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承擔了大量香料的進口來源地,同時也是大明商品的傾銷地。
隨著良種逐漸在江浙地區鋪開,朝廷在保證了糧食微量增產的情況下,開始將原本用來種植糧食的土地改為桑田。
和電視劇中嘉靖時期的改稻為桑,鬧得民怨四起不同。
朱元璋先是讓老百姓種了一季增產稻,老百姓在見識到了改良稻種的威力之後,這才開始給老百姓推行改稻為桑。
經過簡單的計算,以及朱元璋承諾的擔保,保證良種絕對不會讓老百姓的收成減少,在比如朝廷保證了一個最低價,如果沒有商人收,那朝廷負責收購。
在這樣完備的保障策略之下,老百姓才開始嚐試著將一部分的稻田改為桑田。
在經過一季養蠶之後,老百姓看著沒有變少的糧食,外加多出來的桑田收入,這才開始有更多的百姓主動參與到種植桑田中。
隨著越來越多的老百姓發現養蠶這份額外收益的妙處,江浙地區的養蠶風潮開始大量湧現。
甚至有一些老百姓激進的想要將全部的稻田改為桑田,要不是朱元璋提前發現明文禁止之後,估計一場小天災就能讓江浙地區變得民不聊生。
大量生產的絲綢有八成被大明境內自己消化了,剩下兩成則傾銷到海外。
雖然海外對於大明的絲綢需求日益加深,但是在老朱看來,什麽經濟不經濟的,自家老百姓都用不上的東西,出口那麽多幹啥。
現在士農工商四個階級已經模糊,老百姓手裏有了閑錢,但是也隻是在過年給孩子做一套新衣服而已。
而朱元璋的目的,則是讓每一個老百姓都能穿的上絲綢衣服。
被嚴格控製的出口量,導致海外的絲綢價格節節攀升。
在嘉靖年一匹絲綢也不過十五兩銀子,但是在現在的天竺和中東地區,一匹絲綢已經炒到了七十兩白銀。
似乎供大於求的的市場規律,在這個時代失去了作用。
張天賜看著朱元璋一副擔心的樣子,明白雖然朱元璋對商人看不上,但是也擔心這群商人在外麵賺不到錢,會壓榨國內的百姓。
既然如此,張天賜在此提出之前曾經提出過的辦法。
“陛下,微臣還是建議,如今和大明貿易的各國,都應該簽署《明盟自由貿易協定》。”
朱元璋一臉無語的看向張天賜:“你那個自由貿易的合同,有多離譜還用我說?哪個國家的國王會簽這種賣國求榮的東西?”
張天賜笑著微微搖頭:“這個……還真不一定。”
“可能在陛下看來,世界各國都和大明一樣,有進取心有自己的底線。”
“但是在微臣看來,這個世界就是一個巨大的草台班子,大部分的國王不過是素位屍餐,目前全球各國中,也隻有法蘭西、英吉利、神聖羅馬。”
“至於其他的歐洲國家……也就匈牙利和莫斯科,能稍微有一些進取之心了。”
“再往後那些其他國家,在我看來,不過是一個草台班子領導一群愚昧的百姓而已,隻要利益足夠,他們會主動出賣國家利益的。”
張天賜這一番言論,可謂是深海炸彈一樣,讓六部的尚書都有些懵逼。
南洋諸國再怎麽散亂,起碼也是需要大明用亡國來威脅,他們才會乖乖就範。
更何況別看大明現在名義上有南洋的領土,各國國王都已經退位。
但是那些國王退位了,其他王親貴族可不夠老實,仍然在暗戳戳的鼓動造反勢力,大明想要真正融合這些國家,還需要好些年呢。
“不如這樣,我們先讓商人幫我們試探試探天竺國的實力如何?”見到在場無人應聲,張天賜隻能退一步,提出一個緩和的方案。
戶部尚書徐本率先被張天賜這個緩和方案吸引:“什麽意思?詳細說說”
張天賜看向徐本,緩緩開口說道:“很簡單,一句話,反客為主。”
“告訴商人,天竺的伽羅帝國不隻是拒絕我大明修建通訊設施,還是要拒絕和我大明進行貿易。”
“失去了三分之一的市場和八成的進口源,隻要我們站隊在商人身後,商人自己就會化身惡犬,去替代我們大明撕咬伽羅帝國。”
