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
得!
清脆的馬蹄聲踏在青石板上,發出陣陣富有節奏的聲響。
新年期間,汴京的繁華更勝往昔,沿街店鋪的叫賣聲,仍是不絕於耳。
“同叔,官家今日的玉音,當真是令人耳目一新。”
“殊亦有同感。”
嗅著鼻尖傳來的沉香,晏殊語調舒緩的迴道。
“和昔日相比,官家的功課,愈發的精進。”
“對了,先生,今日官家提到的書簡,如果沒記錯的話,應是文靖公整理的吧?”
從入仕至今,晏殊多是在館閣入職,從事文字工作,單單論閱讀量,滿朝文武,隻怕沒幾個比他更高的。
官家提到的秦簡,他雖然沒有看過,但他曾經在龍圖閣的書錄中看到過。
因此,他依稀記得,為竹簡注疏的是李沆。
“確是如此。”
李維點了點頭,唏噓道。
“那是端拱年間(太宗)的事了,沒想到你竟然還記得。”
在李沆的仕官生涯中,為秦簡注疏,隻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絕大多數人關心的都不是這個。
而是李沆曾經在政事上做過什麽、和哪些人交遊等等。
緊接著,李維又跟著歎了口氣。
“老夫也沒想到,官家竟然翻到了家兄注疏的秦簡。”
“同叔。”
“先生?”
眼看李維欲言又止,晏殊主動出聲道。
“唉。”
李維長歎一聲,他終究是抹不開麵子,有些話他想問,但囿於原有的‘人設’,著實是不好意思開口。
可一想到族中後輩,親情還是戰勝了個人的愧疚。
“同叔,老夫有一個不情之請。”
“先生且說。”
晏殊心中微歎,老先生還是沒能忍住,其實,早在上車之前,他便猜到了李維必有所求。
不過,他還是選擇上車,而這一切,全賴李沆昔日的幫扶。
如今晏殊隻是投桃報李。
“同叔,你家中次子,也到了婚配的年紀,不知你我二人,能否結個親?”
也是難為李維了,堂堂翰林官,居然求親求得如此僵硬,如此直白。
起初,李維邀請晏殊同行,隻是為了打探一下晏殊的看法,但聊著聊著,他又改變了想法。
早在東宮時期,晏殊便是官家的老師,師生二人的關係,非比尋常。
這一點,單從給官家講課的頻率就能看出。
諸多翰林學士中,晏殊入宮講學的次數最多,並且禦賜的東西也是最多的。
由此可見,隻要晏殊未來不犯什麽大錯,平步青雲,那是必然的。
甚至,拜相也是預定好的。
念及至此,李維便改變了想法,與其耗費人情、麵皮,去求得一時,不如臉皮厚一點,讓兩家結為一家。
雖然李維的年紀不小了,但有一句話叫‘一朵梨花壓海棠’。
老當益壯!
恰好,他家中小女雲英未嫁,而且和晏殊次子的年紀相彷。
另外,再過些天便是上元佳節,如果晏殊不拒絕的話,正好可以讓兩人見一見。
‘這……’
晏殊千算萬算也沒算到,李維邀他竟是為了求親來的。
家中次子承裕雖然今年尚未到婚配的年紀,但也以年滿十三,再過兩年也就到了婚配的年紀。
如今定親,倒也合適。
既然年紀合適,剩下的隻有一件事。
答應?
還是不答應?
李維話都說到了這個份上了,若是不答應,兩家雖說不至於交惡,但之前的情分,怕是沒了。
可答應的話,又不是沒有風險。
李維是次相王曾的叔父(李沆女婿),另外,李維還有一女嫁給了王文正公(王旦)的兒子。
如此一來,縱使李維平時不站隊,在旁人眼中,李家天然和王曾、呂夷簡是站在一邊的。
晏殊的信奉的是‘君子不立危牆之下’,天禧年間,寇相和太後,和南方士人之間的爭鬥,他便選擇了置身事外。
現在朝廷的局麵雖然穩定了幾分,但南方士人和北方士人之間的爭鬥,依舊沒有結束。
最後,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點。
晏殊是江南西路撫州人,嚴格來說,他身上的標簽是南方人。
當年,寇相還因為他南方人的身份,建議先帝不要過早的任他為官。
盡管此事早已時過境遷,晏殊本人也已釋懷,但旁人會這麽看嗎?
