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哥迴來了,哥給你帶吃的了,你看,大饅頭,快吃。”柱子拿出饅頭和水,遞給栓子。
栓子先喝了一口水,然後接過饅頭,大口大口的吃起來。
柱子一直撫著他的背,小聲說:“慢點吃,慢點吃,還有呢……”
終於,在栓子吃完第一個饅頭,他的速度慢了下來。
也是這時,他才注意到,城隍廟的中間站了幾個不認識的人,中間還有一個小姑娘。
柱子看到弟弟詢問的眼神,說道:“這是沈爺爺一家人,就是他們給的我饅頭和水,栓子,快,我們謝謝人家。”
栓子一聽,立即放下手中的水囊,跟柱子一樣跪在地上,嘴裏大聲說道:“謝謝兩位爺爺,謝謝姐姐。”
邊說還邊磕頭。
海棠看著五歲,但身形瘦小,看上去就像四歲一般的栓子,一陣心酸,她想起自家的兩個弟弟,若是自家的兩個弟弟這樣流落在外,吃盡苦頭,自己指不定怎麽心疼呢。
“快起來。”海棠上前拉住栓子,不讓他再磕,也將柱子扶起來。
柱子連連道謝,扶著栓子繼續吃東西。
海棠走到沈高山旁邊,悄聲說:“祖父,咱們把他們哥倆接迴家吧,看著怪可憐的,栓子也還那麽小。”
沈高山有些猶豫,俗話說:“半大小子,吃窮老子!”
又恰好是在這天災當口上,糧食珍貴的時候,自家又添上兩口能吃飯的大小夥子,也不知這糧食夠不夠吃。
海棠又勸道:“祖父,你看啊,柱子跟大哥年紀相仿,以後可以跟在大哥後頭做個書童或小廝,而栓子,不管是跟了桑延還是桑傑,都是好的,從小就陪在他們身邊,不比以後外頭買的強?”
溫立聽了這話,直誇海棠想的周到,連連讚同:“海棠這想法不錯,我一直都想著給行知找一個小子陪在身邊,卻一直也沒有合適的。”
沈高山聽見溫立也這麽說,把心裏最後一點不同意也丟的無影無蹤,也點頭表示同意。
沈高山上前一步說道:“柱子,你二人可有什麽打算?”
柱子抬起頭,打量幾人一番,複又低下頭去,小聲的說道:“我也不知道該如何,免不得去幫人做工,掙幾個錢,隻要不餓死就好。”
海棠心裏對柱子的好感直線上升,他剛剛打量著祖父,心裏也一定很想開口要祖父收留他,但是他並沒有。
沈高山顯然也很滿意,淡淡的笑著說:“不知道你願不願意帶著你弟弟到我家去,我有幾個孫兒,身邊正缺一個像你們倆這般大的小子陪伴。”
此話一出,柱子飛快的抬起頭,眼睛裏迸發出攝人的光彩。
他不可置信地問道:“真的嗎?沈爺爺?”
海棠也被逗笑,忙笑著迴答:“當然是真的。”
栓子還有些懵懵懂懂,柱子此時卻是欣喜若狂,忙拉著弟弟又跪下,直嚷著要給沈高山磕頭。
“沈爺爺,你別看我瘦,我也有把子力氣,我願意去你家幹活,幹多多的活,謝謝你收留我們。”說完,拉著栓子嘣嘣嘣就磕了三個響頭。
栓子學著自家哥哥的樣子,也磕了三個響頭。
沈高山忙拉起二人,嗔怪道:“你這孩子也忒實誠了,磕那麽用力做什麽?”
嘴上雖這樣說,心裏卻是無比慰貼,知恩圖報的孩子誰能不喜歡呢?
