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線兵敗,太子戰死!帝國之蒼天,塌陷一半。
朝廷秘而不宣,可消息還是像瘟疫一樣迅速傳開,人心惶惶!
沒人公開議論,可人們見麵眼神迅速一閃,就匆匆低頭走開,沒有心思議論,隻想盡快迴家,仿佛末日來臨,隻想跟家人呆在一起。
更有傳言如暗流洶湧:宴國大軍已經突破邊關,向京城快速挺進,已經有大戶巨賈收拾家當,去往南朝避禍。
天周皇帝坐在禦榻之上,身形堅定,目光如炬,越過雄偉的殿門,越過丹墀,越過天街,越過城市,撫慰帝國空靈的天空;天空碧藍,萬裏澄淨,初夏的陽光傾泄而下,照不透宮牆碧瓦;牆角陰森之處,卻有小花,獨自開放。
他必須堅定,他是撐起帝國天空最後的柱石。
他堅定,便能撫慰帝國的子民!
他倒下,帝國便萬劫滅頂!
可誰又能看到,那如炬的目光之後,是風中的搖曳。
太子,是自己身後之帝國!
太子,是自己未竟之事業!
太子,是自己半生之心血!
他是皇帝,有高貴的血統,有帝王的榮耀,他不懼生死。
他之恐懼,乃是帝國之國祚,在自己手裏,出現裂痕。
天周皇帝的目光緩緩收迴,看著昔日空曠的天街,已經縞素一片,兩千重甲羽翎,持戈肅立,身帶重孝,分列兩旁。
十八麵巨鼓,兩行排列,從宮門一直延申到丹墀。
丹墀之上,矛戈如林,皇家樂隊整裝待命。
目光迴到金殿,大殿之中,諸臣皇子,王公貴族,身披重孝,寂靜默立。
端午的陽光,暖暖地照著大地,所有人的心中,卻寒若冰池。
沉重的鼓聲緩緩響起,八匹高頭駿馬拉著太子靈柩穩穩停在宮門之外。
八名羽翎校尉正步上前,從馬車上抬下靈柩,緩步走向天安殿。
慕華博,拓巴睿,一左一右,扶柩前行。
五百帶刀羽翎,護衛於後,為太子榮行。
一曲《英雄歸》,輕輕響起,撫慰太子之靈,榮歸故裏。
丹墀之下,羽翎止步。
校尉抬著靈柩,緩緩升上丹墀,越過平台,走進大殿,將靈柩停在早已搭建好的木台之上,而後躬身卻步,退出大殿。
慕華博,拓巴睿麵向禦座,三跪九叩,殿中諸臣,如風吹麥苗,一起跪倒。
天周皇帝目光冷峻,神思恍惚,仿佛身在異世,奮力掙紮之後,方迴到現實。
“慕華博,太子戰死,你為何活著迴來?”聲音透著末世的壓力。
慕華博已經無懼,心中了無生死。
“迴皇上,”他重重磕下三個響頭,起身已是滿目盡赤:“太子戰死之時,臣已心存死誌,未當場自戕,隻為護從太子英靈迴朝,向皇上稟明實情,便求速死。”
皇帝一語不發,慕華博悲從中來,涕泣滂沱,開啟幽深的迴憶:
“皇上密諭太子取雲棲關之時,臣便心生疑惑,為查明實情,臣獨自一人,隻身前往雲棲關,親自查勘,所見之情,與密諭所說,並無二致,臣心稍安。
今春,拓巴睿將軍至太子營中,稟報河道已清,棧道已複,太子便欲親率精銳,奔襲雲棲關。
臣與拓巴忍苦勸,讓太子坐鎮中軍,由臣率五千精銳奇襲雲棲關。太子不允,必親立此功,為三軍表率。
臣便退而求其次,諫議太子猛攻原州城,以誘雲棲關之敵迴救原州,並派十路哨探,打探雲棲關虛實。
三月初十,我軍攻原州甚烈,指日可下,雲棲關之敵幾乎全軍出動,前來救援。十路哨探,八路來報,雲棲關幾乎空城。
太子見時機已到,親點五千精騎,往奔雲棲關,校尉乞伏如之率一千羽翎護衛太子中軍。
太子一身而係天下之安危,臣實在放心不下,便隨太子出征,命拓巴忍率軍兩萬,隨後接應,命拓巴睿代行指揮,猛攻原州,不給敵軍喘息之機。
