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天宗一直鮮少插手凡俗之事,南公所言此人的確不同。”
“如南公所言,領軍之人既是天宗的弟子,無論如何,我都要見上一見,隻消有些作用,說不得事情便有轉機。”
於楚南公之言,大祭司不疑,況且對方也沒有騙自己等人的必要,過不幾日,那道家天宗的弟子便會到來,期時,自會有真假而出。
思忖諸般,或許如南公所言,蜀山這一次的確有劫難,但敵秦之事卻非他們所做下,而道家天宗的弟子一向超凡,固然為秦國封君,但起些作用也是夠的。
語落,在場的其餘蜀山長老為之頷首,此法卻是如今能夠想到的最佳辦法了,不然,和秦國銳士對戰?無疑於找死。
“不知南公可有法策相教我等?”
旋即,大祭司持紅木之杖在前,繼續在碎石路上而進,前往不遠處高大的淺灰色石殿,櫻樹生長左右,初夏時日,芬芳繚繞。
更有一株株藤蔓環繞其上,綠意盎然,站立在山頂之上,氣息清靜悠然,臨近石殿,更有兩隻日夜不息的火盆散發熱量,更有四位身材壯碩,赤裸上半身的漢子持戈而立。
楚南公今日既然來告知他們此事,想來也不僅僅是告知他們此事,多年來,於楚南公在楚國的名聲也有所耳聞,世所傳言為智者。
相對於他們這些數十年都未出蜀山的人,謀略定然超越他們多矣。
“哈哈,南公能有何策獻於諸位?”
“如今大勢在秦國,其虎狼之師更勝數十年前的秦將司馬錯所率兵士,貿然抵抗,斷然不可行之,大祭司所言同道家天宗玄清子相談,以期禍患不存。”
“此舉或有些作用,但蜀山之內,定然會有一些人因此而隕,此理,大祭司應該明悟,是故,若是依從南公之策,與其正麵而對秦軍,不弱諸位率領蜀山之民,遷往它處?”
楚南公跟隨在大祭司身側,持陰陽木杖,身軀略顯佝僂,蒼老的笑聲迴蕩,迎著身側蜀山大祭司與諸位長老的目光,雖口中自謙,但話鋒一轉,便是落在它處。
“遷往它處?”
行在前方的大祭司神色一怔,亦是皺紋彌補的麵上眉頭一挑,他們再次生活了數千年,豈可說遷走就遷走,將先祖留在這裏的一切拋棄,那……是萬萬不能的。
“遷往它處?”
“這……萬萬不可,這裏是上古軒轅黃帝詔令我族鎮守之地,而今那兇魂仍在,扶桑永存鎮壓,我等豈能夠遷往它處,拋棄先祖所在之地!”
大祭司還未出言,一側的其餘長老同樣的神情先是一愣,而後大驚,彼此快速的相視一眼,南公此語太過於荒謬,其人應該也知曉這裏的狀況,怎可提出此策?
“不錯,遷往它處!”
“無論蜀山是否有敵秦之意,但蜀山的存在,對於秦國蜀郡之地,卻是一個不受掌控的存在,依據秦法,對於不受掌控的存在,要麽直接摧毀,要麽直接征服。”
“大祭司與玄清子一談,或有作用,但不過使得蜀山內的人少死一些,到時,等待大祭司的仍是一紙詔令,難道大祭司願意蜀山臣服在秦國麾下?”
於四周的一道道不滿之音,於四周的一道道不悅目光,楚南公自是感覺的到,不過那些種種對自己自是造不成什麽阻礙。
這裏,能夠做下決定的,唯有大祭司一人。
“臣服於秦國?”
“絕無可能,我等先祖乃是軒轅黃帝坐下大將,血脈尊貴,又有人皇詔書在此,豈可臣服於一諸侯邦國,失卻先祖顏麵。”
“大祭司,我族寧願拚盡最後一人,也不會屈服於秦國!”
