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章 若學曹操鼠目寸光,大漢必亡!此子乃可造之才,得好好栽培啊!
三國:臥龍姐夫,忽悠劉備搶荊州 作者:堂燕歸來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法正秉承的是拿來主義。
他一句話,提醒了在場所有人。
就連劉備,亦是眼前一亮。
法正說的沒錯啊,既然這九品官人法乃是選官良製,為什麽不拿來直接用呢?
這玩意兒又不是什麽秘密,也沒有什麽專利壁壘,你想用就用,曹操還能攔著你不成。
劉備從來不是一個保守迂腐之人。
當年蕭方說屯田製好用,雖是曹操先一步搞了屯田,他還不是照葫蘆畫瓢,拿來在自己家推行。
現如今曹操先在偽秦推行九品官人法,為什麽不能照搬?
隻要是好東西,就算是出自於敵人之手,也可以拿來為我所用嘛…
劉備捋著細髯,若有所思,顯然已是動心。
殿中紛論而起,讚同法正的大臣們不在少數。
畢竟老劉打天下的班底,雖然以寒門為主,但在打天下的過程中,卻吸收了眾多士家豪傑。
就如田豐,便為河北大族名士,家世地位何其顯赫。
當法正提出,可將曹秦的九品官人法拿來直接用時,原本偏向保守的田豐,很快也改變了立場,對法正的提議予以支持。
一方麵,在察舉製崩壞的前提下,客觀上講,這九品官人法確實是選官的良製,於國有利。
另一方麵,這九品官人法對於士家來說,也是切切實實有利。
於公於私都有好處,一件雙贏的好事,田豐怎麽可能不支持。
這也是那些士家出身的大臣們的共同心思。
“丞相,你以為,朕若於我大漢朝,推行這九品官人法,可行否?”
事關國之大計,劉備自不敢直接拍板,最後還得向蕭方征詢意見。
蕭方輕咳了一聲。
大殿內立時鴉雀無聲,所有人都停止了議論,目光齊聚向了這位大漢丞相。
“這九品官人法,確實是當下最優的一套選官之法,陛下當然也可以拿來為我大漢所用。”
“但臣以為,若從長遠來看,這九品官人法於我大漢朝,卻有百害而無一利!”
“甚至,陛下若推行此製,我大漢朝將來便有亡國之患!”
此言一出,大殿內立時一片悚然。
任誰也沒料到,蕭方會突然之間,拋出了如此“危言慫聽”的論斷。
亡國之患!
明明是一套選賢任能的良製,怎麽到了蕭方口中,竟能令大漢朝亡國了?
“丞相何出此言?”
劉備也驚出了一身冷汗,急是追問道。
“天下英才,多出自於士家,這自然是事實,毫無爭議。”
“這九品官人法一旦推行,短期之內,確實方便從士家中挑選賢能之才,為國所用。”
“但此法的關鍵,一為中正官設置,二為定品。”
“這中正官乃司徒舉薦,既為朝官,又為本地人,照此設置法,這個中正官必會為本土士家大姓所壟斷。”
“還有這個所謂定品,名義上包括家世,才學,德行,看似極為公允。”
“可才學德行這兩樣,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有無才學,德行好不好,全由中正官來衡量決斷。”
“唯家世一項,是士家豪姓,還是寒門庶族,界限清晰毫無爭議。”
“那麽有此兩項漏洞,用不了多少年,這九品官人法選出來的所謂賢才,便皆會為士家所壟斷。”
“介時便會出現,所謂上品無寒士,下品無士族的局麵。”
“如此一來,寒門庶族入仕為官,為朝廷效力的渠道被徹底堵塞,久而久之定然會對朝廷國家離心離德,乃至心生怨恨。”
“而朝廷的大小官員,上至朝廷,下至州郡,又皆為士家壟斷把持,等同於天子與士家共治天下,甚至是天子依附於士家。”
“皇權大削,天子被架空,朝廷州郡充斥著徒有虛名的所謂士家‘賢士’,更不乏野心勃勃之徒,寒門庶族又報國無門,對朝廷怨聲載道。”
“試問,國家若到了這般地步,焉能不亡?”
