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完玄武門之變的來龍去脈,大唐貞觀時期的老百姓一個個神色複雜。


    原來他們的皇上經曆了這麽多,並非他們想象的那樣心狠手辣,而是被逼無奈。


    之前他們得知皇上弑兄殺弟奪取皇位,心中隱隱有些憤懣。


    雖說他們對那時皇上的卓越軍功充滿敬佩,但怎麽也掩蓋不了皇上手足相殘的事實。


    盡管皇上下令全國老百姓不許議論玄武門之變,但依舊阻止不了他們對皇上的不滿。


    但是現在他們聽了主播詳細的講述,才發現他們皇上也是有苦衷的。


    畢竟到了那個地步,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在那種被逼入絕境的情況下,他們皇上發動玄武門之變也是情有可原的。


    當即就有無數老百姓發彈幕表示對李世民的理解支持。


    李世民看到天幕上鋪天蓋地的彈幕,全都是對他的支持,此刻心中深受感動,眼眶泛紅。


    他還以為主播講述這段不堪迴首的往事,大唐天下臣民會對他口誅筆伐。


    可萬萬沒想到,出乎他預料的,居然全都是對他發動政變的理解。


    這一刻,他無比欣慰,心中沉重的枷鎖終於放下。


    要知道,自從他發動玄武門之變後,他心中壓力山大。


    他不願意提及這段往事,也害怕老百姓非議他。


    但現在,天下老百姓對他的行為表示理解,他也終於可以擺脫心理負擔。


    此時此刻,他暗下決心,一定要勤政愛民,讓大唐老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好日子。


    “提到唐太宗李世民,就不得不說貞觀之治。”


    “也正因為李世民開創的貞觀盛世,才使得李世民的名聲如日中天,成為各朝各代皇帝的榜樣。”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登基稱帝,改元貞觀。”


    “下麵主播給大家重點說一說貞觀之治,看看李世民都做了哪些政績。”


    “登基之後的李世民麵臨的是因隋末戰亂而百廢待興的大唐王朝,如何開創貞觀之治,重整破碎不堪的大唐山河便成當務之急。”


    “李世民善於納賢由來已久,早在武德四年,身為秦王的李世民就創辦了文學館,廣泛搜羅賢才文士。”


    “館中集有十八學士,既有以詩賦文章名世的虞世南、褚亮、許敬宗等,又有以經史學問著稱的孔穎達、陸德明、姚思廉等,還包括了極富政治軍事才幹的房玄齡、杜如晦、杜淹等人。”


    “十八學士組成了李世民的智囊團,不僅幫助他成功奪取皇位,而且成為日後貞觀之治的核心人員。”


    “然而,從秦府到皇宮,李世民此時麵對的是更為複雜的朝廷環境,這險峻的局麵來自當時朝廷中的三種人。”


    “有人知道是哪三種人嗎?”


    主播的互動取得的效果不錯,很快就有人在彈幕上進行了解答。


    李治:一種是高祖皇帝時期的舊臣,這些人都出身於關隴貴族,或者是山東士族。


    關隴門閥的思想的特點就是保守,特別是對老百姓有一種畏懼的情緒。


    最後他的父皇重用這些關隴門閥,給他造成了不小的麻煩,花費了他好大氣力去打壓他們。


    趙匡胤:第二種就是李世民做秦王的時候,他的這些部下。


    要說李世民那個時候的幕僚,一個個名氣都很大。


    尤其是其中一個最有名的人物,為李世民出謀劃策的房玄齡。


    不過這些人才雖然善於出謀劃策,但是他們對當時整個社會的情況不是很了解。


    朱元璋:第三種人就是來自民間的力量,特別是那些跟隨李世民參加起義的山東地區的勢力。


    也正因如此,這些人對山東地區的情況很了解。


    尤其是玄武門之變的動亂結束後,對他們的情況也是了如指掌。


    所以說,他們能夠非常正確的分析形勢,給李世民提出寶貴的意見。


    “沒錯,三位帝王說的很對,李世民當時麵對的正是這三種人。”


    “麵對複雜的局勢,李世民如何讓這三類出身不同的人為其所用?”


