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殿內,眾人隻見官家半倚在禦座上,手中捧著一卷竹書。
「參加陛下!」
李維領著眾人向李傑行了一記大禮,新年第一次見麵,自然要隆重一些。
「平身。」
李傑收起手中的竹簡,示意道。
「諸卿且坐。」
「歲正之際,召諸卿入宮,還望諸卿不要介懷。」
「不敢。」
李維一聽到這話,屁股還沒焐熱,立馬就從椅子上彈了起來。
「闔家之歡,不過一家之樂,豈能與國事相提並論。」
「無需如此。」
李傑擺了擺手:「李卿,坐下說話。」
「謝陛下。」
待到李維落座後,李傑掃了重臣一眼,然後緩緩開口道。
「諸卿且是飽讀詩書的大學士,今日召諸卿入宮,其實是有一個問題需要諸卿解惑。」
「前幾日,朕從龍圖閣中發現幾卷竹書,根據注疏,這幾卷竹書是秦簡。」
(ps:龍圖閣,收藏太宗禦書、各種典籍的地方)
「其中的內容卻和曾經看過的《史記》有所出入。」
「始皇帝南巡之際,曾路過湘山,太史公載:
乃西南渡淮水,之衡山、南郡。浮江,至湘山祠。
逢大風,幾不得渡。
上問博士曰:「湘君何神?」
博士對曰:「聞之,堯女,舜之妻,而葬此。
於是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樹,赭其山。」
這是史記中關於始皇帝南巡的記載,其大意是,始皇帝南巡到了湘山腳下,正準備過江。
結果,忽然吹來一陣狂風,導致始皇帝無法過江。
於是,始皇帝便問,湘君是什麽神?
博士對曰,湘君是堯的女兒,舜的妻子。
始皇帝聞言頓時勃然大怒,下詔令人砍了湘山上的樹。
「當初讀到這段記載時,朕便有些疑惑,不理解為什麽始皇帝要赭其山。」
「直到朕看到了手上的這份竹簡,朕發現,始皇帝不僅沒有砍伐湘山,反而下了禁止入林的詔書。」
「朕想問一問,為何會出現兩種截然相反的記載?」
「朕應該相信哪一種?」
「是秦簡,還是太史公的手書?」
台下,早在官家提到那段‘始皇帝南巡,的時候,他便猜到了官家想問什麽。
他能先知,完全是因為他讀過官家手上的秦簡。
這幾卷秦簡是由他哥‘李沆,整理的,當年,兄弟二人還聊過此事。
最後,兄弟兩人的觀點是一致的。
秦簡更可信。
畢竟,官家手中的秦簡不是秦朝官方記載的,而是秦朝民間記載的。
眾所周知,官方修本朝國史的時候,很多東西是需要避諱的,比如某些不利於國朝形象的,少不得要遮蓋一番。
揚長避短,很有必要。
而民間記載便沒那麽多忌諱了。
隻要沒有記載什麽反動言論,亦或者沒有大規模的刊行,官方基本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另外,修前朝史和修本朝史,又是另外一迴事。
沒了避諱,公正一點也行,稍稍誇讚一點也可以,抹黑一點也不是不行。
因此,相較於後朝編修的史書,前朝自己記載的史籍資料,明顯要更可信,更客觀一點。
這是公認的事實!
不過,理雖然是這個理,但李維卻不好直接
告訴官家。
秦朝有什麽好的?
窮兵黷武,曆代秦王攢下的家底,全都被始皇帝一人敗完了。
太史公或許也是這麽認為的,所以才在史書中如此記載。
半晌。
殿中的大臣們依然沉默以對,看到眾人的反應,李傑忽然笑了起來,真是有趣。
看來在座的,都是裝湖塗的高手。
讓學,穿越古今,到了北宋,仍然適用。
「晏學士?」
又過了一會,眼見眾人依舊低頭沉思,李傑頓時直接點了名。
聽到官家喊出了自己的名字,晏殊微微抬頭,臉上看似平靜,心中卻暗自皺起了眉頭。
這個問題,倒是好答。
但官家為什麽問這個問題,就值得讓人深思了。
如果隻是單純的解惑,大過年的,官家何必將他們一起召入宮?
