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協一時語塞,有種沒寫作業被老師抓包的感覺。


    “那個……”


    實在是想不到出處,劉協隻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迴答董卓的問題。


    “古時匈奴羸弱,僅趙一國便可拒其於陰山之外,僅李牧一將就可使其不敢南下牧馬、彎弓抱怨。此全賴華夏技藝精湛,如韓之強弩、楚之寶劍,皆遠勝於胡人,故此才能驅逐胡虜。”


    “後暴秦覆滅,匈奴人得到了秦人遺留在陰山、河套的工匠、工坊,提升了其技藝,由此便可與諸夏爭雄,甚至於白登山圍困高祖,並在後來火燒甘泉宮!”


    “幸得文景盛世,天下大治,大漢工匠技藝提升,產出了更多的鐵器、錢糧,支撐了武帝時期的數次北伐,這才將匈奴這一大敵的脊梁打折。”


    “故此,這就是器械不利,以其卒予敵也。”


    至於後麵的什麽將不識士、君不擇將的例子也是眾多,劉協也都將其舉例一一言說。


    隨著徹底解答完這個問題,殿內才傳來迴應——


    “善!”


    顯然,相比第二個問題,關於第三個問題的答案,劉協無疑更讓董卓滿意。


    董卓此刻也從宮室內走出,朝著劉協行禮:“陛下聖躬安!”


    “朕安。”


    二人雖是師徒,但也是君臣。


    正如方才劉協在董卓傳道受業解惑之時持學生禮,如今既是君臣相見,董卓也自然而然的持臣子禮。


    “太師,你是從哪找來的這般刁鑽題目?朕怎麽沒有從哪本兵書上見過?”


    劉協不愛經典,卻偏愛兵書。


    什麽《論語》、《春秋》,劉協都是草草翻閱,知道個大概就好。可在兵書上,劉協卻大都逐字逐句的讀了過去,沒有絲毫遺漏。


    什麽《孫子兵法》、《吳子》、《孫臏兵法》、《司馬法》、《六韜》、《尉繚子》,劉協這些天可都翻過來了,可唯獨沒有聽過董卓的這句話。


    董卓此刻也為劉協解惑:“方才臣的那句言論,並非出自兵書,而是先漢晁錯上奏於景皇帝的《言兵事疏》。”


    晁錯?


    那個提議削藩,結果被腰斬的景帝智囊?


    可劉協隻聽過他的智謀,卻沒聽說過他在兵事上有絲毫建樹啊!


    董卓也看出劉協的疑惑:“陛下,並非領將帶兵者就一定是知兵之人。”


    “同樣,不領將帶兵者也並非就不曉兵事!”


    這點劉協異常讚同。


    韓信、還有與劉協同歲的諸葛亮,那都是一出山就吊打當世名將的猛人……


    人家前半生根本沒機會接觸軍事,可並不妨礙他們對軍事有著極為深刻的理解。


    “太師的意思是,晁錯也是知兵之人?”


    “是。僅從這篇《言兵事疏》就能看出,晁錯並非迂腐文人,而是真的知兵!”


    談及完晁錯,董卓這個嚴厲的老師就開始挑起劉協的錯誤——


    “陛下,臣詢問的,乃是軍事!陛下何必要字字以兵書中的言論相對?”


    “戰場上打仗,又不和念書一樣,有起承轉合,有開篇結尾,怎可事事都照本宣科?”


    “臣問陛下第一問,陛下以孫武之言相對並無不妥。”


    “可這第二問,若再以孫臏之言相對,怕是卻錯漏百出了!”


    劉協這才意識到,董卓不是嫌他答案迴答的不標準,而是因為太標準了!


    打仗又不是做填空題,有固定的答案。


    隨機應變,這才是一員良將,一代名帥最寶貴的特質!


    劉協自知確實是自己犯了錯誤,也沒有因為自己天子的身份死強,而是與董卓認錯。


    董卓見劉協明白了自己的苦心,亦是欣慰點頭。


    “臣方才的第一問陛下迴答的很好,要以不變應萬變,先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之後再尋覓機會,獲取勝利。”


    “可為何陛下到了第二問時,就犯了迷糊,隻以聖人之言搪塞呢?”


    “孫臏所戰之地,不過中原腹地,最西不過關中,最南不過兩淮,如何能與現在動輒千裏奔襲相比?”


    “現在若是兩軍勢均力敵,是斷不可貿然出擊試探的。而是要先確保糧草、輜重的供應,然後以輕騎去襲擊對麵的糧道,慢慢與敵軍消耗下去。正所謂“故智將務食於敵。食敵一鍾,當吾二十鍾;稈一石,當吾二十石”!如此……自然可以立於不敗之地!”


    劉協剛剛說要先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後麵就想著先行進攻,謀取勝利……這屬實是有些自相矛盾。


    所以董卓才說,打仗是萬萬不能照本宣科的。


    哪怕這話是聖人說的,那也依舊不能遵守!


    在做人方麵遵照聖人之言,頂多你一人死,你一家哭。


    但若在打仗方麵遵照聖人之言,那可就是成百上千條性命,成千上萬個家庭啊!


    董卓繼續傾囊相授,將自己戎馬一生的經驗全部告知劉協——


    “兵書不可不讀,但說到底,研習兵法不過是讓自己更加知兵。”


    “若知兵,自不需要兵書。若不知兵,自然也不再需要兵書。”


    “知兵者,經以五事便可知曉戰事的結果。”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知道了這五事,那就可以算得上一位真正知兵的人了!”


    劉協經由董卓這次指點,隻感覺自己收獲良多。


    但他還是自嘲道:“朕現在,果然還是一個不知兵的人啊。”


    聽到劉協這話,董卓麵色古怪。


    “其實……陛下也不用這般妄自菲薄。”


    “一、二問雖然答得不好,但這第三問卻是讓臣耳目一新。”


    “陛下之高見,遠非常人能及!”


    “那篇《言兵事疏》流傳已有三百載,可卻無一人能像陛下這般解讀,當真可謂新穎!”


    匈奴人強悍,單純就是因為老秦人厲害。隻不過後來匈奴偷了老秦人的東西直接吃成了個胖子,所以才可以和大漢掰掰腕子……


    這個解釋,在董卓這個武將耳中,可比什麽“大漢有德,匈奴無德”順耳多了。


    倘若有德就能戰無不勝,那守衛大漢邊關還要他們這些武將作甚?直接將那些名士大儒丟過去不就行了?


    刀劍,在保家衛國方麵,那可比道德教化要強上太多太多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興大漢,要從董卓做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天寫三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天寫三章並收藏中興大漢,要從董卓做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