    “在李世民登基後不久,他下令召見一位大臣,這位大臣正是玄武門事變中,堅定站在太子李建成一邊,並為其出謀劃策的魏征。”


    “李世民嚴厲地質問魏征,為何要離間他們三兄弟。”


    “魏征卻神色自若地說,太子要是早聽我的,就不會有今天的殺身大禍了。”


    “大臣們都為魏征捏了一把汗,然而李世民卻很欣賞魏征的率真,理解他的忠其所事。”


    “不但不再追究舊怨,而且馬上重用魏征。”


    “感激於李世民的知遇之恩,魏征從此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李世民聽取了魏征的建議,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於是貞觀年間形成了兼聽納諫的良好風氣。”


    “除魏征外,當時經常進諫的大臣還有王珪、戴胄、馬周、張玄素等人,以及他的妻子長孫皇後。”


    “甚至在隋煬帝時以阿諛奉承、溜須拍馬而聞名的封德彝,也有多次進諫的記錄。”


    “李世民在位二十多年,進諫的官員多達三十餘人。”


    “其中,魏征一人所諫前後二百餘事,達數十萬言,皆切中時弊,對於改進朝政,幫助唐李世民施行正確的決策起到巨大的作用。”


    李世民:朕身為帝王,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是非常有必要的。


    他深刻的明白,帝王其實有欲望,是非常有可能危害國家的。


    一個高高在上的帝王,要是不兼聽納諫,反而獨裁專斷,自己想幹什麽就幹什麽。


    那麽必然會影響朝廷的決策,很有可能會導致決策的失誤,嚴重的會讓國家處於危險的境地。


    曆代那些聽不進諫言的帝王已經給了他深刻的教訓,因此他必須積極吸取這些教訓,以免重蹈覆轍。


    他非常感激魏征的直言納諫,讓他能夠時刻審視自己,避免做出錯誤的決策。


    他之所以重用魏征,對魏征那麽看重,積極采納魏征的諫言。


    全在於魏征懂得治國理論,懂得曆史的經驗教訓,也了解社會的現狀。


    這樣一個諫臣是站得高,看得遠的。


    魏征在治國方針方麵的製定,在幫助他做一個英明君主方麵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李世民武裝奪取皇權兩個月後,這一天清晨,都城長安異常熱鬧,文武百官從四麵八方湧向玄武門。”


    “他們要來參加李世民親自主持的題為‘自古理政得失’的辯論,力圖找到一條實現天下大治的途徑。”


    “然而辯論一開始,便出現了針鋒相對的兩派意見。”


    “然而,如何讓百姓安定下來,進行大治呢?”


    “李世民希望從曆史中尋找答案。”


    “李世民不禁自問,為何曾經繁榮富強的大隋王朝,不到四十年就土崩瓦解?”


    “他總結隋煬帝滅亡的三大原因:一是大興土木、廣治宮室,二是搜羅美女、淫樂無度,三是東征西討、窮兵黷武。”


    “李世民驚歎於那些在隋朝盛世中創造奇跡的民眾,在隨後的戰亂中,爆發了如此巨大的威力,讓隋朝政權土崩瓦解。”


    “這些讓他對國與民、君與民的關係有著十分清醒的認識。”


    封德彝:實現天下大治,要繼續實行高壓政策。


    他作為山東士族的代表,自然要為他們這些士族發聲。


    人心壞了,老百姓民心壞了,唯有實施高壓政策才行。


    在隋末的動蕩之中,他們山東士族是受打擊的對象。


    現在他們好不容易站起來了,必須要反攻倒算。


    魏征:大亂之後民心思治,就像一個人渴久了,喝什麽都是甜的,餓久了吃什麽都香一樣。長期經過戰亂的百姓,他們希望能夠安定下來,過穩定的生活,過安定的日子。


    他作為普通地主階級出身的官僚,代表著山東豪傑的利益。


    他們是從瓦崗寨一路走過來的,也是反隋的一股力量,最了解山東河北地區老百姓的動向。


    他深刻的明白,老百姓要的是安穩的日子。


    “為了不重蹈隋朝覆轍,李世民和大臣們經常聚在一起,討論如何更好地治國。”


