代替人工驅動。
這一新機器不僅節省了人力,而且紡出的紗更結實、富有韌性,成功克服了珍妮紡織機的缺陷。
1779年,童工出身的塞繆爾發明了走錠精紗機,它結合了珍妮機和水力紡紗機的特色。
1784年,經過改進的紡紗機實現了一個紡輪帶有八十支紗錠的配置,並開始采用水力和蒸汽機進行驅動。
隨著高效的生產方式的出現,低效率的生產者逐漸被淘汰,導致工業品產量呈現不可逆轉的增長趨勢。
從珍妮紡紗機開始,英國棉紡織業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力,又促進了商業和運輸業的發展,加速了城市化的進程,極大的改變了人類的生活。
珍妮紡紗機有著重要的地位,它不僅僅是一架簡單的機器,沿河開始出現水力紡紗廠。
珍妮紡紗機的發明標誌著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開端,具有深遠的曆史意義,近現代工業化的大幕也徐徐拉開。
首先,該機器的出現使紡紗過程大幅度自動化,極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一次性能夠紡出大量棉線,比傳統紡車提高了八倍的生產能力,這意味著迅速增加的纖維產量,為織布工業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
其次,由於珍妮紡紗機能夠一次性紡出多根棉線,推動了織布廠的規模化和機械化生產,使大規模的織布廠迅速崛起。
這導致了生產力的爆發性增長,為商業和製造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會。
此外,珍妮紡紗機的應用也加速了勞動力的轉移,從手工製作向機械生產的轉變,為新型工業體係的確立奠定了基礎。
這一技術的引入標誌著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開始,為後續的工業化浪潮奠定了基礎,對經濟和科技的發展產生了深遠而積極的影響。】
得到珍妮紡紗機製造方法的眾人還沒有高興完,又再次出現兩種改進版的紡紗機。
因此在卷軸紡紗機和走錠精紗機出現的那一刻,眾人趕緊一筆一畫的記錄下來。
一直到視頻的結束,大家還意猶未盡,恨不得再多傳授幾種工藝。
各朝一些聰明人若有所思,好像明白為什麽說珍妮紡紗機拉開了工業革命的大幕。
珍妮紡紗機讓生產效率得到極大提升的同時,也引發了紡織領域一係列的發明創造。
最終兩者的共同促進之下,才有了工業革命的開始。
這些聰明人心中有一個強烈的預感,要是按照目前的道路走下去,說不定他們所在的時代也會出現工業化的苗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