而且,今日入宮的,偏偏全是編修《真宗實錄》的朝臣。
個中意味,不禁令人遐想。
「臣以為秦簡更為可信。」
「《史記》共一百三十篇,全文五十餘萬字,曆時十餘載,且先後曆經數人之手,其中有所錯漏,亦是難免的。」
「另,《史記》中很多篇章,引用的並非原始史料,而是經過加工的。」
「故此,臣以為《史記》可觀,可信,然,不可全信。」
聽完晏殊的發言,李傑微微點頭,然後將視線落在了孫奭身上。
見狀,孫奭也跟著站了起來。
「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此句雖說的是《尚書》,但臣以為,亦能引申到其他類別。」
「另外,觀史的目的是為了擇其善者而從之,則其不善者而改之,過於追求曆史本身,豈不是失了本意?」
孫奭的觀點也是當前士人的主流觀點,絕大多數士人閱覽史書,其根本目的,可不是為了較真。
僅僅隻是為了,明得失。
其中是否有錯漏,並不是重點。
有了晏殊和孫奭在前麵‘衝鋒陷陣,,暫時沒發言的幾位大臣,心中也就少了許多顧忌。
隨後,李維、宋綬、陳堯左相繼表述了自己的觀點。
他們的言辭雖然不同,但大體意思仍然是延續著晏殊的觀點。
明智,才是重點。
「朕受教了。」
片刻後,李傑緩緩起身,對著幾人行了一記弟子禮。
看到官家如此知禮,眾人不由很是滿意。
然而,禮畢之後,李傑忽然話鋒一轉,又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
「既然如此,諸卿覺得修史是紀實重要,還是記事重要?」
‘紀實,、‘記事,兩個字,聽起來很相似,實際上的意思卻大有不同。
一個重‘實,,一個重‘事,,放在這裏,等於是在問他們。
到底是明得失重要,還是事實更重要!
顯然,官家對他們的迴答,不是很滿意,不然的話,也不會前一句是‘受教,,後一句立馬‘反問,。
「諸卿也不需即刻迴答,可以先迴去好好想一想,待到下次見麵,再給朕答疑。」
看到眾人紛雜的表情,李傑微微一笑。
布置課後作業的感覺,還不錯。.
放羊小星星
...
「參加陛下!」
李維領著眾人向李傑行了一記大禮,新年第一次見麵,自然要隆重一些。
「平身。」
李傑收起手中的竹簡,示意道。
「諸卿且坐。」
「歲正之際,召諸卿入宮,還望諸卿不要介懷。」
「不敢。」
李維一聽到這話,屁股還沒焐熱,立馬就從椅子上彈了起來。
「闔家之歡,不過一家之樂,豈能與國事相提並論。」
「無需如此。」
李傑擺了擺手:「李卿,坐下說話。」
「謝陛下。」
待到李維落座後,李傑掃了重臣一眼,然後緩緩開口道。
「諸卿且是飽讀詩書的大學士,今日召諸卿入宮,其實是有一個問題需要諸卿解惑。」
「前幾日,朕從龍圖閣中發現幾卷竹書,根據注疏,這幾卷竹書是秦簡。」
(ps:龍圖閣,收藏太宗禦書、各種典籍的地方)
「其中的內容卻和曾經看過的《史記》有所出入。」
「始皇帝南巡之際,曾路過湘山,太史公載:
乃西南渡淮水,之衡山、南郡。浮江,至湘山祠。
逢大風,幾不得渡。
上問博士曰:「湘君何神?」
博士對曰:「聞之,堯女,舜之妻,而葬此。
於是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樹,赭其山。」
這是史記中關於始皇帝南巡的記載,其大意是,始皇帝南巡到了湘山腳下,正準備過江。
結果,忽然吹來一陣狂風,導致始皇帝無法過江。
於是,始皇帝便問,湘君是什麽神?