蜀山的傳承數千年,豈是一個秦國所能夠媲美,如今讓他們臣服於秦國?決然不可能,數百年前,蜀國之王也曾想讓蜀山臣服於他,但卻被蜀山拒絕了。
加持有五丁力士的存在,加持蜀山結界的力量,加持蜀山地勢之要,蜀國之力未能夠侵入此地,如今,麵對秦國,或許超越蜀國多矣,但他們無懼。
話音剛落,一位位身著奇異服飾的蜀山諸多長老,渾身上下諸般斑斕之力浮現,手持各式兵器,一道道明光閃爍的雙眸瞪得渾圓。
“不知大祭司可曾聽聞數百年前晉國趙氏一族趙武之事?”
“下宮之難,趙氏滅族,趙武獨存為孤兒。然正是因為一人,其後未敢忘記榮耀,重振趙氏一族,乃有如今的趙國。”
“若然當初的趙氏一族族滅,焉有如今的趙國?亦或者數十年前的燕國伐齊之事,若然齊國直接投降,身死族滅,焉有後來的田單反攻,大破燕國之事?”
楚南公看向大祭司,數千年來,陰陽家與蜀山固有交情,對於蜀山所背負的使命也知曉,對於蜀山的榮耀也知曉。
但諸般使命,諸般榮耀,在生死存亡麵前,實則都微不足道。
“上古之時,蜀山一族秉承人皇詔令,坐鎮於此,鎮壓蚩尤兇魂,那是蜀山的榮耀,然,若是蜀山族滅,亦或者被秦國征服,諸般榮耀都將俱往矣。”
“南公一路走來,那些平凡的蜀山之人,實則於外界諸夏之人一般無二,諸位應知曉,他們是無辜的,不應該為幾個犯錯的蜀山之人,背負血的代價。”
“況且,這裏的蚩尤封印,秦國不會坐視不理。”
言語未停,繼續而道,蜀山久居此地,隻記得上古的榮耀,卻未一觀如今諸夏的變化,春秋以來,戰國並起,那些諸侯之國哪一個的先祖不比蜀山尊貴,哪一個先祖不比蜀山榮耀。
可惜,他們都深深忘記了一件事,隻有存在著,才會有一切的希望,百多年前,魏國侵占秦國河西之地,占據半個關中,時刻威脅秦國核心。
但秦國妥協了,留得喘息之機,才有如今的秦國,道理之說,自己已經言明,隻剩下大祭司與諸位長老如何抉擇。
“南公,此事……事關重大,非直接可下斷言,待我等商議之後,在做定議!”
“請!”
“說來,南公今日入蜀山,所為者,想來不僅僅是告知我蜀山即將有大難吧?然無論我等做出怎樣的結果,都應南公之恩。”
大祭司沉吟許久,聽著身側耳邊一位位長老之音,心中糾結萬分,心間極深處,亦是不想要遷移它處,這裏有著蜀山的一切。
若然蜀山之人遷移它處,那麽,蜀山將不負存在。但南公一語,那些平凡的蜀山之人卻是無辜的,為了烏遠、烏斷等人的愚蠢行為,不應該付出如此代價。
不過,無論如何,此事不可能直接作出決定,一步踏出,已然先一步入巨大的石殿之內,手臂相迎,其內明亮的廳殿而顯,一如典籍中記載的上古事物。
並未有如今諸夏盛行的明晃之柱,並未有精致的絨毯,並未有珍貴的條案,有的僅僅是一個個植株藤蔓編製的蒲團,分列其內。
“哈哈,大祭司明見也。”
“南公此行,一則是來向蜀山告知劫難,以做準備,二則是想要大祭司賜下兩件事物,若可,南公願意以《黃石天書》精髓相傳!”