    “在李世民眼裏,百姓如同水,君主如同船,君民一體,休戚與共。”


    “當君主的,如果通過損害百姓的利益來滿足自己的欲望,必然會引發政權的顛覆。”


    “正是知曉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古訓,李世民反複強調要以百姓之心為心,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


    “在這種理念之下,李世民定下了撫民以靜的策略,形成了一整套以民為本的思想。”


    “李世民將這些思想轉化為一係列具體政策,貞觀之治的盛世景象才得以步步展開。”


    “而君臣論治的主要內容,則記錄在李世民時期史官吳兢所撰《貞觀政要》一書中,被後人傳頌。”


    李世民: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朕要是不施仁政,必然會被老百姓覆滅。


    他清楚的明白一個道理,身為帝王必須要警醒的道理。


    天子者,有道,則人推而為主,無道,則棄之而不用,誠可畏也。


    這句話是他從隋朝滅亡得出的一個教訓,時刻警醒著他。


    皇帝不過是老百姓因為你有道才推選出來的,可如果你要是無道,老百姓就可以立馬推伱下去,就正如隋煬帝的下場一般。


    “一個清明社會的出現,必須以法治作為前提,而且保證執法的公平性。”


    “李世民登基一開始,便令長孫無忌和房玄齡修訂《武德律》,製定《貞觀律》。”


    “後來,長孫無忌又組織十九位大臣與法律專家為《唐律》作注,完成《唐律疏議》三十卷,對後來的封建法律產生了重大影響。”


    “完備的法律條文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執法。”


    “對此,李世民強調,法律麵前人人平等,親戚故友、王公大臣概不能外。”


    “貞觀九年,鹽澤道行軍總管高甑生因違反軍令而被李靖治罪,後免死改判發配邊疆。”


    “有人上書,請求念其為秦王府舊臣予以寬大。”


    “但李世民沒有念及舊情,駁迴上書,維持原判。”


    “李世民認為赦免了他,便開了僥幸之路,有功的人很多,赦免他,其他人也會輕於犯法。”


    “皇帝以身作則,執法如山。”


    “在朕即天下的時代,還有哪個皇帝敢於像李世民這樣,把自己關進權力的籠子裏呢?也隻有李世民可以做到。”


    朱元璋:咱的大明律也是參考大唐律製定出來的。


    他之所以參考大唐的律法,除了大唐本身強大外。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唐太宗和他一樣,也是以民為本,把老百姓看得很重。


    唐朝的律法有一個很大的特點,最前麵的除了關於皇宮皇帝這一類的規定之外,首先就是對官員的一些規定。


    而像盜賊什麽的,和老百姓有關係的,以前鎮壓老百姓的那些條例都在大唐律的後麵。


    這足以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律法首先是監管官吏的。


    一旦做了官,就要遵守法律,也要按照法律法規去辦好分內的事情。


    他的理念和李世民一樣,首先官員做好了分內之事,才能去管理老百姓。


    “法治的另一麵是教化,李世民多次強調,執法要慎刑寬刑,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務在寬簡。”


    “貞觀五年,他將死刑的終審權收歸朝廷。”


    “而且對複審有了明確規定,以增加糾正冤假錯案的機會。”


    “第二年,李世民親自審問囚犯,當他看到死刑犯即將被處死時。”


    “心中頓生憐憫,便下令釋放迴家,約定來年秋季迴來接受處決。”


    “又令全國所有死囚一律釋放,讓他們在期限之前來京師集合。”


    “第二年秋天期限到時,沒有人督促,沒有人組織,頭一年釋放的總共390名死囚,居然一個不少全部按時到達集合。”


    “李世民十分感動,下令全部赦免。”


    “貞觀年間,每年正月二十一日這天,長安城萬人空巷。”


    “這一天,皇帝脫去龍袍,換上短衣便鞋,他要親自下田耕種,以表示對農桑的重視。”


    “這種景象,在古代數不清的封建帝王中並不多見,而李世民就是其中的一位。”


