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連三天,蕭孝先都是無功而返。
不論他使出什麽手段,都沒法得到一絲一毫的準確信息。
包括那些親善契丹的大臣,皆是閉門謝客。
他想送禮,連門都進不去。
軍情十萬火急,可宋朝君臣卻對他避而不見。
如果擱在從前,蕭孝先此時怕是拂袖而去。
但現在。
不行啊。
前線的十萬大軍還被宋軍圍著呢。
十萬人,每天消耗的糧草可不是少數,雖然宋軍沒有主動侵襲主力大軍,但後方的糧道卻近乎斷絕。
最多一個半月時間,大軍的糧草就要消耗殆盡。
在糧草耗盡之前,要麽突圍,要麽投降,除此之外,別無他路。
然而,突圍的代價太大了。
此前,宋軍以雷火彈開路,一連多了十幾處軍寨,這些軍寨全是易守難攻的關隘要地。
如今落於宋軍之手,契丹大軍想要突圍,必然要付出極大的代價。
正因為如此,契丹君臣方才火急火燎的來到宋都求和。
這邊。
蕭孝先記得如同熱鍋上的螞蟻,那邊,政事堂正在慢慢悠悠的整理著製科的應舉名單。
這份名單中,最受矚目的莫過於應天書院教習範仲淹。
因為此人乃是寇相親自推薦的。
不少大臣私下猜測,也許寇準隻是代君行事,真正舉薦範仲淹的人很可能是官家。
】
畢竟,範仲淹和寇準可沒有什麽交際。
政事堂。
雖然過了半個月,但寇準仍然沉浸在文山書海中,為了盡快熟悉朝局,他不得不這麽做。
比如現在。
寇準翻閱的便是壽州呈上來的奏疏,準確來說,這是年終的時候發過來的那封奏疏。
奏疏中詳細記錄了去年壽州霍山場的境況。
承包製,確實極大地激發了茶商們的種茶熱情。
距今,承包製執行已有近兩年的時間,按照官家最初的設計,三年之期即將來臨。
也許是時候向其他茶場推行了。
念及至此,寇準拿起朱筆在奏疏上畫了一個圈,示意重點關注。
這時,寇準隱約聽到一陣喧鬧聲。
“來人。”
話音剛落,一名時刻等在門外的書吏連忙走了起來。
“相爺有何吩咐?”
“去外麵看看到底是怎麽迴事,吵吵鬧鬧的,成何體統!”
“是。”
言罷,書吏腳步匆匆的向著堂外趕去。
沒過一會,書吏去而複返,剛一踏入房間,他便立刻迴報道。
“迴相爺,門外有個契丹的蠻子在鬧市,小的打聽了一下,對方好像是此次契丹的主使臣,名為蕭孝先,是契丹的太傅。”
言語間,書吏的語氣中頗有幾分輕蔑。
蠻子就是蠻子,貴為一朝太傅,竟然如此不要臉皮。
另外,這蠻子看起來不過四十來歲的樣子,契丹皇帝居然給對方封了太傅。
擱在大宋,太傅都是封給哪些人的?
要麽是離休的相公,要麽是死後追封,不論是哪一種,四十多歲的大臣都沒法榮封太傅。
所以說,蠻子就是蠻子,連給貫都如此隨意。
“哦?”
“是他啊。”
寇準微微點頭,而後揮手道。
“好了,你下去吧。”
契丹人想鬧就隨他鬧去,反正急的又不是大宋。
料想對方不敢做什麽過分的事。
不過,這才過去三天,契丹人當真是沉不住氣。
與此同時。
蕭孝先目光陰冷的盯著攔在身前的軍士。
“客人到訪,連門都不給進?”
“難道這便是大宋的待客之道嗎?”
“如此做派,枉為禮儀之邦,待本官迴到國內,定會向朝中同僚好好宣告一二。”
就在蕭孝先義正言辭的抗議之時,他的身後忽然傳來一道聲音。
“前方可是蕭太傅?”