大祭司在前,屈身盤坐在上首的蒲團之上,楚南公陰陽道禮,坐於下首,其餘諸位長老,各就各位。聞大祭司之言,楚南公倒是沒有避諱,緩緩一笑,道出來意。
“哦,南公願意以《黃石天書》精髓相傳?想來所要之物非凡,且說來,若是於蜀山無礙,自當以此物謝之。”
《黃石天書》!
此書大祭司自是知曉,上古之世,傳聞人皇便是因此書受益良多,不過後來卻是歸於人皇的祭祀手中,一直傳承落在如今的陰陽之內。
若然蜀山可以得此書,當得大妙,頓時,大祭司麵上喜意而閃,直視楚南公,不知對方想要從蜀山得到什麽,隻要對於蜀山本源無礙,皆無妨。
“自是無傷蜀山本源。”
“南公想要賜下之物,一者為上古蠶叢氏之雙瞳,二者為三代禹王治水之時,於岷江投下的赤龍火珠,如今,岷江無礙,水利橫行,赤龍火珠想來無用矣!”
蠶叢氏!
為人皇軒轅黃帝與蜀山氏女子生下的一子,天生雙瞳,異象而顯,人皇奇異之,乃使同樣目生雙瞳的倉頡教導之,得雙瞳之妙。
成長為大,於岷山之下養蠶,教化一方有功,因而被稱為蠶叢氏,其後更是被人皇賜封為蜀地的首領,後裔治理蜀地達千年之久。
赤龍火珠!
為三代之前,水患頻生之時,於岷江作亂的一隻異獸,頭似龍虎,尾似鯉魚,口噴猛火,渾身赤紅,因而被稱為赤龍。
禹王治水,攜帶大勢,一斧將其劈死,得其體內寶珠,投入水中,岷江之水患不存,其後,寶珠時隱時現,根據陰陽家的記載,乃至被蜀山得到。
這兩件東西,對於蜀山雖都珍貴非凡,但於蜀山的本源卻是無礙,是故,楚南公很有信心得到這兩件東西,若可,於自己所謀,裨益甚多。
“如南公所言,領軍之人既是天宗的弟子,無論如何,我都要見上一見,隻消有些作用,說不得事情便有轉機。”
於楚南公之言,大祭司不疑,況且對方也沒有騙自己等人的必要,過不幾日,那道家天宗的弟子便會到來,期時,自會有真假而出。
思忖諸般,或許如南公所言,蜀山這一次的確有劫難,但敵秦之事卻非他們所做下,而道家天宗的弟子一向超凡,固然為秦國封君,但起些作用也是夠的。
語落,在場的其餘蜀山長老為之頷首,此法卻是如今能夠想到的最佳辦法了,不然,和秦國銳士對戰?無疑於找死。
“不知南公可有法策相教我等?”
旋即,大祭司持紅木之杖在前,繼續在碎石路上而進,前往不遠處高大的淺灰色石殿,櫻樹生長左右,初夏時日,芬芳繚繞。
更有一株株藤蔓環繞其上,綠意盎然,站立在山頂之上,氣息清靜悠然,臨近石殿,更有兩隻日夜不息的火盆散發熱量,更有四位身材壯碩,赤裸上半身的漢子持戈而立。
楚南公今日既然來告知他們此事,想來也不僅僅是告知他們此事,多年來,於楚南公在楚國的名聲也有所耳聞,世所傳言為智者。
相對於他們這些數十年都未出蜀山的人,謀略定然超越他們多矣。
“哈哈,南公能有何策獻於諸位?”
“如今大勢在秦國,其虎狼之師更勝數十年前的秦將司馬錯所率兵士,貿然抵抗,斷然不可行之,大祭司所言同道家天宗玄清子相談,以期禍患不存。”
“此舉或有些作用,但蜀山之內,定然會有一些人因此而隕,此理,大祭司應該明悟,是故,若是依從南公之策,與其正麵而對秦軍,不弱諸位率領蜀山之民,遷往它處?”
