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這,沙羅也被帶動著思考起來。
的確,這一點很奇怪。
外麵的世界,隨著時間流逝慢慢向著一本書裏的世界靠攏,給人一種非常違和的感覺,就像變得和書中世界一樣,是既定的宿命。
但研究超凡的學者都公認一個事實,那就是未來並不是確定的,從凡人的角度思考,可能的確有既定的未來,但在神的視角內並不是。
“如此完美精準的預言,書裏的世界除了沒有超凡力量的影響,完全和現實一致,連林中馬都不可能做到吧。”愛德華說道。
林中馬,掌管發展可能性的神明,洞悉事物發展的無限可能性與規律,所有占卜師、預言家都歸於祂的注視之下。
雖然說林中馬也不能做到,好像是在貶低林中馬,但沙羅知道愛德華並不是那個意思,神明也有不能絕對達成的事。
正如守秘的殘月因為傳秘人而無法完全保守秘密,林中馬也因為其他神明處於各自欲望的幹涉,讓未來多出了超出祂洞悉範圍的可能性。
“所以你覺得這是怎麽迴事?”沙羅問道。
愛德華:“這個答案最後告訴你,我現在和你說迴夏守,我剛才說了,書中根本沒直接出現夏守的名字,所以我換了一個方向調查,我去查了那些曾經持有書的人。
擁有過這本書的人很多,但調查他們的生平事跡阻礙很大。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最後我還是找到一些值得關注的特例。
有幾個藏書者,在獲得這本書不久後就失蹤了,其中有少數幾人,留下了讀書筆記。
他們顯然不是普通的收藏家,普通收藏家不會對一本充斥未知名詞,根本看不懂的書,研究如此之深。
而他們的讀後感裏,有不少人,都提到了一個連環殺人魔!
而且非常詭異的是,這些讀者對殺人魔的關注程度,從年代由遠到近,慢慢變得重視,最早的那些讀者甚至根本沒提到什麽殺人魔,而中世紀末期的藏書家,已經在讀後感裏提到那個連環殺人魔了。
等到近現代,《群星》的讀者對這個殺人魔的興趣變得更加濃鬱,讀後感中有關殺人魔的篇幅占比更多!
但我看過的兩本書裏,根本沒有一個字提到什麽連環殺人犯,從頭到尾都沒有,而這兩本書以前的藏家,卻的的確確寫到了。”
沙羅:“這是怎麽迴事?”
見沙羅逐漸升起興趣,愛德華接著說道:“而且有兩個甚至還寫了那個殺人犯的殺人人數,一個是二十,一個是三十一。
這個書中不存在的殺人犯到底哪去了?為什麽同一本書裏,殺人魔的犯罪數量差別會這麽大?
結合那篇讀後感的上下語境,我覺得他們並不是指書中兩個不同時間點的劇情情節,而是指殺人魔的最高殺人數。
最高殺人數會變化……如果這真的是預言書,你覺得什麽樣的預言書會變來變去?變來變去的預言書還算預言書嗎?
另外,還有兩個最特殊的藏書人,那兩人沒有失蹤,但是死了,那兩人都是至少四級的超凡者,但他們死的時候並未發生異常性擴散。”
在沙羅蒙著眼的黑布後,盲掉的雙眼不自覺地睜大,仿佛已經猜到愛德華即將要說的話。
“有人進到書裏被殺死,這不足為奇,但人還在書外死了是怎麽迴事?”愛德華暗示著問道。
沙羅:“也有可能是巧合。”“巧合當然可能,但不把他當做巧合,才能繼續往下推理,隻要默認這個假設,那這個想法就能解釋全部疑點。
在探索異常時,很多能人都會製造分身來,代替自己進入風險巨大的地方展開冒險,分身受傷被毀,並不會影響到本體。
我覺得,那兩人說不定就是這樣做的,隻不過他們低估了那個殺人魔的力量,一個身處沒有超凡力量的世界,卻有能在書外的超凡世界生效力量的角色!”
沙羅忍不住打斷了愛德華的狂想:“不對吧,如果是創造一個分身進入書裏,那個分身即使被殺死,又怎麽可能影響到創作者本身呢?
書中的世界,又沒有超凡力量!這我是知道的!”