    “貞觀三年,唐太宗下令恢複被廢棄數百年之久的藉田儀式。”


    “百姓驚駭之餘,無不歡唿雀躍。”


    貞觀時期的老百姓對於李世民無不感恩戴德,碰上一個對農桑重視的君主是他們這些老百姓的福氣。


    在他們的印象中,當今皇上從來不在農忙的時候征發徭役,或者是兵役。


    最被他們津津樂道的一件事,就是關於太子要實行冠禮。


    一般太子想要進行成年禮儀式,那就必須調集府兵來充當儀仗隊。


    但這個時候正好是春耕,皇上為了不耽誤春耕,為了不影響老百姓種地,就沒有去調集農民來充當儀仗,而是選擇把冠禮往後推延了。


    這雖然是一件小事,但足以說明他們的皇上對農桑的重視。


    “在農業社會,糧食豐收與否與水利建設息息相關。”


    “都江堰的建成,促成天府之國的千年富庶與穩定。”


    “一次洪水或一次大旱,就可以致百姓顆粒無收。”


    “而且可能造成社會動蕩,政權動搖。”


    “為了加強水利建設,李世民大力整頓治水機構。”


    “貞觀年間,僅《新唐書》記載的大型水利工程就達27個。”


    “為解決揚州旱災修建的揚州勾城塘水利工程,灌溉農田八百餘頃,從此揚州連年豐收。”


    “滄州疏通無棣河、長蘆河、漳河及衡河,從此無複水害。”


    “貞觀七年,夏州朔方開延化渠,引烏水入庫狄澤。”


    “貞觀十年,汴州陳留開觀音坡,灌田百頃,給糧食大豐收創造了極好的條件。”


    “即便是現在的農民,無論長江南北,還依然享用著貞觀年間的水利成果。”


    主播每說到一個州郡,當地的老百姓就對李世民滿懷敬意。


    正是因為有當今皇上興修水利,他們才能取得年年的大豐收,再也不用擔心餓肚子。


    在皇上沒有修建水利工程之前,他們時常麵臨旱災,或是洪災,給他們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


    糧食絕收那都是小事,嚴重的會家破人亡,妻離子散。


    但他們幸運的是遇上了一個好皇帝,為他們老百姓著想的好皇帝。


    要是沒有他們的皇上修建水利,他們肯定沒有今天糧食大豐收的好日子。


    “而在農業社會,發展經濟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條件,那就是人口。”


    “隋末戰亂,北方突厥擄去大量漢人。”


    “同時,不少漢人為避亂而紛紛北逃,導致人口銳減。”


    “唐高祖武德年間,全國人口僅存二百餘萬戶,不及隋朝鼎盛時的四分之一。”


    “李世民即位後,馬上意識到人口嚴重缺乏的問題,迅速增加人口成為迫在眉睫的任務。”


    “為了穩固住漢人人口,李世民還規定,男二十女十五為法定結婚年齡。”


    “生男丁的家庭則予以適當獎勵,無能力娶妻者朝廷給予幫助。”


    “李世民還把婚姻及人口增加情況納入對地方官吏的考核指標,作為升降的參考。”


    “到了李世民之子唐高宗李治即位之初的永徽三年,全國登記的戶數達三百八十萬戶,人口近兩千萬,比武德年間增加了近一倍。”


    “人口是維係一個政權最寶貴的資源,也是檢驗治國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


    “人口增加近一倍,可見李世民撫民以靜的政策帶來的效果十分明顯。”


    “貞觀四年,關中農業豐收,流散人口紛紛迴鄉。”


    “貞觀六、七年,風調雨順,廣大山東地區一改昔日殘破麵貌。”


    “貞觀八年、九年、十三年一直到十六年,又是豐收年成。”


