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萬萬不可,下西洋之事耗資巨費,這兩年國庫漸盈,但是也禁不起這等花費啊!”
李傑剛剛行至文華殿外就聽到戶部尚書李敏略顯高亢的爭鳴。
劉吉臉色陰晴不定,李敏絲毫不給他麵子駁斥他剛剛的話,他豈會不知這件事情最初的提出者是李傑,但是如今他的地位岌岌可危,天子明顯屬意此事,他若是再做反對隻會讓形勢更加糟糕,不得不違心的附和此事。
“李尚書,不知你可否看過永樂年間的戶部賬本?海外貿易利潤之豐厚遠遠高於投入,你怎麽視而不見?隻談耗費,不談收入?”
天子難得看到劉吉與他站在同一陣線,笑盈盈的看著他,劉吉注意到天子的表情精神一振,瞬間覺得之前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對於李傑的厭惡當然沒有天子的賞識重要,如果跪舔李傑能夠讓他重得帝心,那麽他會毫不猶豫的去做。
李敏寸步不讓駁斥道:“海上天氣風雲變幻,劉首輔你隻看到迴來的船隻,可知道有多少船隻一去不返,葬身於大海,其中兇險異常遠非常人所想。”
劉吉聞言就是一怔,他本就對於這件事情不太讚同,剛剛同李敏爭辯也不過是為了諂媚聖上,之前下屬給他複述的時候也沒花費多大心思去聽,對於多少船隻出海又能有多少返迴確實不甚明了,根本就沒法迴答,不過他為官多年也不是白當的。
“李尚書,世上哪有穩賺不賠的買賣?風險與收益往往並存,開中的風險難道不大嗎?私自出海風險不大嗎?商賈還不是趨之若鶩?”
李傑沒想到向來同他們唱反調的劉吉這次居然會為他們搖旗助威,看來他也察覺到了危機,這一切想必都是為了自保而已,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古人誠不欺我也。
眾人見到李傑微微點了點頭也不意外,這兩年李傑雖然職位低,但他多次參與朝廷重要會議大家已經見怪不怪了。
李敏恨恨的看了一眼劉吉,前段時間他們兩人還是站在同一陣線,沒想到今日這位首輔又做反複,轉而支持死對頭的建議,難不成劉、徐二人重歸於好了?仔細一想又不對,兩位內閣重臣如果摒棄前嫌同心協力,這樣的大事肯定不會悄無聲息,思來想去也是百思不得其解,不過這絲毫不影響他反對的決心。
劉吉與李敏兩人當廷激辯持續了數個迴合,兩人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誰也無法說服對方,李敏作為掌管戶部的大員有此反應也屬正常,實在是窮怕了,這兩年情況剛剛好轉他實在不敢冒這麽大的風險。
天子見兩人爭得麵紅耳赤就差動手了,開口調解道。
“徐愛卿,你也說一說。”
徐溥上前一步道:“陛下,老臣之前實屬坐井觀天,枉自以為天下之大唯有我大明泱泱,其他四夷不過蠻夷之輩,然天外有天,人外有人,遙在萬裏之外亦有璀璨文明,其民之多,兵之盛,器之利須臾不輸於我大明。”
“什麽?”
天子聽到這位老臣口中所言大吃一驚,瞠目結舌的望著徐溥,其他不知道的重臣聞言也是驚詫萬分,這話從徐閣老嘴中說出分量遠超旁人。
徐溥見到眾人都是一臉驚異不定的樣子,望了一眼李傑開口道:“此事我也是聽林中允說的,今日剛好他也在場,就讓他為大家複述一遍吧。”
昨日徐溥就派人傳信告訴李傑,他打算今日廷議將此事公諸於眾,所以李傑早有準備,從袖中拿出一幅簡易手繪地圖出來,然後招來兩位太監將地圖攤開來。
李傑伸手指著地圖說道:“陛下且看,我大明西北這裏就是韃靼、瓦刺,以及更北的羅斯,朝鮮、倭國皆在我大明東麵。”
說著又指了指東南亞地區:“這邊就是呂宋、滿刺加、琉球、暹羅、占城等番國,這幾處就是同我大明交往最多的海外番國,琉球所貢之物大多出自這裏。”
李傑說完頓了頓將手指向歐洲:“陛下,這裏是拜占庭帝國,就是剛剛徐閣老所說的國家,傳承千年曆經90多位帝王,比周朝立國更久,然而據臣所知,它已經覆滅了,征服它的就是這裏奧斯曼帝國。”
重重的點了點地圖上的奧斯曼帝國所處位置,眾人在看到地圖時就被震驚到了,直到聽到李傑口中的千年帝國,無不震撼的無以複加,等到李傑說明它已經被滅國了又是一驚,今日所說的事情實在顛覆了他們往日的認知。
天子沉默半晌,直到迴過神來用略顯沙啞的語氣問道。
“林愛卿,你這圖從何而來?還有你說的那千年帝國到底是如何覆滅的?”