朱元璋眼神微動,緩緩開口說道:“沒什麽意義啊,商人的組織能力低,派係分布龐雜,想要讓他們搗亂還行,讓他們逼迫伽羅帝國開放市場?咱覺得這群商人還做不到這一點。”
徐本在一旁點點頭,對朱元璋的看法也很認同。
現在市場上的商人要麽是地區聯盟,要麽是血緣紐帶,各個勢力之間你來我往,雖然沒有暴力衝突,但是在商業環境的深水中,已然早已內鬥的不死不休。
想要讓這樣一群分裂到無限細分的商人,統合起來對抗一個帝國?哪怕這個帝國在拉胯,那也不是這群商人能做到的。
張天賜搖了搖頭:“我從來沒指望商人能做到這一點,我隻是希望通過商人的搗亂,引誘伽羅帝國大動幹戈。”
“屆時,我們才有正當理由出兵。”
朱元璋看向兵部,見兵部微微搖頭,朱元璋又看向張天賜說道:“四處樹敵,我大明在海外隻會越來越難走。”
兵部尚書孫克義也開口說道:“目前大明一邊要防備北方的蒙元,一邊要防備西北方向的欽察汗國,還有南洋那些妄圖複國的海盜貴族,歐洲的葡萄牙行省也需要大明一直輸血。”
“在開辟一個戰場,我大明可很難承受。”
四方防備,需要的更多不是物力,而是士兵。
一個國家能脫產行軍的士兵其實就那麽多,現在大明隨著幾十次的擴軍,已經擁兵兩百萬,已經到了大明四千萬人口的極限。
可以說此時的大明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戰爭機器,百分之五的脫產人口,已經讓朱元璋覺得隱隱有些壓力。
張天賜深吸一口氣,大明空有武功而人卻不夠,這確實是一個大問題。
“或者,讓商人能招募一些雇傭兵呢?那些國家內部不過是散裝國家,我們或許可以暗示商人,讓這些商人自己出去占領土地?”
朱元璋立刻擺手拒絕:“絕對不行!”
隨著良種逐漸在江浙地區鋪開,朝廷在保證了糧食微量增產的情況下,開始將原本用來種植糧食的土地改為桑田。
和電視劇中嘉靖時期的改稻為桑,鬧得民怨四起不同。
朱元璋先是讓老百姓種了一季增產稻,老百姓在見識到了改良稻種的威力之後,這才開始給老百姓推行改稻為桑。
經過簡單的計算,以及朱元璋承諾的擔保,保證良種絕對不會讓老百姓的收成減少,在比如朝廷保證了一個最低價,如果沒有商人收,那朝廷負責收購。
在這樣完備的保障策略之下,老百姓才開始嚐試著將一部分的稻田改為桑田。
在經過一季養蠶之後,老百姓看著沒有變少的糧食,外加多出來的桑田收入,這才開始有更多的百姓主動參與到種植桑田中。
隨著越來越多的老百姓發現養蠶這份額外收益的妙處,江浙地區的養蠶風潮開始大量湧現。
甚至有一些老百姓激進的想要將全部的稻田改為桑田,要不是朱元璋提前發現明文禁止之後,估計一場小天災就能讓江浙地區變得民不聊生。
大量生產的絲綢有八成被大明境內自己消化了,剩下兩成則傾銷到海外。
雖然海外對於大明的絲綢需求日益加深,但是在老朱看來,什麽經濟不經濟的,自家老百姓都用不上的東西,出口那麽多幹啥。
現在士農工商四個階級已經模糊,老百姓手裏有了閑錢,但是也隻是在過年給孩子做一套新衣服而已。
而朱元璋的目的,則是讓每一個老百姓都能穿的上絲綢衣服。
被嚴格控製的出口量,導致海外的絲綢價格節節攀升。
在嘉靖年一匹絲綢也不過十五兩銀子,但是在現在的天竺和中東地區,一匹絲綢已經炒到了七十兩白銀。
似乎供大於求的的市場規律,在這個時代失去了作用。
張天賜看著朱元璋一副擔心的樣子,明白雖然朱元璋對商人看不上,但是也擔心這群商人在外麵賺不到錢,會壓榨國內的百姓。
既然如此,張天賜在此提出之前曾經提出過的辦法。
“陛下,微臣還是建議,如今和大明貿易的各國,都應該簽署《明盟自由貿易協定》。”
朱元璋一臉無語的看向張天賜:“你那個自由貿易的合同,有多離譜還用我說?哪個國家的國王會簽這種賣國求榮的東西?”
