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縣的縣衙的格局,是和別處相同的。
正大門牌匾高懸,左右兩側立著兩個大鼓,右邊那個叫“堂鼓”,是衙門自用的廣播係統。
早晨晚上捶它,那是通知縣政府工作人員該上下班打卡了。
有公審案子的時候捶它,那是告訴閑出屁來的刁民過來看熱鬧了。
這叫做升堂鼓。
審案結束時捶它,那就是諸位從小到大麵對喜歡的異性而練得非常擅長的樂器——打退堂鼓。
有時候老百姓要報官告狀,可縣令可能在後堂跟各位領導討論工作,又可能在跟縣長夫人匯報工作,這個時候,民眾便可以自行擊鼓。
但此中的含義,並不是“青天大老爺我冤枉啊”,而是“狗官快來出上這個逼班”。
至於說,有沒有電視劇中那種用來鳴冤的登聞鼓……這世界是有的!
就在堂鼓的另一側!
號稱“一響鼓時,合縣震動”、“二響鼓時,州郡聞之”、“三響鼓時,上達天聽”,是為登聞。
但凡鼓聲響起,本縣必將記檔上報,州郡也會派專門官員下來核實,而且所有審理和處置情況都要匯總上報中樞,由朝廷親自審核查閱,在此過程中,凡有阻攔、敷衍、弄虛、作假和威嚇者,一律重罪論處。
圍繞著登聞鼓所設立的法律機製極為完善,執行起來也效果不錯,從客觀上確保了社會正義的伸張和上級對下級司法機關的督查……
但其中有一個小小的細節問題。
——登聞鼓的鼓槌重四百八十斤。
這就誕生了本朝的一個著名冷笑話……朝廷下令各州府郡縣削減登聞鼓槌的重量,會被武林士人們視為德政。
出身百花穀的李某就是這個笑話的實際發明者。
但正如科目三的發明者當初也想不到這玩意兒能火到國外,他也想不到這冷笑話能傳播開來,甚至外銷到國外,被北寧蠻子拿來嘲諷南朝體製。
不過他對此倒是毫不擔心。
——因為他遞出去的刀子實在是太多辣!
此刻,百花穀李某從衙前廣場處走來,目光在登聞鼓上一掃而過,落在西側院牆旁的亭上,亭上掛著“旌善申明”的匾額,亭中有鐵石鑄造的碑板,一分為二,刷著紅黑兩色漆,分別貼著一些文字。
紅色部分的最新文字是“百花穀李白龍公子惠賜紋銀四十兩,五月官戲添增四本三折”。
下一行是“隆盛和武館十二位高徒四月廿五日救耕牛於北桑鄉壕壑,活一戶生計,善莫大焉”。
再後麵是“鐵線門響應縣尊號召,協助南桑鄉農戶采桑收繭”。
這便是旌善了。
後麵還有個長的,是三月的大熱搜。
乃是“朱家莊朱五郎之母野外遇蛇,朱五郎負母狂奔二十餘裏至縣,手足酸軟,兀自爬行,乞求路人相救。靈禦派憐其孝,解毒相救,縣尊感其孝,賜銀賜藥,遣車送還。縣令曰,聖天子以孝治天下,黎民以孝事師親”。
這就不是旌善了,是縣令要寫進政府工作報告的政績。
黑色部分也貼著文字,對應“申明”,基本就是藍底微博,乃是對違法犯罪行為的通報。
內容基本都是“叼毛因作奸犯科,被鐵拳狠狠地懲罰,你們也要老實老實滴,不然也死啦死啦滴”諸如此類的玩意兒。
東邊院牆旁也有個亭子,亭子上寫著“敬聖演武”四字。
這亭中的內容乃是武者專享版塊,貼著武林大事、武者優待政策調整、各府軍衛監征兵通知、縣衙外包任務招募和本縣武者晉升公告等消息。
有三個身穿貼身短打的少年站在亭前,勾肩搭背,抻著脖子,正吃力辨認著告示上的文字,想象和向往著那個他們從未涉足過的江湖。
李白龍收迴目光,走入縣衙大門。
臨縣縣衙五進,占地廣闊方正,四平八穩,走入大門就是第一進,大路兩側有四處院落建築,分別是招待所、機關食堂、監獄和三班衙役值班室。
