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朱標惶恐!變天了
擁兵百萬讓交權?朕這生如履薄冰 作者:敏敏敏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朱柏端坐龍椅,目光如炬,掃過殿下黑壓壓跪伏的官員,最終落在為首的劉伯溫身上。
手中奏疏沉甸甸的,似有千鈞之力,壓得劉伯溫額頭滲出細密的汗珠。
殿內寂靜無聲,唯有奏疏落地時的輕響,在空曠的大殿中迴蕩,更添幾分肅穆。
“臣等有本要奏!”劉伯溫的聲音擲地有聲,打破了這令人窒息的沉默。
奏疏呈上,朱柏一目十行地瀏覽著,其上所列,皆是新政弊端,以及曆朝興衰更替的警示。
讀罷,朱柏將奏疏擲於案上,發出“啪”的一聲脆響,殿內官員皆是一顫,心懸到了嗓子眼。
“諸位愛卿所言,朕已知曉。”朱柏的聲音聽不出喜怒,卻讓劉伯溫心中一沉。
他深吸一口氣,正欲開口,卻聽朱柏繼續說道,“朕意已決,新政勢在必行。”
殿內一片嘩然,官員們麵麵相覷,皆是不解。
劉伯溫更是眉頭緊鎖,心中疑惑更甚。
難道陛下真的不明白新政的弊端?
難道陛下真的要一意孤行?
卻見朱柏起身,走到劉伯溫麵前,伸手將他扶起,“劉愛卿,隨朕來。”
禦書房內,朱柏屏退左右,隻留下劉伯溫一人。
他將一份早已準備好的文書遞給劉伯溫,“愛卿看看這個。”
劉伯溫接過文書,仔細閱讀起來。
越讀,他的眉頭舒展得越開,眼中也漸漸亮起了光芒。
待讀罷全文,他已是激動不已,雙手顫抖著,難以置信地望著朱柏,“陛下……這……”
朱柏微微一笑,“朕知道,新政推行阻力重重,但朕心意已決。”他頓了頓,”
一番長談,劉伯溫終於明白了朱柏的改革意圖,以及他深藏不露的雄才偉略。
他心中所有的疑惑和不解都煙消雲散,取而代之的是敬佩和堅定。
“臣明白了!臣定當竭盡全力,輔佐陛下!”劉伯溫躬身行禮,語氣鏗鏘有力。
走出禦書房,劉伯溫隻覺肩上的擔子更重了。
他麵色凝重,快步走向內閣府邸。
內閣府邸內,浙東派的大臣們已經陸續到齊,一個個神色各異,或焦慮,或疑惑,或擔憂。
“諸位,”劉伯溫的聲音帶著一絲不容置疑的威嚴,“陛下召我等前來,是為了商議應對旱情和起義的對策。”
劉伯溫將禦書房內與朱柏的談話內容簡要地告知了眾人,眾人聽後,皆是震驚不已。
隨後,他們紛紛表示支持朱柏的改革,並積極地獻計獻策。
“依臣之見,當務之急是開倉放糧,賑濟災民……”葉琛起身,慷慨激昂地說道……
葉琛的聲音在內閣府邸中迴蕩,帶著一股迫切的期望,他站起身,目光掃過在座的同僚,仿佛看到了災民們嗷嗷待哺的慘狀,“諸位,開倉放糧,乃是當務之急!各地糧倉必須立刻開啟,救民於水火,否則民怨沸騰,恐生大亂!”他語氣激昂,雙手緊握成拳,仿佛此刻正身處災民之中,恨不得立刻將糧食送到他們手中。
他的話語擲地有聲,迴蕩在有些沉悶的空氣中,如同投入平靜湖麵的石子,激起層層漣漪。
解縉聞言,微微頷首,起身說道:“葉大人所言極是,賑災需雙管齊下。依我之見,開倉放糧固然重要,但水患亦不可忽視。各地河道淤塞,排水不暢,加劇了旱情。當組織人力,疏浚河道,引水灌溉,方可解燃眉之急。”他態度認真,仿佛在陳述一道縝密的數學公式,每一個字都經過深思熟慮,透露著他的穩重與謀略。