博士對曰,湘君是堯的女兒,舜的妻子。
始皇帝聞言頓時勃然大怒,下詔令人砍了湘山上的樹。
「當初讀到這段記載時,朕便有些疑惑,不理解為什麽始皇帝要赭其山。」
「直到朕看到了手上的這份竹簡,朕發現,始皇帝不僅沒有砍伐湘山,反而下了禁止入林的詔書。」
「朕想問一問,為何會出現兩種截然相反的記載?」
「朕應該相信哪一種?」
「是秦簡,還是太史公的手書?」
台下,早在官家提到那段‘始皇帝南巡,的時候,他便猜到了官家想問什麽。
他能先知,完全是因為他讀過官家手上的秦簡。
這幾卷秦簡是由他哥‘李沆,整理的,當年,兄弟二人還聊過此事。
最後,兄弟兩人的觀點是一致的。
秦簡更可信。
畢竟,官家手中的秦簡不是秦朝官方記載的,而是秦朝民間記載的。
眾所周知,官方修本朝國史的時候,很多東西是需要避諱的,比如某些不利於國朝形象的,少不得要遮蓋一番。
揚長避短,很有必要。
而民間記載便沒那麽多忌諱了。
隻要沒有記載什麽反動言論,亦或者沒有大規模的刊行,官方基本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另外,修前朝史和修本朝史,又是另外一迴事。
沒了避諱,公正一點也行,稍稍誇讚一點也可以,抹黑一點也不是不行。
因此,相較於後朝編修的史書,前朝自己記載的史籍資料,明顯要更可信,更客觀一點。
這是公認的事實!
不過,理雖然是這個理,但李維卻不好直接
告訴官家。
秦朝有什麽好的?
窮兵黷武,曆代秦王攢下的家底,全都被始皇帝一人敗完了。
太史公或許也是這麽認為的,所以才在史書中如此記載。
半晌。
殿中的大臣們依然沉默以對,看到眾人的反應,李傑忽然笑了起來,真是有趣。
看來在座的,都是裝湖塗的高手。
讓學,穿越古今,到了北宋,仍然適用。
「晏學士?」
又過了一會,眼見眾人依舊低頭沉思,李傑頓時直接點了名。
聽到官家喊出了自己的名字,晏殊微微抬頭,臉上看似平靜,心中卻暗自皺起了眉頭。
這個問題,倒是好答。
但官家為什麽問這個問題,就值得讓人深思了。
如果隻是單純的解惑,大過年的,官家何必將他們一起召入宮?
而且,今日入宮的,偏偏全是編修《真宗實錄》的朝臣。
個中意味,不禁令人遐想。
「臣以為秦簡更為可信。」
「《史記》共一百三十篇,全文五十餘萬字,曆時十餘載,且先後曆經數人之手,其中有所錯漏,亦是難免的。」
「另,《史記》中很多篇章,引用的並非原始史料,而是經過加工的。」
「故此,臣以為《史記》可觀,可信,然,不可全信。」
聽完晏殊的發言,李傑微微點頭,然後將視線落在了孫奭身上。
見狀,孫奭也跟著站了起來。
「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此句雖說的是《尚書》,但臣以為,亦能引申到其他類別。」
「另外,觀史的目的是為了擇其善者而從之,則其不善者而改之,過於追求曆史本身,豈不是失了本意?」
孫奭的觀點也是當前士人的主流觀點,絕大多數士人閱覽史書,其根本目的,可不是為了較真。
僅僅隻是為了,明得失。
其中是否有錯漏,並不是重點。
有了晏殊和孫奭在前麵‘衝鋒陷陣,,暫時沒發言的幾位大臣,心中也就少了許多顧忌。
隨後,李維、宋綬、陳堯左相繼表述了自己的觀點。
他們的言辭雖然不同,但大體意思仍然是延續著晏殊的觀點。
明智,才是重點。
「朕受教了。」
片刻後,李傑緩緩起身,對著幾人行了一記弟子禮。
看到官家如此知禮,眾人不由很是滿意。
然而,禮畢之後,李傑忽然話鋒一轉,又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
「既然如此,諸卿覺得修史是紀實重要,還是記事重要?」
‘紀實,、‘記事,兩個字,聽起來很相似,實際上的意思卻大有不同。
一個重‘實,,一個重‘事,,放在這裏,等於是在問他們。
到底是明得失重要,還是事實更重要!
顯然,官家對他們的迴答,不是很滿意,不然的話,也不會前一句是‘受教,,後一句立馬‘反問,。
「諸卿也不需即刻迴答,可以先迴去好好想一想,待到下次見麵,再給朕答疑。」
看到眾人紛雜的表情,李傑微微一笑。
布置課後作業的感覺,還不錯。.
放羊小星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