沿著大路直走,便是儀門,儀門平時不開,來往人員通常走旁邊的角門,儀門之後的二進,就是縣政府的辦公區域,道路兩側分布著吏戶禮兵刑工六房,盡頭則是衙門的斷案正堂。
即電視劇裏發生“民婦天生神力啊”、“大人你還說你不會武功”的地方。
到了二進之後,人便多了起來,戶房、禮房和工房前都有人排隊辦事,有布衣也有富戶,時不時有皂隸出來叫號,現場其實非常熱鬧。
剛一進門,便遇到一名身穿半舊綢衫、發須皆白的武者昂首走來,一個少年跟在他身後,挑著兩個鎖住的大箱,沉穩地小跑。
李白龍見到他,拱手道:“吳世伯,晚輩有禮。”
那老人見了李白龍,臉上浮現和煦笑容,搶上兩步迴禮:“見過武魁。”
這位老者已是七十二歲,乃是臨之城的傳奇,大名鼎鼎的吳畏。
——順便一提,這名字的賽博度不比孫〇克高2077倍。
他的人生可謂是“大齊夢”的典型代表。
父母農家出身,他幼時被當地武師發掘收徒,二十一歲過府試、成為秀才,他的蒙師收了一大筆轉會費,把他交易到了州郡上的某個一甲門派。
二十四歲時便通過解試,做了武舉人。
次年進京趕考,不第。
之後的六年,被門派重點栽培、傾斜資源——即送他去邊軍參加武訓,作為銳士上陣迎敵、於生死間積累臨戰經驗。
又花費重金,請三甲宗門的名師對他進行一對一輔導。
又讓他遊曆江湖、閱覽世情、結識同道。
見他從小打的基礎稍有欠缺,還從教培門派買了兩次易經伐髓套餐,給他優化武骨、補全根基。
之後,吳畏又進京考了兩次,皆不第。
三十歲出頭時,便被門派優化、清退出武舉序列。
後轉入宗門中層管理崗,參與門派產業事務——主要任務是挾槍帶刀,與“友派朋宗”們進行商戰。
借此機會與三教九流打了很多交道,遍觀世情。
三十五歲時立下大功,給友宗帶去了重大損失,所以被掌門重賞。
掌門的意思是由門派出錢出麵運作,以吳畏武舉人的身份,去謀一任州中的巡檢,雖是卑職,畢竟官身,已足夠後半生安身立命。
他想了一夜,拒絕了,懇求離宗,拿一筆遣散費,帶著家小迴臨縣,買了一塊地,蓋了一間小小的武館,建立了一個微小型門派。
誰也不知道他是怎麽想的。
隻知道他篳路藍縷,起於微末,從搶衙門的外包任務,到培養武童拿朝廷的門派補貼,乃至收購產業田鋪,參與本地事務,漸漸將一家名不見經傳的門派做了起來。
並在五十三歲的時候,用這些年經營積攢的積蓄,從老門派那邊買來一門心法和一門身法的傳功版權,與他自創的拳法和棍法一起,湊齊了“獨立武道傳承產權”這一最關鍵的硬性條件,使他的門派從三丙成功晉升一乙。
門派評級從丙到乙,便如武者煉精化氣、修出內勁一樣,是魚躍龍門、登堂入室的標誌,意味著功名利祿,源源而來。
他隻用了不到二十年的時光。
在尋常縣城裏,乙級已是地方支柱門派,深度參與地方事務,乃是當地武林的參天之木,吳畏從一介農夫之子打拚到一縣武林名宿,自然是當之無愧的臨之城傳奇……而且是活的那種。
可惜造化弄人,吳畏在臨縣大名鼎鼎沒幾年,一個叫楊瑛的小女俠就跑到臨縣北邊開始畫圈了。
正大門牌匾高懸,左右兩側立著兩個大鼓,右邊那個叫“堂鼓”,是衙門自用的廣播係統。
早晨晚上捶它,那是通知縣政府工作人員該上下班打卡了。
有公審案子的時候捶它,那是告訴閑出屁來的刁民過來看熱鬧了。
這叫做升堂鼓。
審案結束時捶它,那就是諸位從小到大麵對喜歡的異性而練得非常擅長的樂器——打退堂鼓。
有時候老百姓要報官告狀,可縣令可能在後堂跟各位領導討論工作,又可能在跟縣長夫人匯報工作,這個時候,民眾便可以自行擊鼓。
但此中的含義,並不是“青天大老爺我冤枉啊”,而是“狗官快來出上這個逼班”。
至於說,有沒有電視劇中那種用來鳴冤的登聞鼓……這世界是有的!