謝縉也站起身,麵色凝重,語氣中帶著一絲無奈:“兩位大人所言極是,但天災往往伴隨著人禍,民心動蕩不安,若不能安撫民心,恐怕也是徒勞。依我看,當舉行祈雨祭天儀式,以求上天降雨,撫慰百姓不安的心靈。”他微微抬頭,看向窗外陰沉的天空,神情肅穆,仿佛看到了天神的威嚴,心中充滿了對天地的敬畏。
他們三人你一言我一語,將自己所想到的辦法都說了出來,卻都隻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辦法,在根本上無法解決大明的困境。
劉伯溫捋了捋胡須,他知道這三人所說的都是當下的應對之法,卻不是長遠之計,但現在也沒有更好的辦法,隻能先用這些方法穩住局麵。
此時的內閣,就像一個擺滿了瓷器的房間,所有人都在小心翼翼地走著,生怕一不小心就打碎了什麽。
葉琛說完,眼中還閃爍著希冀的光芒,他期待著眾人能認同他的想法,然後開始行動,他已經迫不及待的想要看到災民能夠吃飽飯,能夠不再飽受饑餓的折磨。
解縉說的也有些激動,他很想看到他所說的方案能夠被采納,並且能夠成功的施行。
謝縉則很嚴肅,他覺得祈雨祭天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他認為隻有這樣才能安撫民心,才能讓大明恢複以往的和平。
“諸位大人……”劉伯溫緩緩開口,他那深沉的目光掃過在場的每一位大臣,將眾人的神情盡收眼底,他頓了頓,低聲說道,“你們說的,都有道理……”
話音未落,他便起身緩緩走到窗邊,背對著眾人,望著遠方陰沉的天空,久久無語,仿佛在思索著什麽……
葉琛的提議如同一道驚雷,瞬間點燃了內閣的討論熱情。
解縉立刻補充,認為疏浚河道,引水灌溉同樣刻不容緩。
謝縉則主張舉行祈雨祭天儀式,以安撫民心。
三人你一言我一語,各抒己見,氣氛頓時熱烈起來。
葉琛激動地揮舞著手臂,仿佛看到了糧食送到災民手中的景象;解縉則冷靜地分析著水利工程的可行性,語氣中充滿了自信;謝縉則一臉虔誠,仿佛已經看到了上天降下雨露的恩澤。
劉伯溫坐在一旁,靜靜地聽著,眉頭緊鎖,手指一下一下地敲擊著桌麵。
他明白這些大臣的良苦用心,他們的建議也並非毫無道理,但這些都隻是治標不治本的權宜之計。
開倉放糧能解一時之急,卻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糧食短缺的問題;疏浚河道能緩解旱情,卻無法保證長久的水源供應;祈雨祭天更像是一種精神寄托,並不能真正改變幹旱的現實。
他站起身,走到窗邊,望著窗外陰沉的天空,心中思緒萬千。
旱災肆虐,民不聊生,各地起義不斷,大明王朝的根基正在動搖。
這些大臣提出的方案,雖然能暫時緩解危機,卻無法根治頑疾。
長此以往,大明王朝的命運將會如何?
他不敢想象。
“諸位大人所言,皆是為了江山社稷,用心良苦……”劉伯溫緩緩開口,語氣中帶著一絲沉重,“但……唉……”他長歎一聲,沒有繼續說下去,而是轉身走到地圖前,目光落在黃河流域,手指輕輕劃過,仿佛在撫摸著大明王朝的命脈。
“難道……真的沒有更好的辦法了嗎?”他低聲喃喃自語,語氣中充滿了無力感。
突然,他猛地抬起頭,眼中閃過一道精光,“或許……還有一個人……”
“誰?”葉琛忍不住問道。
劉伯溫沒有迴答,而是快步走到書桌前,提筆寫下一封信,然後交給侍衛,“立刻將這封信送到……”他頓了頓,語氣堅定地說道,“送到陛下手中!”
