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碩走下台以後就坐了迴去,艾薩德-裏斯的研究議題到此結束。


    不少學者都是心情複雜。


    他們都覺得‘未知現象是cp破壞’是個大命題,以此為基礎展開做了一些思考和研究,結果到現在都成了無用功,因為裏斯的研究被證明是沒意義的。


    在心情鬱悶的同時,也怒罵起了艾薩德-裏斯,“假命題的研究,竟然還投稿在了《科學》雜誌!”


    “《科學-物理》還給發表了?”


    “國外有名氣的學者、有名氣的期刊也不能相信啊!”


    “一個物理新發現,國外的學者發文更容易,也沒有辦法……”


    同等程度的研究,因為有影響力的期刊都是國外的,國內的學者發文要求就比較高。


    一方麵是語言問題,另一方麵也是評審差異。


    當給同樣的期刊投稿,一些有影響力的國外學者,隻要進行投稿,內容沒有太大問題就會給通過,對國內的評審可能會更加嚴格。


    語言,也是大問題。


    如果是投中文期刊,語言根本就不是問題,把研究的內容寫出來就可以投稿了。


    英文,畢竟不是常用語言。


    即便是數學論文,論文中的一些表述、解析,還是需要仔細斟酌修改。


    當出現一個全新的物理內容時,有很多物理方向的學者會進行研究,研究都是同樣的起點,但因為論文、評審、投稿等綜合問題,就導致短期內國內學者發文數量較少。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是,國內純理論物理方向學者的人數相對少一些。


    這是一個很小眾的領域。


    在張碩否定了艾薩德-裏斯的研究以後,會議留出了一段時間的討論休息,之後就開始邀請參會學者上台做研究報告。


    這是討論會,不是學術會議,報告並不會給予評審,隻是上台說一下自己的想法就可以。


    即便如此,還是有很多人做了準備,比如針對自己的想法做一些數學的基礎研究。


    針對高能所計算中心發布的偏差分析數據,很多人還是有想法的,而且是不同領域方向的想法。


    比如,弦理論。


    比如,粒子標準模型領域的解析。


    其他也有新奇的想法。


    有個首都科技大學的年輕副教授劉明昆,就以張碩塑造的基礎力關係模型為基礎,對於計算中心發布的數據進行解析,以數學方式闡述了‘力場混亂’現象。


    “張碩教授塑造的基礎力關係模型,可研究的方向非常多,我是以基礎框架為模板進行數據的填充,發現其是有一定關聯的。”


    “模擬偏差,很可能是基礎力中找到了共通性,換句話說……”