人心,最是難測。
唯有謹小慎微,才能立於朝堂之上。
畢竟,晏殊是起於‘田間’的寒門之士,幾乎沒什麽背景。
當然,和李家結親,也不是沒有好處。
到底是出過宰輔的家族,即使李氏二代成員中,還沒看到什麽出色的子弟。
但單憑李沆的遺澤,足以令李氏三代屹於朝堂之上。
短短片刻,晏殊的腦海中已然百轉千迴。
少頃,晏殊哂然一笑,語氣謙遜道。
“小兒能娶到李氏小娘子,自是他的福分。”
另一邊,李維聞言頓時長舒了一口氣。
眼見晏殊沉默這麽久,他還以為晏殊不太願意呢。
好在結果是好的。
至於,晏殊為什麽會沉默那麽久?
這種東西,沒必要去糾結。
結果,才是最重要的。
“同叔謙虛了,小女能嫁給晏家麟兒,才是福分。”
接下來的時間,大多是在兩人互吹中度過的。
其實,平心而論,以現在的時間為準,晏殊次子取李氏嫡女,應該算是高攀了。
不過,若是放眼未來,誰攀誰,那還不一定呢。
不論是高攀,還是下嫁,晏氏和李氏聯姻,絕對是強強聯合。
同時,這也很符合宋代士大夫的婚姻觀。
輕門第,重才華。
科舉,才是考核門第是否相符的唯一標準。
退一步而言,哪怕晏家次子才學不足,日後的成就也未必會差。
宋代當官,科舉可不是唯一的出路。
恩蔭,同樣是一條康莊大道。
雖然恩蔭出身的官員,升遷速度不如科舉出身,但別拿縣官不當幹部,再怎麽樣,官就是官。
況且,有晏殊在上麵頂著,哪怕他為人公正,也免不了下麵的人逢迎上級。
除此之外,官家的態度也是必須要考慮的一點。
大宋頭頂隻有一片天!
官家的意誌,就是大宋的意誌,不是科舉出身都不算事,一份詔書就能解決。
得!
清脆的馬蹄聲踏在青石板上,發出陣陣富有節奏的聲響。
新年期間,汴京的繁華更勝往昔,沿街店鋪的叫賣聲,仍是不絕於耳。
“同叔,官家今日的玉音,當真是令人耳目一新。”
“殊亦有同感。”
嗅著鼻尖傳來的沉香,晏殊語調舒緩的迴道。
“和昔日相比,官家的功課,愈發的精進。”
“對了,先生,今日官家提到的書簡,如果沒記錯的話,應是文靖公整理的吧?”
從入仕至今,晏殊多是在館閣入職,從事文字工作,單單論閱讀量,滿朝文武,隻怕沒幾個比他更高的。
官家提到的秦簡,他雖然沒有看過,但他曾經在龍圖閣的書錄中看到過。
因此,他依稀記得,為竹簡注疏的是李沆。
“確是如此。”
李維點了點頭,唏噓道。
“那是端拱年間(太宗)的事了,沒想到你竟然還記得。”
在李沆的仕官生涯中,為秦簡注疏,隻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絕大多數人關心的都不是這個。
而是李沆曾經在政事上做過什麽、和哪些人交遊等等。
緊接著,李維又跟著歎了口氣。
“老夫也沒想到,官家竟然翻到了家兄注疏的秦簡。”
“同叔。”
“先生?”
眼看李維欲言又止,晏殊主動出聲道。
“唉。”
李維長歎一聲,他終究是抹不開麵子,有些話他想問,但囿於原有的‘人設’,著實是不好意思開口。
可一想到族中後輩,親情還是戰勝了個人的愧疚。
“同叔,老夫有一個不情之請。”
“先生且說。”
晏殊心中微歎,老先生還是沒能忍住,其實,早在上車之前,他便猜到了李維必有所求。
不過,他還是選擇上車,而這一切,全賴李沆昔日的幫扶。
如今晏殊隻是投桃報李。
“同叔,你家中次子,也到了婚配的年紀,不知你我二人,能否結個親?”