張天賜笑著微微搖頭:“這個……還真不一定。”
“可能在陛下看來,世界各國都和大明一樣,有進取心有自己的底線。”
“但是在微臣看來,這個世界就是一個巨大的草台班子,大部分的國王不過是素位屍餐,目前全球各國中,也隻有法蘭西、英吉利、神聖羅馬。”
“至於其他的歐洲國家……也就匈牙利和莫斯科,能稍微有一些進取之心了。”
“再往後那些其他國家,在我看來,不過是一個草台班子領導一群愚昧的百姓而已,隻要利益足夠,他們會主動出賣國家利益的。”
張天賜這一番言論,可謂是深海炸彈一樣,讓六部的尚書都有些懵逼。
南洋諸國再怎麽散亂,起碼也是需要大明用亡國來威脅,他們才會乖乖就範。
更何況別看大明現在名義上有南洋的領土,各國國王都已經退位。
但是那些國王退位了,其他王親貴族可不夠老實,仍然在暗戳戳的鼓動造反勢力,大明想要真正融合這些國家,還需要好些年呢。
“不如這樣,我們先讓商人幫我們試探試探天竺國的實力如何?”見到在場無人應聲,張天賜隻能退一步,提出一個緩和的方案。
戶部尚書徐本率先被張天賜這個緩和方案吸引:“什麽意思?詳細說說”
張天賜看向徐本,緩緩開口說道:“很簡單,一句話,反客為主。”
“告訴商人,天竺的伽羅帝國不隻是拒絕我大明修建通訊設施,還是要拒絕和我大明進行貿易。”
“失去了三分之一的市場和八成的進口源,隻要我們站隊在商人身後,商人自己就會化身惡犬,去替代我們大明撕咬伽羅帝國。”
朱元璋眼神微動,緩緩開口說道:“沒什麽意義啊,商人的組織能力低,派係分布龐雜,想要讓他們搗亂還行,讓他們逼迫伽羅帝國開放市場?咱覺得這群商人還做不到這一點。”
徐本在一旁點點頭,對朱元璋的看法也很認同。
現在市場上的商人要麽是地區聯盟,要麽是血緣紐帶,各個勢力之間你來我往,雖然沒有暴力衝突,但是在商業環境的深水中,已然早已內鬥的不死不休。
想要讓這樣一群分裂到無限細分的商人,統合起來對抗一個帝國?哪怕這個帝國在拉胯,那也不是這群商人能做到的。
張天賜搖了搖頭:“我從來沒指望商人能做到這一點,我隻是希望通過商人的搗亂,引誘伽羅帝國大動幹戈。”
“屆時,我們才有正當理由出兵。”
朱元璋看向兵部,見兵部微微搖頭,朱元璋又看向張天賜說道:“四處樹敵,我大明在海外隻會越來越難走。”
兵部尚書孫克義也開口說道:“目前大明一邊要防備北方的蒙元,一邊要防備西北方向的欽察汗國,還有南洋那些妄圖複國的海盜貴族,歐洲的葡萄牙行省也需要大明一直輸血。”
“在開辟一個戰場,我大明可很難承受。”
四方防備,需要的更多不是物力,而是士兵。
一個國家能脫產行軍的士兵其實就那麽多,現在大明隨著幾十次的擴軍,已經擁兵兩百萬,已經到了大明四千萬人口的極限。
可以說此時的大明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戰爭機器,百分之五的脫產人口,已經讓朱元璋覺得隱隱有些壓力。
張天賜深吸一口氣,大明空有武功而人卻不夠,這確實是一個大問題。
“或者,讓商人能招募一些雇傭兵呢?那些國家內部不過是散裝國家,我們或許可以暗示商人,讓這些商人自己出去占領土地?”
朱元璋立刻擺手拒絕:“絕對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