蕭方聲色俱厲,將這九品官人法的惡果,擺在了老劉麵前。
聽到最後,劉備倒吸一口涼氣,驚出了一身的冷汗。
盡管他用人不疑,盡管他對臣下極為信任,也樂得放權給臣下。
但他畢竟乃天子。
哪怕再胸懷四海,氣度非凡的皇帝,聽到“天子被架空”這幾個字,豈能不驚出一身冷汗?
這可是古往今來,別管明君還是昏君,所有天子共同的逆鱗!
田豐,法正等原本主張推行九品官人法的大臣們,聽得蕭方這一番剖析,無不是臉色驚變,皆是倒吸涼氣。
“陛下,還是丞相深謀遠慮,洞察秋毫!”
“如此看來,這九品官人法確實有著巨大隱患,若真推行下去,長遠來看確實於國有害!”
“陛下,臣收迴臣方才的主張。”
法正雖然心高氣傲,卻並非不明事理,錯了便果斷的立正認錯。
“丞相之深謀遠慮,臣自愧不如呀。”
“這再好的選官之製,若是有傷於天子皇權,臣以為也斷然不可行。”
“如此看來,曹操推行此法,亦不過是為籠絡士家豪姓人心,實則乃鼠目淺光之舉。”
“陛下神武雄略,乃是要再開創我大漢百年盛世的明君,凡事自當為子孫萬世長遠計,豈能學曹操那般短視!”
“這九品官人法,臣以為斷不可行!”
田豐亦改變了力場。
他素來剛毅正直,雖出身士家豪姓,卻首先不忘自己乃是劉備的臣子,大漢朝的臣子。
這九品官人法雖對士家有利,卻有損於劉備這個天子的權力,對大漢朝長治久安有弊端,田豐自然優勢選擇為天子朝廷考慮。
他並沒有以私廢公!
當然,眼前這班大臣,也並非人人皆似田豐這般剛正秉公,事事以天子朝廷為先。
有人改變立場,但也有不少人,選擇了沉默。
沒辦法,蕭方都站出來說了,這九品官人法推行下去,將來會使大漢朝有亡國之禍,會架空天子!
這時候誰敢站出來反駁蕭方?
“還是景略看的更深遠周詳,如此看來,朕確實不能學曹操的鼠目寸光。”
劉備重重點頭,爾後卻又眉頭仍皺:
“可察舉製已廢,又不能推行這九品官人法,那朕當以何製來與曹操針鋒相對,爭奪人心?”
眾臣沉默了下來。
諸葛亮也好,法正也罷,亦或是田豐,一時皆眉頭深鎖,思索不出個萬全之策來。
大殿之上,本是熱議的氣氛,不由沉寂了下來。
“鄧艾,把我叫你帶的那東西,獻給陛下吧。”
蕭方向不遠處侍立的小書僮吩咐道。
書僮的名字,確實是鄧艾。
就是當年老劉平定荊州時,歸降有功的劉表舊將鄧濟的兒子。
這孩子也算與他有緣,鄧艾的名字,還是在鄧濟的請求下,由他所賜。
如今多年已過,當年那個繈褓中的嬰兒,如今已長成了七八歲的少年郎。
蕭方知鄧艾天資聰穎,有名將之姿,將來必為大漢棟梁之才,得好好培養才是。
於是在老劉稱帝之後,他便向鄧濟提出,將鄧艾帶在身邊,做自己的侍讀書僮。
鄧濟一聽,自然是驚喜若狂,受寵若驚。
那不是別人,可是蕭丞相啊。
天子之下,大漢丞相,百官之首,再世謀聖!
