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入迷途的羔羊 ()”
馬月芳始終陪伴在楊慧娟左右。此刻言語的安慰已經無法撫慰一位正在失去女兒的母親的絕望心靈,唯一能做的就是盡可能陪伴在其左右,使她不必再承受獨自麵對噩耗來臨時的彷徨無助。
馬月芳不是沒有注意到身邊的騷動和議論,她隻是故意不去理會,盡其所能地屏蔽掉那些雜音,將全部心思加注在河中央的那艘打撈船上。她在心裏一遍遍地告誡自己,不必在意,坦然麵對,我生活在一個熟人社會裏。
是的,這就是熟人社會。在這樣的社會裏,人與人之間彼此紐帶相連;在這樣的社會裏,人與人之間彼此知根知底;在這樣的社會裏,人與人之間毫無秘密可言。
誠然,在這樣的社會裏必定充斥著各種八卦和謠言。一點點如芝麻米粒般大小的事都會被無限放大,及至鬧得沸反盈天,人盡皆知。就譬如現下,眾說紛紜間,有關高楊投河的消息已不脛而走。典型的“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裏”。不消半日功夫,一傳十、十傳百,在馬家宅的範圍內已謠言滿天飛,說什麽的都有。謠言的當事人不可避免地需要麵對來自四麵八方的紛亂聲音,而他們必備的一項技能就是學會自動屏蔽掉身邊的各種噪音。就如同馬月芳這般,進行自我催眠似的心理建設。
然而,同樣是熟人社會,也會充滿溫情和感動。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鄰裏相助會隨時隨地在各處上演。而在管理方麵,熟人社會的好處更是訴說不盡,約定俗成的墨守成規、礙於麵子的自我約束、指手畫腳的相互監督等等,都給管理者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他們幾乎不必浪費過多的精力去規範村民們的言行,他們會自覺沿襲著老祖宗留下來的上千年的習俗,流暢自如地運轉著。即便有朝一日這套龐大的機器出現了卡殼的現象,也會有不止一人第一時間跳出來,指出卡殼的位置、原因和解決方案。所以,熟人社會裏的犯罪率相對較低,因為幾乎沒有犯罪的空間。當然事物都有兩麵性,出於“燈下黑”的原理,一旦發生罪案,那也必定是大案要案。
正當馬月芳如鴕鳥般將腦袋埋進沙粒中以規避著周遭洞若觀火的目光時,仍舊有膽大的婦人,按耐不住蠢蠢欲動的好奇心,竟主動上前搭訕,刨根問底起二人的身份來曆。
正在警戒線前維持秩序的馬愛國見狀後,立即上前幫著解圍。
“打撈作業可能還要持續很長一段時間,你們兩個要不要上車去休息一下?”馬愛國指著他們來時乘坐的那輛警車,善意地提醒道。
馬月芳扭頭看了一眼停在不遠處的警車,又迴過身來與楊慧娟對望了一下,說道:“行呀!一直這麽站著的確吃不消,還是去車上坐會兒吧!”
楊慧娟踟躕不前,滿含憂傷的雙眼直愣愣地盯著已被打撈人員攪得汙濁不堪的河麵。
“放心,這裏一有消息,我第一時間通知你們。”
馬愛國鄭重其事地做出承諾後,與馬月芳一左一右將楊慧娟夾持在中間,一路護送到了警車旁。
“扶手箱裏有礦泉水,你們要是口渴的話可以自行取用。”
從警車旁迴到馬家浜的岸邊,馬愛國繼續監督著打撈作業的進度。
打撈作業從中午十一點前後開始,一直持續到下午三點。打撈人員先是以書包發現地為起點,在靠近這一側的馬家浜裏逐寸逐寸地作業著。一個小時後,他們又將打撈範圍拓展向對岸。打撈船猶如一把梭子,在不到五十米寬的河道上來迴穿梭著。待這片水域都已被打撈過一遍,卻一無所獲後,他們又將打撈範圍進一步延伸到了下遊。整整四個小時不間斷地作業,除了從河底翻騰出一堆垃圾外,並沒有給作業人員帶來任何收獲。即便是小孩子的鞋子、衣物之類的物品也未曾打撈起來。
彭萬裏略顯沮喪地來到了馬愛國的身旁,附耳低語道:“打撈結果證實了你最初的判斷是正確的。高楊失蹤前並未涉足過這片區域,書包的出現與能否找到她之間沒有必然的關聯性。下一步我們需要解開的謎題是,如果書包不是高楊遺留下來的,那麽是何人出於何種目的要在高楊失蹤後將她的書包丟棄在這裏呢?”
