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沉默片刻,隨後意味深長的對張天賜說道:“張天賜,你就這麽確定,西方一定會發展出自己的蒸汽機?”
“你又不是……算了,什麽時候應該下場,你到時候再和咱說吧。”
“張天賜,希望你好自為之。”
說完朱元璋一甩衣袖,離開了禦書房。
張天賜站在原地,眼神中閃過一絲震驚和懷疑。
朱元璋剛剛說的話是什麽意思?他又在懷疑什麽?
不過以朱元璋的性格來看,他確實屬於那種心裏有了懷疑不會質問出來的性格。
朱元璋隻會選擇待自己查證之後,再去帶著答案質問對方。
思索半天張天賜也想不通,這朱元璋除了懷疑他的動機,還能懷疑什麽?
但是張天賜畢竟從沒做過有損大明百姓的事,正所謂身正不怕影子斜,不明白朱元璋在懷疑什麽,那索性就直接不想,老朱還能不分青紅皂白砍死他?
而且朱元璋本身的性格就是多疑,整天懷疑東懷疑西的,他感覺有什麽事不對,這事可太正常了。
想要不被朱元璋懷疑,那隻有死人才能辦到。
張天賜這時本打算迴科學院轉轉,卻被朱標的貼身太監千福攔住。
“張少傅,太子殿下有請。”
張天賜一挑眉頭,這朱元璋父子倆真不好伺候,老的找完小的找。
來到東宮,隻見朱標正拿著張天賜這幾日編寫的報紙在看。
在朱標麵前的桌麵上,還擺著其他商賈搞得地方報紙,也不知道朱標是從哪搞來的。
“太子殿下。”
“張師。”朱標起身,對張天賜一伸手:“張師入座。”
待張天賜入座,朱標笑嗬嗬的說道:“經過張師這麽一搞,孔家的名聲估計是要徹底被攆到泥裏了。”
“這是不是就是張師以前說過的輿論戰?”
張天賜接過千福倒的茶水,對著朱標點點頭:“確實,這就是輿論戰。”
“不過輿論戰不過是小道,針對某個個體可能很有用。但是針對一整個群體的話,輿論戰就沒什麽作用了。”
“甚至還會起到反效果。”
朱標嗯了一聲,低眉思索起來。
過了片刻,朱標抬起頭看向張天賜:“若是這輿論戰被人用於對付孤,孤又該如何自處?”
果然是一個血脈傳承的,這朱標和朱元璋想的一樣,那就是萬一有人用這招對付自己該怎麽辦。
不過麵對小朱,張天賜打算換一套說辭。
“殿下,古人已經給出了答案。正所謂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隻要殿下信仰堅定,有一個絕對不會放棄的目標,那便能無視甚至利用輿論的影響。”
朱標微微眯眼,看向張天賜:“張師,幾年前你曾說過,治理黃河水患,當以天地之力扭轉,也就是大壩加植樹。”
“當時孤問你,這植樹當如何是好,張師還記得自己怎麽說?”
張天賜點點頭,當時考慮事情確實衝動,現在迴想起來,讓商人幫朝廷種樹,這事怎麽想怎麽不靠譜。
後世那四十大盜集團,做了五年也才三四百萬畝,和防沙護林項目的十億畝比起來,那隻能評價一句:有比沒有好。
所以這種很難為個人創造極端財富的項目,隻能讓官方來做。
那些商賈參與進來,不過是為了用小利益,來分走國家綠化建設的大名聲。
“當時是微臣想的太過理所當然了,以為每個人都會和自己一樣,願意為了共同的利益放棄短期的眼前利益。”
“也忽略了這是一件從未有人做過的事,或許在他們眼裏,微臣的想法才是真正的異想天開吧。”
張天賜這番話既是說給朱標,也是說給此時的自己。
朱標聽到張天賜這麽說,這才放下心中的防備。
最近一年,張天賜表現的越來越執著於自己口中描繪的“工業化”,這讓朱標感到十分的擔心。
朱標不怕張天賜有二心,也不怕張天賜在某些國家層麵的理念上與自己相悖,唯獨就怕張天賜忘記了自己曾經的理念,過於沉迷於機械造物之中。
對於朱標來說,張天賜的身份和傳統的師傅不同,張天賜並沒有像是老師傅一樣,將自己會的本事一股腦全都傳授給朱標。
張天賜選擇的是,將自己會的本事全都羅列出來,你朱標願意學習哪個就學習哪個,從來不引導或者矯枉。
這也讓張天賜的身份,比起師傅這個名詞,更像是一個引路人。
告訴朱標麵前這一排排大山的後麵有什麽,又要如何走出大山,但是對於具體要翻越哪座山,或者選擇原地躺平,張天賜是從不幹預的。
“張師能如此自省,孤也深覺欣慰。”
“張師所言的以樹木和大壩限製黃河水沙,當時因為大明貧苦,自然沒辦法過多投入。”
“然而如今有了外源和海貿,大明經濟蒸蒸日上,若是黃河之地在出患難,隻怕會對大明整體的平穩,造成嚴重的打擊。”
“孤打算開始著手這件事,張師覺得此時算早還是合適?”
