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試時間除個別情況外,基本上是三年一開科,每逢子、午、卯、酉年八月為鄉試時間,考試地點在各省省會城市的貢院,又稱“省試”,因為在秋天舉行,又稱“秋闈”。三年一大比,子、午、卯、酉之年,大集舉子聚於省會。
科舉有甲乙二榜,明朝之前是從新科進士百人之中以一二十人為甲榜,授官從優,二三十人為乙榜,僅得出身。明朝則是第進士者為甲榜,又稱“兩榜”、“甲科”,中鄉試者為乙榜,中榜者取得舉人功名,可候補做官,不過一般來說級別較低,更多的舉人是擔任教職,府學、縣學的教諭就是這麽來的。
鄉試從一開始便明確了各地的取解名額,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為名額分配的不確定性造成的鄉試地域紛爭情況的出現,洪武年間便定下南北直隸貢額百人,河南、山東、山西、陝西、北平、福建、江西、浙江、湖廣皆40人,廣西、廣東皆25人。
由於應試之人逐年增加,至弘治年間兩個直隸地區取解名額增至135名,福建取解名額增至90名。
此次福建參加鄉試的生員足有三千餘人(明朝規定每解額1名許25人應試,這些應試生員已經是經過篩選,但是實際上參加人數會高於定額),福建鄉試取解名額僅有九十人,真正的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比後世參加公務員國考的錄取率還要低,反而會試時錄取率大約是三十人取一人,“時天下士聚試者三千人,得百人以進。”所以便有了金舉人銀進士的說法流傳開來。
離鄉試正式開始還有半個月,大部分應考的士子便已經齊聚福州城了。這日倫文敘趕到福州城安頓好後,按照李傑先前給的地址前來尋他,聽到門房的通報李傑停下手上的事情,前往門口迎接他。
倫文敘見到李傑含笑說道:“經久一別,慎之近來可好。”
“勞煩師兄掛念,為弟近來安好,不知師兄何時來到省城的?”
“今日剛到,師傅有書信讓我帶來,所以稍事安頓便立刻過來了。”
一邊說著話李傑一邊將倫文敘引入府內,一路上倫文敘對於林府的豪奢讚歎不已。
待到前廳坐定,倫文敘開口道:“慎之,你久在省城,不知可知道此次鄉試的主考官是哪位大人?”
鄉試主考官究竟是誰對於考生們來說,算得上是個比較重要的訊息。知道主考官是誰,便可以提前揣摩主考官往日的文風,如若能投其所好取中的幾率會增加那麽一點點,關於主考官的人選是誰,前日林提學正好差人告訴了李傑。
鄉試主考官在明朝早期除了直隸地區是由朝廷委派,其他地方皆由當地布政司選拔,不過自成化年間開始,偶有地方的鄉試主考官也由朝廷委派,不過還算不上常例,直到了嘉靖年間才明確規定由朝廷委派兩人至各省主持鄉試,主考官多為翰林出身。
李傑抿了一口茶,隨後將自己知道的告訴倫文敘。
“前日剛剛從林提學那裏知曉,此次鄉試主考官是由朝廷委派,前來福建的主考官是翰林出身的張元楨,天順四年進士,現如今官居左春坊右讚善,為人剛正不阿,因為看不慣憲宗時期朝堂上的亂象,借病在家治學將近二十載,剛剛由當今聖上起複。”
倫文敘聞言眉頭微縐,家境貧寒的他平日裏交遊不廣,消息閉塞,這位主考官他明顯沒有聽說過,沉吟片刻。
“慎之,你對這位大人治學有了解嗎?你知道我平日裏消息比較閉塞。”
“對於這位考官我了解的也不多,不過其人治學極嚴,為人剛正不阿,頗為公正,想來發揮你平時的水準取中應該不難。”
倫文敘聞言神色一鬆,隻要是公平競爭他並不怕。
嚴格意義上來說鄉試算是明朝三級科舉考試的初始階段,科舉製度下的選官也是從這一級開始的,至於之前的縣試、府試、院試隻是讓士子擁有參加鄉試的一道考驗而已。
所以鄉試相比之前更加嚴格,考官不僅要遵守各種迴避製度,而且考官需提前進場,初七便進入貢院,且不得與外界聯係,考官又分內簾官和外簾官,內簾官就是主考官即朝堂委派來的京官,以及房考官、閱卷官,外簾官主要管理考場事物,像監視官、彌封官、謄寫官、搜檢官等等,考試開始後封閉考場,由五城兵馬司率領兵丁來往巡視,各省派軍隊於四周分段駐守巡邏,可謂滴水不漏,極為嚴謹。
倫文敘拿出一封書信遞給李傑,說道:“這是師父托我帶來的書信。”
李傑起身拿過信件當場拆開,陳獻章信裏先是寫到祝他鄉試連捷,後麵讓他安心在家備考,溫故而知新。
如果他這次鄉試中了,來年要是前往京城參加二月份會試的話,順便去拜訪一下他的師兄梁儲,梁儲如今正在翰林院任編修,如果在京城碰到了什麽困難可以找他,要是師兄實在解決不了就去找他的好友王恕,後麵又是一番勉勵。
李傑看完信之後,對於陳獻章的關心十分感激,同時感慨老師的好友真是多,除了現在的廣東布政使劉大廈(後來的兵部尚書)之外,如今的吏部尚書王恕也和老師交情頗深,不然也不會囑咐自己遇到麻煩去找他了。下次有空得問問馬文升是不是也是老師的好友,如果是的話,“弘治三君子”(弘治中興的重臣)就湊齊了。
倫文敘見李傑看完書信後半晌不說話,便問道:“慎之,怎麽了?”