馬愛國沉默不語。
彭萬裏則繼續說道:“剛才我就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我能想到的唯一解釋就是有人在故弄玄虛,試圖轉移我們的注意力,打亂我們的工作節奏,阻擾我們繼續尋找高楊的步伐。”
馬愛國向彭萬裏投去了深以為然的一瞥。
接收到鼓勵信號的彭萬裏,接著分析道:“從我們接到高楊母親來所報案稱高楊失蹤的那一刻起,就一直有一個人不斷發出幹擾信號。他先是玩起了失蹤,在得知高楊母親已報案後,又匆忙趕到派出所,對其威逼恐嚇,甚至一度變本加厲到拳腳相向。此人從頭至尾都沒有投入精力去尋找女兒的下落……”
“你在懷疑高明嗎?”
“我思前想後,唯有他的嫌疑最大。相比楊慧娟給出的高楊投河一說,我認為高明的那套說辭可信度更低。他聲稱周四晚間與高楊一同用完晚飯後便外出打牌,整整一個通宵,徹夜未歸。待第二日早晨歸家時,高楊已不在家中。這些都是他的一麵之詞,我們至今尚未核實。何況,此人有暴力傾向。他自述周四晚間曾與高楊就購買新校服一事發生過口角,他還為此敲打了高楊幾下。可是誰又能證明他沒有下重手呢?以他的暴力程度,失手的可能性很大……最最關鍵的是,今早此人又失聯了……”
“你的判斷是,書包是高明故意丟在這裏,目的就是傳遞出’高楊已經投河自盡’的錯誤信息,誤導我們警方順著這條線索來此打撈作業,以便為自己的逃跑爭取更多的時間,是這樣嗎?”見彭萬裏輕點頭顱以示認同後,馬愛國緊接著拋出了一個問題,“也就是說,你判斷高楊已經遭遇不測,而且致其死亡的就是其父高明,是嗎?”
“基於眼下的各種線索,這是我目前能給出的唯一合理的猜測。”
“如果高楊已遭遇不測,u看書 ww.uuansh 那麽她現下會在哪裏呢?”馬愛國拋出了第二個問題。
“我剛才仔細迴想了一遍高楊書包裏的物品,課本都是周四課程涉及到的課目,而練習本上遺留下來的內容是周四的家庭作業。種種跡象表明,高楊尚來不及完成老師布置的功課便已失蹤,那麽她失蹤的時間點起碼是在周五上學前,或者更準確點,應是周四晚間至周五上學前。這段時間,她唯一接觸過的人就是她的父親高明,而這二人之間恰巧又發生了一些摩擦,高明還對她使用了暴力。事實已經很清楚了,不是嗎?另外,你之前就書包裏為何放的是課本提出過質疑。現在也有了合理的解釋。書包是高明丟棄在這裏的,而並非是高楊離家出走時隨身攜帶的物品。”彭萬裏見馬愛國皺起了眉頭,眼中仍存猶疑之色,下意識地問道,“你不讚同我的分析?還是說你堅持她是離家出走的推斷?”
