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佑二年(1057),李傑在位的第三十六個年頭,此時,大宋的疆域已然遠超曆代,達到古今巔峰。
南至中南半島,北至蒙古,西至阿拉伯半島,東至高麗,此間的所有領土,皆是大宋的疆域。qδ
不僅如此,遠在南半球的澳洲大陸,也以成為大宋的飛地。
去年,李傑的次子被打發到了澳洲大陸,負責那裏的開拓的工作。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次子趙昕未來將會成為澳洲大陸的實際統治者。
當然,趙昕名義上仍是大宋的臣子。
至於,待到李傑百年之後,澳洲大陸會何去何從,那就不是他該操心的事了。
反正澳洲距離大宋有著萬裏之遙,在當前的科技水平下,即便是乘坐速度最快的蒸汽船,往返也要近兩個月的時間。
如此遙遠的路程,即便想要發生點什麽,也很難。
澳洲大陸。
剛剛抵達的趙昕,一天也沒有歇息,立刻就投入了政事之中。
這裏,日後可是他的地盤。
這是爹爹親口許諾給他的封地。
雖然隻是封地,但這片土地足足有幾百萬平方公裏,對了,平方公裏正是爹爹推行的新計量單位。
幾百萬平方公裏,這等土地麵積已然能夠趕上祖爺爺在位時大宋的國土麵積了。
如果不是這塊大陸距離大宋太遠,自己可撈不到偌大的封地。
正所謂萬事開頭難,雖然澳洲大陸已經發現了十幾年,朝廷著手開發也有了十年時間。
但這片地方太大了,而且又太偏,即使朝廷許下了豐厚的移民條件,絕大多數大宋子民,仍然不想來這裏。
留在大宋境內享受,不好嗎?
三十多年過去,大宋不僅是國土麵積增加數倍,糧食產量也提高了近一倍。
爹爹在位期間,全世界搜羅各種高產種子。
如今,隻要不是遇到特大天災,大宋境內幾乎不會出現餓死人的情況。
當然,懶漢除外!
懶漢,是沒得治的。
在大宋,隻要是稍微勤快一點的,不說發家致富,吃喝不愁基本上不是什麽問題。
再不濟,也能混個出海資格,跑到海外蕃國當個人上人。
尤其是南亞、倭國等距離較近的地區,國人最是愛去。
畢竟,這些地方比較近,若是乘坐最新的蒸汽輪船,十天左右的航程即可歸國。
是夜,星光燦爛。
趙昕翻來覆去,怎麽也睡不著,他有點想家了,他想爹爹了,也想姐姐了(生母郭氏)。
也不知姐姐現在在做什麽?
京中現在應該也入夜了吧?
多年過去,得益於李傑的推廣,地球是個圓的,已經不是秘密了。
在普通百姓中,或許不是人盡皆知的事,但是在國子監大學內,儼然不是秘密。
之所以不是人盡皆知,主要是因為這個事實的衝擊力太大,因此,朝廷並沒有刻意加大宣傳,而是任其慢慢傳播。
遲早有一天,天下百姓都會知道這個事實。
畢竟,這是經過驗證的。
七年前,朝廷特地派了兩艘蒸汽船,一個向東出發,一個向西出發,最終兩船順利交匯。
鐵一般的事實就在眼前,誰也無法駁斥地圓說。
汴梁。
福寧殿內燈火通明,李傑今日並沒有去其他娘子的寢殿,而是留在福寧殿處置公務。
今年是科舉年,前不久,省試剛剛結束,李傑現在看的便是省試中的優秀答卷
。
二十餘年過去,此時的科舉和過去的科舉,已然是麵目全非。
辭賦雖然仍在考試範疇之內,但辭賦的考評占比僅剩下一成,遠不如新增的格物學。
格物學雖然隻是近十幾年剛剛興起的新學,但如今在科舉考試中,其評比比重僅次於策論。
而今,科舉考試大致分為五個板塊,一為策論,二為經義,三為格物,四為律法,五為辭賦。
其中,辭賦占比最低,如果依照百分製,辭賦大概占十分,剩下的分數中,策論占四十分,格物占二十分,經義占十五分,律法占十五分。
