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九年義務製教育,朱柏的先進理念!
擁兵百萬讓交權?朕這生如履薄冰 作者:敏敏敏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尤其,他都已經當上了皇帝,成為了九五之尊,卻仍然被錢所迫,多憋屈啊!
……
與此同時,這樁事情還在不斷發酵。
很快,太子殿下那邊,也得知了此事。
對於自己這個十二弟的才情,朱標是打心眼裏佩服的。
尤其不管是他之前所頒布的考成法也好,還是一條鞭法也罷,那都是有利於國家長治久安的好法令。
對此,太子朱標那自然也是十分讚成,並暗中不斷推波助瀾,幫助法令的落地與實施。
可是現在嘛……
不得不說,即便是太子朱標,也覺得十二弟有些操之過急了。
當然了,他並不是覺得這條法令不好。
恰巧相反,對於普及教育這件事情,朱標是相當認可的。
有了廣大的文人作為基礎,選拔出來的人才都必然會更加優秀!
這自然就為大明今後的統製,打下了堅實的人才基礎。
是好事兒啊。
可是……事情有輕重緩急之分。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太子朱標覺得這件事情,似乎並不是眼下最為急迫的。
甚至可以往後稍微挪一挪,等到時機成熟、國庫充盈之後,再做決定也不遲。
畢竟,這項法令的頒布和實施,其中所需要耗費的銀兩,那可不是一個小數目。
對於現在本就壓力重大的國庫而言,無疑是更加雪上加霜,增加了負擔。
最重要的是,教育這項事業,並非是一蹴而就的,投資了馬上就能夠看得到迴報和效果。
那是一個水磨工夫,最快也需要至少五年的時間,才能夠初見成效。
要想真正影響到整個大明,那少說也得花費至少二十年的時間,先培養出一代學子出來才行。
可現在大明才剛剛建立,如何就能夠去賭二十年後的事情呢?
正因如此,太子朱標覺得這件事情有意義,但意義不大。
至少對現在的大明而言,並不是最緊要的事情,所以可以先擱置,從長計議。
……
唯一看懂了攝政王朱柏長遠布局的劉伯溫,在朝會散了之後,將浙東派的諸位召集起來,大家私底下商議了一會兒。
才剛說服了楊憲、宋濂、方孝孺等人,他們就接到了消息,知道了無論是陛下還是太子殿下,都對攝政王殿下的這樁法令頗有微詞。
於是,眾人不敢有半點耽誤,立即起身,朝著攝政王府邸的方向而去。
他們擺明了身份,進入了府邸之中,來到了攝政王殿下的書房裏。
沒有任何寒暄,劉伯溫直截了當將他們知道的事情,一五一十告訴給了攝政王,並且還著重向攝政王殿下闡述了當前的具體情況。
“這麽說來,不論是父皇還是太子皇兄,他們對本王所頒布的法令,都並不支持?”
似乎早就預料到會是這樣的結局,所以攝政王朱柏絲毫不慌,不急不緩地說道。
劉伯溫無奈地點了點頭:“的確也有別的因素製約,畢竟現在國庫緊張,庫存本就不多,即便全部拿去支持教育普及,也是杯水車薪,辦不成大事。”
聞言,攝政王朱柏微微頷首。
“那你呢?你們又是怎麽想的?但說無妨。”
攝政王的目光率先落在了方孝孺的身上。
方孝孺無奈,隻能硬著頭皮說道:“古語有雲,有教無類。進行教育普及的確是一樁利國利民的好事……”
“不過,微臣倒是覺得,不妨先將教育普及的年限放寬些,十二年的時間太長了。何不改為六年或者三年呢?這樣一來,國庫的壓力也能相對要輕鬆幾分。”
朱柏並沒有立即點評或者迴答方孝孺提出的意見,而是扭頭又看向了宋濂。
“宋濂,你又是怎麽想的?”
稍微思索了片刻,宋濂認真迴應道。
“迴攝政王殿下的話,老臣以為,倒不必立即全大明境內進行推廣實施,我們可以找一到兩個試點縣城,進行試點嚐試,倘若效果出色,再緩緩推廣不遲。”
不得不說,宋濂的這個想法雖然有些保守,但實際上卻是當下最為可行的方案。
既有妥協的地方,也有堅持的地方。
主打的就是一個互相製衡,保證兩邊都不得罪,並且還能夠把事情給辦成了。
不得不說,宋濂的肚子裏,還是有些東西的。
“楊憲,你是怎麽想的?”