“你的分析很有道理……隻是……”馬愛國遲疑著繼續道,“如果這隻書包是高明今早逃跑前才故意丟棄在這裏的,那麽之前它在哪裏?為什麽周五晚間我去高家走訪時沒有見到過它?我對這隻書包毫無印象……”
“記憶並不總是牢靠的。”彭萬裏反駁道,“何況就你的描述來看,高家的環境極其髒亂,而那時的場麵又一度混亂不堪,你不可能將高家的所有事物都清晰無誤地記錄在腦海中。”彭萬裏稍加思索後接著道,“還有一種可能,當時書包的確沒有出現在你的視線內,它應該與高楊一起被藏匿起來了……”
馬月芳始終陪伴在楊慧娟左右。此刻言語的安慰已經無法撫慰一位正在失去女兒的母親的絕望心靈,唯一能做的就是盡可能陪伴在其左右,使她不必再承受獨自麵對噩耗來臨時的彷徨無助。
馬月芳不是沒有注意到身邊的騷動和議論,她隻是故意不去理會,盡其所能地屏蔽掉那些雜音,將全部心思加注在河中央的那艘打撈船上。她在心裏一遍遍地告誡自己,不必在意,坦然麵對,我生活在一個熟人社會裏。
是的,這就是熟人社會。在這樣的社會裏,人與人之間彼此紐帶相連;在這樣的社會裏,人與人之間彼此知根知底;在這樣的社會裏,人與人之間毫無秘密可言。
誠然,在這樣的社會裏必定充斥著各種八卦和謠言。一點點如芝麻米粒般大小的事都會被無限放大,及至鬧得沸反盈天,人盡皆知。就譬如現下,眾說紛紜間,有關高楊投河的消息已不脛而走。典型的“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裏”。不消半日功夫,一傳十、十傳百,在馬家宅的範圍內已謠言滿天飛,說什麽的都有。謠言的當事人不可避免地需要麵對來自四麵八方的紛亂聲音,而他們必備的一項技能就是學會自動屏蔽掉身邊的各種噪音。就如同馬月芳這般,進行自我催眠似的心理建設。
然而,同樣是熟人社會,也會充滿溫情和感動。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鄰裏相助會隨時隨地在各處上演。而在管理方麵,熟人社會的好處更是訴說不盡,約定俗成的墨守成規、礙於麵子的自我約束、指手畫腳的相互監督等等,都給管理者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他們幾乎不必浪費過多的精力去規範村民們的言行,他們會自覺沿襲著老祖宗留下來的上千年的習俗,流暢自如地運轉著。即便有朝一日這套龐大的機器出現了卡殼的現象,也會有不止一人第一時間跳出來,指出卡殼的位置、原因和解決方案。所以,熟人社會裏的犯罪率相對較低,因為幾乎沒有犯罪的空間。當然事物都有兩麵性,出於“燈下黑”的原理,一旦發生罪案,那也必定是大案要案。
正當馬月芳如鴕鳥般將腦袋埋進沙粒中以規避著周遭洞若觀火的目光時,仍舊有膽大的婦人,按耐不住蠢蠢欲動的好奇心,竟主動上前搭訕,刨根問底起二人的身份來曆。
正在警戒線前維持秩序的馬愛國見狀後,立即上前幫著解圍。
“打撈作業可能還要持續很長一段時間,你們兩個要不要上車去休息一下?”馬愛國指著他們來時乘坐的那輛警車,善意地提醒道。
馬月芳扭頭看了一眼停在不遠處的警車,又迴過身來與楊慧娟對望了一下,說道:“行呀!一直這麽站著的確吃不消,還是去車上坐會兒吧!”
楊慧娟踟躕不前,滿含憂傷的雙眼直愣愣地盯著已被打撈人員攪得汙濁不堪的河麵。
“放心,這裏一有消息,我第一時間通知你們。”
馬愛國鄭重其事地做出承諾後,與馬月芳一左一右將楊慧娟夾持在中間,一路護送到了警車旁。
“扶手箱裏有礦泉水,你們要是口渴的話可以自行取用。”
從警車旁迴到馬家浜的岸邊,馬愛國繼續監督著打撈作業的進度。
打撈作業從中午十一點前後開始,一直持續到下午三點。打撈人員先是以書包發現地為起點,在靠近這一側的馬家浜裏逐寸逐寸地作業著。一個小時後,他們又將打撈範圍拓展向對岸。打撈船猶如一把梭子,在不到五十米寬的河道上來迴穿梭著。待這片水域都已被打撈過一遍,卻一無所獲後,他們又將打撈範圍進一步延伸到了下遊。整整四個小時不間斷地作業,除了從河底翻騰出一堆垃圾外,並沒有給作業人員帶來任何收獲。即便是小孩子的鞋子、衣物之類的物品也未曾打撈起來。
彭萬裏略顯沮喪地來到了馬愛國的身旁,附耳低語道:“打撈結果證實了你最初的判斷是正確的。高楊失蹤前並未涉足過這片區域,書包的出現與能否找到她之間沒有必然的關聯性。下一步我們需要解開的謎題是,如果書包不是高楊遺留下來的,那麽是何人出於何種目的要在高楊失蹤後將她的書包丟棄在這裏呢?”
