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良、吳禎。大明最為傑出的水上將領之一,且為極少數兄弟二人皆有指揮海戰的天賦。


    “將大炮裝在船上倒是有,隻是每次都需要複位,主要目的也是為了打破船體。我不明白,固定在船體上是為了什麽?”吳良看著張天賜畫出的船炮,微微皺眉。


    “至於馬克沁固定在甲板上,倒是可以考慮考慮,以防備敵手登船。”


    張天賜嘿嘿一笑,叫助手帶來一個粗壯的壓縮彈簧:“火炮固定在船上,自然是為了增加射速和精度啊。我們改造了火炮的彈頭和激發藥,再用傳統的帶輪火炮太影響準度和射速,所以必須固定在船上。”


    “火炮下增加一塊阻礙塊,用這減震彈簧相連,便能在保證船艙安全的情況下,卸掉最多的力。”


    吳禎在一旁搖搖頭:“這看似合理,可是實際上火炮的力量還是要傳導到船體上,依舊不耐用。”


    張天賜點點頭,隨後讓助手又拿來了一個粗壯的拉伸彈簧:“可以製作滑軌,炮下鑄鉤,與拉伸彈簧連接,如此也能卸掉力氣。”


    吳良看了兩眼,突然問道:“兩者能不能都用上?”


    張天賜一臉無語,又讓助手韓玉成拿來一個小模型:“還以為能糊弄糊弄你們,沒想到二位卻有奇才啊。”


    吳良吳禎對視一眼,一起哈哈大笑兩聲,吳良說道:“原來張先生是在考驗我們,不愧是陛下眼中的大才,這份謹慎就值得咱們學習啊。”


    “這炮…咦?原來這彈簧不是外置,而且底部內設啊。等等,這炮下鋪設的,是鋼鐵?”


    吳禎微微皺眉:“如此沉重,不知又要占用多少吃水,如此一來,船上能載重的就更少了!”


    張天賜搖搖頭:“咱們這次不用普通的船,咱們這次用蒸汽來驅動船。”


    “陳友諒的船還是比較先進的。就是過於保守,咱們這次的船一半都使用鋼鐵!”


    “船隻內部使用鋼鐵梁和螺栓結構進行穩固,外部還是以木製加包鐵為主。拋棄原有的風帆結構,使用最新的蒸汽機來帶動螺旋槳,轉向不再需要人力和帆向,改為螺旋槳變向。”


    “為了保證能夠裝載足夠多的火炮、物資、士兵,首船要增加一倍長度,內部裝設特殊設備【陀螺儀】,這些陀螺儀由單獨的蒸汽輪組驅動,根據錯位結構,當左右搖晃時,陀螺儀則會向相反的方向偏移,以保證船隻的平穩。”


    “陛下為了此行,將三艘龍船都當做副船運到天津港去改造了。江陰候、靖海侯,這次朝廷可是下了血本。”


    “拿下佐渡和石見兩個區域,你好我好大家好,官員、商賈、朝廷、陛下一起富裕!”


    “任務如果失敗了,大家一起人頭落地,大明經濟崩潰,不僅各位的富裕留不住,背後的家族也要被掏空用來填補國庫。”


    “您二位是大明最有經驗,最優秀的水軍將領,如果此戰定了乾坤……那二位就是挽大明於貧瘠的英雄!”


    吳良吳禎對視一眼,對張天賜說道:“張先生放心,定不負陛下期望!”


    張天賜對於陸戰都不怎麽了解,更何況是海戰。


    說到底張天賜也隻能給二人說明利害關係,至於戰術層麵的問題,那就讓朱元璋和這兩名水軍奇才去操心吧。


    離開工部,便看到陶成道風風火火跑了過來。


    “成了!張天賜,我成了!”陶成道手舞足蹈,又氣喘籲籲的對張天賜說道:“飛天之機關,成了!”


    張天賜聞言瞳孔一縮,心中暗道,這陶成道竟如此有才?