臨行,臣向兩位將軍下達死令,若太子有危,我舉火為號,二人須不顧一切前來接應,即便原州不取,即便全軍覆滅,也須護衛太子。
太子不以為然,斥臣婦人之見,臣抗命不遵,嚴令兩位將軍,以臣之令為令。
如此措置,臣心方安。
我軍日暮開拔,一夜奔襲,途中偶有零星騷擾,與哨探所報一致,天明,我軍至雲棲關下。
太子英明,鼓舞士氣,嚴令三軍一鼓作氣,乘朝陽之威,一鼓而下雲棲關,奏捷皇上。
列陣完畢,便擂鼓進擊。
我軍鼓聲剛止,關上卻鼓聲暴起,有如天崩地裂,鼓聲驟停,關上升起皇帝纛旗,烈烈儀仗之下,眾軍擁戴,旗甲如林,一人緩緩升上城樓,竟是燕王慕華孤,一員英姿女將,護衛其右。
臣心知中計,魂飛魄散,肝膽俱裂,一麵命軍士舉火報信,一麵傳令撤退。
敵軍第二通鼓響,好似驚醒修羅惡靈,便見漫山遍野,密林之中,突然豎起無數旗幟,乍現無數敵軍,矛戈層密,輝映陽光,燦爛有如重陽。
其人數不下十萬計。
敵軍第三次鼓響,四麵方陣,不疾不徐,便向我軍壓來,領頭將軍,正是慕華孤長子—慕華若離,宴軍重圍之勢,豈止十麵埋伏。
臣心知突圍不及,便將五千精銳,以八卦之型列陣,將太子護於核心。
敵軍壓至一箭之地,便原地待命,集結成陣。
城頭第四次鼓響,敵陣萬箭齊發。
皇上!
萬箭齊發!箭矢如蝗啊!
敵軍箭陣既開,便遮蔽天日,無休無止,箭陣覆蓋之下,我軍幾乎沒有立足之地!“
慕華博哀嚎痛哭,涕淚不止:“我軍輕裝奔襲,盾牌不足,敵每一波箭雨,均死傷慘重,臣便命乞伏如之率一千重騎衝擊敵陣,以阻滯其箭雨。
此招果然見效,敵軍陣型開始動搖,然而宴軍訓練有素,很快也組織騎兵反衝我陣。
皇上,敵軍人數遠超我軍,我區區五千人,兀立於十萬敵陣之中,有如沙堡立於海灘,敵軍每衝擊一次,便如大浪淘沙,我軍必被掃去一片缺口。
慕華孤坐鎮城頭,擂鼓為號,指揮衝擊。
鼓響一次,宴軍便如狂蜂蜇頭,性命不顧,殊死衝鋒。
臣心急如焚,目眥盡裂,如此這般,不到一個時辰,我軍必潰。
此時拓巴忍兩萬援軍,已看見我軍烽火,也性命不顧,拚死來援。
宴軍卻如地獄鬼魅,殺之不絕,拓巴忍衝破一陣,立時便有後陣補之,敵圍我之勢,絲毫未減。
從晨時殺至午時,拓巴忍損兵五千,竟被堵於外圍,寸步未進。
而被困於核心之我軍,所剩已不足兩千,臣情急之下,與太子互換衣甲,命乞伏如之率一百精壯死士護衛太子,尋隙突圍。
然而宴軍圍困如鐵桶一般,密不透風,毫無破綻。
乞伏如之左衝右突,死命衝殺,所受刀傷、箭傷,無計其數,左臂被敵悍將,幾乎砍斷。
敵陣絲毫不透,反而越逼越緊。
我軍疲累至極,人無完膚,馬無完皮,戰甲寸裂,兵戈四棄;士卒不能直立,戰馬不堪驅馳。
值此關鍵之時,護衛太子中軍之羽翎突然崩潰,羽翎久居京城,從未見過如此慘烈之戰況,有人神思癲狂,仰天大笑,有人心膽破裂,踞地嚎哭,更有甚者,縱馬亂奔,衝散我軍陣型。
乞伏如之滿麵被血,已近虛脫,憤而斬殺數十名士卒,方穩住陣腳。
宴軍趁機逼至我軍前沿,兩軍馬首相交,血汗互浸。
我軍僅存之士,早已神思麻木,麵目猙獰,隻知殺敵,不知有己;全軍已存必死之誌,不求幸生,隻求速死;聽令便衝,揮刀便斬,恍若來自異世。
兩軍交相對峙,戰馬駐足不前,俱都驚駭不已,雙方勒馬相望,驚懼對視。
此刻,我所剩之軍,已不足一千,我軍之勢,千鈞一線;敵再鼓響一通,衝鋒一次,我軍便不複存在!