劉伯溫的目光從地圖上緩緩移開,落在了眾人焦慮的臉上。
他深知,這些大臣所提出的建議,都隻是權宜之計,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旱災、起義,如同兩把利刃,懸在大明王朝的頭上,隨時可能落下,將這個龐大的帝國撕裂。
他仿佛看到千裏赤地,餓殍遍野,哀鴻遍野,民怨沸騰,起義軍如星星之火,迅速燎原,大明王朝的根基正在動搖,風雨飄搖。
想到這裏,他的臉色更加凝重,眉頭緊鎖,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峰,壓抑著內心的波瀾。
內閣府邸內,氣氛凝重得如同凝固的膠水,空氣中彌漫著緊張的氣息。
葉琛、解縉、謝縉三人麵麵相覷,他們的目光都集中在劉伯溫身上,等待著他的決斷。
他們知道,劉伯溫是內閣首輔,是他們的主心骨,他的每一個決定都關係著大明的命運。
葉琛的手心滲出了汗,他不禁想起災民們絕望的眼神,心中充滿了焦急;解縉則緊緊地抿著嘴唇,他的大腦飛速運轉,試圖找到一個更好的解決辦法;謝縉則默默地祈禱著,希望上天能夠保佑大明,度過這次難關。
“諸位大人,”劉伯溫打破了沉默,他的聲音低沉而有力,“旱災和起義,如同兩塊巨石,壓在大明王朝的胸口,讓我們喘不過氣來。我們必須找到一個釜底抽薪的辦法,才能徹底解決這兩個問題,否則,大明王朝的根基將會動搖,後果不堪設想。”
他的話如同驚雷一般,在眾人的耳邊炸響,讓他們的心中更加沉重。
他們知道劉伯溫說得對,但他們卻不知道該怎麽辦。
他們都是飽讀詩書之士,他們精通治國之道,但麵對如此複雜的局麵,他們卻束手無策。
劉伯溫走到窗邊,望著窗外陰沉的天空,心中思緒萬千。
他仿佛看到了大明王朝的未來,看到了一個充滿希望的未來,也看到了一個充滿危機的未來。
他深吸一口氣,轉身對眾人說道:“諸位大人,我已決定,將此事稟報陛下,請陛下定奪。”
“陛下?”葉琛驚唿一聲,“陛下年幼,恐怕……”
劉伯溫抬手製止了他的話,語氣堅定地說道:“陛下雖然年幼,但卻是大明的希望。我相信,陛下一定能夠帶領我們度過這次難關。”
他走到書桌前,提筆寫下一封信,信中詳細地描述了旱災和起義的情況,並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寫完信後,他將信交給一名小鼻涕,吩咐道:“立刻將這封信送到陛下手中,不得有誤!”
小鼻涕接過信,戰戰兢兢地答道:“小的遵命。”說罷,他轉身快步離去,他的身影很快消失在夜色中。
劉伯溫望著小鼻涕離去的方向,心中默默祈禱著,希望陛下能夠盡快做出決斷。
他深知,時間不等人,大明王朝的命運,就掌握在陛下的手中。
“陛下……會如何迴複呢……”劉伯溫喃喃自語道。
小鼻涕戰戰兢兢地……
小鼻涕一路小跑,氣喘籲籲地趕到朱柏的書房外,小心髒撲通撲通跳個不停。
他抬手想敲門,卻又膽怯地縮了迴來,手心裏全是汗。
王爺的脾氣,他可是見識過的,發起火來,比皇上還嚇人!
他深吸一口氣,壯著膽子輕輕敲了敲門。
“王爺,劉…劉大人派人送來一封…一封信。”他的聲音細若蚊蠅,生怕驚擾了裏頭的人。
“進來。”朱柏的聲音聽不出喜怒。
小鼻涕推門而入,低著頭,雙手將信高舉過頭頂,顫巍巍地走到朱柏麵前。
朱柏接過信,一目十行地看完,眉頭緊鎖,臉色陰沉得可怕。
小鼻涕大氣也不敢出,隻覺得書房裏的空氣都凝固了。
“知道了,下去吧。”朱柏揮了揮手,小鼻涕如蒙大赦,逃也似的離開了書房。
他一路飛奔迴到太子朱標的住處,朱標正焦急地踱著步,見他迴來,連忙上前問道:“怎麽樣?四弟怎麽說?”