如果是三年前的張天賜,那一定會說越早越好。
那時的張天賜,無論是政治眼界還是思考問題和思維方式,都遠不如今天成熟。
不過,這件問題涉及到的不隻是大明的穩定,以及經濟情況,更是涉及到了黃河兩岸無數老百姓的生死存亡。
在人命麵前,尤其是這麽大基數的人命麵前,不論是什麽樣的經濟問題和政治問題,都不能為人命讓步。
“太子殿下,如果您問微臣,對黃河兩岸的治理有什麽樣的感悟,那微臣不同時期可能說出不同的答案。”
“但是如果太子殿下詢問微臣,何時應該治理黃河,那無論什麽時候,微臣有且隻有一個迴答,那就是現在!”
朱標歎笑一聲,對張天賜說道:“果然,張師無論怎麽變,那顆為了百姓拋棄一切的心,都不會變。”
說完,朱標讓千福拿出一遝名單,遞到張天賜手中:“張師,你看看這上麵哪些人適合治理黃河。”
張天賜低頭一看,隻見名單上簡單列出八個人的名字,以及這八人的職位和做過的事跡。
“你又不是……算了,什麽時候應該下場,你到時候再和咱說吧。”
“張天賜,希望你好自為之。”
說完朱元璋一甩衣袖,離開了禦書房。
張天賜站在原地,眼神中閃過一絲震驚和懷疑。
朱元璋剛剛說的話是什麽意思?他又在懷疑什麽?
不過以朱元璋的性格來看,他確實屬於那種心裏有了懷疑不會質問出來的性格。
朱元璋隻會選擇待自己查證之後,再去帶著答案質問對方。
思索半天張天賜也想不通,這朱元璋除了懷疑他的動機,還能懷疑什麽?
但是張天賜畢竟從沒做過有損大明百姓的事,正所謂身正不怕影子斜,不明白朱元璋在懷疑什麽,那索性就直接不想,老朱還能不分青紅皂白砍死他?
而且朱元璋本身的性格就是多疑,整天懷疑東懷疑西的,他感覺有什麽事不對,這事可太正常了。
想要不被朱元璋懷疑,那隻有死人才能辦到。
張天賜這時本打算迴科學院轉轉,卻被朱標的貼身太監千福攔住。
“張少傅,太子殿下有請。”
張天賜一挑眉頭,這朱元璋父子倆真不好伺候,老的找完小的找。
來到東宮,隻見朱標正拿著張天賜這幾日編寫的報紙在看。
在朱標麵前的桌麵上,還擺著其他商賈搞得地方報紙,也不知道朱標是從哪搞來的。
“太子殿下。”
“張師。”朱標起身,對張天賜一伸手:“張師入座。”
待張天賜入座,朱標笑嗬嗬的說道:“經過張師這麽一搞,孔家的名聲估計是要徹底被攆到泥裏了。”
“這是不是就是張師以前說過的輿論戰?”