“啟稟攝政王殿下,老臣以為,興辦教育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
楊憲的臉上寫滿了認真之色。
“這對我大明而言,簡直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天大好事!唯一有些尷尬的,便是這用錢方麵了。”
“老臣以為,既然國庫空虛,那何不讓地方財政向社會富商、富農們募集資金,以此修築校舍。”
楊憲的這個想法很有獨創性,並且某種意義上來說,還是相當具有可行性的!
但唯一美中不足之處在於,倘若當真是向社會富商、富農們募集資金,那麽學堂的公立屬性將會蕩然無存!
甚至更嚴重的,會有極大的可能直接淪為了這些富商、富農子女們求學、求士的一條捷徑!
要真變成這樣的話,那自然是違背了攝政王殿下的初心。
所以,這個做法也不能考慮。
等到朱柏將目光轉向劉伯溫的時候,後者主動向他搖了搖頭:“殿下,老臣並無更加新奇的想法,隻是覺得推廣教育,將會是一項吃力不討好的事情,不容易被勞苦大眾所明白、接受。”
這席話,算是說進了朱柏的心坎裏。
的確,因為眼界的限製,所以大明百姓們,自然是沒有辦法領會朱柏的用心良苦。
他們隻能看到眼前乃至手上的利益,根本沒有辦法去考慮更加長遠的問題。
而這也導致了他們的生活為什麽會如此辛苦!
不學習,如何進步?
子子孫孫、世世代代都隻能耕地、放羊,那又如何能夠實現階級的躍遷,如何實現財富的自由?
可以說,在大明帝國那種封建王朝之中,當真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因為隻有讀書,才有機會能夠逆天改命,從而實現階層躍遷。
否則,就隻能麵朝黃土背朝天,在田間地頭忙碌一輩子。
朱柏從書桌上,取出兩份剛撰寫好的冊子。
“你們先看看,看完再說。”
眾人好奇,接過了這兩份冊子。
......
.....
兄弟們,新鮮的稿子來咯!
達到300催更立即加更
還差4個發電加更!
求催更,求發電支持!
感恩!
……
與此同時,這樁事情還在不斷發酵。
很快,太子殿下那邊,也得知了此事。
對於自己這個十二弟的才情,朱標是打心眼裏佩服的。
尤其不管是他之前所頒布的考成法也好,還是一條鞭法也罷,那都是有利於國家長治久安的好法令。
對此,太子朱標那自然也是十分讚成,並暗中不斷推波助瀾,幫助法令的落地與實施。
可是現在嘛……
不得不說,即便是太子朱標,也覺得十二弟有些操之過急了。
當然了,他並不是覺得這條法令不好。
恰巧相反,對於普及教育這件事情,朱標是相當認可的。
有了廣大的文人作為基礎,選拔出來的人才都必然會更加優秀!
這自然就為大明今後的統製,打下了堅實的人才基礎。
是好事兒啊。
可是……事情有輕重緩急之分。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太子朱標覺得這件事情,似乎並不是眼下最為急迫的。
甚至可以往後稍微挪一挪,等到時機成熟、國庫充盈之後,再做決定也不遲。
畢竟,這項法令的頒布和實施,其中所需要耗費的銀兩,那可不是一個小數目。
對於現在本就壓力重大的國庫而言,無疑是更加雪上加霜,增加了負擔。
最重要的是,教育這項事業,並非是一蹴而就的,投資了馬上就能夠看得到迴報和效果。
那是一個水磨工夫,最快也需要至少五年的時間,才能夠初見成效。
要想真正影響到整個大明,那少說也得花費至少二十年的時間,先培養出一代學子出來才行。
可現在大明才剛剛建立,如何就能夠去賭二十年後的事情呢?