轉頭一看,隻見一位穿著紫色官服,腰佩玉帶的老者迎麵向他走來。
此人不是旁人,正是樞密副使張士遜。
蕭孝先是第一次出使大宋,對於朝中的大臣不熟悉,隻見他麵帶疑惑的看向張士遜。
幸好跟在他身邊的另外一位使臣,連忙湊在他的耳邊,簡略的介紹了一下張士遜的身份。
“原是大宋樞密使。”
“見過張樞密。”
緊接著,蕭孝先立刻換了一副麵龐,笑容和煦的迎了過去。
“蕭太傅,且隨我來。”
中書和樞密院僅有一牆之隔,兩府的距離很近,沒過多久,張士遜就領著蕭孝先進入了樞密院官衙。
落座後,張士遜還準備和蕭孝先客套一二,但蕭孝先哪有這個閑工夫。
好不容易見到了一位大宋宰執官,現在不問,更待何時?
因此,剛一坐下,蕭孝先就迫不及待的發問道。
“張樞密,敢問大宋天子準備何時接見我等?”
“蕭太傅,稍安勿躁。”
張士遜微微一笑,不急不緩道。
“或許,蕭太傅有所不知,陛下近日正在籌備婚禮一事,有所怠慢,還望勿怪。”
其實,張士遜這麽說也不全是謊言。
再過段時間,李傑確實要納皇後。
如今,預先看好的三位女子,全都進入了終選。
三女分別是大將郭崇孫女郭氏,大將軍張美的曾孫女張氏,以及蜀中王蒙正之女王氏。
毫無疑問,王氏的出身是最低的一個,她能走到最後,靠的不是家世,而是美貌。
另外兩位姑娘,郭氏和張氏解釋名門貴女,雖然長得也很好看,但和王氏相比,還是稍顯遜色。
另一邊。
一聽大宋皇帝準備立後,蕭孝先縱使心急,也隻得暫且按捺住,轉而問道。
“張樞密,能否給我等一個準確時日?”
“這……”
張士遜麵露難色:“此事,乃是太常禮院籌辦。”
雖然張士遜沒把話說完,但言外之意,誰都懂。
踢皮球嘛!
約莫一刻鍾後,蕭孝先寒著臉走出了樞密院衙門。
事已至此,他算是看清楚了。
宋廷壓根就沒有和談的意思,或者說,宋廷即便想和談,也不是現在。
易地而處,其實也不是不能理解。
畢竟,被圍的可不是大宋的軍隊,急的也不是宋人。
迴到四方館官驛之後,蕭孝先已經做好了和談失敗的打算,結果,東方不亮西方亮。
此前投下的暗子卻迎來了迴報。
不論他使出什麽手段,都沒法得到一絲一毫的準確信息。
包括那些親善契丹的大臣,皆是閉門謝客。
他想送禮,連門都進不去。
軍情十萬火急,可宋朝君臣卻對他避而不見。
如果擱在從前,蕭孝先此時怕是拂袖而去。
但現在。
不行啊。
前線的十萬大軍還被宋軍圍著呢。
十萬人,每天消耗的糧草可不是少數,雖然宋軍沒有主動侵襲主力大軍,但後方的糧道卻近乎斷絕。
最多一個半月時間,大軍的糧草就要消耗殆盡。
在糧草耗盡之前,要麽突圍,要麽投降,除此之外,別無他路。
然而,突圍的代價太大了。
此前,宋軍以雷火彈開路,一連多了十幾處軍寨,這些軍寨全是易守難攻的關隘要地。
如今落於宋軍之手,契丹大軍想要突圍,必然要付出極大的代價。
正因為如此,契丹君臣方才火急火燎的來到宋都求和。
這邊。
蕭孝先記得如同熱鍋上的螞蟻,那邊,政事堂正在慢慢悠悠的整理著製科的應舉名單。
這份名單中,最受矚目的莫過於應天書院教習範仲淹。
因為此人乃是寇相親自推薦的。
不少大臣私下猜測,也許寇準隻是代君行事,真正舉薦範仲淹的人很可能是官家。
】
畢竟,範仲淹和寇準可沒有什麽交際。
政事堂。
雖然過了半個月,但寇準仍然沉浸在文山書海中,為了盡快熟悉朝局,他不得不這麽做。
比如現在。
寇準翻閱的便是壽州呈上來的奏疏,準確來說,這是年終的時候發過來的那封奏疏。
奏疏中詳細記錄了去年壽州霍山場的境況。
承包製,確實極大地激發了茶商們的種茶熱情。
距今,承包製執行已有近兩年的時間,按照官家最初的設計,三年之期即將來臨。
也許是時候向其他茶場推行了。
念及至此,寇準拿起朱筆在奏疏上畫了一個圈,示意重點關注。
這時,寇準隱約聽到一陣喧鬧聲。
“來人。”
話音剛落,一名時刻等在門外的書吏連忙走了起來。
“相爺有何吩咐?”
