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寒走過去,逐個木架和格子查看了起來。
這些都是一錠錠的成銀,每個的大小重量,都非常接近。
如今是大唐初年,民間百姓用的都是通寶銅錢,銀子非常少見。而像這種大分量的成銀,就更是少之又少了。
可這裏那麽多架子和格子,全都裝滿了錠銀。
粗略算下來,這洞裏銀子值的錢,那可是一個巨大的數額了。
而每個格子上,都用刀刻了個人名,就像是格子主人的名字似的,每個人名都不相同。
這延永壽就是個從八品的功曹參軍,哪來這麽多的錢財?
這些人名,又是怎麽迴事?
趙寒馬上想起了,明月樓的卷冊裏,延永壽名下那個巨大的金額。
他左右看了看。
在洞的最深處,有個碩大的木櫃子,半個櫃子都嵌進了洞壁裏去。
櫃前放著一張桌子,桌上整齊擺著一大疊的卷冊。
趙寒走上去,拿起了最上麵的一本。
那卷冊的封麵上,寫著幾個小字:
“二月分發記冊。”
打開一看,裏麵全是一列列的人名,人名的上方寫著幾個字,像是官銜。
而每個人名的下方,也都有一個數目。
數目的再下方,要麽寫著“已發”兩個字,要麽就是空著:
“江都縣縣令,龐祿,三十兩,已發
六合縣縣丞,譚望安,二十兩,已發
州府典獄官,耿懷義,三十五兩
……”
江都縣、六合縣,這都是揚州下轄各縣的名稱。
州府,這是揚州刺史府的名稱。
看樣子,這些人名都是這揚州地界裏,從州府到下轄各縣,各個衙門裏的官吏的名字。
而他們名字下麵的數目,全是銀子的金額。
趙寒飛快翻到了卷冊的結尾處。
那裏,有一個所有金額合計的總額。
他又拿起其他的卷冊翻看起來,裏麵也是一樣,都是這些官吏的人名,和銀子金額。
而過去三個月的總額加起來,正好和之前在明月樓的卷冊裏,延永壽名下過去三月的總額完全一樣。
明白了。
這下全明白了。
正如前麵的推斷,明月樓卷冊上、延永壽名下的金額,肯定就是那個突厥商行““阿悉結氏行”,給他的賄賂金額。
可問題是,像延永壽這麽個小官,那突厥商行為什麽會動用,這麽大的數額。
而眼前的這些人名,正是其背後的原因。
這份名錄裏的揚州官吏,上至州府、下至地方縣衙,甚至連李大人管轄的大都督府裏,都有官員名列其中。
原來,那“阿悉結氏行”每月那麽大的賄賂金額,不是給延永壽一個人的,而是給這裏這麽多官員的。
延永壽,隻不過是個負責分發的人罷了。
不錯。
這麽大的數額,要給這麽多人,這行賄的,還是個胡人的商行。
如果由那些突厥人自己,分別發給那些官員,那是既麻煩,又大風險。
而這延永壽身為州府功曹參軍,負責揚州境內所有官員的考課。可以說,整個揚州城裏,沒人比他對這些官吏們,更為熟悉了。
找他來做這個分發記錄的人,既方便又安全。
按大唐律令,官員徇私貪墨、那是大罪,輕則罷官奪爵,重則砍頭抄家。
他延永壽一個從七品小官,竟然要經手這麽多賄前的分發,這壓力能不大嗎?
那就怪不得,他一直提心吊膽的了。
再想想,如果延永壽真的像外界說的,那麽清廉的話。
那光憑他那點俸祿,是怎麽在這寸土寸金的揚州之地,買下這麽大的府邸的?