五大板塊中,辭賦僅占十分,甚至連律法都比不過。
上行下效,科舉製度的改革,也讓大宋的教育方針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辭賦之學,日益衰微。
畢竟,總比分隻占一成,除了那些愛好辭賦,或者天賦異稟的,其他學子基本不會在辭賦上耗費太多的精力。
毫不誇張的說,和三十年前相比,大宋的詩人、詞人起碼少了一大半。
不過,即便如此,蜀中士子蘇軾仍然是詩壇新星。
盡管最近蘇軾迷戀上了格物學,幾乎沒怎麽發表新作,但每一次發表,仍是精品中的精品。
好巧不巧,今年二十一歲的蘇軾,也參加了省考,並且還取得了極高的評價。
不過,和曆史上不同的是,蘇軾此次應考,並不是從蜀中而來的,早在三年前,蘇軾就從地方州學升到了國子監大學就讀。
蘇軾抵京一年後,其弟蘇轍也順利考入國子監大學。
至於三蘇中的蘇洵,或許是接受不了變化太快的緣故,已然放棄了科舉。
畢竟,他年輕時學的東西和現在考得東西,完全不同。
關於蘇洵的事,李傑也是前不久才知道的,雖然他覺得有點可惜,但是在時代的洪流麵前,個人的得失,卻是無關緊要的。
文章寫得再好,也敵不過艦炮轟鳴。
李傑不認為他做錯了。
科學技術,才是第一生產力。
如果不是大力推行格物之學,大宋的國力哪會有今日之強盛?
雖然在最初的時候,李傑稍微開了一點點掛,但到了現在,李傑基本上不怎麽管技術院的研究了。
人,總是該成長的。
該放手時就放手,如果什麽事都要他來做,待到他死後,大宋還怎麽發展?
再強盛的帝國,如果固步自封,最終也隻有覆滅一圖。
活水,新鮮血液,才是關鍵!
蘇軾現在這樣,不也挺好的嗎?
或許,大宋會失去一個文學大師,但多了一個科學家,也未嚐不是一件好事。
翻閱完蘇軾的考卷之後,李傑覺得自己也到了迴歸的時候了。
南至中南半島,北至蒙古,西至阿拉伯半島,東至高麗,此間的所有領土,皆是大宋的疆域。qδ
不僅如此,遠在南半球的澳洲大陸,也以成為大宋的飛地。
去年,李傑的次子被打發到了澳洲大陸,負責那裏的開拓的工作。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次子趙昕未來將會成為澳洲大陸的實際統治者。
當然,趙昕名義上仍是大宋的臣子。
至於,待到李傑百年之後,澳洲大陸會何去何從,那就不是他該操心的事了。
反正澳洲距離大宋有著萬裏之遙,在當前的科技水平下,即便是乘坐速度最快的蒸汽船,往返也要近兩個月的時間。
如此遙遠的路程,即便想要發生點什麽,也很難。
澳洲大陸。
剛剛抵達的趙昕,一天也沒有歇息,立刻就投入了政事之中。
這裏,日後可是他的地盤。
這是爹爹親口許諾給他的封地。
雖然隻是封地,但這片土地足足有幾百萬平方公裏,對了,平方公裏正是爹爹推行的新計量單位。
幾百萬平方公裏,這等土地麵積已然能夠趕上祖爺爺在位時大宋的國土麵積了。
如果不是這塊大陸距離大宋太遠,自己可撈不到偌大的封地。
正所謂萬事開頭難,雖然澳洲大陸已經發現了十幾年,朝廷著手開發也有了十年時間。
但這片地方太大了,而且又太偏,即使朝廷許下了豐厚的移民條件,絕大多數大宋子民,仍然不想來這裏。
留在大宋境內享受,不好嗎?
三十多年過去,大宋不僅是國土麵積增加數倍,糧食產量也提高了近一倍。
爹爹在位期間,全世界搜羅各種高產種子。
如今,隻要不是遇到特大天災,大宋境內幾乎不會出現餓死人的情況。
當然,懶漢除外!