至此,太子已知突圍無望,便整肅衣甲,向西而拜,繼而笑謂我等:“我自幼便是太子,戎馬一世,征戰一生,此生雖短,我無愧蒼天!”
說完,太子橫劍於頸,自刎身死。
此時天色突變,雲垂風起,大雨傾盆,目不能視,雨水衝涮血汗,順著人臉,順著馬鬃,滴濺於地,匯成淙淙血河,流向兩側絕壁,飛流直下,有如血色虹霓。
瑰麗至極!
恐怖至極!
雲為太子悲!
雨為太子泣!
天地為太子祭啊!
皇上!“
慕華博悲痛欲絕,以頭爆地,嚎啕不能自已:“是時,黑雲籠罩,殘陽西垂,天地晦暗,日月無輝,臣神思渺渺,渾然無己,不知今夕何夕,今世何世,仿佛置身末世幽冥,護衛太子之靈飄然而去。
宴軍也為這悲壯之情所震懾,竟無人攻擊。
乞伏如之雙目盡赤,哀哀唿喚臣的名字,臣方清明迴躬,幡然而醒。
值此最後時刻,臣集結全軍,整肅衣冠,平複心境,為太子,為大朔之榮譽,做最後衝鋒。
宴軍鐵桶似的陣型,忽然從中間裂開,便似巨浪迴旋,讓出一條通道。
城樓女將騎馬來至前線,朗聲說道:“朔國太子殉國,他既身為太子,u看書 .ukansh.自有其應得之禮,宴國禮儀之邦,我皇有如天之仁,不再圍剿朔軍,你等護送太子遺體迴國去吧。”
說完,便命宴軍讓出通道。
我等方護著太子,透出重圍。
途經原州城,拓巴忍與拓巴睿已知太子遇難,已經撤了圍城之軍。
為防宴軍尾隨攻擊,拓巴忍撤兵至邊關,穩固防守,逼迫宴軍止步原州,不得進我國土半步。
臣與拓巴睿護送太子靈柩迴朝。“
慕華博撕心裂肺講述至此,神情已經趨於平複,他最後緩緩說道:“臣之所以活到現在,除護衛太子靈柩,尚有一言進諫皇上,說完臣便領死。“
天周皇帝一語不發,慕華博緩緩說道:“朝中必有奸細,慕華孤此次誘殺我軍,必是精心策劃,早有預備,其意竟是直指太子!而雪鬆峰嶺之恥!若無奸細暗通款曲,他何以布置如此精細?“
說完,他挺直上身,殿中眾人以為他要磕頭,他卻將頭重重砸向地麵,隨著一聲清晰的巨響,慕華博前額向裏塌陷一大塊,鮮血如泉水般湧出,人便倒了下去。
殿中諸臣先被他講述的慘烈戰況所驚悸,又聽他說有奸細,俱都大吃一驚,心跳不已,待見他如此剛烈,竟以頭爆地,又被嚇得心膽俱裂,仿佛置身於恐怖的故事。
天周皇帝見眾人驚得目瞪口呆,大聲怒斥:“混賬,傳禦醫!快傳禦醫!“
禦醫包紮完畢,宦官將慕華博抬了下去。
天周皇帝眼神冷酷,一字一頓問道:“拓巴升,奔襲雲棲關,計出自於你,你有何話說?”