就在堂鼓的另一側!
號稱“一響鼓時,合縣震動”、“二響鼓時,州郡聞之”、“三響鼓時,上達天聽”,是為登聞。
但凡鼓聲響起,本縣必將記檔上報,州郡也會派專門官員下來核實,而且所有審理和處置情況都要匯總上報中樞,由朝廷親自審核查閱,在此過程中,凡有阻攔、敷衍、弄虛、作假和威嚇者,一律重罪論處。
圍繞著登聞鼓所設立的法律機製極為完善,執行起來也效果不錯,從客觀上確保了社會正義的伸張和上級對下級司法機關的督查……
但其中有一個小小的細節問題。
——登聞鼓的鼓槌重四百八十斤。
這就誕生了本朝的一個著名冷笑話……朝廷下令各州府郡縣削減登聞鼓槌的重量,會被武林士人們視為德政。
出身百花穀的李某就是這個笑話的實際發明者。
但正如科目三的發明者當初也想不到這玩意兒能火到國外,他也想不到這冷笑話能傳播開來,甚至外銷到國外,被北寧蠻子拿來嘲諷南朝體製。
不過他對此倒是毫不擔心。
——因為他遞出去的刀子實在是太多辣!
此刻,百花穀李某從衙前廣場處走來,目光在登聞鼓上一掃而過,落在西側院牆旁的亭上,亭上掛著“旌善申明”的匾額,亭中有鐵石鑄造的碑板,一分為二,刷著紅黑兩色漆,分別貼著一些文字。
紅色部分的最新文字是“百花穀李白龍公子惠賜紋銀四十兩,五月官戲添增四本三折”。
下一行是“隆盛和武館十二位高徒四月廿五日救耕牛於北桑鄉壕壑,活一戶生計,善莫大焉”。
再後麵是“鐵線門響應縣尊號召,協助南桑鄉農戶采桑收繭”。
這便是旌善了。
後麵還有個長的,是三月的大熱搜。
乃是“朱家莊朱五郎之母野外遇蛇,朱五郎負母狂奔二十餘裏至縣,手足酸軟,兀自爬行,乞求路人相救。靈禦派憐其孝,解毒相救,縣尊感其孝,賜銀賜藥,遣車送還。縣令曰,聖天子以孝治天下,黎民以孝事師親”。
這就不是旌善了,是縣令要寫進政府工作報告的政績。
黑色部分也貼著文字,對應“申明”,基本就是藍底微博,乃是對違法犯罪行為的通報。
內容基本都是“叼毛因作奸犯科,被鐵拳狠狠地懲罰,你們也要老實老實滴,不然也死啦死啦滴”諸如此類的玩意兒。
東邊院牆旁也有個亭子,亭子上寫著“敬聖演武”四字。
這亭中的內容乃是武者專享版塊,貼著武林大事、武者優待政策調整、各府軍衛監征兵通知、縣衙外包任務招募和本縣武者晉升公告等消息。
有三個身穿貼身短打的少年站在亭前,勾肩搭背,抻著脖子,正吃力辨認著告示上的文字,想象和向往著那個他們從未涉足過的江湖。
李白龍收迴目光,走入縣衙大門。
臨縣縣衙五進,占地廣闊方正,四平八穩,走入大門就是第一進,大路兩側有四處院落建築,分別是招待所、機關食堂、監獄和三班衙役值班室。
沿著大路直走,便是儀門,儀門平時不開,來往人員通常走旁邊的角門,儀門之後的二進,就是縣政府的辦公區域,道路兩側分布著吏戶禮兵刑工六房,盡頭則是衙門的斷案正堂。
即電視劇裏發生“民婦天生神力啊”、“大人你還說你不會武功”的地方。