小鼻涕吞了吞口水,結結巴巴地說道:“王爺…王爺說…知道了……”
朱標臉色瞬間變得蒼白,額頭上滲出細密的汗珠。
他隻覺得一陣眩暈,身體搖搖欲墜。
他知道,朱柏這句“知道了”意味著什麽。
這意味著,朱柏對他的解釋並不滿意,甚至,可能已經對他產生了懷疑。
“四弟…四弟他…他一定是誤會了……”朱標的聲音顫抖著,他強撐著虛弱的身體,對小鼻涕說道,“再去…再去通報一聲,就說…就說我想見他,當麵…當麵向他解釋……”
小鼻涕看著太子虛弱的樣子,心中不忍,卻又不敢推脫。
他硬著頭皮,再次走向了朱柏的書房。
“王爺……”他剛開口,便被朱柏冰冷的聲音打斷。
“不見。”
小鼻涕心一沉,再次鼓起勇氣說道:“太子殿下…太子殿下說…想當麵跟您解釋……”
書房裏一片寂靜,良久,朱柏的聲音才再次響起,卻如同寒冰一般,沒有一絲溫度:“讓他迴去。”
手中奏疏沉甸甸的,似有千鈞之力,壓得劉伯溫額頭滲出細密的汗珠。
殿內寂靜無聲,唯有奏疏落地時的輕響,在空曠的大殿中迴蕩,更添幾分肅穆。
“臣等有本要奏!”劉伯溫的聲音擲地有聲,打破了這令人窒息的沉默。
奏疏呈上,朱柏一目十行地瀏覽著,其上所列,皆是新政弊端,以及曆朝興衰更替的警示。
讀罷,朱柏將奏疏擲於案上,發出“啪”的一聲脆響,殿內官員皆是一顫,心懸到了嗓子眼。
“諸位愛卿所言,朕已知曉。”朱柏的聲音聽不出喜怒,卻讓劉伯溫心中一沉。
他深吸一口氣,正欲開口,卻聽朱柏繼續說道,“朕意已決,新政勢在必行。”
殿內一片嘩然,官員們麵麵相覷,皆是不解。
劉伯溫更是眉頭緊鎖,心中疑惑更甚。
難道陛下真的不明白新政的弊端?
難道陛下真的要一意孤行?
卻見朱柏起身,走到劉伯溫麵前,伸手將他扶起,“劉愛卿,隨朕來。”
禦書房內,朱柏屏退左右,隻留下劉伯溫一人。
他將一份早已準備好的文書遞給劉伯溫,“愛卿看看這個。”
劉伯溫接過文書,仔細閱讀起來。
越讀,他的眉頭舒展得越開,眼中也漸漸亮起了光芒。
待讀罷全文,他已是激動不已,雙手顫抖著,難以置信地望著朱柏,“陛下……這……”
朱柏微微一笑,“朕知道,新政推行阻力重重,但朕心意已決。”他頓了頓,”
一番長談,劉伯溫終於明白了朱柏的改革意圖,以及他深藏不露的雄才偉略。
他心中所有的疑惑和不解都煙消雲散,取而代之的是敬佩和堅定。
“臣明白了!臣定當竭盡全力,輔佐陛下!”劉伯溫躬身行禮,語氣鏗鏘有力。
走出禦書房,劉伯溫隻覺肩上的擔子更重了。
他麵色凝重,快步走向內閣府邸。
內閣府邸內,浙東派的大臣們已經陸續到齊,一個個神色各異,或焦慮,或疑惑,或擔憂。
“諸位,”劉伯溫的聲音帶著一絲不容置疑的威嚴,“陛下召我等前來,是為了商議應對旱情和起義的對策。”
劉伯溫將禦書房內與朱柏的談話內容簡要地告知了眾人,眾人聽後,皆是震驚不已。
隨後,他們紛紛表示支持朱柏的改革,並積極地獻計獻策。
“依臣之見,當務之急是開倉放糧,賑濟災民……”葉琛起身,慷慨激昂地說道……
葉琛的聲音在內閣府邸中迴蕩,帶著一股迫切的期望,他站起身,目光掃過在座的同僚,仿佛看到了災民們嗷嗷待哺的慘狀,“諸位,開倉放糧,乃是當務之急!各地糧倉必須立刻開啟,救民於水火,否則民怨沸騰,恐生大亂!”他語氣激昂,雙手緊握成拳,仿佛此刻正身處災民之中,恨不得立刻將糧食送到他們手中。
他的話語擲地有聲,迴蕩在有些沉悶的空氣中,如同投入平靜湖麵的石子,激起層層漣漪。
解縉聞言,微微頷首,起身說道:“葉大人所言極是,賑災需雙管齊下。依我之見,開倉放糧固然重要,但水患亦不可忽視。各地河道淤塞,排水不暢,加劇了旱情。當組織人力,疏浚河道,引水灌溉,方可解燃眉之急。”他態度認真,仿佛在陳述一道縝密的數學公式,每一個字都經過深思熟慮,透露著他的穩重與謀略。