聽到師兄的問話李傑方才迴過神來,隨後笑了笑說道:“沒什麽,隻是感慨師恩深厚,想著該如何迴報師恩。”
“是啊,當初我家裏貧寒以至社學輟學,隻能在家閉門讀書,如果不是老師不計錢財,不僅教導於我,而且還時有資助,恐怕也沒有今日的我了。”倫文敘說著說著語氣哽咽,眼眶微紅,隨後長歎一聲。
“唉!師恩重如山,老師如今不重名、不重利,不知該如何迴報!”
“師兄,如今我等隻有將白沙學說發揚光大,傳與後人,讓師傅名傳千古方能以報師恩!”
倫文敘聞言眼神一亮,隨即開懷大笑。
“好!你我二人共勉之!”
看著倫文敘離去的身影,李傑決定沉下心來全力備考,隨後的時間裏李傑足不出戶,除了看書就是習武,期間高升前來邀請他前往參加文會他也沒去。
-----------------------------------------
ps:弘治年間其他省份鄉試名額:浙江90、河南65、四川60、山東60、山西40、陝西55、北平40、江西95、湖廣85,廣西55、廣東75、雲南13人(這個名額也反映了當地的經濟文教水平,當時越發達的地方名額越多)
科舉有甲乙二榜,明朝之前是從新科進士百人之中以一二十人為甲榜,授官從優,二三十人為乙榜,僅得出身。明朝則是第進士者為甲榜,又稱“兩榜”、“甲科”,中鄉試者為乙榜,中榜者取得舉人功名,可候補做官,不過一般來說級別較低,更多的舉人是擔任教職,府學、縣學的教諭就是這麽來的。
鄉試從一開始便明確了各地的取解名額,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為名額分配的不確定性造成的鄉試地域紛爭情況的出現,洪武年間便定下南北直隸貢額百人,河南、山東、山西、陝西、北平、福建、江西、浙江、湖廣皆40人,廣西、廣東皆25人。
由於應試之人逐年增加,至弘治年間兩個直隸地區取解名額增至135名,福建取解名額增至90名。
此次福建參加鄉試的生員足有三千餘人(明朝規定每解額1名許25人應試,這些應試生員已經是經過篩選,但是實際上參加人數會高於定額),福建鄉試取解名額僅有九十人,真正的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比後世參加公務員國考的錄取率還要低,反而會試時錄取率大約是三十人取一人,“時天下士聚試者三千人,得百人以進。”所以便有了金舉人銀進士的說法流傳開來。
離鄉試正式開始還有半個月,大部分應考的士子便已經齊聚福州城了。這日倫文敘趕到福州城安頓好後,按照李傑先前給的地址前來尋他,聽到門房的通報李傑停下手上的事情,前往門口迎接他。
倫文敘見到李傑含笑說道:“經久一別,慎之近來可好。”
“勞煩師兄掛念,為弟近來安好,不知師兄何時來到省城的?”
“今日剛到,師傅有書信讓我帶來,所以稍事安頓便立刻過來了。”
一邊說著話李傑一邊將倫文敘引入府內,一路上倫文敘對於林府的豪奢讚歎不已。
待到前廳坐定,倫文敘開口道:“慎之,你久在省城,不知可知道此次鄉試的主考官是哪位大人?”