眾人聽到天子的話紛紛一個激靈迴過神來,目光灼灼的看著李傑。
李傑也知道其中的重要性,如果能讓朝堂上的重臣打開眼界看世界,知曉國外並不是一片不毛之地,對於日後開放海禁至關重要,當下也不賣關子開口道。
“陛下,此圖是臣這兩年搜羅翰林藏書以及遍尋番商所得,之前臣千金懸賞與番商接觸的比較多,從他們的口中也知曉了很多海外消息,其繁華可能比不上大明,但是在軍器方麵並不遜色。”
“比如在火器一道上,奧斯曼帝國能夠覆滅千年帝國正是靠的火器,炮身之巨數倍於我大明火炮,威力也是遠遠超過,在攻城之前以火炮開道,先發射炮彈摧毀城牆,其後兵鋒之指,所向披靡。”
對於火器眾人並不陌生,隻是重視程度不夠,朝廷的戰爭大多是於韃靼,韃靼人很少攻城,野戰的話火炮太過笨重,除此之外隨著海上朝貢體係的崩壞,也很少派船隊出海,因此對於火炮的需求不高,自然不會花大力氣去研發這種不實用的東西。
此時天子心裏所想的並不是什麽朝貢了,而是想著如果有人帶著這等火器來攻打大明,那他該如何抵禦,他倒是沒有懷疑李傑是誆他,這些年李傑給他的印象便是絕不會無的放矢,這等大事絕對不會是信口開河,而且事後他也會去論證。
李傑剛剛行至文華殿外就聽到戶部尚書李敏略顯高亢的爭鳴。
劉吉臉色陰晴不定,李敏絲毫不給他麵子駁斥他剛剛的話,他豈會不知這件事情最初的提出者是李傑,但是如今他的地位岌岌可危,天子明顯屬意此事,他若是再做反對隻會讓形勢更加糟糕,不得不違心的附和此事。
“李尚書,不知你可否看過永樂年間的戶部賬本?海外貿易利潤之豐厚遠遠高於投入,你怎麽視而不見?隻談耗費,不談收入?”
天子難得看到劉吉與他站在同一陣線,笑盈盈的看著他,劉吉注意到天子的表情精神一振,瞬間覺得之前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對於李傑的厭惡當然沒有天子的賞識重要,如果跪舔李傑能夠讓他重得帝心,那麽他會毫不猶豫的去做。
李敏寸步不讓駁斥道:“海上天氣風雲變幻,劉首輔你隻看到迴來的船隻,可知道有多少船隻一去不返,葬身於大海,其中兇險異常遠非常人所想。”
劉吉聞言就是一怔,他本就對於這件事情不太讚同,剛剛同李敏爭辯也不過是為了諂媚聖上,之前下屬給他複述的時候也沒花費多大心思去聽,對於多少船隻出海又能有多少返迴確實不甚明了,根本就沒法迴答,不過他為官多年也不是白當的。
“李尚書,世上哪有穩賺不賠的買賣?風險與收益往往並存,開中的風險難道不大嗎?私自出海風險不大嗎?商賈還不是趨之若鶩?”