“去外麵看看到底是怎麽迴事,吵吵鬧鬧的,成何體統!”
“是。”
言罷,書吏腳步匆匆的向著堂外趕去。
沒過一會,書吏去而複返,剛一踏入房間,他便立刻迴報道。
“迴相爺,門外有個契丹的蠻子在鬧市,小的打聽了一下,對方好像是此次契丹的主使臣,名為蕭孝先,是契丹的太傅。”
言語間,書吏的語氣中頗有幾分輕蔑。
蠻子就是蠻子,貴為一朝太傅,竟然如此不要臉皮。
另外,這蠻子看起來不過四十來歲的樣子,契丹皇帝居然給對方封了太傅。
擱在大宋,太傅都是封給哪些人的?
要麽是離休的相公,要麽是死後追封,不論是哪一種,四十多歲的大臣都沒法榮封太傅。
所以說,蠻子就是蠻子,連給貫都如此隨意。
“哦?”
“是他啊。”
寇準微微點頭,而後揮手道。
“好了,你下去吧。”
契丹人想鬧就隨他鬧去,反正急的又不是大宋。
料想對方不敢做什麽過分的事。
不過,這才過去三天,契丹人當真是沉不住氣。
與此同時。
蕭孝先目光陰冷的盯著攔在身前的軍士。
“客人到訪,連門都不給進?”
“難道這便是大宋的待客之道嗎?”
“如此做派,枉為禮儀之邦,待本官迴到國內,定會向朝中同僚好好宣告一二。”
就在蕭孝先義正言辭的抗議之時,他的身後忽然傳來一道聲音。
“前方可是蕭太傅?”
轉頭一看,隻見一位穿著紫色官服,腰佩玉帶的老者迎麵向他走來。
此人不是旁人,正是樞密副使張士遜。
蕭孝先是第一次出使大宋,對於朝中的大臣不熟悉,隻見他麵帶疑惑的看向張士遜。
幸好跟在他身邊的另外一位使臣,連忙湊在他的耳邊,簡略的介紹了一下張士遜的身份。
“原是大宋樞密使。”
“見過張樞密。”
緊接著,蕭孝先立刻換了一副麵龐,笑容和煦的迎了過去。
“蕭太傅,且隨我來。”
中書和樞密院僅有一牆之隔,兩府的距離很近,沒過多久,張士遜就領著蕭孝先進入了樞密院官衙。
落座後,張士遜還準備和蕭孝先客套一二,但蕭孝先哪有這個閑工夫。
好不容易見到了一位大宋宰執官,現在不問,更待何時?
因此,剛一坐下,蕭孝先就迫不及待的發問道。
“張樞密,敢問大宋天子準備何時接見我等?”
“蕭太傅,稍安勿躁。”
張士遜微微一笑,不急不緩道。
“或許,蕭太傅有所不知,陛下近日正在籌備婚禮一事,有所怠慢,還望勿怪。”
其實,張士遜這麽說也不全是謊言。
再過段時間,李傑確實要納皇後。
如今,預先看好的三位女子,全都進入了終選。
三女分別是大將郭崇孫女郭氏,大將軍張美的曾孫女張氏,以及蜀中王蒙正之女王氏。
毫無疑問,王氏的出身是最低的一個,她能走到最後,靠的不是家世,而是美貌。
另外兩位姑娘,郭氏和張氏解釋名門貴女,雖然長得也很好看,但和王氏相比,還是稍顯遜色。
另一邊。
一聽大宋皇帝準備立後,蕭孝先縱使心急,也隻得暫且按捺住,轉而問道。
“張樞密,能否給我等一個準確時日?”
“這……”
張士遜麵露難色:“此事,乃是太常禮院籌辦。”
雖然張士遜沒把話說完,但言外之意,誰都懂。
踢皮球嘛!
約莫一刻鍾後,蕭孝先寒著臉走出了樞密院衙門。
事已至此,他算是看清楚了。
宋廷壓根就沒有和談的意思,或者說,宋廷即便想和談,也不是現在。
易地而處,其實也不是不能理解。
畢竟,被圍的可不是大宋的軍隊,急的也不是宋人。
迴到四方館官驛之後,蕭孝先已經做好了和談失敗的打算,結果,東方不亮西方亮。
此前投下的暗子卻迎來了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