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從一個弱女子,最終成為一代女皇,這段傳奇的經曆令各朝古人歎為觀止。


    在武則天時期之前的古人,從未想過一個女人能有這麽大的成就。


    不管武則天登臨皇位後執政能力如何,僅憑此一點就足以名垂千古。


    至於武則天時期之後的人,則大都深感意外,沒想到史書記載的妖後還有這麽一段傳奇的故事。


    李世民:主播,武則天最後是怎麽還政於唐的,是傳位給兒子平穩過渡的嗎?


    “過程可以說是驚險刺激,武則天當了十五年皇帝,最後在一場著名的政變中結束了武周政權,天下再次迴到李唐手中。”


    “698年,武承嗣、武三思謀求太子之位,多次對武則天說,自古天子沒有以異姓當做繼承人的。”


    “宰相狄仁傑對猶豫不決的武則天說,姑侄和母子相比,哪個比較親近?陛下立兒子,那麽千秋萬歲後,會在太廟中作為祖先祭拜。立侄子,那麽從未聽說侄子當了天子,把姑姑供奉在太廟。”


    “自此後,武則天無意立武承嗣、武三思為太子,並將李顯秘密接迴洛陽立為皇太子。”


    各朝古人紛紛讚同狄仁傑所說的話,道理確實是這麽個道理。


    侄子再親,也沒有兒子親,有好東西肯定要給兒子,這是毋庸置疑的。


    不過如此一來,武則天當初搶奪兒子的皇位似乎顯得有些多餘,最終還是要把皇位還給兒子,整個過程似乎有些多此一舉。


    原本武則天就是獨攬大權的皇太後,做不做皇帝照樣權傾朝野,根本就沒有必要邁出最後一步。


    大家不由得感慨,可能這就是身為一個女人的局限性。


    因為武則天是一個女人,她登臨皇位成為唯一女皇,可以得到大家的敬佩。


    可同樣的,因為武則天是一個女人,她最後不得不把皇位傳給兒子,還政於唐。


    “晚年的武則天開始怠政和貪圖享樂,寵幸張昌宗、張易之兄弟,跟外界的聯係減少,對朝政的控製力也有所下降。”


    “而二張兄弟卻逐漸突破男寵的限製,插手朝政,男寵的介入引起武則天母子、君臣關係的緊張,朝廷政權也因此陷入動蕩,人心不穩。”


    “張易之與張昌宗二人倚仗女皇的寵信,專權跋扈,朝廷百官都畏之如虎。”


    “當二張兄弟把矛頭對準皇太子李顯時,朝廷的擁唐力量坐不住了。”


    “一方麵他們擔心李顯的太子之位動搖,另一方麵擔心二張兄弟會趁著女皇病危製造政治風波。”


    “在這種背景下,除掉張氏兄弟對於李顯來說勢在必行並且刻不容緩。”


    各朝古人聽到武則天還有兩個男寵,一個個不禁露出意味深長的笑容。


    之前聽到武則天有一個男寵薛懷義,大家還沒覺得怎樣。


    可現在聽到張昌宗、張易之兩兄弟,大家不得不感慨,不愧是女皇,玩得真花,都一大把年紀了,居然還要找兩個男寵。


    但也有很多古人覺得很正常,畢竟很多皇帝白發蒼蒼還不忘納妃子,女皇一大把年紀找男寵也無可厚非。


    朱元璋:這二張兄弟也是愚蠢,竟然招惹皇太子李顯,一旦武則天病逝,李顯登基還能放過他們嗎?


    朱元璋搖了搖頭,隻能說二張兄弟太過得意忘形,都忘記了李顯才是武則天的接班人。


    兩兄弟不想著巴結討好李顯,反而要對付李顯,作死的人攔不住。


    不過僅僅憑借這一點,張柬之等人就要逼迫李顯發動神龍政變,似乎說不通。


    他認真研究過神龍政變的全過程,覺得張柬之等人更像是為了潑天大功發動的政變,而並非什麽為了大唐江山。


    那個時候武則天病重,已經沒有幾天可活,生命進入倒計時。


    一旦武則天病逝,皇位隻可能是皇太子李顯的,根本就不可能落到二張兄弟手上。


    所以對於李顯來說,隻要等著母親病逝就行,根本就用不著發動神龍政變。


    而且發動政變還有失敗的風險,一旦政變失敗,李顯的太子之位肯定是保不住的,最終皇位也會落到李旦手中。


    因此李顯沒有理由發動政變,全都是被張柬之等人裹挾的。


    張柬之一行人為了擁立之功,強行拉著李顯發動神龍政變。


    “神龍元年(705年),宰相張柬之等人率領左右羽林兵五百餘人來到玄武門,派遣李湛和王同皎到東宮去迎接太子李顯。”


    “李顯有所懷疑和懼怕,躲在東宮不敢出來。”


    “王同皎:先帝把皇位傳給殿下,殿下無故遭到幽禁廢黜,皇天後土、士民百姓無不義憤填膺,已經有二十三年了。現在天道人心在大唐,北門的羽林諸將與南衙朝臣得以同心協力,立誌誅滅兇惡的小人,恢複李氏的江山社稷,希望殿下到玄武門去以滿足大家的期望。”


    “李顯:兇惡的小人的確應該翦除,但是天子聖體欠安,你們這樣做能不使天子受驚嗎!請諸位日後再圖此事。”