楚南公跟隨在大祭司身側,持陰陽木杖,身軀略顯佝僂,蒼老的笑聲迴蕩,迎著身側蜀山大祭司與諸位長老的目光,雖口中自謙,但話鋒一轉,便是落在它處。
“遷往它處?”
行在前方的大祭司神色一怔,亦是皺紋彌補的麵上眉頭一挑,他們再次生活了數千年,豈可說遷走就遷走,將先祖留在這裏的一切拋棄,那……是萬萬不能的。
“遷往它處?”
“這……萬萬不可,這裏是上古軒轅黃帝詔令我族鎮守之地,而今那兇魂仍在,扶桑永存鎮壓,我等豈能夠遷往它處,拋棄先祖所在之地!”
大祭司還未出言,一側的其餘長老同樣的神情先是一愣,而後大驚,彼此快速的相視一眼,南公此語太過於荒謬,其人應該也知曉這裏的狀況,怎可提出此策?
“不錯,遷往它處!”
“無論蜀山是否有敵秦之意,但蜀山的存在,對於秦國蜀郡之地,卻是一個不受掌控的存在,依據秦法,對於不受掌控的存在,要麽直接摧毀,要麽直接征服。”
“大祭司與玄清子一談,或有作用,但不過使得蜀山內的人少死一些,到時,等待大祭司的仍是一紙詔令,難道大祭司願意蜀山臣服在秦國麾下?”
於四周的一道道不滿之音,於四周的一道道不悅目光,楚南公自是感覺的到,不過那些種種對自己自是造不成什麽阻礙。
這裏,能夠做下決定的,唯有大祭司一人。
“臣服於秦國?”
“絕無可能,我等先祖乃是軒轅黃帝坐下大將,血脈尊貴,又有人皇詔書在此,豈可臣服於一諸侯邦國,失卻先祖顏麵。”
“大祭司,我族寧願拚盡最後一人,也不會屈服於秦國!”
蜀山的傳承數千年,豈是一個秦國所能夠媲美,如今讓他們臣服於秦國?決然不可能,數百年前,蜀國之王也曾想讓蜀山臣服於他,但卻被蜀山拒絕了。
加持有五丁力士的存在,加持蜀山結界的力量,加持蜀山地勢之要,蜀國之力未能夠侵入此地,如今,麵對秦國,或許超越蜀國多矣,但他們無懼。
話音剛落,一位位身著奇異服飾的蜀山諸多長老,渾身上下諸般斑斕之力浮現,手持各式兵器,一道道明光閃爍的雙眸瞪得渾圓。
“不知大祭司可曾聽聞數百年前晉國趙氏一族趙武之事?”
“下宮之難,趙氏滅族,趙武獨存為孤兒。然正是因為一人,其後未敢忘記榮耀,重振趙氏一族,乃有如今的趙國。”
“若然當初的趙氏一族族滅,焉有如今的趙國?亦或者數十年前的燕國伐齊之事,若然齊國直接投降,身死族滅,焉有後來的田單反攻,大破燕國之事?”
楚南公看向大祭司,數千年來,陰陽家與蜀山固有交情,對於蜀山所背負的使命也知曉,對於蜀山的榮耀也知曉。
但諸般使命,諸般榮耀,在生死存亡麵前,實則都微不足道。
“上古之時,蜀山一族秉承人皇詔令,坐鎮於此,鎮壓蚩尤兇魂,那是蜀山的榮耀,然,若是蜀山族滅,亦或者被秦國征服,諸般榮耀都將俱往矣。”
“南公一路走來,那些平凡的蜀山之人,實則於外界諸夏之人一般無二,諸位應知曉,他們是無辜的,不應該為幾個犯錯的蜀山之人,背負血的代價。”
“況且,這裏的蚩尤封印,秦國不會坐視不理。”
言語未停,繼續而道,蜀山久居此地,隻記得上古的榮耀,卻未一觀如今諸夏的變化,春秋以來,戰國並起,那些諸侯之國哪一個的先祖不比蜀山尊貴,哪一個先祖不比蜀山榮耀。
可惜,他們都深深忘記了一件事,隻有存在著,才會有一切的希望,百多年前,魏國侵占秦國河西之地,占據半個關中,時刻威脅秦國核心。
但秦國妥協了,留得喘息之機,才有如今的秦國,道理之說,自己已經言明,隻剩下大祭司與諸位長老如何抉擇。
“南公,此事……事關重大,非直接可下斷言,待我等商議之後,在做定議!”