    魏征:人口嚴重不足,增加老百姓人口是當務之急。


    他之前從洛陽向東出發,一直到東海邊,一路上根本就看不到幾個人,可見人口匱乏已經到了何種地步。


    要是有人從洛陽去往山東,那必須自帶幹糧。


    因為一路上就碰不到多少人家,根本就不能得到幹糧的補充。


    隋末戰亂結束之後,當時的經濟已經被破壞到及其嚴重的地步。


    朱棣:當時貞觀年間老百姓數量嚴重不足,李世民為了鼓勵人口的增殖,為了鼓勵多生孩子,下過不少聖旨。


    他記得有一個就是鼓勵寡婦再嫁,這個爭議性很大。


    畢竟在倫理道德中,寡婦是要守節的,根本就不能再嫁。


    可李世民為了人口的繁殖,強行要求寡婦再嫁。


    還有一個就是向突厥贖迴漢人老百姓,快速的補充人口。


    在隋末戰亂的時候,一部分漢人被突厥劫掠去了,還有一部分漢人為了避免戰亂紛紛逃到突厥。


    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李世民從突厥贖迴大量的老百姓,甚至有一年就贖迴了八萬漢人。


    不過不得不說,李世民還是非常讓他欽佩的。


    同樣是皇帝,他明顯就做得沒有李世民好。


    貞觀之治當時的社會情況,和孔子夢想的大同社會有一些相似的地方。


    比如說政治清明,社會安定,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牛馬遍布,老百姓生活安定,大家安居樂業。


    這種種一切,都是李世民治理的結果。


    他還需要好好學習,爭取把大明朝也能治理成這樣。


    “社會初定,經濟恢複,接下來,李世民終於可以著手解決頭痛多年的邊患問題。”


    “貞觀二年,唐太宗消滅割據勢力梁師都,基本上解決了全國各地割據混亂的局麵,統一了全中國。”


    “兩年後,名將李靖率唐軍肅清了多年危害邊疆的突厥勢力,使唐王朝北方邊疆得以安定下來。”


    “在此後的十多年裏,吐穀渾、高昌、焉耆、龜茲等或被擊敗,或主動歸附。”


    “唐朝勢力達至天山南北,西部邊疆從此穩定。”


    “雖然當時的唐朝有足夠的兵力取得戰爭勝利,但李世民認為,戰爭付出的代價太大,且穩定並不長久。”


    “隻有采取懷柔政策,以德服人,平等視之,才能讓他們真心歸附。”


    “貞觀十五年隆冬,十六歲的文成公主披上嫁衣,畫上紅妝。”


    “這位聰慧美麗,飽讀詩書的公主,即將離開故鄉。”


    “遠嫁到遙遠的吐蕃,成為其首領鬆讚幹布的夫人。”


    “這也是李世民與少數民族的聯姻策略,不僅為吐蕃送去一樁婚事,還讓文成公主帶著大唐先進的農業技術和精美的手工業品,甚至大批工匠和樂隊。”


    “雖然對遙遠的吐蕃心存疑慮,卻又充滿了新奇的向往。”


    “在和親的隊伍護送下,文成公主經過一個多月的長途跋涉進入吐蕃,也讓漢人的農耕、紡織、建築、造紙、農具製造等技術先後在西藏傳播開來。”


    “今天這條文成公主曾經走過的路,成為傳頌中華文明的紐帶,也見證了那一段被後人傳頌的故事。”


    李世民:為了大唐的和平安寧,朕不得不這麽做,希望遠在吐蕃的文成不要怪朕。


    雖然以大唐的實力,完全可以取得對外族的勝利。


    但這樣的勝利不是他想要的,一是代價太大,另一個是穩定不會長久。


    要想讓外族真心歸附,采取懷柔政策必不可少。


    為此,就不得不犧牲文成的幸福,讓她去和親。


    自古以來,各朝帝王都是貴中華而輕賤外族,中原大地的人是看不起周邊外族的。


    甚至很多帝王主張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認為他們外族和中華沒辦法溝通。


    但他並不這樣認為,那些外族也同樣是人,是跟他們一樣的人。


    隻要他可以做到平等以待,像愛護大唐老百姓一樣去愛護他們外族,他相信那些外族會真心歸附大唐的。


    也正是秉承著這個觀念,他也有重用很多外族的部落首領。


    “在陝西的昭陵博物館裏,收藏了作為陪葬品的唐代官俑。”


    “他們中有漢人,也有少數民族。”