    “李諶:諸位將帥宰相為了國家不顧身家性命,殿下為什麽非要讓他們麵臨失敗的酷刑呢!請殿下親自去製止他們好了。”


    “李顯這才同意出來,王同皎將李顯抱到馬上,並陪同太子來到玄武門,斬斷門栓進入宮中。”


    各朝古人無不搖頭歎息,這個李顯太過懦弱膽小,都已經到這個份上了,居然還想著逃避。


    之前李顯說要把大唐江山送給嶽父,如今箭在弦上卻又膽小軟弱,這個李顯一點皇帝的樣子都沒有。


    也難怪皇位最後落到李隆基手裏,如今看來一點都不意外。


    李顯:哎,這都什麽事啊,朕當時皇太子當得好好的,等母後病逝就成功登基,根本就不想發動政變,可沒辦法,那麽多人把朕駕到台前,朕無奈也隻有趕鴨子上架了。


    他之所以不想政變,除了母後已經熬不了多久,皇位馬上就要落到他手上,完全沒必要政變。


    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從小就對這個強勢的母親感到懼怕,根本就不敢和母親作對。


    要不是他被逼無奈,那麽多人架著他,他是一點也不願意發動政變的。


    “此時武則天在迎仙宮,張柬之等人在集仙殿的走廊下將張易之和張昌宗斬首,然後來到武則天居住的集仙殿,在她周圍環繞侍衛。”


    “武則天吃驚地坐起來,連忙詢問是誰在做亂。”


    “張柬之:張易之張昌宗兩兄弟陰謀造反,臣等已奉太子的命令將他們殺掉了,因為擔心可能會走漏消息,所以沒有向您稟告。在皇宮禁地舉兵誅殺逆賊,驚動天子,臣等罪該萬死!”


    “武則天看見李顯也在人群之中,便對他說:這件事是你讓幹的嗎?這兩個小子已經被誅殺了,你可以迴到東宮裏去了。”


    “桓彥範:太子哪還能迴到東宮裏去呢?當初天皇把心愛的太子托付給陛下,現在他年紀已大,卻一直在東宮當太子,天意民心,早已思念李家。群臣不敢忘懷太宗、天皇的恩德,所以尊奉太子誅滅犯上作亂的逆臣。希望陛下將帝位傳給太子,以順從上天與下民的心願!”


    “武則天看著李義府的兒子李湛說:伱也是殺死張易之的將軍嗎?我平時對你們父子不薄,想不到竟然有今天的變故!”


    “武則天又對崔玄煒說:別的人都是經他人推薦之後提拔的,隻有你是朕親手提拔的,你怎麽也在這裏呢?”


    “崔玄煒(wei):我這樣做正是為了報答陛下對我的大恩大德。”


    “接下來張柬之他們逮捕了張昌期、張同休、張昌儀等人,將他們全部處斬,並在神都天津橋的南邊將上述人犯與張易之、張昌宗二人一道梟首示眾。”


    “正月二十三日,武則天頒下製書,決定由太子李顯代行處理國政,大赦天下。”


    “武則天淡定的下了詔,赦免了王皇後、蕭淑妃、褚遂良等曾經敵對過的一幹人。”


    “正月二十四日,武則天將帝位傳給太子,李顯正式複位,複國號為唐,武周時代終結。”


    各朝古人聽完之後,一陣唏噓不已,一代傳奇女皇就這樣落幕了,而且是被自己的兒子逼退位的。


    大家一時之間有些感慨良多,當初武則天從自己兒子手裏搶走了皇位,而在晚年卻被兒子逼著退位,真是世事無常啊!


    別說是其他人感歎,就是武則天本人也同樣神情複雜,沉默不已。


    她知道最終還政於唐,可沒想到是以這種政變的方式。


    尤其是得知有那麽多平時信任的大臣,最後卻背叛她,她一時也不知道是什麽心情。


    應該憤怒嗎?可她好像並沒有,反而一臉平靜,無喜無悲。


    他隻是有些感慨,天下在她的統治下,不管是大臣,還是老百姓,最後心裏想的還是李唐。


    可能這就是她的無奈之處吧,她一代女皇可以改朝換代,但改變不了天下百姓的人心。


    她想要把武周一直延續下去,可最後卻無奈的發現,隻能還政於唐。


    既然天下大勢不可改變,最終還是要迴歸李唐江山,或許她可以早做打算,讓政權平穩的交到李唐手中。


    “神龍政變標誌著武則天政治生涯的結束,一切立法製度重新迴到唐高宗時期。”


    “武周政權的更替讓李唐王朝提前複辟,政權重新迴歸李唐王室,也迴到男人統治的時代。”


    “神龍元年十一月,武則天在上陽宮的仙居殿病逝,享年八十二歲。”


    “遺詔省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後,以皇後身份和高宗李治合葬於乾陵,留下一座無字碑。”


    武則天八十二歲病逝,屬於武則天的傳奇也隨之落幕。


    各朝古人無不感慨萬千,一代女皇就這樣黯然離場,大家心裏也空落落的。


    劉徹:一座無字碑,是非功過留給後世人評說。


    他也能理解武則天留下無字碑的心酸無奈,她一個女人當皇帝,本就充滿了爭議,大家對此褒貶不一。


    不管碑文是什麽,是誇讚還是貶低,好像都不合適,唯有無字碑最為適合。


    唐高宗李治在聽到武則天以皇後身份合葬乾陵時,他的臉色尤為複雜,深深的歎了一口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酷酷的橙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酷酷的橙子並收藏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