朝廷秘而不宣,可消息還是像瘟疫一樣迅速傳開,人心惶惶!
沒人公開議論,可人們見麵眼神迅速一閃,就匆匆低頭走開,沒有心思議論,隻想盡快迴家,仿佛末日來臨,隻想跟家人呆在一起。
更有傳言如暗流洶湧:宴國大軍已經突破邊關,向京城快速挺進,已經有大戶巨賈收拾家當,去往南朝避禍。
天周皇帝坐在禦榻之上,身形堅定,目光如炬,越過雄偉的殿門,越過丹墀,越過天街,越過城市,撫慰帝國空靈的天空;天空碧藍,萬裏澄淨,初夏的陽光傾泄而下,照不透宮牆碧瓦;牆角陰森之處,卻有小花,獨自開放。
他必須堅定,他是撐起帝國天空最後的柱石。
他堅定,便能撫慰帝國的子民!
他倒下,帝國便萬劫滅頂!
可誰又能看到,那如炬的目光之後,是風中的搖曳。
太子,是自己身後之帝國!
太子,是自己未竟之事業!
太子,是自己半生之心血!
他是皇帝,有高貴的血統,有帝王的榮耀,他不懼生死。
他之恐懼,乃是帝國之國祚,在自己手裏,出現裂痕。
天周皇帝的目光緩緩收迴,看著昔日空曠的天街,已經縞素一片,兩千重甲羽翎,持戈肅立,身帶重孝,分列兩旁。
十八麵巨鼓,兩行排列,從宮門一直延申到丹墀。
丹墀之上,矛戈如林,皇家樂隊整裝待命。
目光迴到金殿,大殿之中,諸臣皇子,王公貴族,身披重孝,寂靜默立。
端午的陽光,暖暖地照著大地,所有人的心中,卻寒若冰池。
沉重的鼓聲緩緩響起,八匹高頭駿馬拉著太子靈柩穩穩停在宮門之外。
八名羽翎校尉正步上前,從馬車上抬下靈柩,緩步走向天安殿。
慕華博,拓巴睿,一左一右,扶柩前行。
五百帶刀羽翎,護衛於後,為太子榮行。
一曲《英雄歸》,輕輕響起,撫慰太子之靈,榮歸故裏。
丹墀之下,羽翎止步。
校尉抬著靈柩,緩緩升上丹墀,越過平台,走進大殿,將靈柩停在早已搭建好的木台之上,而後躬身卻步,退出大殿。
慕華博,拓巴睿麵向禦座,三跪九叩,殿中諸臣,如風吹麥苗,一起跪倒。
天周皇帝目光冷峻,神思恍惚,仿佛身在異世,奮力掙紮之後,方迴到現實。
“慕華博,太子戰死,你為何活著迴來?”聲音透著末世的壓力。
慕華博已經無懼,心中了無生死。
“迴皇上,”他重重磕下三個響頭,起身已是滿目盡赤:“太子戰死之時,臣已心存死誌,未當場自戕,隻為護從太子英靈迴朝,向皇上稟明實情,便求速死。”
皇帝一語不發,慕華博悲從中來,涕泣滂沱,開啟幽深的迴憶:
“皇上密諭太子取雲棲關之時,臣便心生疑惑,為查明實情,臣獨自一人,隻身前往雲棲關,親自查勘,所見之情,與密諭所說,並無二致,臣心稍安。
今春,拓巴睿將軍至太子營中,稟報河道已清,棧道已複,太子便欲親率精銳,奔襲雲棲關。
臣與拓巴忍苦勸,讓太子坐鎮中軍,由臣率五千精銳奇襲雲棲關。太子不允,必親立此功,為三軍表率。
臣便退而求其次,諫議太子猛攻原州城,以誘雲棲關之敵迴救原州,並派十路哨探,打探雲棲關虛實。
三月初十,我軍攻原州甚烈,指日可下,雲棲關之敵幾乎全軍出動,前來救援。十路哨探,八路來報,雲棲關幾乎空城。
太子見時機已到,親點五千精騎,往奔雲棲關,校尉乞伏如之率一千羽翎護衛太子中軍。
太子一身而係天下之安危,臣實在放心不下,便隨太子出征,命拓巴忍率軍兩萬,隨後接應,命拓巴睿代行指揮,猛攻原州,不給敵軍喘息之機。