張天賜接過千福倒的茶水,對著朱標點點頭:“確實,這就是輿論戰。”
“不過輿論戰不過是小道,針對某個個體可能很有用。但是針對一整個群體的話,輿論戰就沒什麽作用了。”
“甚至還會起到反效果。”
朱標嗯了一聲,低眉思索起來。
過了片刻,朱標抬起頭看向張天賜:“若是這輿論戰被人用於對付孤,孤又該如何自處?”
果然是一個血脈傳承的,這朱標和朱元璋想的一樣,那就是萬一有人用這招對付自己該怎麽辦。
不過麵對小朱,張天賜打算換一套說辭。
“殿下,古人已經給出了答案。正所謂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隻要殿下信仰堅定,有一個絕對不會放棄的目標,那便能無視甚至利用輿論的影響。”
朱標微微眯眼,看向張天賜:“張師,幾年前你曾說過,治理黃河水患,當以天地之力扭轉,也就是大壩加植樹。”
“當時孤問你,這植樹當如何是好,張師還記得自己怎麽說?”
張天賜點點頭,當時考慮事情確實衝動,現在迴想起來,讓商人幫朝廷種樹,這事怎麽想怎麽不靠譜。
後世那四十大盜集團,做了五年也才三四百萬畝,和防沙護林項目的十億畝比起來,那隻能評價一句:有比沒有好。
所以這種很難為個人創造極端財富的項目,隻能讓官方來做。
那些商賈參與進來,不過是為了用小利益,來分走國家綠化建設的大名聲。
“當時是微臣想的太過理所當然了,以為每個人都會和自己一樣,願意為了共同的利益放棄短期的眼前利益。”
“也忽略了這是一件從未有人做過的事,或許在他們眼裏,微臣的想法才是真正的異想天開吧。”
張天賜這番話既是說給朱標,也是說給此時的自己。
朱標聽到張天賜這麽說,這才放下心中的防備。
最近一年,張天賜表現的越來越執著於自己口中描繪的“工業化”,這讓朱標感到十分的擔心。
朱標不怕張天賜有二心,也不怕張天賜在某些國家層麵的理念上與自己相悖,唯獨就怕張天賜忘記了自己曾經的理念,過於沉迷於機械造物之中。
對於朱標來說,張天賜的身份和傳統的師傅不同,張天賜並沒有像是老師傅一樣,將自己會的本事一股腦全都傳授給朱標。
張天賜選擇的是,將自己會的本事全都羅列出來,你朱標願意學習哪個就學習哪個,從來不引導或者矯枉。
這也讓張天賜的身份,比起師傅這個名詞,更像是一個引路人。
告訴朱標麵前這一排排大山的後麵有什麽,又要如何走出大山,但是對於具體要翻越哪座山,或者選擇原地躺平,張天賜是從不幹預的。
“張師能如此自省,孤也深覺欣慰。”
“張師所言的以樹木和大壩限製黃河水沙,當時因為大明貧苦,自然沒辦法過多投入。”
“然而如今有了外源和海貿,大明經濟蒸蒸日上,若是黃河之地在出患難,隻怕會對大明整體的平穩,造成嚴重的打擊。”
“孤打算開始著手這件事,張師覺得此時算早還是合適?”
如果是三年前的張天賜,那一定會說越早越好。
那時的張天賜,無論是政治眼界還是思考問題和思維方式,都遠不如今天成熟。
不過,這件問題涉及到的不隻是大明的穩定,以及經濟情況,更是涉及到了黃河兩岸無數老百姓的生死存亡。
在人命麵前,尤其是這麽大基數的人命麵前,不論是什麽樣的經濟問題和政治問題,都不能為人命讓步。
“太子殿下,如果您問微臣,對黃河兩岸的治理有什麽樣的感悟,那微臣不同時期可能說出不同的答案。”
“但是如果太子殿下詢問微臣,何時應該治理黃河,那無論什麽時候,微臣有且隻有一個迴答,那就是現在!”
朱標歎笑一聲,對張天賜說道:“果然,張師無論怎麽變,那顆為了百姓拋棄一切的心,都不會變。”
說完,朱標讓千福拿出一遝名單,遞到張天賜手中:“張師,你看看這上麵哪些人適合治理黃河。”
張天賜低頭一看,隻見名單上簡單列出八個人的名字,以及這八人的職位和做過的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