    “dtz歸附大唐後,為加強管理。”


    “李世民將他們中的大部分留在原地定居,保留原來的組織和風俗習慣,實行高度自治。”


    “另一部分則遷至內地,挑選部分人擔任京官武職,其成功治理的經驗又推廣至其他少數民族部落。”


    “唐朝威震寰宇,天下各族感恩戴德,紛紛融入唐朝大家庭,俯首稱臣,尊稱李世民為天可汗,意為天下的共主。”


    “李世民受到各少數民族如此愛戴的背後,折射的是大唐帝國這個中國曆史上空前遼闊、穩定而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所具有的強大的歸附力和影響力。”


    “貞觀時代,唐朝版圖超過強大的西漢王朝。”


    “貞觀十四年,唐朝疆域東至東海,西至今天的新疆,南至現在的越南,北抵蒙古大漠。”


    “唐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王朝。”


    朱棣:希望有一天,朕也能有李世民那樣的成就,成為天下的共主,得到周邊各個外族的擁戴。


    主播所說的作為陪葬品的官傭,他也有聽聞,知道是怎麽一迴事。


    官傭中的那些外族石人,全都是被李世民征服並歸順的外族首領。


    這些外族首領對李世民是非常感激的,原因在於李世民對他們非常信任。


    原本他們是被李世民收服的外族首領,但李世民並沒有防備他們,還允許他們一開始帶著武器上朝。


    李世民的這種信任做法,讓這些外族首領深受感動。


    而且他還知道一件事,在遼東前線的時候,一個突厥將領中了箭。


    那時大夫的醫術不高明,箭傷很快就化膿了。


    這個時候,李世民親自俯下身去把突厥將領的膿血給吮吸出來,這讓突厥將領大為感動。


    後來李世民去世後,這些外族將領都表示要殉葬,想要去地下世界陪伴李世民。


    隻不過唐高宗李治沒有答應,就按照他們將領的模樣做了石人為李世民守陵。


    也不怪這些外族將領對李世民感恩戴德,反正他是做不到為別人吮吸膿血的。


    “李世民統治下的貞觀一朝的強盛,不僅表現為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疆域遼闊、四夷來朝,全國各族人民和睦相處,共享太平時代,而且表現在文化建設的突飛猛進。”


    “李世民設文學館、弘文館,廣羅賢才文士,搜集整理經籍圖書。”


    “李世民酷愛讀史,十分強調曆史經驗對於當下的影響。”


    “《晉書》、《北齊書》、《周書》、《梁書》、《陳書》、《南史》、《北史》、《隋書》。”


    “中國著名的《二十四史》中的其中八部史書,是貞觀年間在李世民的主持下完成的。”


    “而當上皇帝之後,武將出身的李世民堅持文武並濟的治國方略。”


    “不僅促成全國大興文治,而且自身刻苦用功。”


    “根據曆史記載,李世民經常徹夜苦讀,都不知道天什麽時候亮的。”


    “有李世民如此高雅的文化愛好及其身體力行,貞觀一朝的文化發展便水到渠成。”


    趙禎:李世民對於樂舞、書法、繪畫等等方麵很重視,所以貞觀時期也留下了很多的文化精品。


    就他所知,貞觀時期書法四大家是非常有名的,比如歐陽詢和褚遂良。


    在繪畫方麵同樣如此,閻立本、閻立德這樣的丹青大師都出現在貞觀時期。


    對於文化而言,李世民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


    對於外來文化,李世民是采取兼容並畜的政策。


    李世民當時讓魏征編撰了一本《群書治要》,按照經史子集,適合於當時政治的編錄下來,作為當時貴族大臣學習的一個教科書。


    可見對於傳統文化而言,李世民是非常重視學習的。


    他們大宋在製定文化方麵的策略時,就有借鑒貞觀時期的一些政策。


    “然而,世間所有好戲都有落幕的那一天。”


    “貞觀十七年,貞觀盛世迎來了一個拐點。”


    “這一年的正月十七日,一代名臣魏征逝世。”


    “這對於唐太宗是一個十分沉重的打擊,他宣布罷朝五日,還令文武百官都要參加魏征的喪禮。”


    “出殯那天,李世民登上皇家禁苑的西樓,遙望夕陽下漸漸遠去的送葬行列,悲慟不已。”


    “李世民無限感念魏征,他之後對群臣說出了一句千古名言。”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


    “失去了魏征這麵最寶貴的鏡子,還有誰能來直言不諱地提醒李世民的過失呢?”