臨行,臣向兩位將軍下達死令,若太子有危,我舉火為號,二人須不顧一切前來接應,即便原州不取,即便全軍覆滅,也須護衛太子。
太子不以為然,斥臣婦人之見,臣抗命不遵,嚴令兩位將軍,以臣之令為令。
如此措置,臣心方安。
我軍日暮開拔,一夜奔襲,途中偶有零星騷擾,與哨探所報一致,天明,我軍至雲棲關下。
太子英明,鼓舞士氣,嚴令三軍一鼓作氣,乘朝陽之威,一鼓而下雲棲關,奏捷皇上。
列陣完畢,便擂鼓進擊。
我軍鼓聲剛止,關上卻鼓聲暴起,有如天崩地裂,鼓聲驟停,關上升起皇帝纛旗,烈烈儀仗之下,眾軍擁戴,旗甲如林,一人緩緩升上城樓,竟是燕王慕華孤,一員英姿女將,護衛其右。
臣心知中計,魂飛魄散,肝膽俱裂,一麵命軍士舉火報信,一麵傳令撤退。
敵軍第二通鼓響,好似驚醒修羅惡靈,便見漫山遍野,密林之中,突然豎起無數旗幟,乍現無數敵軍,矛戈層密,輝映陽光,燦爛有如重陽。
其人數不下十萬計。
敵軍第三次鼓響,四麵方陣,不疾不徐,便向我軍壓來,領頭將軍,正是慕華孤長子—慕華若離,宴軍重圍之勢,豈止十麵埋伏。
臣心知突圍不及,便將五千精銳,以八卦之型列陣,將太子護於核心。
敵軍壓至一箭之地,便原地待命,集結成陣。
城頭第四次鼓響,敵陣萬箭齊發。
皇上!
萬箭齊發!箭矢如蝗啊!
敵軍箭陣既開,便遮蔽天日,無休無止,箭陣覆蓋之下,我軍幾乎沒有立足之地!“
慕華博哀嚎痛哭,涕淚不止:“我軍輕裝奔襲,盾牌不足,敵每一波箭雨,均死傷慘重,臣便命乞伏如之率一千重騎衝擊敵陣,以阻滯其箭雨。
此招果然見效,敵軍陣型開始動搖,然而宴軍訓練有素,很快也組織騎兵反衝我陣。
皇上,敵軍人數遠超我軍,我區區五千人,兀立於十萬敵陣之中,有如沙堡立於海灘,敵軍每衝擊一次,便如大浪淘沙,我軍必被掃去一片缺口。
慕華孤坐鎮城頭,擂鼓為號,指揮衝擊。
鼓響一次,宴軍便如狂蜂蜇頭,性命不顧,殊死衝鋒。
臣心急如焚,目眥盡裂,如此這般,不到一個時辰,我軍必潰。
此時拓巴忍兩萬援軍,已看見我軍烽火,也性命不顧,拚死來援。
宴軍卻如地獄鬼魅,殺之不絕,拓巴忍衝破一陣,立時便有後陣補之,敵圍我之勢,絲毫未減。
從晨時殺至午時,拓巴忍損兵五千,竟被堵於外圍,寸步未進。
而被困於核心之我軍,所剩已不足兩千,臣情急之下,與太子互換衣甲,命乞伏如之率一百精壯死士護衛太子,尋隙突圍。
然而宴軍圍困如鐵桶一般,密不透風,毫無破綻。
乞伏如之左衝右突,死命衝殺,所受刀傷、箭傷,無計其數,左臂被敵悍將,幾乎砍斷。
敵陣絲毫不透,反而越逼越緊。
我軍疲累至極,人無完膚,馬無完皮,戰甲寸裂,兵戈四棄;士卒不能直立,戰馬不堪驅馳。
值此關鍵之時,護衛太子中軍之羽翎突然崩潰,羽翎久居京城,從未見過如此慘烈之戰況,有人神思癲狂,仰天大笑,有人心膽破裂,踞地嚎哭,更有甚者,縱馬亂奔,衝散我軍陣型。
乞伏如之滿麵被血,已近虛脫,憤而斬殺數十名士卒,方穩住陣腳。
宴軍趁機逼至我軍前沿,兩軍馬首相交,血汗互浸。
我軍僅存之士,早已神思麻木,麵目猙獰,隻知殺敵,不知有己;全軍已存必死之誌,不求幸生,隻求速死;聽令便衝,揮刀便斬,恍若來自異世。
兩軍交相對峙,戰馬駐足不前,俱都驚駭不已,雙方勒馬相望,驚懼對視。
此刻,我所剩之軍,已不足一千,我軍之勢,千鈞一線;敵再鼓響一通,衝鋒一次,我軍便不複存在!