    劉明昆是以基礎力關係模型為基礎進行的研究,進行一定的分析以後,發現了數學上的一些相關性。


    這個角度進行研究,肯定會和基礎力產生關聯。


    張碩非常感興趣的聽著,劉明昆說了一些新穎的東西,也是他沒有想到的內容。


    每個人的思維都是不一樣的。


    張碩已經發現自己在研究方麵的缺點,尤其是源點論相關的研究,前世大量相關的知識記憶充實在腦海,也就限製了在某些方向的想法,需要拓展新穎的內容就很不容易。


    這其實是對單領域創造力的限製。


    當單領域的知識有很多,涉及到方方麵麵,有些內容思考一下,就出現了一大堆相關的知識,思維就會受到知識體係的限製。


    其他人可沒有這些知識,他們就需要從其他方向進行思考,就會出現一些新穎的想法。


    當然,兩者也沒有什麽好和不好。


    有些角度張碩也能夠想到,但他不會去那麽做,因為他有更簡單直接的方法,但其他人的想法也能給他帶來很大的幫助。


    比如,研究進度有增長。


    劉明昆的一個報告讓‘電磁力和引力的理論關聯’進度增加了近1.3%,說明其內容的創新思路確實對於研究理論研究有幫助。


    ‘電磁力和引力的理論關聯’也是a級難度研究,每一個進度需要‘30’點科研幣,進度能增加1%以上,已經是相當高了。


    ……


    上午的後續時間,都是在一個個學者上台做報告中結束了。


    物理中心舉辦的討論會很自由,並不是一直讓學者上去做報告,下午還安排了兩個小時的自由時間,學者們或者可以休息,或者可以到小的會議室、其他房間,去分別做學術交流。


    等到了三點的時候,眾人也重新迴到大會議室,感興趣的人可以繼續聽報告,不感興趣的也可以繼續討論。


    討論會不會去審核報告,發言就很隨意了。


    張碩一直和嚴明、楊海峰等幾人坐在一起,他聽了幾個人對於高能所計算中心發表的數據的看法。


    嚴明是弦理論方向的學者,他的研究總是和那些晦澀的數學分不開。


    楊海峰則是傾向於以粒子標準模型、量子物理的方向去做解析,他希望能夠把未知物理現象歸在粒子標準模型中,或者說,擴大粒子標準模型的覆蓋範圍。


    粒子標準模型,並不是一種理論,而是一個非常大的微觀框架,涵蓋的範圍非常廣,楊-米爾斯方程也是粒子標準模型的基礎理論。


    從這個角度去做分析,就是希望以現有的理論找到模擬偏差的原因。


    這種研究當然很難有結果,但其中的數學內容還是很有意思的。


    在不斷的交流中,張碩一直沒有開口,他隻是聽著其他人的看法,或者是做個點評,或者是針對研究方向說一下自己的看法,等等。


    下午三點半,沒有學者再主動上台做報告了。


    嚴明頓時問向張碩,“張碩教授,你要不要上去說幾句?你的基礎力關係模型得到了威騰先生的肯定,這個新的理論方向還支持了cp組的實驗,你應該對模擬偏差數據問題也有研究吧。”


    張碩輕輕點了點頭,他左右掃了一眼,發現確實沒有能再上台了,幹脆道,“行吧,本來我想明天再發表自己的研究,那就現在吧。”


    他說完拿出了一些資料,隨後朝著台上走去。


    當看到張碩走向台上的時候,會場頓時變得安靜了一些。


    很多人對張碩的看法都很期待。


    高能所計算中心的粒子對撞實驗偏差分析算法就是張碩的研究,他所塑造的基礎力關係模型又支持了cp組的實驗,才發現了粒子運動偏差的現象。


    有些人猜測道,“張碩教授的研究應該和基礎的關係模型有關吧?”


    “他的研究支持了cp組的實驗,應該是cp組實驗方向的理論研究來關聯計算中心的數據吧?”


    “這需要假設兩個現象是一致的?”


    “這個假設應該沒問題吧?”


    很多人都認為張碩會以cp組的實驗方向為開端,再去關聯高能所計算中心發布的數據。


    這會是值得一聽的內容。


    張碩很輕鬆的走到台上,隨後在黑板上寫了幾個字,頓時讓會場沸騰起來——


    能量和力場規範理論。


    “能量與力場規範理論?這個標題看起來好大……”


    “這應該不是個小研究吧?”


    “感覺像是一個全新的龐大的理論的開端,但是應該不會吧,這樣的會議上……而且計算中心的數據還沒有發布太久……”


    張碩轉過身,輕鬆的開口道,“這是我最新的研究,本來是想明天發布的,但是剛才沒有人上台,我就幹脆上來了。”


    會場重新安靜下來。


    張碩繼續道,“能量和力場規範理論,是以計算中心發布的數據為基礎,繼續構建‘基礎力關係模型’的理論。”


    “源點論,大家應該聽過這個名字,我一直希望能對於理論做進一步完善,最好是有底層的基礎支持。”


    “計算中心發布的時候就幫到了我,我在數據基礎上做了研究,並找到了能量與力場的規範關係。”


    這一句發言,再次讓全場議論起來。


    張碩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的論文以及愛德華-威騰的點評,讓很多人都知道了‘基礎力關係模型’,也就是‘源點論框架’。


    現在他說希望能給理論找一個基礎支持,然後利用計算中心的數據做研究,找到了能量和力場的關聯?


    這實在太驚人了吧!


