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也隻有陸辰才明白,現在如今看起來有點像天下太平的盛世,實際上距離真正的太平還遠著呢,因為中原尚未一統,天下依舊三分,隻有在滅掉大韓王朝已經大和王朝之後,才是真正太平盛世到來的時候,陸辰也很期盼著那一天的到來。不過這件事情始終一拖再拖,兩三年過去,都沒有拖出一個結果,尤其是中間還經曆了孫子昭之時這一件大事,舉過哀痛。
之後,陸辰向幼帝上了奏折,而奏折的內容,便是表達了陸辰的討賊意願,同時,這不僅僅是陸辰的意願,也是孫子昭生前未完成的遺願,他臨死之時緊緊抓住陸辰的手,用顫抖的聲音表達了他心中的訴求,便是一定要剿滅那大韓王朝和大齊王朝兩路賊子,他才會瞑目。
陸辰當著滿朝文武百官,彈劾了他們主張休養生息的說法,力主開戰,走著大意是:“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內,忠誌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
恢弘誌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誌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嚐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複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棉、允之任也。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複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近千字的討賊檄文,整整寫了幾十副竹簡,花費了陸辰大半夜的功夫,上朝隻是立馬呈上。
討賊檄文除了表達陸辰的意願之外,其中也有先帝孫子昭在位之時經常和陸辰談論的大事,不滅反賊,誓不還朝,陸辰在討賊檄文之中表明的立場,就是如此,不滅反賊,誓不還朝。
最終,陸辰力排眾議,奏折被皇上親自批閱,準了陸辰的諫。陸辰在奏折之中的表述,已經是立下的軍令狀,如若不滅了大韓王朝和大齊王朝兩路反賊,平定天下,他便提頭來見。
這表示了陸辰的決心,也表達了他對天下一統的渴望。皇上批準之後,陸辰重新上馬就任,被封作征西大元帥,領六十萬兵馬出征,時間定在三個月之後,此消息一出,全天下震驚。
大和王朝的太子太師,被任命為征西大元帥,重啟戰爭,開始對大韓王朝以及大齊王朝的討伐之路。其中有支持陸辰的,也有持反對意見的,支持的大多是和陸辰親近的人員。
而至於持反對意見的,則是那些害怕戰爭,以及害怕戰爭帶來的傷亡,以及損失的人士,其中大部分都是學子,紛紛上奏對陸辰進行彈劾,不過全部都被壓了下去,並沒有到皇上手中。
戰事在即,整個中原天下將重燃戰火,這已經成為了不可改變的事實,幾乎沒有能夠更改。
大和王朝開始廣泛的召集軍隊,兵事操練比往年頻繁了許多,糧草以及戰馬都有密集的調動。
這一切的一切,都說明中原再次陷入戰火之中已經成為不可更改的事實。而被征討的兩個國家,大韓王朝以及大齊王朝,也有了相應的動作,開始調兵遣將,操練兵事,以作防備之需。
這幾個月時間,陸辰一直都在操勞國內的事物,大大小小的,都是親力親為,他一心一意為國,但是卻不代表別人會這麽看他。其中,殷薄情通過傳信的方式,向陸辰傳來信息。
大意就是對陸辰進行辱罵,以及人生攻擊,罵他畜生不如,重啟戰火,陷整個天下於大不義之中,用心過於歹毒,對此,陸辰隻是冷冷一笑,忽然間變得有些憤怒起來,他不去找殷薄情的麻煩,他反倒是來給自己使絆子了,估計是因為唐無情一事,他依舊沒有放下來。
唐無情就是他培養出來專門負責幫他對付陸辰的,但是卻屢戰屢敗,幾乎沒有勝利過,這樣的事實,肯定是讓殷薄情失望極了,而且唐無情之死,讓他十分痛心,陸辰沒有想到的是殷薄情這種人,也有痛心的時候。
“看來是該去一趟五象門了,這種不仁不義之庸師,即便我想放過他,道義也不會放過他。”
陸辰在接到消息之後,臨時改變了行程,親自上五象門已經成為了他不得不做的一件大事。
