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是有幾個。”


    王安石知道趙興這是想初步了解一下,等到殿試的時候留意留意。


    科舉及第的士子,也被稱之為天子門生,而這個稱唿的來源,正是源自於殿試。


    殿試是由皇帝現場出題,考生們答題也不會像會試時有那麽長的時間思考。


    即便能夠參加殿試的士子,都是通過會試選拔,人數隻有幾百人。


    但是皇帝也沒有那個時間把所有學子的答卷都看一遍。


    正常殿試的考卷一樣的臣子批閱的,隻是批閱的的人變成了朝中相公。


    朝中相公批閱後,會定下一二三甲的名單,交由皇帝過目。


    皇帝拿到名單後,會一甲的試卷,二甲隻會隨機抽一些看看。


    不過這也不是絕對,有的時候皇帝甚至看都不會看。


    除此外就是會試主考官推薦的人,皇帝可能會看看答卷。


    皇帝看不看,看似好像影響不大,實則對於士子來說影響非常大。


    若是能給皇帝留下比較深的印象,不僅能授更好的官職,以後在升遷上也有很大的好處。


    畢竟天下官員那麽多,皇帝連參加早朝的百官都認不全,能夠留下印象,好處可想而知。


    王安石把自己有印象的士子告訴了趙興,趙興便讓他退下了。


    “三水,把王學士剛剛說的那幾個人的答卷調過來。”趙興吩咐道。


    朝中的官員大多都是老油條了,屬於既得利益者。


    除了少部分出淤泥而不染的,大部分對於影響他們利益的決策都是持反對態度。


    趙興登基後之所以一直不大動幹戈,一來是因為遼夏都在打仗,大宋想在其中占到便宜,內部就需要穩。


    其次自己登基不久,也需要穩定。


    但是還有一個因素,就是沒有足夠的人可以用。


    就算他把一部分人換掉,自己也沒有心腹接替這些位置。


    對於一個掌權者來說,心腹、爪牙、耳目這三者非常重要。


    殷漢章屬於耳目,嚴寬就屬於他培養的爪牙。


    唯獨心腹很難辦。


    趙興倒是也有些心腹,像盛長柏和齊衡,包括後來的蘇軾兄弟和王韶。


    但是這些人太年輕了,進入官場也不久,缺乏曆練。


    如今盛長柏和齊衡還跟著海學士和餘相公身邊學習,蘇家兄弟也被他安排去地方上任職了。


    等他們位列朝堂,哪怕他破格提拔,也得用個幾年時間,才能讓他們到朝中擔任一些要職。


    而且人數也太少了,他也想從這次科舉中挖掘幾個可用的人才慢慢培養。


    王韶那邊若是進展快,立下功勞倒是能入朝為官了。


    沒辦法,這也是文官和武官升職速度的區別。


    武將隻要立了功升個幾級都很正常,文臣則不行。


    哪怕有政績,升官也得一步一步來,不好跨度太大。


    王韶雖然擔任的是文臣,但是立的可是軍功,而且占領河湟,也算開疆拓土,更是大功一件。


    雖說河湟貧瘠,但是大宋自從一統後,一直在丟失城池,還從未開疆拓土。


    占領河湟的功勞就更尤為突出了。


    到時候自己讓王韶入朝,擔任個四品官員,也沒人會反對。


    三水和快便把王安石說的幾人的答卷調了過來,交給了趙興。


    趙興沒有去看經義詩賦那些,直接看了各自的文章。


    不得不說,王安石推薦的幾人確實有過人之處。其中最讓趙興看重的則是文炎敬和一個叫魏野的文章。


    文炎敬這個人怎麽說呢,單從劇中他勾搭如蘭來看,心思肯定是不純的。


    以後世的眼光來看,很多人會覺得兩人是兩情相悅。


    但是以古代的禮教,文炎敬又是個讀書人,卻和人家一個姑娘私下接觸,並產生感情,很顯然是違反道德的。


    不要說什麽古代思想封建,大環境就是如此,封建也得按照封建的思想來。


    這就好比後世自由戀愛,突然聽到有盲婚啞嫁的事件,大多數人第一個念頭都會覺得不可思議是一個道理。


    古代婚姻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倒也不是說不能一見鍾情。


    但若是喜歡,應該托人上門提親,而不是私底下接觸。


    文炎敬哪怕覺得自己身份低微配不上如蘭,想金榜題名後,再去盛家提親,也不該和如蘭多做接觸。


    畢竟盛家要是不同意,他的行為就敗壞了如蘭的名聲。


    不過對於趙興來說,德行他其實並不是特別看重。


    曆史上的那些能臣,其實仔細扒一扒,許多私德方麵其實多少都有些問題。


    趙興其實一直信奉時勢造就英雄。


    明君時期不是沒有奸臣,而是沒有奸臣生存的土壤。


    忠臣不一定聰明,但是能夠成為奸臣的一定不蠢。


    他們知道在什麽時候,如何表現才是對自己最有利的。


    皇帝賢明,他們隻有做出政績,才能得到更大的權利和地位。


    但是碰到昏君,他們同樣也會去迎合皇帝的心思。


    有的人碰上明君成為能臣名留青史,但若是碰到的是昏君,未必不會成為昏君。


    這句話和三國中形容曹操那句話有些類似,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若是沒有天下大亂,君主賢明,曹操必然能夠成為一代賢臣。


    文炎敬品行如何不重要,隻要他聰明就行。


    他知道趙興需要什麽樣的臣子,就會做一個什麽樣的臣子。


    趙興記得文炎敬最後好像成為相公了,以文炎敬的出身,能夠做到這一步,本身就證明了其能力。


    “讓人查查這個魏野的身份。”趙興說道。


    文炎敬或許因為出身的原因,文章的切入點是關於地方上的一些法治缺陷。


    而魏野文章的切入點則是加強對地方官員的監督和巡查。


    曆朝曆代,朝廷都設有監察地方的機構。


    大宋監察地方的官員是由朝廷派人常駐的,而巡查官員則是由禦史台下屬的察院的官員負責的。


    察院也是禦史台官員最多的一個部門,專職負責不定期的下地方巡查。


    這樣就存在一個很大的弊端,地方監察機構駐紮地方,時間久了很容易和地方官員同流合汙。


    而禦史台雖然會不定期的派出巡查官員,但隻要有些關係的都能提前得知消息。


    除此外,皇帝也會不定期的派出巡查使,也就是俗稱的欽差去地方巡查。


    但是這個製度並不是規定,皇帝派人不派人下去巡查,全看心情。


    而魏野的文章就是建議皇帝把巡查製度定為常製。


    並列舉了這麽做的好處。


    除此外,文章中還提了很多監督官員的措施,讓趙興都感覺受益良多。


    文炎敬屬於已知的人才,而這個魏野則屬於未知的,自然更讓趙興看重。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知否:我是皇太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冰霜戀舞曲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冰霜戀舞曲並收藏知否:我是皇太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