到了二進之後,人便多了起來,戶房、禮房和工房前都有人排隊辦事,有布衣也有富戶,時不時有皂隸出來叫號,現場其實非常熱鬧。
剛一進門,便遇到一名身穿半舊綢衫、發須皆白的武者昂首走來,一個少年跟在他身後,挑著兩個鎖住的大箱,沉穩地小跑。
李白龍見到他,拱手道:“吳世伯,晚輩有禮。”
那老人見了李白龍,臉上浮現和煦笑容,搶上兩步迴禮:“見過武魁。”
這位老者已是七十二歲,乃是臨之城的傳奇,大名鼎鼎的吳畏。
——順便一提,這名字的賽博度不比孫〇克高2077倍。
他的人生可謂是“大齊夢”的典型代表。
父母農家出身,他幼時被當地武師發掘收徒,二十一歲過府試、成為秀才,他的蒙師收了一大筆轉會費,把他交易到了州郡上的某個一甲門派。
二十四歲時便通過解試,做了武舉人。
次年進京趕考,不第。
之後的六年,被門派重點栽培、傾斜資源——即送他去邊軍參加武訓,作為銳士上陣迎敵、於生死間積累臨戰經驗。
又花費重金,請三甲宗門的名師對他進行一對一輔導。
又讓他遊曆江湖、閱覽世情、結識同道。
見他從小打的基礎稍有欠缺,還從教培門派買了兩次易經伐髓套餐,給他優化武骨、補全根基。
之後,吳畏又進京考了兩次,皆不第。
三十歲出頭時,便被門派優化、清退出武舉序列。
後轉入宗門中層管理崗,參與門派產業事務——主要任務是挾槍帶刀,與“友派朋宗”們進行商戰。
借此機會與三教九流打了很多交道,遍觀世情。
三十五歲時立下大功,給友宗帶去了重大損失,所以被掌門重賞。
掌門的意思是由門派出錢出麵運作,以吳畏武舉人的身份,去謀一任州中的巡檢,雖是卑職,畢竟官身,已足夠後半生安身立命。
他想了一夜,拒絕了,懇求離宗,拿一筆遣散費,帶著家小迴臨縣,買了一塊地,蓋了一間小小的武館,建立了一個微小型門派。
誰也不知道他是怎麽想的。
隻知道他篳路藍縷,起於微末,從搶衙門的外包任務,到培養武童拿朝廷的門派補貼,乃至收購產業田鋪,參與本地事務,漸漸將一家名不見經傳的門派做了起來。
並在五十三歲的時候,用這些年經營積攢的積蓄,從老門派那邊買來一門心法和一門身法的傳功版權,與他自創的拳法和棍法一起,湊齊了“獨立武道傳承產權”這一最關鍵的硬性條件,使他的門派從三丙成功晉升一乙。
門派評級從丙到乙,便如武者煉精化氣、修出內勁一樣,是魚躍龍門、登堂入室的標誌,意味著功名利祿,源源而來。
他隻用了不到二十年的時光。
在尋常縣城裏,乙級已是地方支柱門派,深度參與地方事務,乃是當地武林的參天之木,吳畏從一介農夫之子打拚到一縣武林名宿,自然是當之無愧的臨之城傳奇……而且是活的那種。
可惜造化弄人,吳畏在臨縣大名鼎鼎沒幾年,一個叫楊瑛的小女俠就跑到臨縣北邊開始畫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