陸辰自從逃離五象門開始,脫離殷薄情的掌控那會兒,他就已經有了覺悟,今生今世和殷薄情之間,一定會有所了斷,而且師徒二人之間,一定會有一個倒下,陸辰相信這也是命運。
既然已經是注定好的,那麽幹脆就讓它早一點到來吧,陸辰這一次親自去五象門,就是要和殷薄情之間做一個了斷,當然,也算是決戰吧。不過陸辰這些年的修為在提升,氣功師修為進入了長生秘境之中,距離武神也不算太遠了,陰神也到了虛仙五重境界。但他知道,殷薄情的修為肯定不會是原地踏步的,以他那神一樣的資質,以及不擇手段的做法,現在應該是在虛仙七重境界了,這隻是陸辰單方麵的猜測,不過很有根據,陸辰相信不會出入太遠。
和一個虛仙七重境界的人決戰,生死孰未可知,陸辰自然明白,所以他事先就交代好後事。
哪怕陰神修煉者可以屍解轉世,重新來過,他完全可以留下道統,等轉世之後再來繼續自己的事業,但是他正是因為了解殷薄情的手段,最後才打消了這個想法,因為一旦戰敗,那麽殷薄情是無論如何也不會讓他的陰神碎片逃出來的,更不要談給他屍解轉世的機會了。
在陸辰交代的後事之中,他把一切都托付給了自己的得意門生連城璧。連城璧雖然是武道出家,但是這些年在陸辰的強烈要求下,他不得不重新開始學習起來,熟讀四書五經,通大意,深諳倫理綱常。而經過這些年的蛻變,連城璧早就已經不再是以前那個隻會衝鋒陷陣的莽夫。
現在的連城璧,用上馬能殺敵,下馬能治國來形容也不為過,官居一品武將,帶刀上朝,深得陸辰的傳承,陸辰就是把自己的一切後事,討伐大韓王朝和大齊王朝,先帝托孤等等一係列重要的事情,都交給了他來接手,意思就是陸辰此去,萬一有個三長兩短,那麽陸辰肩膀上的重擔,就需要連城璧來挑了。
事情到了這個時候,熟知陸辰的人都變得悲傷起來,在他們的認知當中,陸辰從來沒有認真過,無論遇上誰他都不會驚慌失措,唯獨這一次,陸辰太認真了,連自己的後事都交代好了。
正是因為這種種不同尋常的跡象,他們才感覺到了事情的嚴重性,紛紛替陸辰擔憂起來。
其中,陸辰之妻,來自草原的元錚公主,就聲稱無論如何也要跟著陸辰一起去,萬一陸辰有個三長兩短,那麽她就要以身殉葬,跟陸辰一起下黃泉。
除了元錚公主以外,還有很多人都表示要和陸辰一起去,關鍵之時可以搭把手,就算最後要一起死掉,那也沒有什麽好可怕的。
結果可想而知,陸辰把他們都拒絕了,因為這件事情,沒有人能夠幫得了他,他隻能靠自己去做,而且眾人若是跟了他去,很可能到時候還會成為他的累贅,他就無法專心迎戰了。
之後,陸辰向幼帝上了奏折,而奏折的內容,便是表達了陸辰的討賊意願,同時,這不僅僅是陸辰的意願,也是孫子昭生前未完成的遺願,他臨死之時緊緊抓住陸辰的手,用顫抖的聲音表達了他心中的訴求,便是一定要剿滅那大韓王朝和大齊王朝兩路賊子,他才會瞑目。
陸辰當著滿朝文武百官,彈劾了他們主張休養生息的說法,力主開戰,走著大意是:“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內,忠誌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
恢弘誌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誌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嚐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複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棉、允之任也。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複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近千字的討賊檄文,整整寫了幾十副竹簡,花費了陸辰大半夜的功夫,上朝隻是立馬呈上。
討賊檄文除了表達陸辰的意願之外,其中也有先帝孫子昭在位之時經常和陸辰談論的大事,不滅反賊,誓不還朝,陸辰在討賊檄文之中表明的立場,就是如此,不滅反賊,誓不還朝。
最終,陸辰力排眾議,奏折被皇上親自批閱,準了陸辰的諫。陸辰在奏折之中的表述,已經是立下的軍令狀,如若不滅了大韓王朝和大齊王朝兩路反賊,平定天下,他便提頭來見。