至此,太子已知突圍無望,便整肅衣甲,向西而拜,繼而笑謂我等:“我自幼便是太子,戎馬一世,征戰一生,此生雖短,我無愧蒼天!”
說完,太子橫劍於頸,自刎身死。
此時天色突變,雲垂風起,大雨傾盆,目不能視,雨水衝涮血汗,順著人臉,順著馬鬃,滴濺於地,匯成淙淙血河,流向兩側絕壁,飛流直下,有如血色虹霓。
瑰麗至極!
恐怖至極!
雲為太子悲!
雨為太子泣!
天地為太子祭啊!
皇上!“
慕華博悲痛欲絕,以頭爆地,嚎啕不能自已:“是時,黑雲籠罩,殘陽西垂,天地晦暗,日月無輝,臣神思渺渺,渾然無己,不知今夕何夕,今世何世,仿佛置身末世幽冥,護衛太子之靈飄然而去。
宴軍也為這悲壯之情所震懾,竟無人攻擊。
乞伏如之雙目盡赤,哀哀唿喚臣的名字,臣方清明迴躬,幡然而醒。
值此最後時刻,臣集結全軍,整肅衣冠,平複心境,為太子,為大朔之榮譽,做最後衝鋒。
宴軍鐵桶似的陣型,忽然從中間裂開,便似巨浪迴旋,讓出一條通道。
城樓女將騎馬來至前線,朗聲說道:“朔國太子殉國,他既身為太子,u看書 .ukansh.自有其應得之禮,宴國禮儀之邦,我皇有如天之仁,不再圍剿朔軍,你等護送太子遺體迴國去吧。”
說完,便命宴軍讓出通道。
我等方護著太子,透出重圍。
途經原州城,拓巴忍與拓巴睿已知太子遇難,已經撤了圍城之軍。
為防宴軍尾隨攻擊,拓巴忍撤兵至邊關,穩固防守,逼迫宴軍止步原州,不得進我國土半步。
臣與拓巴睿護送太子靈柩迴朝。“
慕華博撕心裂肺講述至此,神情已經趨於平複,他最後緩緩說道:“臣之所以活到現在,除護衛太子靈柩,尚有一言進諫皇上,說完臣便領死。“
天周皇帝一語不發,慕華博緩緩說道:“朝中必有奸細,慕華孤此次誘殺我軍,必是精心策劃,早有預備,其意竟是直指太子!而雪鬆峰嶺之恥!若無奸細暗通款曲,他何以布置如此精細?“
說完,他挺直上身,殿中眾人以為他要磕頭,他卻將頭重重砸向地麵,隨著一聲清晰的巨響,慕華博前額向裏塌陷一大塊,鮮血如泉水般湧出,人便倒了下去。
殿中諸臣先被他講述的慘烈戰況所驚悸,又聽他說有奸細,俱都大吃一驚,心跳不已,待見他如此剛烈,竟以頭爆地,又被嚇得心膽俱裂,仿佛置身於恐怖的故事。
天周皇帝見眾人驚得目瞪口呆,大聲怒斥:“混賬,傳禦醫!快傳禦醫!“
禦醫包紮完畢,宦官將慕華博抬了下去。
天周皇帝眼神冷酷,一字一頓問道:“拓巴升,奔襲雲棲關,計出自於你,你有何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