“請!”
“說來,南公今日入蜀山,所為者,想來不僅僅是告知我蜀山即將有大難吧?然無論我等做出怎樣的結果,都應南公之恩。”
大祭司沉吟許久,聽著身側耳邊一位位長老之音,心中糾結萬分,心間極深處,亦是不想要遷移它處,這裏有著蜀山的一切。
若然蜀山之人遷移它處,那麽,蜀山將不負存在。但南公一語,那些平凡的蜀山之人卻是無辜的,為了烏遠、烏斷等人的愚蠢行為,不應該付出如此代價。
不過,無論如何,此事不可能直接作出決定,一步踏出,已然先一步入巨大的石殿之內,手臂相迎,其內明亮的廳殿而顯,一如典籍中記載的上古事物。
並未有如今諸夏盛行的明晃之柱,並未有精致的絨毯,並未有珍貴的條案,有的僅僅是一個個植株藤蔓編製的蒲團,分列其內。
“哈哈,大祭司明見也。”
“南公此行,一則是來向蜀山告知劫難,以做準備,二則是想要大祭司賜下兩件事物,若可,南公願意以《黃石天書》精髓相傳!”
大祭司在前,屈身盤坐在上首的蒲團之上,楚南公陰陽道禮,坐於下首,其餘諸位長老,各就各位。聞大祭司之言,楚南公倒是沒有避諱,緩緩一笑,道出來意。
“哦,南公願意以《黃石天書》精髓相傳?想來所要之物非凡,且說來,若是於蜀山無礙,自當以此物謝之。”
《黃石天書》!
此書大祭司自是知曉,上古之世,傳聞人皇便是因此書受益良多,不過後來卻是歸於人皇的祭祀手中,一直傳承落在如今的陰陽之內。
若然蜀山可以得此書,當得大妙,頓時,大祭司麵上喜意而閃,直視楚南公,不知對方想要從蜀山得到什麽,隻要對於蜀山本源無礙,皆無妨。
“自是無傷蜀山本源。”
“南公想要賜下之物,一者為上古蠶叢氏之雙瞳,二者為三代禹王治水之時,於岷江投下的赤龍火珠,如今,岷江無礙,水利橫行,赤龍火珠想來無用矣!”
蠶叢氏!
為人皇軒轅黃帝與蜀山氏女子生下的一子,天生雙瞳,異象而顯,人皇奇異之,乃使同樣目生雙瞳的倉頡教導之,得雙瞳之妙。
成長為大,於岷山之下養蠶,教化一方有功,因而被稱為蠶叢氏,其後更是被人皇賜封為蜀地的首領,後裔治理蜀地達千年之久。
赤龍火珠!
為三代之前,水患頻生之時,於岷江作亂的一隻異獸,頭似龍虎,尾似鯉魚,口噴猛火,渾身赤紅,因而被稱為赤龍。
禹王治水,攜帶大勢,一斧將其劈死,得其體內寶珠,投入水中,岷江之水患不存,其後,寶珠時隱時現,根據陰陽家的記載,乃至被蜀山得到。
這兩件東西,對於蜀山雖都珍貴非凡,但於蜀山的本源卻是無礙,是故,楚南公很有信心得到這兩件東西,若可,於自己所謀,裨益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