“但這樣一來,就能解釋為什麽那個連環殺人魔,為什麽在越早的年代,越不受關注了,因為在最開始,書中的那個殺人魔根本不殺人,他殺的,都是不屬於書中世界的人。
隨著時間推移,那一套書在不同的人之間不斷流轉,越來越多的人進到書裏,被殺人魔殺死,所以書的內容也逐步發生變化。
從最初沒有謀殺案,到出現一個普通的,不值得在主線中提起的謀殺案,再到小有名氣的小規模連環謀殺,最後再變成驚天大案。
兇手的謀殺是徹底的。
或許那個世界並不是沒有超凡的成分,而是那個世界的超能力者隻有一個人,而那個人的超凡能力,隻會在外麵的世界發生影響。”
沙羅不吭聲了,她覺得這結論太離譜了,但現在如果否認愛德華的猜想,那就是在說,那兩個死在書外的藏書者是兩個白癡,連怎麽安全探查都做不好。
但如果承認愛德華的猜想,那個殺人魔的能力,就是強大到不可思議,令人匪夷所思。
這就好比,身為作家的你,以自己為原型寫了一個角色,但這個角色並不是你,隻是代入了你的思想。
他在故事中,和其他角色一樣,遇到各種各樣的情節,而你則以自己的想法做出決策,讓他展開行動,影響故事的發展。
然後……這個原型角色在某一章節,被另外一個故事角色給殺死了,於是你在書中的冒險結束了。
正常情況是,這就到此為止,書外的你依舊寫著這個故事,隻是以你為原型的角色落幕了,不會在後續出現。
而作家是不會受到任何影響的,因為他們中間隔著敘事層,作家是完全淩駕於書中角色的存在,他和書中角色是不平等的,能以上帝視角,看到整個故事,看到角色的過去、現在、未來。
角色的生命立足於故事本身,他們的世界就是故事,而作家的生命立足於書外的世界。
本該是這樣……
但若是套用愛德華的猜想,那麽作家在自己原型角色被殺死的那一刻,也隨之死亡了。
沙羅覺得自己可能是誤解了愛德華的意思,如果是剛才那種想法,意思是不是,如果具名者捏造了一個人間體來到現世,若是被那個殺人犯殺死。
那麽,在根源海神國的具名者本尊,也會直接死亡?
(本章完)
的確,這一點很奇怪。
外麵的世界,隨著時間流逝慢慢向著一本書裏的世界靠攏,給人一種非常違和的感覺,就像變得和書中世界一樣,是既定的宿命。
但研究超凡的學者都公認一個事實,那就是未來並不是確定的,從凡人的角度思考,可能的確有既定的未來,但在神的視角內並不是。
“如此完美精準的預言,書裏的世界除了沒有超凡力量的影響,完全和現實一致,連林中馬都不可能做到吧。”愛德華說道。
林中馬,掌管發展可能性的神明,洞悉事物發展的無限可能性與規律,所有占卜師、預言家都歸於祂的注視之下。
雖然說林中馬也不能做到,好像是在貶低林中馬,但沙羅知道愛德華並不是那個意思,神明也有不能絕對達成的事。
正如守秘的殘月因為傳秘人而無法完全保守秘密,林中馬也因為其他神明處於各自欲望的幹涉,讓未來多出了超出祂洞悉範圍的可能性。
“所以你覺得這是怎麽迴事?”沙羅問道。
愛德華:“這個答案最後告訴你,我現在和你說迴夏守,我剛才說了,書中根本沒直接出現夏守的名字,所以我換了一個方向調查,我去查了那些曾經持有書的人。
擁有過這本書的人很多,但調查他們的生平事跡阻礙很大。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最後我還是找到一些值得關注的特例。
有幾個藏書者,在獲得這本書不久後就失蹤了,其中有少數幾人,留下了讀書筆記。
他們顯然不是普通的收藏家,普通收藏家不會對一本充斥未知名詞,根本看不懂的書,研究如此之深。
而他們的讀後感裏,有不少人,都提到了一個連環殺人魔!
而且非常詭異的是,這些讀者對殺人魔的關注程度,從年代由遠到近,慢慢變得重視,最早的那些讀者甚至根本沒提到什麽殺人魔,而中世紀末期的藏書家,已經在讀後感裏提到那個連環殺人魔了。
等到近現代,《群星》的讀者對這個殺人魔的興趣變得更加濃鬱,讀後感中有關殺人魔的篇幅占比更多!
