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山西這個案件,卻足以驚動整個大明官場。
不過朱元璋不是已經,派出了上萬錦衣衛臨時工,去山西徹查此事麽?
難道還沒查出什麽東西?
隻聽朱元璋冷笑一聲說道:“這山西的水,比咱想的還深啊……”
“那山西一年賬上采礦兩千二百噸,可是你知道咱查了之後,發現實際采了多少礦麽?”
“足足有兩萬噸……”
五萬噸?
張天賜聞言,猛地倒吸一口涼氣。
根據史書記載,明朝萬曆年一年也不過一萬噸。
如今雖然大明采礦業彭博發展,但是到頭來洪武六年的產量,也不過區區四萬多噸。
而整個山西瞞報數量,居然達到了四萬八千噸?有大明改革後一年的產量這麽多?
怪不得曆史上記載,山西總是鬧饑荒,這青壯年都被拉去刨山了,這糧食產量怎麽可能高的起來!
煤炭是什麽?是燃料,是熱源。
除了供給老百姓取暖之外,煤礦的最大用途便是冶金。
經過元末亂世,雖然至今已經有了七年的太平,但是這點時間根本不夠山西人口暴漲。
如此大量的煤礦開采瞞報,卻是不知道要抽走多少山西的漢子來幹這些事。
恐怕整個山西內部,下至整個山西的縣尹和村長,上至知府和巡撫,一個都別想從這件事中摘出身子。
不過,此事目前最要緊的並不是去查抄貪官汙吏。
而是先穩住老百姓,讓老百姓趕快迴到各自的住處,讓他們恢複生產。
同時也要查清這四萬八千噸的煤礦,到底被這些貪官汙吏用在了什麽地方。
總不能挖出來之後屯在家裏,自己沒事燒著玩吧?
煤炭水洗去硫的技術還不成熟,使用起來成本極大。
無論是哪個地方的老百姓,在家裏使用煤炭,都很可能因為空間狹小,導致人昏厥中毒而死。
所以,雖然張天賜發明的煤爐,目前已經在民間流傳開來。
但是老百姓還是會選擇,由商賈加工製作好的蜂窩煤,直接使用原煤的人並不算多。
朱元璋看張天賜陷入深思,對著張天賜說道:“別想了,咱已經查清了。”
“雖然不知道賣的人是誰,但是賣的地方咱還是查出來了。”
張天賜疑惑的看向朱元璋:“這麽大量的煤,他們是賣向了哪裏?”
朱元璋歎息一聲,揉了揉太陽穴,有些頭疼的說道:“北元,或者說是瓦剌部族。”
瓦剌部族?
張天賜對瓦剌部族並不陌生,隻是讓張天賜覺得有些疑惑的是,瓦剌部族從大明走私這麽多煤炭做什麽?
他們雖然有隨行的鐵匠,但是沒有高爐技術。
就算是想要消耗大量煤炭打造兵刃,也沒這個條件啊。
他們瓦剌要是能固定在一個地方等著打鐵,那也不用叫遊牧民族了,直接改名叫農耕民族好了。
大明還省的和他們打仗了,直接吞並不就好了。
朱元璋長歎一聲:“這件事,咱一開始也疑惑,但是咱分析之後,也覺得和咱有些關係。”
“咱搞得生物戰初見成效,雖然沒有擴散很多,但是成功在邊境之外建起了一道毒草和沙鼠組成的屏障。”
“當然了,咱也是在草原西方做了一些散播實驗的,韃靼人也是成功發現了草原出現了問題。”
“他們害怕自己的馬匹吃了病草之後生病,便一直向東遷移,正好和前來征討韃靼的北元偶遇。”
“北元抓住這個機會,將韃靼部族再一次統合。”
“而地處邊境區域的瓦剌部族,在看到北元的行為之後,便心生驚恐,因此才會選擇從大明走私煤炭。”
張天賜聽後,無奈的搖搖頭。
顯然朱元璋也沒想到,他當初隨便搞得一個生物戰,居然會帶來這麽多預料不到的影響。
朱元璋確實很有戰略眼光,能夠推演出韃靼部落在發現草有問題之後,會向東遷移。
從而和北元發生內部矛盾。
但是朱元璋沒猜到,瓦剌居然大受刺激,因此從山西走私大量煤炭,從而讓隱藏在山西境內的走私商人抬起頭。
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這群走私商人,他們真的敢截殺大明的礦物勘探隊?