正因如此,太子朱標覺得這件事情有意義,但意義不大。
至少對現在的大明而言,並不是最緊要的事情,所以可以先擱置,從長計議。
……
唯一看懂了攝政王朱柏長遠布局的劉伯溫,在朝會散了之後,將浙東派的諸位召集起來,大家私底下商議了一會兒。
才剛說服了楊憲、宋濂、方孝孺等人,他們就接到了消息,知道了無論是陛下還是太子殿下,都對攝政王殿下的這樁法令頗有微詞。
於是,眾人不敢有半點耽誤,立即起身,朝著攝政王府邸的方向而去。
他們擺明了身份,進入了府邸之中,來到了攝政王殿下的書房裏。
沒有任何寒暄,劉伯溫直截了當將他們知道的事情,一五一十告訴給了攝政王,並且還著重向攝政王殿下闡述了當前的具體情況。
“這麽說來,不論是父皇還是太子皇兄,他們對本王所頒布的法令,都並不支持?”
似乎早就預料到會是這樣的結局,所以攝政王朱柏絲毫不慌,不急不緩地說道。
劉伯溫無奈地點了點頭:“的確也有別的因素製約,畢竟現在國庫緊張,庫存本就不多,即便全部拿去支持教育普及,也是杯水車薪,辦不成大事。”
聞言,攝政王朱柏微微頷首。
“那你呢?你們又是怎麽想的?但說無妨。”
攝政王的目光率先落在了方孝孺的身上。
方孝孺無奈,隻能硬著頭皮說道:“古語有雲,有教無類。進行教育普及的確是一樁利國利民的好事……”
“不過,微臣倒是覺得,不妨先將教育普及的年限放寬些,十二年的時間太長了。何不改為六年或者三年呢?這樣一來,國庫的壓力也能相對要輕鬆幾分。”
朱柏並沒有立即點評或者迴答方孝孺提出的意見,而是扭頭又看向了宋濂。
“宋濂,你又是怎麽想的?”
稍微思索了片刻,宋濂認真迴應道。
“迴攝政王殿下的話,老臣以為,倒不必立即全大明境內進行推廣實施,我們可以找一到兩個試點縣城,進行試點嚐試,倘若效果出色,再緩緩推廣不遲。”
不得不說,宋濂的這個想法雖然有些保守,但實際上卻是當下最為可行的方案。
既有妥協的地方,也有堅持的地方。
主打的就是一個互相製衡,保證兩邊都不得罪,並且還能夠把事情給辦成了。
不得不說,宋濂的肚子裏,還是有些東西的。
“楊憲,你是怎麽想的?”
“啟稟攝政王殿下,老臣以為,興辦教育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
楊憲的臉上寫滿了認真之色。
“這對我大明而言,簡直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天大好事!唯一有些尷尬的,便是這用錢方麵了。”
“老臣以為,既然國庫空虛,那何不讓地方財政向社會富商、富農們募集資金,以此修築校舍。”
楊憲的這個想法很有獨創性,並且某種意義上來說,還是相當具有可行性的!
但唯一美中不足之處在於,倘若當真是向社會富商、富農們募集資金,那麽學堂的公立屬性將會蕩然無存!
甚至更嚴重的,會有極大的可能直接淪為了這些富商、富農子女們求學、求士的一條捷徑!
要真變成這樣的話,那自然是違背了攝政王殿下的初心。
所以,這個做法也不能考慮。
等到朱柏將目光轉向劉伯溫的時候,後者主動向他搖了搖頭:“殿下,老臣並無更加新奇的想法,隻是覺得推廣教育,將會是一項吃力不討好的事情,不容易被勞苦大眾所明白、接受。”
這席話,算是說進了朱柏的心坎裏。
的確,因為眼界的限製,所以大明百姓們,自然是沒有辦法領會朱柏的用心良苦。
他們隻能看到眼前乃至手上的利益,根本沒有辦法去考慮更加長遠的問題。
而這也導致了他們的生活為什麽會如此辛苦!
不學習,如何進步?
子子孫孫、世世代代都隻能耕地、放羊,那又如何能夠實現階級的躍遷,如何實現財富的自由?
可以說,在大明帝國那種封建王朝之中,當真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因為隻有讀書,才有機會能夠逆天改命,從而實現階層躍遷。
否則,就隻能麵朝黃土背朝天,在田間地頭忙碌一輩子。
朱柏從書桌上,取出兩份剛撰寫好的冊子。
“你們先看看,看完再說。”
眾人好奇,接過了這兩份冊子。
......
.....
兄弟們,新鮮的稿子來咯!
達到300催更立即加更
還差4個發電加更!
求催更,求發電支持!
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