所以,毫無疑問了。
延永壽就是,這些賄錢分發的中間人。
這個地洞,就是一個用來藏贓分贓的地界。延永壽每每到這院子裏來,就是要到這個洞裏,清點和記錄每月分發的金額。
而這整個洞裏的銀子,並不是隻對延永壽一個人的賄賂。
這乃是一樁,覆蓋了整個揚州、數百上千名官吏的,賄賂貪腐的大窩案。
而這個窩案背後的賄賂人,正是那個“阿悉結氏行”。
這個突厥商行,必然和那幫神秘的突厥黑袍人,還有那樁“女鬼沉江案”,有著非常重大的關連。
很好。
在這延府忙活了大半天,總算沒白來,終於讓小寒爺我發現了一個大線索。
這窩案如此之大,甚至連大都督府的官員,也有人牽涉在內。
而李大人這次去衛察司辦案,也從大都督府裏,帶過去了一些官員。
那麽這其中,會不會就有在這名錄上被收買了的人,成了這些神秘突厥人的“內鬼”?
趙寒頓時想起了之前,明月樓上和李府裏,兩次消息走漏的情況。
他立即仔細檢查起了,那些官員的名字來。
可是並沒有發現,衛察司的辦案官員裏,有人在這份名錄之上。
但是,在每月名錄的最後麵,都會有三個奇怪的名字。
這三個名字和其他的官員都不一樣,他們隻有名字,沒有官銜。
而那名字,也很奇怪。
第一個叫“伏鸞”,第二個叫“隱鵠”。
“伏鸞隱鵠”,這是三國時,兩位名人的別號。“伏鸞”是魏國大將鄧艾,“隱鵠”是東吳名士陸雲。
這都是些舊時的人物了,如今這兩個詞,世人一般用來代指“隱士賢人”。
所以,這兩個名字一定是代稱。
其他的官吏用的都是真名,而這兩人卻用了代稱,其名下的金額,也都比其他官吏高出好幾倍。
看來,這兩個一定是非常重要的人物。
他們的身份也一定非常特殊,所以即使在這個隱秘的地洞裏,這些人還是給他們用了代稱,以防萬一。
這兩個名字再往下,還有一個更加奇怪的名字:
“相洹春坊”。
這就不像個人名,倒像是某個坊市的名字。
趙寒在揚州辦案以來,也對城裏的各大坊市有所了解。似乎這城裏,並沒有一個坊市,叫這個名字。
而且,坊市的名字一般都是二或三個字,比如“西市”、“安清坊”等等。
像這種四個字名字的坊,似乎並未有過。
看來這又是一個代稱了。
而且,這個代稱代表的人物,必定更加的重要和特別。
因為這個“相洹春坊”的名下,每月的金額,是這名錄上所有官員裏的,最大的。
即使那第二第三的“伏鸞”和“隱鵠”加起來,再加上其他所有官員的金額,都沒有這“相洹春坊”的金額大。
那麽,這個“相洹春坊”,還有那“伏鸞”和“隱鵠”。
這三個,隱藏在代稱背後的重要人物,他們究竟是誰?
這突厥商行,給他們三人這麽巨大的賄賂金額,究竟用意何在?
他們會不會,就是小寒爺我認識的,又或者是那些曾經泄露了我們消息的人?
趙寒思考著,又看向了洞內的四周。
這個地洞那麽大,單憑延永壽一人之力,是絕對鑿不出來的。
而且這洞裏那麽多銀子,每月進進出出的,非常費力。自己剛才進來的那個甬道,隻夠一個人的大小,怎麽搬進搬出?
那甬道的出口,還在延府的院子裏。如果經常搬著大堆的東西進出,那肯定會被府裏的人發現。
可荊管事他們,並沒有一個人提及此事。
所以,這個地洞肯定還有別的出口。
趙寒看向了前方的洞壁上,那個黑色的大木櫃子。
他放下了卷冊,走了過去。
那大木櫃濕濕的滿是水氣,櫃身有些腐朽了,門緊閉著,上了一把生鏽的鐵鎖。
趙寒手裏玄光一耀,鐵鎖斷裂,門咧地開了。
嗖!!
櫃子裏,一道凜冽的寒光,突然朝趙寒的臉上疾刺而來!