李傑沒想到向來同他們唱反調的劉吉這次居然會為他們搖旗助威,看來他也察覺到了危機,這一切想必都是為了自保而已,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古人誠不欺我也。
眾人見到李傑微微點了點頭也不意外,這兩年李傑雖然職位低,但他多次參與朝廷重要會議大家已經見怪不怪了。
李敏恨恨的看了一眼劉吉,前段時間他們兩人還是站在同一陣線,沒想到今日這位首輔又做反複,轉而支持死對頭的建議,難不成劉、徐二人重歸於好了?仔細一想又不對,兩位內閣重臣如果摒棄前嫌同心協力,這樣的大事肯定不會悄無聲息,思來想去也是百思不得其解,不過這絲毫不影響他反對的決心。
劉吉與李敏兩人當廷激辯持續了數個迴合,兩人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誰也無法說服對方,李敏作為掌管戶部的大員有此反應也屬正常,實在是窮怕了,這兩年情況剛剛好轉他實在不敢冒這麽大的風險。
天子見兩人爭得麵紅耳赤就差動手了,開口調解道。
“徐愛卿,你也說一說。”
徐溥上前一步道:“陛下,老臣之前實屬坐井觀天,枉自以為天下之大唯有我大明泱泱,其他四夷不過蠻夷之輩,然天外有天,人外有人,遙在萬裏之外亦有璀璨文明,其民之多,兵之盛,器之利須臾不輸於我大明。”
“什麽?”
天子聽到這位老臣口中所言大吃一驚,瞠目結舌的望著徐溥,其他不知道的重臣聞言也是驚詫萬分,這話從徐閣老嘴中說出分量遠超旁人。
徐溥見到眾人都是一臉驚異不定的樣子,望了一眼李傑開口道:“此事我也是聽林中允說的,今日剛好他也在場,就讓他為大家複述一遍吧。”
昨日徐溥就派人傳信告訴李傑,他打算今日廷議將此事公諸於眾,所以李傑早有準備,從袖中拿出一幅簡易手繪地圖出來,然後招來兩位太監將地圖攤開來。
李傑伸手指著地圖說道:“陛下且看,我大明西北這裏就是韃靼、瓦刺,以及更北的羅斯,朝鮮、倭國皆在我大明東麵。”
說著又指了指東南亞地區:“這邊就是呂宋、滿刺加、琉球、暹羅、占城等番國,這幾處就是同我大明交往最多的海外番國,琉球所貢之物大多出自這裏。”
李傑說完頓了頓將手指向歐洲:“陛下,這裏是拜占庭帝國,就是剛剛徐閣老所說的國家,傳承千年曆經90多位帝王,比周朝立國更久,然而據臣所知,它已經覆滅了,征服它的就是這裏奧斯曼帝國。”
重重的點了點地圖上的奧斯曼帝國所處位置,眾人在看到地圖時就被震驚到了,直到聽到李傑口中的千年帝國,無不震撼的無以複加,等到李傑說明它已經被滅國了又是一驚,今日所說的事情實在顛覆了他們往日的認知。
天子沉默半晌,直到迴過神來用略顯沙啞的語氣問道。
“林愛卿,你這圖從何而來?還有你說的那千年帝國到底是如何覆滅的?”
眾人聽到天子的話紛紛一個激靈迴過神來,目光灼灼的看著李傑。
李傑也知道其中的重要性,如果能讓朝堂上的重臣打開眼界看世界,知曉國外並不是一片不毛之地,對於日後開放海禁至關重要,當下也不賣關子開口道。
“陛下,此圖是臣這兩年搜羅翰林藏書以及遍尋番商所得,之前臣千金懸賞與番商接觸的比較多,從他們的口中也知曉了很多海外消息,其繁華可能比不上大明,但是在軍器方麵並不遜色。”
“比如在火器一道上,奧斯曼帝國能夠覆滅千年帝國正是靠的火器,炮身之巨數倍於我大明火炮,威力也是遠遠超過,在攻城之前以火炮開道,先發射炮彈摧毀城牆,其後兵鋒之指,所向披靡。”
對於火器眾人並不陌生,隻是重視程度不夠,朝廷的戰爭大多是於韃靼,韃靼人很少攻城,野戰的話火炮太過笨重,除此之外隨著海上朝貢體係的崩壞,也很少派船隊出海,因此對於火炮的需求不高,自然不會花大力氣去研發這種不實用的東西。
此時天子心裏所想的並不是什麽朝貢了,而是想著如果有人帶著這等火器來攻打大明,那他該如何抵禦,他倒是沒有懷疑李傑是誆他,這些年李傑給他的印象便是絕不會無的放矢,這等大事絕對不會是信口開河,而且事後他也會去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