    張碩說完了基礎以後,並沒有多做解釋,而是開始了數學論證。


    論證是從計算中心發布的數據分析開始,關鍵的參數包括偏差度、能量損耗以及各類型的檢測信號,數據做統計後做了一個圖表,然後轉化為函數分析。


    這就是從統計被進入數學的關鍵。


    即便隻是在台下聽著,甚至是有一些聽不懂,也能看出張碩所塑造的是一個龐大的體係。


    那些能聽懂的人就一直沉默不言,他們根本沒有時間說什麽,就隻是投入的去理解,唯恐晃一下神兒就再也聽不明白。


    同時,他們發現邏輯推導非常嚴密,一些解析也非常的精妙。


    但是最終的目的是什麽呢?


    嚴明腦子裏有疑惑,楊海峰也有,其他專業從事理論物理研究的學者都有。


    這些推導似乎是塑造了一個全新的數學構架,但就隻是繼續豐富基礎的關係模型構架嗎?


    應該不是的。


    張碩最開始可是寫了標題——能量和力場規範理論,一聽就知道是一個嚴謹的理論體係。


    “難道是規範能量和力場的關係?”


    “能量和力場能有什麽關係?兩者也能夠互通嗎?這是不可能的吧。”


    “這違反了能量守恆定律。”


    “還是說在能量環境的情況下,實現力場的轉化?以計算中心的數據為基礎……”


    有些人繼續思考著,晃個神繼續認真聽,就發現有些跟不上節奏了。


    張碩繼續講解著。


    他盡量把語速放慢,難理解的地方這會非常認真的講解,但也知道不可能讓所有人聽得懂。


    在場的學者們,很多並不是專業研究理論物理,他們要跟上複雜的理論思路是很困難的,所謂跨行如隔山,實驗物理和理論物理的差別還是很大的,即便隻是不同的理論,數學基礎內容也不同。


    利普洛斯-帕米爾方程的塑造過程,牽扯到粒子對撞實驗的方方麵麵,需要對實驗本身有研究,又需要對理論物理有研究,理解的難度還是很高的。


    張碩一講就是一個小時。


    研究內容其實並不多,資料也隻有十幾頁,但因為每一部分涉及的數學都很複雜,邏輯轉換關係也很晦澀,而最難理解的反倒是設定和分析。


    設定和分析是理論的基礎,必須要接受這些設定和分析,才能夠接受理論本身。


    再講了一個小時以後,張碩休息了十五分鍾,隨後就又上台繼續講解。


    在講解的過程中,會場一直非常安靜,能聽懂的都認真聽了,即便是聽不懂也認真看。


    很多人有種感覺。


    這一刻的意義可能非常重大,因為一個全新的、嚴謹的理論就要出現了。


    這個理論還是對於計算中心發布數據的解析,也是對於未知現象的解釋。


    具體是什麽呢?


    那些聽不懂的人都在等待最後的結果。


    他們沒有等太長時間。


    張碩在重新上台以後,隻講了十五分鍾就構造出了一個方程組,方程組中的每一個參數和粒子對撞實驗直接相關,並用特殊的參數描述了‘混亂力場’,也可以理解為‘基礎力的集合’。


    然後,關係很明顯了。


    張碩寫完了全部的方程組以後,重新麵向台下認真說道,“這是研究結果,能量和力場規範方程,描述了粒子對撞實驗中能量損耗、偏差度以及其他參數,與混亂力場之間的關係。”


    “其中有兩個參數調整方程,而中間這一行是最核心的。”


    “我暫且稱之為,能量力場規範方程。”


    張碩說完微笑看著台下。


    會場安靜了幾秒鍾,隨後陷入了沸騰中,“能量力場規範方程?果然和我想的一樣。”


    “這應該不隻是理論了吧?是直接研究出了粒子對狀實驗未知現象與實驗參數的關係!”


    “通過這個方程能做計算嗎?”


    “經過驗證了嗎?張碩教授就不怕計算出現錯誤嗎?如果計算結果和實驗不符,研究就會沒有任何意義。”


    “有沒有一種可能,已經驗證很多次了?”


    “如果所有的粒子對撞實驗,都符合方程的規範……那絕對是一項非常了不起,非常非常偉大的研究!”


    “對,非常非常偉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科研從博士生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不吃小南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不吃小南瓜並收藏科研從博士生開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