也是難為李維了,堂堂翰林官,居然求親求得如此僵硬,如此直白。
起初,李維邀請晏殊同行,隻是為了打探一下晏殊的看法,但聊著聊著,他又改變了想法。
早在東宮時期,晏殊便是官家的老師,師生二人的關係,非比尋常。
這一點,單從給官家講課的頻率就能看出。
諸多翰林學士中,晏殊入宮講學的次數最多,並且禦賜的東西也是最多的。
由此可見,隻要晏殊未來不犯什麽大錯,平步青雲,那是必然的。
甚至,拜相也是預定好的。
念及至此,李維便改變了想法,與其耗費人情、麵皮,去求得一時,不如臉皮厚一點,讓兩家結為一家。
雖然李維的年紀不小了,但有一句話叫‘一朵梨花壓海棠’。
老當益壯!
恰好,他家中小女雲英未嫁,而且和晏殊次子的年紀相彷。
另外,再過些天便是上元佳節,如果晏殊不拒絕的話,正好可以讓兩人見一見。
‘這……’
晏殊千算萬算也沒算到,李維邀他竟是為了求親來的。
家中次子承裕雖然今年尚未到婚配的年紀,但也以年滿十三,再過兩年也就到了婚配的年紀。
如今定親,倒也合適。
既然年紀合適,剩下的隻有一件事。
答應?
還是不答應?
李維話都說到了這個份上了,若是不答應,兩家雖說不至於交惡,但之前的情分,怕是沒了。
可答應的話,又不是沒有風險。
李維是次相王曾的叔父(李沆女婿),另外,李維還有一女嫁給了王文正公(王旦)的兒子。
如此一來,縱使李維平時不站隊,在旁人眼中,李家天然和王曾、呂夷簡是站在一邊的。
晏殊的信奉的是‘君子不立危牆之下’,天禧年間,寇相和太後,和南方士人之間的爭鬥,他便選擇了置身事外。
現在朝廷的局麵雖然穩定了幾分,但南方士人和北方士人之間的爭鬥,依舊沒有結束。
最後,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點。
晏殊是江南西路撫州人,嚴格來說,他身上的標簽是南方人。
當年,寇相還因為他南方人的身份,建議先帝不要過早的任他為官。
盡管此事早已時過境遷,晏殊本人也已釋懷,但旁人會這麽看嗎?
人心,最是難測。
唯有謹小慎微,才能立於朝堂之上。
畢竟,晏殊是起於‘田間’的寒門之士,幾乎沒什麽背景。
當然,和李家結親,也不是沒有好處。
到底是出過宰輔的家族,即使李氏二代成員中,還沒看到什麽出色的子弟。
但單憑李沆的遺澤,足以令李氏三代屹於朝堂之上。
短短片刻,晏殊的腦海中已然百轉千迴。
少頃,晏殊哂然一笑,語氣謙遜道。
“小兒能娶到李氏小娘子,自是他的福分。”
另一邊,李維聞言頓時長舒了一口氣。
眼見晏殊沉默這麽久,他還以為晏殊不太願意呢。
好在結果是好的。
至於,晏殊為什麽會沉默那麽久?
這種東西,沒必要去糾結。
結果,才是最重要的。
“同叔謙虛了,小女能嫁給晏家麟兒,才是福分。”
接下來的時間,大多是在兩人互吹中度過的。
其實,平心而論,以現在的時間為準,晏殊次子取李氏嫡女,應該算是高攀了。
不過,若是放眼未來,誰攀誰,那還不一定呢。
不論是高攀,還是下嫁,晏氏和李氏聯姻,絕對是強強聯合。
同時,這也很符合宋代士大夫的婚姻觀。
輕門第,重才華。
科舉,才是考核門第是否相符的唯一標準。
退一步而言,哪怕晏家次子才學不足,日後的成就也未必會差。
宋代當官,科舉可不是唯一的出路。
恩蔭,同樣是一條康莊大道。
雖然恩蔭出身的官員,升遷速度不如科舉出身,但別拿縣官不當幹部,再怎麽樣,官就是官。
況且,有晏殊在上麵頂著,哪怕他為人公正,也免不了下麵的人逢迎上級。
除此之外,官家的態度也是必須要考慮的一點。
大宋頭頂隻有一片天!
官家的意誌,就是大宋的意誌,不是科舉出身都不算事,一份詔書就能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