張天賜突然意識到一件不對勁的事,如果按照這麽推論,那麽尋找到走私者後,這件事就應該算是完美收場。
可是實際情況來看,隱藏在暗處的走私者什麽利益都沒有獲得啊?
他們如果不這麽做,還能保全身家,或許未來還有卷土重來,參與到朝廷的采礦生產當中。
可是現在看看這個幕後黑手的操作,他們截殺了大明礦物勘探隊之後,迎接來的並不是朝廷的妥協和息鼓偃旗,而是朝廷的猛烈報複。
畢竟此時的大明可是剛剛立國,國運正是如日中天的時候,怎麽可能向這些黑惡勢力低頭?
按理來說,這些背後的走私者應該不至於這麽愚蠢,畢竟現在收手了,還能趁機金盆洗手和朝廷合作。
張天賜將自己心底的疑惑說給朱元璋,朱元璋微微搖頭:“雖然不知道他們的具體目的,但是實際上他們已經暴露了。”
“他們殺人搜屍,卻沒檢查屍體。錦衣衛在一個屍體的嘴裏發現了一張紙條,上麵已經寫了關於這件事的匯報。”
“就算他們想收手,恐怕也頂不過咱的錦衣衛的調查。”
張天賜微微皺眉,朱元璋顯然將這件事想的太輕。
如果真是害怕官方過來調查,那相比於截殺官方的官員,還不如推出幾個腦子有泡的小人物頂雷,何必做這麽冒險的事?
除非……
走私者還有別的更大的利益,需要一場轟轟烈烈的政治動蕩,以此來掩蓋的天大的利益。
而大明上上下下,唯一能符合這個條件的利益鏈,恐怕隻有和阿芙蓉有關了……
朱元璋聽完張天賜的分析,先是覺得震驚,隨後在推斷之下又覺得合情合理。
再仔細一看兩件事的發生時間,先是胡惟庸被抓鬧出硝化纖維泄露案。
然後便是對科學院內部的清查,這時山西才出現了,截殺大明官員的案子。
按照這麽推斷,那就是幕後之人認為,阿芙蓉這件事必然暴露。
便提前推爆山西煤礦走私案,好讓大明朝廷轉移視線。
不過朱元璋不是已經,派出了上萬錦衣衛臨時工,去山西徹查此事麽?
難道還沒查出什麽東西?
隻聽朱元璋冷笑一聲說道:“這山西的水,比咱想的還深啊……”
“那山西一年賬上采礦兩千二百噸,可是你知道咱查了之後,發現實際采了多少礦麽?”
“足足有兩萬噸……”
五萬噸?
張天賜聞言,猛地倒吸一口涼氣。
根據史書記載,明朝萬曆年一年也不過一萬噸。
如今雖然大明采礦業彭博發展,但是到頭來洪武六年的產量,也不過區區四萬多噸。
而整個山西瞞報數量,居然達到了四萬八千噸?有大明改革後一年的產量這麽多?
怪不得曆史上記載,山西總是鬧饑荒,這青壯年都被拉去刨山了,這糧食產量怎麽可能高的起來!
煤炭是什麽?是燃料,是熱源。
除了供給老百姓取暖之外,煤礦的最大用途便是冶金。
經過元末亂世,雖然至今已經有了七年的太平,但是這點時間根本不夠山西人口暴漲。
如此大量的煤礦開采瞞報,卻是不知道要抽走多少山西的漢子來幹這些事。
恐怕整個山西內部,下至整個山西的縣尹和村長,上至知府和巡撫,一個都別想從這件事中摘出身子。
不過,此事目前最要緊的並不是去查抄貪官汙吏。
而是先穩住老百姓,讓老百姓趕快迴到各自的住處,讓他們恢複生產。
同時也要查清這四萬八千噸的煤礦,到底被這些貪官汙吏用在了什麽地方。
總不能挖出來之後屯在家裏,自己沒事燒著玩吧?
煤炭水洗去硫的技術還不成熟,使用起來成本極大。
無論是哪個地方的老百姓,在家裏使用煤炭,都很可能因為空間狹小,導致人昏厥中毒而死。
所以,雖然張天賜發明的煤爐,目前已經在民間流傳開來。
但是老百姓還是會選擇,由商賈加工製作好的蜂窩煤,直接使用原煤的人並不算多。
朱元璋看張天賜陷入深思,對著張天賜說道:“別想了,咱已經查清了。”
“雖然不知道賣的人是誰,但是賣的地方咱還是查出來了。”
張天賜疑惑的看向朱元璋:“這麽大量的煤,他們是賣向了哪裏?”