這些都是一錠錠的成銀,每個的大小重量,都非常接近。
如今是大唐初年,民間百姓用的都是通寶銅錢,銀子非常少見。而像這種大分量的成銀,就更是少之又少了。
可這裏那麽多架子和格子,全都裝滿了錠銀。
粗略算下來,這洞裏銀子值的錢,那可是一個巨大的數額了。
而每個格子上,都用刀刻了個人名,就像是格子主人的名字似的,每個人名都不相同。
這延永壽就是個從八品的功曹參軍,哪來這麽多的錢財?
這些人名,又是怎麽迴事?
趙寒馬上想起了,明月樓的卷冊裏,延永壽名下那個巨大的金額。
他左右看了看。
在洞的最深處,有個碩大的木櫃子,半個櫃子都嵌進了洞壁裏去。
櫃前放著一張桌子,桌上整齊擺著一大疊的卷冊。
趙寒走上去,拿起了最上麵的一本。
那卷冊的封麵上,寫著幾個小字:
“二月分發記冊。”
打開一看,裏麵全是一列列的人名,人名的上方寫著幾個字,像是官銜。
而每個人名的下方,也都有一個數目。
數目的再下方,要麽寫著“已發”兩個字,要麽就是空著:
“江都縣縣令,龐祿,三十兩,已發
六合縣縣丞,譚望安,二十兩,已發
州府典獄官,耿懷義,三十五兩
……”
江都縣、六合縣,這都是揚州下轄各縣的名稱。
州府,這是揚州刺史府的名稱。
看樣子,這些人名都是這揚州地界裏,從州府到下轄各縣,各個衙門裏的官吏的名字。
而他們名字下麵的數目,全是銀子的金額。
趙寒飛快翻到了卷冊的結尾處。
那裏,有一個所有金額合計的總額。
他又拿起其他的卷冊翻看起來,裏麵也是一樣,都是這些官吏的人名,和銀子金額。
而過去三個月的總額加起來,正好和之前在明月樓的卷冊裏,延永壽名下過去三月的總額完全一樣。
明白了。
這下全明白了。
正如前麵的推斷,明月樓卷冊上、延永壽名下的金額,肯定就是那個突厥商行““阿悉結氏行”,給他的賄賂金額。
可問題是,像延永壽這麽個小官,那突厥商行為什麽會動用,這麽大的數額。
而眼前的這些人名,正是其背後的原因。
這份名錄裏的揚州官吏,上至州府、下至地方縣衙,甚至連李大人管轄的大都督府裏,都有官員名列其中。
原來,那“阿悉結氏行”每月那麽大的賄賂金額,不是給延永壽一個人的,而是給這裏這麽多官員的。
延永壽,隻不過是個負責分發的人罷了。
不錯。
這麽大的數額,要給這麽多人,這行賄的,還是個胡人的商行。
如果由那些突厥人自己,分別發給那些官員,那是既麻煩,又大風險。
而這延永壽身為州府功曹參軍,負責揚州境內所有官員的考課。可以說,整個揚州城裏,沒人比他對這些官吏們,更為熟悉了。
找他來做這個分發記錄的人,既方便又安全。
按大唐律令,官員徇私貪墨、那是大罪,輕則罷官奪爵,重則砍頭抄家。
他延永壽一個從七品小官,竟然要經手這麽多賄前的分發,這壓力能不大嗎?
那就怪不得,他一直提心吊膽的了。
再想想,如果延永壽真的像外界說的,那麽清廉的話。
那光憑他那點俸祿,是怎麽在這寸土寸金的揚州之地,買下這麽大的府邸的?