蕭丞相主動要讓你兒子做書僮,這是賞識你兒子,有意要栽培你兒子呀。
這要是跟了蕭方左右,受其指點教導,哪怕學得蕭方一星半點的兵法智謀,將來也必成大器,前途不可限量。
於是鄧濟便在拜謝祖先福佑後,歡歡喜喜的把兒子送至了相府之中,做起了書僮。
鄧艾也是聰明絕頂,大有當年諸葛亮的幾分資質,凡事一點就通,兵法什麽的一學就會。
蕭方對鄧艾自然是倍加欣賞,今日這場朝會,便破例帶他入宮,讓他見一見世麵。
鄧艾反應也是快,即刻便會意,忙是將一幅帛卷捧起,在眾目注視下,從容不迫的上前獻給了老劉。
“丞相,這孩子,便是鄧濟之子?”
“陛下好記性,他正是鄧濟之子。”
劉備上下打量著鄧艾,臉上掠起幾分欣賞之色,微微點頭:
“當年朕見他時,這孩子才在繈褓之中,沒想到一轉眼長這麽大了。”
“嗯,小小年紀就能如此從容鎮定,是個可造之才。”
“丞相,你可得好好栽培他才是,將來這孩子可為我大漢棟梁!”
蕭方一笑,拱手道:
“陛下慧眼如炬,識人之能果然是天下無雙。”
“臣正也是覺得此子天資聰慧,所以才和鄧濟要了他做書僮,跟隨臣左右好時常教導,將來為陛下,為大漢培養出一位堪當大任之才。”
得劉備和蕭方的重視稱讚,鄧艾心中自是受寵若驚,卻極力克製著欣喜,仍舊從容不迫的拜謝自謙。
鄧艾退下,劉備的目光,迴到了手中那道帛卷上。
“丞相,這是……”
“自陛下登基以來,臣這幾日也沒閑著,為陛下謀劃出了一套選官之製。”
“今日朝會,臣原本就是想獻於陛下審閱,現在看來,時機正好。”
聽得蕭方解釋過原由,劉備神色一振,眼中迸湧出幾分驚喜之色。
左右眾臣們,亦是精神大振,一雙雙驚奇的目光,齊刷刷射向了劉備手中帛書。
“原來丞相深謀遠慮,早有準備啊。”
劉備嘖嘖大讚,迫不及待將帛卷展。
三個大字,最先印入眼簾。
他一句話,提醒了在場所有人。
就連劉備,亦是眼前一亮。
法正說的沒錯啊,既然這九品官人法乃是選官良製,為什麽不拿來直接用呢?
這玩意兒又不是什麽秘密,也沒有什麽專利壁壘,你想用就用,曹操還能攔著你不成。
劉備從來不是一個保守迂腐之人。
當年蕭方說屯田製好用,雖是曹操先一步搞了屯田,他還不是照葫蘆畫瓢,拿來在自己家推行。
現如今曹操先在偽秦推行九品官人法,為什麽不能照搬?
隻要是好東西,就算是出自於敵人之手,也可以拿來為我所用嘛…
劉備捋著細髯,若有所思,顯然已是動心。
殿中紛論而起,讚同法正的大臣們不在少數。
畢竟老劉打天下的班底,雖然以寒門為主,但在打天下的過程中,卻吸收了眾多士家豪傑。
就如田豐,便為河北大族名士,家世地位何其顯赫。
當法正提出,可將曹秦的九品官人法拿來直接用時,原本偏向保守的田豐,很快也改變了立場,對法正的提議予以支持。
一方麵,在察舉製崩壞的前提下,客觀上講,這九品官人法確實是選官的良製,於國有利。
另一方麵,這九品官人法對於士家來說,也是切切實實有利。
於公於私都有好處,一件雙贏的好事,田豐怎麽可能不支持。
這也是那些士家出身的大臣們的共同心思。
“丞相,你以為,朕若於我大漢朝,推行這九品官人法,可行否?”
事關國之大計,劉備自不敢直接拍板,最後還得向蕭方征詢意見。
蕭方輕咳了一聲。
大殿內立時鴉雀無聲,所有人都停止了議論,目光齊聚向了這位大漢丞相。
“這九品官人法,確實是當下最優的一套選官之法,陛下當然也可以拿來為我大漢所用。”
“但臣以為,若從長遠來看,這九品官人法於我大漢朝,卻有百害而無一利!”