    “隨著魏征這個標誌性人物的離去,貞觀之治的奪目光華也似乎隨之漸漸黯淡下來。”


    “杜如晦、長孫皇後、魏征、房玄齡……忠臣、愛妻、諫士也都一一離去。”


    “在這種情況下,貞觀後期的李世民有所鬆懈,出現了令人遺憾的漸不克終現象。”


    李世民:魏征對貞觀之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魏征要是走了,對大唐而言是一個重大的損失。


    他心裏非常清楚,魏征才是貞觀之治的靈魂人物。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貞觀之治就是魏征一手主導的。


    對於這一點,他絲毫沒有避諱,在很多公開場合也和大臣都說過。


    跟隨他一起打天下的,最重要的功臣就是房玄齡和長孫無忌這樣的人。


    可跟著他一起治理天下的,造就如今天下大治局麵的,卻是魏征其人。


    李治:父皇晚年的一些做法對朕造成了很大的麻煩。


    在他的父皇最後幾年,父皇對於那些出身一般的,尤其是來自山東地區的大臣,心中的猜忌越來越加重。


    反而對於關隴貴族出身的大臣越來越看重,就好比他的舅舅長孫無忌這些人。


    這就造成了很麻煩的一點,等他登基稱帝的時候,滿朝堂全都是關隴貴族的人。


    “李世民晚年健康狀況不佳,加上遭遇廢立太子風波和征討高麗的失敗,致使情緒低落、諸病纏身。”


    “貞觀二十三年五月,李世民病逝於翠微宮,年僅五十二歲。”


    “李世民駕崩,萬念同悲,長安城中淚流成河。”


    “許多少數民族同胞自發組織上百人的隊伍,千裏迢迢赴長安吊唁。”


    “對於自己的身後事,李世民在遺囑中已作了安排。”


    “死後七日趕緊下葬埋掉,即喪事一切從簡。”


    “盡管李世民在其晚年,對自己的要求有所放鬆。”


    “但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仍能大體上堅持約己克儉的原則。”


    “這對於一位創立偉大功業的封建帝王來說,實在是令人動容的美好品德。”


    “貞觀之治徹底落下了帷幕,一個偉大的時代,終於在落寂悲傷的氣氛裏畫上了句號。”


    “愛民如子、從善如流、自省內斂、求賢若渴、崇尚簡樸……李世民在他任上毫無疑問擁有了上述美德。”


    “這對於一個權力至高無上的帝王來說,是多麽難能可貴。”


    “李世民說過,用人當作鏡子,可以知道什麽是對、什麽是錯。”


    “他曾經拿魏征作為檢查自己對錯的一麵鏡子,現在李世民走了,卻成為後世上至最高帝王、下至普通官吏的一麵永不磨滅的鏡子。”


    “貞觀時期的中國,是曆史上少有的和諧社會。”


    “在皇帝自身德行、君臣之間與君民之間的良好關係,乃至民族關係等方麵。”


    “都給後世樹立了崇高的標杆,留下了值得珍視的遺產。”


    “李世民和他的時代,將永遠銘刻在後人最深層的集體記憶之中。”


    李世民:雖然朕的晚年有些不順,但朕這一生也算是輝煌,沒有辜負天下臣民的期望。


    自從他登基稱帝後,由於是通過不光彩的政變手段登基,所以一直期待得到天下臣民的認可。


    為此,他嚴格要求自己,以一個聖君的標準待人接物。


    現在從主播口中聽到關於自己的評價,他就知道自己做到了,一切努力沒有白費。


    原本還因為晚年的一些不順有些鬱鬱寡歡,但死後能得到這麽高的評價,他也就心滿意足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酷酷的橙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酷酷的橙子並收藏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