鄉試主考官究竟是誰對於考生們來說,算得上是個比較重要的訊息。知道主考官是誰,便可以提前揣摩主考官往日的文風,如若能投其所好取中的幾率會增加那麽一點點,關於主考官的人選是誰,前日林提學正好差人告訴了李傑。
鄉試主考官在明朝早期除了直隸地區是由朝廷委派,其他地方皆由當地布政司選拔,不過自成化年間開始,偶有地方的鄉試主考官也由朝廷委派,不過還算不上常例,直到了嘉靖年間才明確規定由朝廷委派兩人至各省主持鄉試,主考官多為翰林出身。
李傑抿了一口茶,隨後將自己知道的告訴倫文敘。
“前日剛剛從林提學那裏知曉,此次鄉試主考官是由朝廷委派,前來福建的主考官是翰林出身的張元楨,天順四年進士,現如今官居左春坊右讚善,為人剛正不阿,因為看不慣憲宗時期朝堂上的亂象,借病在家治學將近二十載,剛剛由當今聖上起複。”
倫文敘聞言眉頭微縐,家境貧寒的他平日裏交遊不廣,消息閉塞,這位主考官他明顯沒有聽說過,沉吟片刻。
“慎之,你對這位大人治學有了解嗎?你知道我平日裏消息比較閉塞。”
“對於這位考官我了解的也不多,不過其人治學極嚴,為人剛正不阿,頗為公正,想來發揮你平時的水準取中應該不難。”
倫文敘聞言神色一鬆,隻要是公平競爭他並不怕。
嚴格意義上來說鄉試算是明朝三級科舉考試的初始階段,科舉製度下的選官也是從這一級開始的,至於之前的縣試、府試、院試隻是讓士子擁有參加鄉試的一道考驗而已。
所以鄉試相比之前更加嚴格,考官不僅要遵守各種迴避製度,而且考官需提前進場,初七便進入貢院,且不得與外界聯係,考官又分內簾官和外簾官,內簾官就是主考官即朝堂委派來的京官,以及房考官、閱卷官,外簾官主要管理考場事物,像監視官、彌封官、謄寫官、搜檢官等等,考試開始後封閉考場,由五城兵馬司率領兵丁來往巡視,各省派軍隊於四周分段駐守巡邏,可謂滴水不漏,極為嚴謹。
倫文敘拿出一封書信遞給李傑,說道:“這是師父托我帶來的書信。”
李傑起身拿過信件當場拆開,陳獻章信裏先是寫到祝他鄉試連捷,後麵讓他安心在家備考,溫故而知新。
如果他這次鄉試中了,來年要是前往京城參加二月份會試的話,順便去拜訪一下他的師兄梁儲,梁儲如今正在翰林院任編修,如果在京城碰到了什麽困難可以找他,要是師兄實在解決不了就去找他的好友王恕,後麵又是一番勉勵。
李傑看完信之後,對於陳獻章的關心十分感激,同時感慨老師的好友真是多,除了現在的廣東布政使劉大廈(後來的兵部尚書)之外,如今的吏部尚書王恕也和老師交情頗深,不然也不會囑咐自己遇到麻煩去找他了。下次有空得問問馬文升是不是也是老師的好友,如果是的話,“弘治三君子”(弘治中興的重臣)就湊齊了。
倫文敘見李傑看完書信後半晌不說話,便問道:“慎之,怎麽了?”
聽到師兄的問話李傑方才迴過神來,隨後笑了笑說道:“沒什麽,隻是感慨師恩深厚,想著該如何迴報師恩。”
“是啊,當初我家裏貧寒以至社學輟學,隻能在家閉門讀書,如果不是老師不計錢財,不僅教導於我,而且還時有資助,恐怕也沒有今日的我了。”倫文敘說著說著語氣哽咽,眼眶微紅,隨後長歎一聲。
“唉!師恩重如山,老師如今不重名、不重利,不知該如何迴報!”
“師兄,如今我等隻有將白沙學說發揚光大,傳與後人,讓師傅名傳千古方能以報師恩!”
倫文敘聞言眼神一亮,隨即開懷大笑。
“好!你我二人共勉之!”
看著倫文敘離去的身影,李傑決定沉下心來全力備考,隨後的時間裏李傑足不出戶,除了看書就是習武,期間高升前來邀請他前往參加文會他也沒去。
-----------------------------------------
ps:弘治年間其他省份鄉試名額:浙江90、河南65、四川60、山東60、山西40、陝西55、北平40、江西95、湖廣85,廣西55、廣東75、雲南13人(這個名額也反映了當地的經濟文教水平,當時越發達的地方名額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