“甚至,陛下若推行此製,我大漢朝將來便有亡國之患!”
此言一出,大殿內立時一片悚然。
任誰也沒料到,蕭方會突然之間,拋出了如此“危言慫聽”的論斷。
亡國之患!
明明是一套選賢任能的良製,怎麽到了蕭方口中,竟能令大漢朝亡國了?
“丞相何出此言?”
劉備也驚出了一身冷汗,急是追問道。
“天下英才,多出自於士家,這自然是事實,毫無爭議。”
“這九品官人法一旦推行,短期之內,確實方便從士家中挑選賢能之才,為國所用。”
“但此法的關鍵,一為中正官設置,二為定品。”
“這中正官乃司徒舉薦,既為朝官,又為本地人,照此設置法,這個中正官必會為本土士家大姓所壟斷。”
“還有這個所謂定品,名義上包括家世,才學,德行,看似極為公允。”
“可才學德行這兩樣,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有無才學,德行好不好,全由中正官來衡量決斷。”
“唯家世一項,是士家豪姓,還是寒門庶族,界限清晰毫無爭議。”
“那麽有此兩項漏洞,用不了多少年,這九品官人法選出來的所謂賢才,便皆會為士家所壟斷。”
“介時便會出現,所謂上品無寒士,下品無士族的局麵。”
“如此一來,寒門庶族入仕為官,為朝廷效力的渠道被徹底堵塞,久而久之定然會對朝廷國家離心離德,乃至心生怨恨。”
“而朝廷的大小官員,上至朝廷,下至州郡,又皆為士家壟斷把持,等同於天子與士家共治天下,甚至是天子依附於士家。”
“皇權大削,天子被架空,朝廷州郡充斥著徒有虛名的所謂士家‘賢士’,更不乏野心勃勃之徒,寒門庶族又報國無門,對朝廷怨聲載道。”
“試問,國家若到了這般地步,焉能不亡?”
蕭方聲色俱厲,將這九品官人法的惡果,擺在了老劉麵前。
聽到最後,劉備倒吸一口涼氣,驚出了一身的冷汗。
盡管他用人不疑,盡管他對臣下極為信任,也樂得放權給臣下。
但他畢竟乃天子。
哪怕再胸懷四海,氣度非凡的皇帝,聽到“天子被架空”這幾個字,豈能不驚出一身冷汗?
這可是古往今來,別管明君還是昏君,所有天子共同的逆鱗!
田豐,法正等原本主張推行九品官人法的大臣們,聽得蕭方這一番剖析,無不是臉色驚變,皆是倒吸涼氣。
“陛下,還是丞相深謀遠慮,洞察秋毫!”
“如此看來,這九品官人法確實有著巨大隱患,若真推行下去,長遠來看確實於國有害!”
“陛下,臣收迴臣方才的主張。”
法正雖然心高氣傲,卻並非不明事理,錯了便果斷的立正認錯。
“丞相之深謀遠慮,臣自愧不如呀。”
“這再好的選官之製,若是有傷於天子皇權,臣以為也斷然不可行。”
“如此看來,曹操推行此法,亦不過是為籠絡士家豪姓人心,實則乃鼠目淺光之舉。”
“陛下神武雄略,乃是要再開創我大漢百年盛世的明君,凡事自當為子孫萬世長遠計,豈能學曹操那般短視!”
“這九品官人法,臣以為斷不可行!”
田豐亦改變了力場。
他素來剛毅正直,雖出身士家豪姓,卻首先不忘自己乃是劉備的臣子,大漢朝的臣子。
這九品官人法雖對士家有利,卻有損於劉備這個天子的權力,對大漢朝長治久安有弊端,田豐自然優勢選擇為天子朝廷考慮。
他並沒有以私廢公!