懶漢,是沒得治的。
在大宋,隻要是稍微勤快一點的,不說發家致富,吃喝不愁基本上不是什麽問題。
再不濟,也能混個出海資格,跑到海外蕃國當個人上人。
尤其是南亞、倭國等距離較近的地區,國人最是愛去。
畢竟,這些地方比較近,若是乘坐最新的蒸汽輪船,十天左右的航程即可歸國。
是夜,星光燦爛。
趙昕翻來覆去,怎麽也睡不著,他有點想家了,他想爹爹了,也想姐姐了(生母郭氏)。
也不知姐姐現在在做什麽?
京中現在應該也入夜了吧?
多年過去,得益於李傑的推廣,地球是個圓的,已經不是秘密了。
在普通百姓中,或許不是人盡皆知的事,但是在國子監大學內,儼然不是秘密。
之所以不是人盡皆知,主要是因為這個事實的衝擊力太大,因此,朝廷並沒有刻意加大宣傳,而是任其慢慢傳播。
遲早有一天,天下百姓都會知道這個事實。
畢竟,這是經過驗證的。
七年前,朝廷特地派了兩艘蒸汽船,一個向東出發,一個向西出發,最終兩船順利交匯。
鐵一般的事實就在眼前,誰也無法駁斥地圓說。
汴梁。
福寧殿內燈火通明,李傑今日並沒有去其他娘子的寢殿,而是留在福寧殿處置公務。
今年是科舉年,前不久,省試剛剛結束,李傑現在看的便是省試中的優秀答卷
。
二十餘年過去,此時的科舉和過去的科舉,已然是麵目全非。
辭賦雖然仍在考試範疇之內,但辭賦的考評占比僅剩下一成,遠不如新增的格物學。
格物學雖然隻是近十幾年剛剛興起的新學,但如今在科舉考試中,其評比比重僅次於策論。
而今,科舉考試大致分為五個板塊,一為策論,二為經義,三為格物,四為律法,五為辭賦。
其中,辭賦占比最低,如果依照百分製,辭賦大概占十分,剩下的分數中,策論占四十分,格物占二十分,經義占十五分,律法占十五分。
五大板塊中,辭賦僅占十分,甚至連律法都比不過。
上行下效,科舉製度的改革,也讓大宋的教育方針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辭賦之學,日益衰微。
畢竟,總比分隻占一成,除了那些愛好辭賦,或者天賦異稟的,其他學子基本不會在辭賦上耗費太多的精力。
毫不誇張的說,和三十年前相比,大宋的詩人、詞人起碼少了一大半。
不過,即便如此,蜀中士子蘇軾仍然是詩壇新星。
盡管最近蘇軾迷戀上了格物學,幾乎沒怎麽發表新作,但每一次發表,仍是精品中的精品。
好巧不巧,今年二十一歲的蘇軾,也參加了省考,並且還取得了極高的評價。
不過,和曆史上不同的是,蘇軾此次應考,並不是從蜀中而來的,早在三年前,蘇軾就從地方州學升到了國子監大學就讀。
蘇軾抵京一年後,其弟蘇轍也順利考入國子監大學。
至於三蘇中的蘇洵,或許是接受不了變化太快的緣故,已然放棄了科舉。
畢竟,他年輕時學的東西和現在考得東西,完全不同。
關於蘇洵的事,李傑也是前不久才知道的,雖然他覺得有點可惜,但是在時代的洪流麵前,個人的得失,卻是無關緊要的。
文章寫得再好,也敵不過艦炮轟鳴。
李傑不認為他做錯了。
科學技術,才是第一生產力。
如果不是大力推行格物之學,大宋的國力哪會有今日之強盛?
雖然在最初的時候,李傑稍微開了一點點掛,但到了現在,李傑基本上不怎麽管技術院的研究了。
人,總是該成長的。
該放手時就放手,如果什麽事都要他來做,待到他死後,大宋還怎麽發展?
再強盛的帝國,如果固步自封,最終也隻有覆滅一圖。
活水,新鮮血液,才是關鍵!
蘇軾現在這樣,不也挺好的嗎?
或許,大宋會失去一個文學大師,但多了一個科學家,也未嚐不是一件好事。
翻閱完蘇軾的考卷之後,李傑覺得自己也到了迴歸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