    後世的萊特飛機真被他搞成了?


    緊忙跟著陶成道來到大明科學院的機械部。


    進門一看,卻並沒有看到什麽飛機。


    張天賜正疑惑呢,隻見陶成道指著一邊,一個傻大黑粗的,看起來像是克蘇魯風格的中世紀機械造物擺在那。


    “這…陶老,您若是累了便歇一歇,這一大坨廢鐵怎麽能算飛機呢?”


    陶成道快步跑到這一大坨機械身邊,不可置信的看著張天賜:“小兔崽子你什麽意思?以為我出幻覺了?”


    “飛機有什麽難的,不過是兩個翅膀,上弧下平,通過推力和氣壓差飛行而已。”


    “飛機真的難度是發動機啊!難不成你打算給飛機安裝個蒸汽機上天嗎?”


    “你看看,唉!你別躲!這真是發動機!”


    將打算跑路的張天賜拉了迴來,陶成道絮絮叨叨的開始解釋道:“這是我自己手搓的,冶鐵部效率太慢了,等他們把我要的模型打出來,都不知道猴年馬月了。”


    “所以我就自學了打鐵鍛模,你別看這發動機醜,你是你看這和你書中寫的一不一樣?”


    “你看,這是曲軸,這是氣門,這是活塞,這是連杆,這是不是和你書上寫的一模一樣!”


    張天賜看著這坨克蘇魯的造物,一邊艱難的跟著陶成道的解釋辨認著結構,一邊又和腦海中汽車發動機的模樣進行對比。


    有一說一,不得不說。


    這玩意樣子是怪了點、醜了點,但是身為汽車發動機的大部分部件,該有的都有。


    “這個……是高壓線圈結構?這是火花塞???”


    “你踏馬開掛了吧?”


    陶成道一臉的疑惑:“開什麽?開掛?什麽意思?”


    “這不是你書中寫的,火花塞點燃燃氣,燃氣推動活塞,驅動整個機械運轉嗎?”


    張天賜啊了一聲,看著這有嬰兒手臂粗細的火花塞,一時間驚訝的說不出話。


    “不是,火花塞內部的絕緣……”


    陶成道指了指一旁的鬆脂:“喏,鬆脂。”


    “我還怕鬆脂會融化,內外層還各加了一層陶瓷。”


    張天賜還是覺得不敢相信,又指著火花塞後麵的電線:“那你是怎麽操控火花塞點火的?”


    陶成道又指了指一個活塞連接的另一個機械結構:“喏,機械操控,這有一個單獨活塞,所有火花塞的通電信號都是通過機械連接的,這個單獨活塞每一次複位都會讓齒輪帶動通電裝置,進行一次點火。”


    聽完陶成道的解釋,張天賜站在一旁嘖嘖稱奇。


    陶成道這個發動機堪稱歪門邪道之典範。


    它既符合原始發動機的基礎結構,陶成道又對原始發動機添加了一部分現代發動機改良。


    這台原始又現代的發動機,他使用了最為原始的機械傳動結構,各種可以簡化掉的結構嚴重的浪費了這台機械的性能。


    然而陶成道卻又在上麵,增加了十九世紀末才出現的火花塞——車用高壓線圈——電池的結構。


    這台發動機的馬力甚至都達不到一匹,因為他浪費了一個活塞的位置,以這個時代的微雕技術,火花塞和高壓線圈注定難以小型化。


    但是正是這種堪稱鬼才一般的機械化改造,讓陶成道毫無意義的成為大明第一也是唯一的,邪典機械師。


    畢竟後世可從來沒想過,使用純機械結構驅動火花塞點火。


    從嬰兒手臂粗細的火花塞和高壓線圈中,張天賜不難看出陶成道對機械的熱愛以及……過分獨到的見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第一工業巨匠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江邊人暖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江邊人暖並收藏大明第一工業巨匠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