這表示了陸辰的決心,也表達了他對天下一統的渴望。皇上批準之後,陸辰重新上馬就任,被封作征西大元帥,領六十萬兵馬出征,時間定在三個月之後,此消息一出,全天下震驚。
大和王朝的太子太師,被任命為征西大元帥,重啟戰爭,開始對大韓王朝以及大齊王朝的討伐之路。其中有支持陸辰的,也有持反對意見的,支持的大多是和陸辰親近的人員。
而至於持反對意見的,則是那些害怕戰爭,以及害怕戰爭帶來的傷亡,以及損失的人士,其中大部分都是學子,紛紛上奏對陸辰進行彈劾,不過全部都被壓了下去,並沒有到皇上手中。
戰事在即,整個中原天下將重燃戰火,這已經成為了不可改變的事實,幾乎沒有能夠更改。
大和王朝開始廣泛的召集軍隊,兵事操練比往年頻繁了許多,糧草以及戰馬都有密集的調動。
這一切的一切,都說明中原再次陷入戰火之中已經成為不可更改的事實。而被征討的兩個國家,大韓王朝以及大齊王朝,也有了相應的動作,開始調兵遣將,操練兵事,以作防備之需。
這幾個月時間,陸辰一直都在操勞國內的事物,大大小小的,都是親力親為,他一心一意為國,但是卻不代表別人會這麽看他。其中,殷薄情通過傳信的方式,向陸辰傳來信息。
大意就是對陸辰進行辱罵,以及人生攻擊,罵他畜生不如,重啟戰火,陷整個天下於大不義之中,用心過於歹毒,對此,陸辰隻是冷冷一笑,忽然間變得有些憤怒起來,他不去找殷薄情的麻煩,他反倒是來給自己使絆子了,估計是因為唐無情一事,他依舊沒有放下來。
唐無情就是他培養出來專門負責幫他對付陸辰的,但是卻屢戰屢敗,幾乎沒有勝利過,這樣的事實,肯定是讓殷薄情失望極了,而且唐無情之死,讓他十分痛心,陸辰沒有想到的是殷薄情這種人,也有痛心的時候。
“看來是該去一趟五象門了,這種不仁不義之庸師,即便我想放過他,道義也不會放過他。”
陸辰在接到消息之後,臨時改變了行程,親自上五象門已經成為了他不得不做的一件大事。
陸辰自從逃離五象門開始,脫離殷薄情的掌控那會兒,他就已經有了覺悟,今生今世和殷薄情之間,一定會有所了斷,而且師徒二人之間,一定會有一個倒下,陸辰相信這也是命運。
既然已經是注定好的,那麽幹脆就讓它早一點到來吧,陸辰這一次親自去五象門,就是要和殷薄情之間做一個了斷,當然,也算是決戰吧。不過陸辰這些年的修為在提升,氣功師修為進入了長生秘境之中,距離武神也不算太遠了,陰神也到了虛仙五重境界。但他知道,殷薄情的修為肯定不會是原地踏步的,以他那神一樣的資質,以及不擇手段的做法,現在應該是在虛仙七重境界了,這隻是陸辰單方麵的猜測,不過很有根據,陸辰相信不會出入太遠。
和一個虛仙七重境界的人決戰,生死孰未可知,陸辰自然明白,所以他事先就交代好後事。
哪怕陰神修煉者可以屍解轉世,重新來過,他完全可以留下道統,等轉世之後再來繼續自己的事業,但是他正是因為了解殷薄情的手段,最後才打消了這個想法,因為一旦戰敗,那麽殷薄情是無論如何也不會讓他的陰神碎片逃出來的,更不要談給他屍解轉世的機會了。
在陸辰交代的後事之中,他把一切都托付給了自己的得意門生連城璧。連城璧雖然是武道出家,但是這些年在陸辰的強烈要求下,他不得不重新開始學習起來,熟讀四書五經,通大意,深諳倫理綱常。而經過這些年的蛻變,連城璧早就已經不再是以前那個隻會衝鋒陷陣的莽夫。
現在的連城璧,用上馬能殺敵,下馬能治國來形容也不為過,官居一品武將,帶刀上朝,深得陸辰的傳承,陸辰就是把自己的一切後事,討伐大韓王朝和大齊王朝,先帝托孤等等一係列重要的事情,都交給了他來接手,意思就是陸辰此去,萬一有個三長兩短,那麽陸辰肩膀上的重擔,就需要連城璧來挑了。
事情到了這個時候,熟知陸辰的人都變得悲傷起來,在他們的認知當中,陸辰從來沒有認真過,無論遇上誰他都不會驚慌失措,唯獨這一次,陸辰太認真了,連自己的後事都交代好了。
正是因為這種種不同尋常的跡象,他們才感覺到了事情的嚴重性,紛紛替陸辰擔憂起來。
其中,陸辰之妻,來自草原的元錚公主,就聲稱無論如何也要跟著陸辰一起去,萬一陸辰有個三長兩短,那麽她就要以身殉葬,跟陸辰一起下黃泉。
除了元錚公主以外,還有很多人都表示要和陸辰一起去,關鍵之時可以搭把手,就算最後要一起死掉,那也沒有什麽好可怕的。
結果可想而知,陸辰把他們都拒絕了,因為這件事情,沒有人能夠幫得了他,他隻能靠自己去做,而且眾人若是跟了他去,很可能到時候還會成為他的累贅,他就無法專心迎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