當然,眼前這班大臣,也並非人人皆似田豐這般剛正秉公,事事以天子朝廷為先。
有人改變立場,但也有不少人,選擇了沉默。
沒辦法,蕭方都站出來說了,這九品官人法推行下去,將來會使大漢朝有亡國之禍,會架空天子!
這時候誰敢站出來反駁蕭方?
“還是景略看的更深遠周詳,如此看來,朕確實不能學曹操的鼠目寸光。”
劉備重重點頭,爾後卻又眉頭仍皺:
“可察舉製已廢,又不能推行這九品官人法,那朕當以何製來與曹操針鋒相對,爭奪人心?”
眾臣沉默了下來。
諸葛亮也好,法正也罷,亦或是田豐,一時皆眉頭深鎖,思索不出個萬全之策來。
大殿之上,本是熱議的氣氛,不由沉寂了下來。
“鄧艾,把我叫你帶的那東西,獻給陛下吧。”
蕭方向不遠處侍立的小書僮吩咐道。
書僮的名字,確實是鄧艾。
就是當年老劉平定荊州時,歸降有功的劉表舊將鄧濟的兒子。
這孩子也算與他有緣,鄧艾的名字,還是在鄧濟的請求下,由他所賜。
如今多年已過,當年那個繈褓中的嬰兒,如今已長成了七八歲的少年郎。
蕭方知鄧艾天資聰穎,有名將之姿,將來必為大漢棟梁之才,得好好培養才是。
於是在老劉稱帝之後,他便向鄧濟提出,將鄧艾帶在身邊,做自己的侍讀書僮。
鄧濟一聽,自然是驚喜若狂,受寵若驚。
那不是別人,可是蕭丞相啊。
天子之下,大漢丞相,百官之首,再世謀聖!
蕭丞相主動要讓你兒子做書僮,這是賞識你兒子,有意要栽培你兒子呀。
這要是跟了蕭方左右,受其指點教導,哪怕學得蕭方一星半點的兵法智謀,將來也必成大器,前途不可限量。
於是鄧濟便在拜謝祖先福佑後,歡歡喜喜的把兒子送至了相府之中,做起了書僮。
鄧艾也是聰明絕頂,大有當年諸葛亮的幾分資質,凡事一點就通,兵法什麽的一學就會。
蕭方對鄧艾自然是倍加欣賞,今日這場朝會,便破例帶他入宮,讓他見一見世麵。
鄧艾反應也是快,即刻便會意,忙是將一幅帛卷捧起,在眾目注視下,從容不迫的上前獻給了老劉。
“丞相,這孩子,便是鄧濟之子?”
“陛下好記性,他正是鄧濟之子。”
劉備上下打量著鄧艾,臉上掠起幾分欣賞之色,微微點頭:
“當年朕見他時,這孩子才在繈褓之中,沒想到一轉眼長這麽大了。”
“嗯,小小年紀就能如此從容鎮定,是個可造之才。”
“丞相,你可得好好栽培他才是,將來這孩子可為我大漢棟梁!”
蕭方一笑,拱手道:
“陛下慧眼如炬,識人之能果然是天下無雙。”
“臣正也是覺得此子天資聰慧,所以才和鄧濟要了他做書僮,跟隨臣左右好時常教導,將來為陛下,為大漢培養出一位堪當大任之才。”
得劉備和蕭方的重視稱讚,鄧艾心中自是受寵若驚,卻極力克製著欣喜,仍舊從容不迫的拜謝自謙。
鄧艾退下,劉備的目光,迴到了手中那道帛卷上。
“丞相,這是……”
“自陛下登基以來,臣這幾日也沒閑著,為陛下謀劃出了一套選官之製。”
“今日朝會,臣原本就是想獻於陛下審閱,現在看來,時機正好。”
聽得蕭方解釋過原由,劉備神色一振,眼中迸湧出幾分驚喜之色。
左右眾臣們,亦是精神大振,一雙雙驚奇的目光,齊刷刷射向了劉備手中帛書。
“原來丞相深謀遠慮,早有準備啊。”
劉備嘖嘖大讚,迫不及待將帛卷展。
三個大字,最先印入眼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