但我看過的兩本書裏,根本沒有一個字提到什麽連環殺人犯,從頭到尾都沒有,而這兩本書以前的藏家,卻的的確確寫到了。”
沙羅:“這是怎麽迴事?”
見沙羅逐漸升起興趣,愛德華接著說道:“而且有兩個甚至還寫了那個殺人犯的殺人人數,一個是二十,一個是三十一。
這個書中不存在的殺人犯到底哪去了?為什麽同一本書裏,殺人魔的犯罪數量差別會這麽大?
結合那篇讀後感的上下語境,我覺得他們並不是指書中兩個不同時間點的劇情情節,而是指殺人魔的最高殺人數。
最高殺人數會變化……如果這真的是預言書,你覺得什麽樣的預言書會變來變去?變來變去的預言書還算預言書嗎?
另外,還有兩個最特殊的藏書人,那兩人沒有失蹤,但是死了,那兩人都是至少四級的超凡者,但他們死的時候並未發生異常性擴散。”
在沙羅蒙著眼的黑布後,盲掉的雙眼不自覺地睜大,仿佛已經猜到愛德華即將要說的話。
“有人進到書裏被殺死,這不足為奇,但人還在書外死了是怎麽迴事?”愛德華暗示著問道。
沙羅:“也有可能是巧合。”“巧合當然可能,但不把他當做巧合,才能繼續往下推理,隻要默認這個假設,那這個想法就能解釋全部疑點。
在探索異常時,很多能人都會製造分身來,代替自己進入風險巨大的地方展開冒險,分身受傷被毀,並不會影響到本體。
我覺得,那兩人說不定就是這樣做的,隻不過他們低估了那個殺人魔的力量,一個身處沒有超凡力量的世界,卻有能在書外的超凡世界生效力量的角色!”
沙羅忍不住打斷了愛德華的狂想:“不對吧,如果是創造一個分身進入書裏,那個分身即使被殺死,又怎麽可能影響到創作者本身呢?
書中的世界,又沒有超凡力量!這我是知道的!”
“但這樣一來,就能解釋為什麽那個連環殺人魔,為什麽在越早的年代,越不受關注了,因為在最開始,書中的那個殺人魔根本不殺人,他殺的,都是不屬於書中世界的人。
隨著時間推移,那一套書在不同的人之間不斷流轉,越來越多的人進到書裏,被殺人魔殺死,所以書的內容也逐步發生變化。
從最初沒有謀殺案,到出現一個普通的,不值得在主線中提起的謀殺案,再到小有名氣的小規模連環謀殺,最後再變成驚天大案。
兇手的謀殺是徹底的。
或許那個世界並不是沒有超凡的成分,而是那個世界的超能力者隻有一個人,而那個人的超凡能力,隻會在外麵的世界發生影響。”
沙羅不吭聲了,她覺得這結論太離譜了,但現在如果否認愛德華的猜想,那就是在說,那兩個死在書外的藏書者是兩個白癡,連怎麽安全探查都做不好。
但如果承認愛德華的猜想,那個殺人魔的能力,就是強大到不可思議,令人匪夷所思。
這就好比,身為作家的你,以自己為原型寫了一個角色,但這個角色並不是你,隻是代入了你的思想。
他在故事中,和其他角色一樣,遇到各種各樣的情節,而你則以自己的想法做出決策,讓他展開行動,影響故事的發展。
然後……這個原型角色在某一章節,被另外一個故事角色給殺死了,於是你在書中的冒險結束了。
正常情況是,這就到此為止,書外的你依舊寫著這個故事,隻是以你為原型的角色落幕了,不會在後續出現。
而作家是不會受到任何影響的,因為他們中間隔著敘事層,作家是完全淩駕於書中角色的存在,他和書中角色是不平等的,能以上帝視角,看到整個故事,看到角色的過去、現在、未來。
角色的生命立足於故事本身,他們的世界就是故事,而作家的生命立足於書外的世界。
本該是這樣……
但若是套用愛德華的猜想,那麽作家在自己原型角色被殺死的那一刻,也隨之死亡了。
沙羅覺得自己可能是誤解了愛德華的意思,如果是剛才那種想法,意思是不是,如果具名者捏造了一個人間體來到現世,若是被那個殺人犯殺死。
那麽,在根源海神國的具名者本尊,也會直接死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