謝縉也站起身,麵色凝重,語氣中帶著一絲無奈:“兩位大人所言極是,但天災往往伴隨著人禍,民心動蕩不安,若不能安撫民心,恐怕也是徒勞。依我看,當舉行祈雨祭天儀式,以求上天降雨,撫慰百姓不安的心靈。”他微微抬頭,看向窗外陰沉的天空,神情肅穆,仿佛看到了天神的威嚴,心中充滿了對天地的敬畏。
他們三人你一言我一語,將自己所想到的辦法都說了出來,卻都隻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辦法,在根本上無法解決大明的困境。
劉伯溫捋了捋胡須,他知道這三人所說的都是當下的應對之法,卻不是長遠之計,但現在也沒有更好的辦法,隻能先用這些方法穩住局麵。
此時的內閣,就像一個擺滿了瓷器的房間,所有人都在小心翼翼地走著,生怕一不小心就打碎了什麽。
葉琛說完,眼中還閃爍著希冀的光芒,他期待著眾人能認同他的想法,然後開始行動,他已經迫不及待的想要看到災民能夠吃飽飯,能夠不再飽受饑餓的折磨。
解縉說的也有些激動,他很想看到他所說的方案能夠被采納,並且能夠成功的施行。
謝縉則很嚴肅,他覺得祈雨祭天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他認為隻有這樣才能安撫民心,才能讓大明恢複以往的和平。
“諸位大人……”劉伯溫緩緩開口,他那深沉的目光掃過在場的每一位大臣,將眾人的神情盡收眼底,他頓了頓,低聲說道,“你們說的,都有道理……”
話音未落,他便起身緩緩走到窗邊,背對著眾人,望著遠方陰沉的天空,久久無語,仿佛在思索著什麽……
葉琛的提議如同一道驚雷,瞬間點燃了內閣的討論熱情。
解縉立刻補充,認為疏浚河道,引水灌溉同樣刻不容緩。
謝縉則主張舉行祈雨祭天儀式,以安撫民心。
三人你一言我一語,各抒己見,氣氛頓時熱烈起來。
葉琛激動地揮舞著手臂,仿佛看到了糧食送到災民手中的景象;解縉則冷靜地分析著水利工程的可行性,語氣中充滿了自信;謝縉則一臉虔誠,仿佛已經看到了上天降下雨露的恩澤。
劉伯溫坐在一旁,靜靜地聽著,眉頭緊鎖,手指一下一下地敲擊著桌麵。
他明白這些大臣的良苦用心,他們的建議也並非毫無道理,但這些都隻是治標不治本的權宜之計。
開倉放糧能解一時之急,卻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糧食短缺的問題;疏浚河道能緩解旱情,卻無法保證長久的水源供應;祈雨祭天更像是一種精神寄托,並不能真正改變幹旱的現實。
他站起身,走到窗邊,望著窗外陰沉的天空,心中思緒萬千。
旱災肆虐,民不聊生,各地起義不斷,大明王朝的根基正在動搖。
這些大臣提出的方案,雖然能暫時緩解危機,卻無法根治頑疾。
長此以往,大明王朝的命運將會如何?
他不敢想象。
“諸位大人所言,皆是為了江山社稷,用心良苦……”劉伯溫緩緩開口,語氣中帶著一絲沉重,“但……唉……”他長歎一聲,沒有繼續說下去,而是轉身走到地圖前,目光落在黃河流域,手指輕輕劃過,仿佛在撫摸著大明王朝的命脈。
“難道……真的沒有更好的辦法了嗎?”他低聲喃喃自語,語氣中充滿了無力感。
突然,他猛地抬起頭,眼中閃過一道精光,“或許……還有一個人……”
“誰?”葉琛忍不住問道。
劉伯溫沒有迴答,而是快步走到書桌前,提筆寫下一封信,然後交給侍衛,“立刻將這封信送到……”他頓了頓,語氣堅定地說道,“送到陛下手中!”