馬愛國沉默不語。
彭萬裏則繼續說道:“剛才我就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我能想到的唯一解釋就是有人在故弄玄虛,試圖轉移我們的注意力,打亂我們的工作節奏,阻擾我們繼續尋找高楊的步伐。”
馬愛國向彭萬裏投去了深以為然的一瞥。
接收到鼓勵信號的彭萬裏,接著分析道:“從我們接到高楊母親來所報案稱高楊失蹤的那一刻起,就一直有一個人不斷發出幹擾信號。他先是玩起了失蹤,在得知高楊母親已報案後,又匆忙趕到派出所,對其威逼恐嚇,甚至一度變本加厲到拳腳相向。此人從頭至尾都沒有投入精力去尋找女兒的下落……”
“你在懷疑高明嗎?”
“我思前想後,唯有他的嫌疑最大。相比楊慧娟給出的高楊投河一說,我認為高明的那套說辭可信度更低。他聲稱周四晚間與高楊一同用完晚飯後便外出打牌,整整一個通宵,徹夜未歸。待第二日早晨歸家時,高楊已不在家中。這些都是他的一麵之詞,我們至今尚未核實。何況,此人有暴力傾向。他自述周四晚間曾與高楊就購買新校服一事發生過口角,他還為此敲打了高楊幾下。可是誰又能證明他沒有下重手呢?以他的暴力程度,失手的可能性很大……最最關鍵的是,今早此人又失聯了……”
“你的判斷是,書包是高明故意丟在這裏,目的就是傳遞出’高楊已經投河自盡’的錯誤信息,誤導我們警方順著這條線索來此打撈作業,以便為自己的逃跑爭取更多的時間,是這樣嗎?”見彭萬裏輕點頭顱以示認同後,馬愛國緊接著拋出了一個問題,“也就是說,你判斷高楊已經遭遇不測,而且致其死亡的就是其父高明,是嗎?”
“基於眼下的各種線索,這是我目前能給出的唯一合理的猜測。”
“如果高楊已遭遇不測,u看書 ww.uuansh 那麽她現下會在哪裏呢?”馬愛國拋出了第二個問題。
“我剛才仔細迴想了一遍高楊書包裏的物品,課本都是周四課程涉及到的課目,而練習本上遺留下來的內容是周四的家庭作業。種種跡象表明,高楊尚來不及完成老師布置的功課便已失蹤,那麽她失蹤的時間點起碼是在周五上學前,或者更準確點,應是周四晚間至周五上學前。這段時間,她唯一接觸過的人就是她的父親高明,而這二人之間恰巧又發生了一些摩擦,高明還對她使用了暴力。事實已經很清楚了,不是嗎?另外,你之前就書包裏為何放的是課本提出過質疑。現在也有了合理的解釋。書包是高明丟棄在這裏的,而並非是高楊離家出走時隨身攜帶的物品。”彭萬裏見馬愛國皺起了眉頭,眼中仍存猶疑之色,下意識地問道,“你不讚同我的分析?還是說你堅持她是離家出走的推斷?”
“你的分析很有道理……隻是……”馬愛國遲疑著繼續道,“如果這隻書包是高明今早逃跑前才故意丟棄在這裏的,那麽之前它在哪裏?為什麽周五晚間我去高家走訪時沒有見到過它?我對這隻書包毫無印象……”
“記憶並不總是牢靠的。”彭萬裏反駁道,“何況就你的描述來看,高家的環境極其髒亂,而那時的場麵又一度混亂不堪,你不可能將高家的所有事物都清晰無誤地記錄在腦海中。”彭萬裏稍加思索後接著道,“還有一種可能,當時書包的確沒有出現在你的視線內,它應該與高楊一起被藏匿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