所以,毫無疑問了。
延永壽就是,這些賄錢分發的中間人。
這個地洞,就是一個用來藏贓分贓的地界。延永壽每每到這院子裏來,就是要到這個洞裏,清點和記錄每月分發的金額。
而這整個洞裏的銀子,並不是隻對延永壽一個人的賄賂。
這乃是一樁,覆蓋了整個揚州、數百上千名官吏的,賄賂貪腐的大窩案。
而這個窩案背後的賄賂人,正是那個“阿悉結氏行”。
這個突厥商行,必然和那幫神秘的突厥黑袍人,還有那樁“女鬼沉江案”,有著非常重大的關連。
很好。
在這延府忙活了大半天,總算沒白來,終於讓小寒爺我發現了一個大線索。
這窩案如此之大,甚至連大都督府的官員,也有人牽涉在內。
而李大人這次去衛察司辦案,也從大都督府裏,帶過去了一些官員。
那麽這其中,會不會就有在這名錄上被收買了的人,成了這些神秘突厥人的“內鬼”?
趙寒頓時想起了之前,明月樓上和李府裏,兩次消息走漏的情況。
他立即仔細檢查起了,那些官員的名字來。
可是並沒有發現,衛察司的辦案官員裏,有人在這份名錄之上。
但是,在每月名錄的最後麵,都會有三個奇怪的名字。
這三個名字和其他的官員都不一樣,他們隻有名字,沒有官銜。
而那名字,也很奇怪。
第一個叫“伏鸞”,第二個叫“隱鵠”。
“伏鸞隱鵠”,這是三國時,兩位名人的別號。“伏鸞”是魏國大將鄧艾,“隱鵠”是東吳名士陸雲。
這都是些舊時的人物了,如今這兩個詞,世人一般用來代指“隱士賢人”。
所以,這兩個名字一定是代稱。
其他的官吏用的都是真名,而這兩人卻用了代稱,其名下的金額,也都比其他官吏高出好幾倍。
看來,這兩個一定是非常重要的人物。
他們的身份也一定非常特殊,所以即使在這個隱秘的地洞裏,這些人還是給他們用了代稱,以防萬一。
這兩個名字再往下,還有一個更加奇怪的名字:
“相洹春坊”。
這就不像個人名,倒像是某個坊市的名字。
趙寒在揚州辦案以來,也對城裏的各大坊市有所了解。似乎這城裏,並沒有一個坊市,叫這個名字。
而且,坊市的名字一般都是二或三個字,比如“西市”、“安清坊”等等。
像這種四個字名字的坊,似乎並未有過。
看來這又是一個代稱了。
而且,這個代稱代表的人物,必定更加的重要和特別。
因為這個“相洹春坊”的名下,每月的金額,是這名錄上所有官員裏的,最大的。
即使那第二第三的“伏鸞”和“隱鵠”加起來,再加上其他所有官員的金額,都沒有這“相洹春坊”的金額大。
那麽,這個“相洹春坊”,還有那“伏鸞”和“隱鵠”。
這三個,隱藏在代稱背後的重要人物,他們究竟是誰?
這突厥商行,給他們三人這麽巨大的賄賂金額,究竟用意何在?
他們會不會,就是小寒爺我認識的,又或者是那些曾經泄露了我們消息的人?
趙寒思考著,又看向了洞內的四周。
這個地洞那麽大,單憑延永壽一人之力,是絕對鑿不出來的。
而且這洞裏那麽多銀子,每月進進出出的,非常費力。自己剛才進來的那個甬道,隻夠一個人的大小,怎麽搬進搬出?
那甬道的出口,還在延府的院子裏。如果經常搬著大堆的東西進出,那肯定會被府裏的人發現。
可荊管事他們,並沒有一個人提及此事。
所以,這個地洞肯定還有別的出口。
趙寒看向了前方的洞壁上,那個黑色的大木櫃子。
他放下了卷冊,走了過去。
那大木櫃濕濕的滿是水氣,櫃身有些腐朽了,門緊閉著,上了一把生鏽的鐵鎖。
趙寒手裏玄光一耀,鐵鎖斷裂,門咧地開了。
嗖!!
櫃子裏,一道凜冽的寒光,突然朝趙寒的臉上疾刺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