劉伯溫的目光從地圖上緩緩移開,落在了眾人焦慮的臉上。
他深知,這些大臣所提出的建議,都隻是權宜之計,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旱災、起義,如同兩把利刃,懸在大明王朝的頭上,隨時可能落下,將這個龐大的帝國撕裂。
他仿佛看到千裏赤地,餓殍遍野,哀鴻遍野,民怨沸騰,起義軍如星星之火,迅速燎原,大明王朝的根基正在動搖,風雨飄搖。
想到這裏,他的臉色更加凝重,眉頭緊鎖,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峰,壓抑著內心的波瀾。
內閣府邸內,氣氛凝重得如同凝固的膠水,空氣中彌漫著緊張的氣息。
葉琛、解縉、謝縉三人麵麵相覷,他們的目光都集中在劉伯溫身上,等待著他的決斷。
他們知道,劉伯溫是內閣首輔,是他們的主心骨,他的每一個決定都關係著大明的命運。
葉琛的手心滲出了汗,他不禁想起災民們絕望的眼神,心中充滿了焦急;解縉則緊緊地抿著嘴唇,他的大腦飛速運轉,試圖找到一個更好的解決辦法;謝縉則默默地祈禱著,希望上天能夠保佑大明,度過這次難關。
“諸位大人,”劉伯溫打破了沉默,他的聲音低沉而有力,“旱災和起義,如同兩塊巨石,壓在大明王朝的胸口,讓我們喘不過氣來。我們必須找到一個釜底抽薪的辦法,才能徹底解決這兩個問題,否則,大明王朝的根基將會動搖,後果不堪設想。”
他的話如同驚雷一般,在眾人的耳邊炸響,讓他們的心中更加沉重。
他們知道劉伯溫說得對,但他們卻不知道該怎麽辦。
他們都是飽讀詩書之士,他們精通治國之道,但麵對如此複雜的局麵,他們卻束手無策。
劉伯溫走到窗邊,望著窗外陰沉的天空,心中思緒萬千。
他仿佛看到了大明王朝的未來,看到了一個充滿希望的未來,也看到了一個充滿危機的未來。
他深吸一口氣,轉身對眾人說道:“諸位大人,我已決定,將此事稟報陛下,請陛下定奪。”
“陛下?”葉琛驚唿一聲,“陛下年幼,恐怕……”
劉伯溫抬手製止了他的話,語氣堅定地說道:“陛下雖然年幼,但卻是大明的希望。我相信,陛下一定能夠帶領我們度過這次難關。”
他走到書桌前,提筆寫下一封信,信中詳細地描述了旱災和起義的情況,並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寫完信後,他將信交給一名小鼻涕,吩咐道:“立刻將這封信送到陛下手中,不得有誤!”
小鼻涕接過信,戰戰兢兢地答道:“小的遵命。”說罷,他轉身快步離去,他的身影很快消失在夜色中。
劉伯溫望著小鼻涕離去的方向,心中默默祈禱著,希望陛下能夠盡快做出決斷。
他深知,時間不等人,大明王朝的命運,就掌握在陛下的手中。
“陛下……會如何迴複呢……”劉伯溫喃喃自語道。
小鼻涕戰戰兢兢地……
小鼻涕一路小跑,氣喘籲籲地趕到朱柏的書房外,小心髒撲通撲通跳個不停。
他抬手想敲門,卻又膽怯地縮了迴來,手心裏全是汗。
王爺的脾氣,他可是見識過的,發起火來,比皇上還嚇人!
他深吸一口氣,壯著膽子輕輕敲了敲門。
“王爺,劉…劉大人派人送來一封…一封信。”他的聲音細若蚊蠅,生怕驚擾了裏頭的人。
“進來。”朱柏的聲音聽不出喜怒。
小鼻涕推門而入,低著頭,雙手將信高舉過頭頂,顫巍巍地走到朱柏麵前。
朱柏接過信,一目十行地看完,眉頭緊鎖,臉色陰沉得可怕。
小鼻涕大氣也不敢出,隻覺得書房裏的空氣都凝固了。
“知道了,下去吧。”朱柏揮了揮手,小鼻涕如蒙大赦,逃也似的離開了書房。
他一路飛奔迴到太子朱標的住處,朱標正焦急地踱著步,見他迴來,連忙上前問道:“怎麽樣?四弟怎麽說?”
小鼻涕吞了吞口水,結結巴巴地說道:“王爺…王爺說…知道了……”
朱標臉色瞬間變得蒼白,額頭上滲出細密的汗珠。
他隻覺得一陣眩暈,身體搖搖欲墜。
他知道,朱柏這句“知道了”意味著什麽。
這意味著,朱柏對他的解釋並不滿意,甚至,可能已經對他產生了懷疑。
“四弟…四弟他…他一定是誤會了……”朱標的聲音顫抖著,他強撐著虛弱的身體,對小鼻涕說道,“再去…再去通報一聲,就說…就說我想見他,當麵…當麵向他解釋……”
小鼻涕看著太子虛弱的樣子,心中不忍,卻又不敢推脫。
他硬著頭皮,再次走向了朱柏的書房。
“王爺……”他剛開口,便被朱柏冰冷的聲音打斷。
“不見。”
小鼻涕心一沉,再次鼓起勇氣說道:“太子殿下…太子殿下說…想當麵跟您解釋……”
書房裏一片寂靜,良久,朱柏的聲音才再次響起,卻如同寒冰一般,沒有一絲溫度:“讓他迴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