朱元璋歎息一聲,揉了揉太陽穴,有些頭疼的說道:“北元,或者說是瓦剌部族。”
瓦剌部族?
張天賜對瓦剌部族並不陌生,隻是讓張天賜覺得有些疑惑的是,瓦剌部族從大明走私這麽多煤炭做什麽?
他們雖然有隨行的鐵匠,但是沒有高爐技術。
就算是想要消耗大量煤炭打造兵刃,也沒這個條件啊。
他們瓦剌要是能固定在一個地方等著打鐵,那也不用叫遊牧民族了,直接改名叫農耕民族好了。
大明還省的和他們打仗了,直接吞並不就好了。
朱元璋長歎一聲:“這件事,咱一開始也疑惑,但是咱分析之後,也覺得和咱有些關係。”
“咱搞得生物戰初見成效,雖然沒有擴散很多,但是成功在邊境之外建起了一道毒草和沙鼠組成的屏障。”
“當然了,咱也是在草原西方做了一些散播實驗的,韃靼人也是成功發現了草原出現了問題。”
“他們害怕自己的馬匹吃了病草之後生病,便一直向東遷移,正好和前來征討韃靼的北元偶遇。”
“北元抓住這個機會,將韃靼部族再一次統合。”
“而地處邊境區域的瓦剌部族,在看到北元的行為之後,便心生驚恐,因此才會選擇從大明走私煤炭。”
張天賜聽後,無奈的搖搖頭。
顯然朱元璋也沒想到,他當初隨便搞得一個生物戰,居然會帶來這麽多預料不到的影響。
朱元璋確實很有戰略眼光,能夠推演出韃靼部落在發現草有問題之後,會向東遷移。
從而和北元發生內部矛盾。
但是朱元璋沒猜到,瓦剌居然大受刺激,因此從山西走私大量煤炭,從而讓隱藏在山西境內的走私商人抬起頭。
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這群走私商人,他們真的敢截殺大明的礦物勘探隊?
張天賜突然意識到一件不對勁的事,如果按照這麽推論,那麽尋找到走私者後,這件事就應該算是完美收場。
可是實際情況來看,隱藏在暗處的走私者什麽利益都沒有獲得啊?
他們如果不這麽做,還能保全身家,或許未來還有卷土重來,參與到朝廷的采礦生產當中。
可是現在看看這個幕後黑手的操作,他們截殺了大明礦物勘探隊之後,迎接來的並不是朝廷的妥協和息鼓偃旗,而是朝廷的猛烈報複。
畢竟此時的大明可是剛剛立國,國運正是如日中天的時候,怎麽可能向這些黑惡勢力低頭?
按理來說,這些背後的走私者應該不至於這麽愚蠢,畢竟現在收手了,還能趁機金盆洗手和朝廷合作。
張天賜將自己心底的疑惑說給朱元璋,朱元璋微微搖頭:“雖然不知道他們的具體目的,但是實際上他們已經暴露了。”
“他們殺人搜屍,卻沒檢查屍體。錦衣衛在一個屍體的嘴裏發現了一張紙條,上麵已經寫了關於這件事的匯報。”
“就算他們想收手,恐怕也頂不過咱的錦衣衛的調查。”
張天賜微微皺眉,朱元璋顯然將這件事想的太輕。
如果真是害怕官方過來調查,那相比於截殺官方的官員,還不如推出幾個腦子有泡的小人物頂雷,何必做這麽冒險的事?
除非……
走私者還有別的更大的利益,需要一場轟轟烈烈的政治動蕩,以此來掩蓋的天大的利益。
而大明上上下下,唯一能符合這個條件的利益鏈,恐怕隻有和阿芙蓉有關了……
朱元璋聽完張天賜的分析,先是覺得震驚,隨後在推斷之下又覺得合情合理。
再仔細一看兩件事的發生時間,先是胡惟庸被抓鬧出硝化纖維泄露案。
然後便是對科學院內部的清查,這時山西才出現了,截殺大明官員的案子。
按照這麽推斷,那就是幕後之人認為,阿芙蓉這件事必然暴露。
便提前推爆山西煤礦走私案,好讓大明朝廷轉移視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