海棠看看那兄弟二人身上穿的衣服,皆破爛的不成樣子,便道:“祖父,溫爺爺,我們先去成衣鋪子,買兩身衣裳讓他們換上,再去成表哥那兒看看,再去學堂瞧瞧大哥和行知哥哥去吧。”
沈高山自然不會反對,溫立心裏也擔憂孫子,點頭同意。
柱子和栓子收拾好自己的東西,跟著三人上了馬車。
說是收拾東西,其實根本也沒什麽好收拾的,所有的東西都在路上遺失了,柱子身上揣的,不過是娘親的一根銅簪子,不值錢,留個念想罷了。
三人到了成衣鋪子,給二人選了兩套衣裳,直接就讓二人給換上,因為他們身上的衣服已經破爛不堪,髒的不成樣子。
新衣服上身,二人都很開心,手不住的摸著那衣裳,雖說隻是麻布的,並不特別順滑,但心裏也如吃了蜜糖一般,甜滋滋的。
想起家裏人多,海棠便又扯了些布,自己幾個孩子都在長身體,一年大似一年,這衣裳年年都得新做。
雖說有蘇老夫人送的那些布,但海棠自從知道要遭災以後,就好像有點囤貨癖,看到什麽都想買點。
於是又要了六匹布,分別是藏青的兩匹,藕荷色的兩匹,靛藍色和水綠色各一匹,男女穿的顏色都有。
離開成衣鋪子,眾人又駕上馬車,來到當初的沈家食鋪。
自從這沈家食鋪交給成表哥一家人,海棠已經好久沒來過了,想來生意也是不錯,所以成表哥沒去找她“取經。”
不過,這時候的食鋪卻是大門緊閉,周圍幾家的店鋪也都沒有開張。
門口隨處可見的樹葉,訴說著它的寥落。
溫立跳下馬車看了看,轉頭對幾人說道:“看這門上的灰塵,關門應該有一段日子了。”
海棠點頭,心裏隱隱有些擔心。
沈高山知道孫女的心思,安慰道:“你若是擔心,等迴了家,讓你爹帶了你娘迴去看看就是。咱們有驢車,倒也便宜。”
“哎,行,走吧。”海棠不再糾結,一甩馬車車簾。
於是沈高山又駕車來到了桑榆兩人的學堂門口。
這是一個私人學堂,先生是縣城一個老秀才,聽說很有些本事,隻是家道中落,沒有銀錢支撐趕考的路費,這便在這縣城做了個教書先生。
學堂其實就是一個小宅院,前院是教室,加上做飯和用餐的地方,後院就是先生自己住的地方。
學生也不多,才幾十個,這個時代,能讀的起書的並不多,大多數人隻在村裏的學堂讀幾年便罷了,會寫自己的名字,不做個睜眼瞎就好。
關鍵是這束修,和買筆墨紙硯的銀子也不是一般家庭能夠承擔得起的。
栓子先喝了一口水,然後接過饅頭,大口大口的吃起來。
柱子一直撫著他的背,小聲說:“慢點吃,慢點吃,還有呢……”
終於,在栓子吃完第一個饅頭,他的速度慢了下來。
也是這時,他才注意到,城隍廟的中間站了幾個不認識的人,中間還有一個小姑娘。
柱子看到弟弟詢問的眼神,說道:“這是沈爺爺一家人,就是他們給的我饅頭和水,栓子,快,我們謝謝人家。”
栓子一聽,立即放下手中的水囊,跟柱子一樣跪在地上,嘴裏大聲說道:“謝謝兩位爺爺,謝謝姐姐。”
邊說還邊磕頭。
海棠看著五歲,但身形瘦小,看上去就像四歲一般的栓子,一陣心酸,她想起自家的兩個弟弟,若是自家的兩個弟弟這樣流落在外,吃盡苦頭,自己指不定怎麽心疼呢。
“快起來。”海棠上前拉住栓子,不讓他再磕,也將柱子扶起來。
柱子連連道謝,扶著栓子繼續吃東西。
海棠走到沈高山旁邊,悄聲說:“祖父,咱們把他們哥倆接迴家吧,看著怪可憐的,栓子也還那麽小。”
沈高山有些猶豫,俗話說:“半大小子,吃窮老子!”
又恰好是在這天災當口上,糧食珍貴的時候,自家又添上兩口能吃飯的大小夥子,也不知這糧食夠不夠吃。
海棠又勸道:“祖父,你看啊,柱子跟大哥年紀相仿,以後可以跟在大哥後頭做個書童或小廝,而栓子,不管是跟了桑延還是桑傑,都是好的,從小就陪在他們身邊,不比以後外頭買的強?”
溫立聽了這話,直誇海棠想的周到,連連讚同:“海棠這想法不錯,我一直都想著給行知找一個小子陪在身邊,卻一直也沒有合適的。”
沈高山聽見溫立也這麽說,把心裏最後一點不同意也丟的無影無蹤,也點頭表示同意。
沈高山上前一步說道:“柱子,你二人可有什麽打算?”
柱子抬起頭,打量幾人一番,複又低下頭去,小聲的說道:“我也不知道該如何,免不得去幫人做工,掙幾個錢,隻要不餓死就好。”
海棠心裏對柱子的好感直線上升,他剛剛打量著祖父,心裏也一定很想開口要祖父收留他,但是他並沒有。
沈高山顯然也很滿意,淡淡的笑著說:“不知道你願不願意帶著你弟弟到我家去,我有幾個孫兒,身邊正缺一個像你們倆這般大的小子陪伴。”
此話一出,柱子飛快的抬起頭,眼睛裏迸發出攝人的光彩。
他不可置信地問道:“真的嗎?沈爺爺?”
海棠也被逗笑,忙笑著迴答:“當然是真的。”
栓子還有些懵懵懂懂,柱子此時卻是欣喜若狂,忙拉著弟弟又跪下,直嚷著要給沈高山磕頭。
“沈爺爺,你別看我瘦,我也有把子力氣,我願意去你家幹活,幹多多的活,謝謝你收留我們。”說完,拉著栓子嘣嘣嘣就磕了三個響頭。
栓子學著自家哥哥的樣子,也磕了三個響頭。
沈高山忙拉起二人,嗔怪道:“你這孩子也忒實誠了,磕那麽用力做什麽?”
嘴上雖這樣說,心裏卻是無比慰貼,知恩圖報的孩子誰能不喜歡呢?
海棠看看那兄弟二人身上穿的衣服,皆破爛的不成樣子,便道:“祖父,溫爺爺,我們先去成衣鋪子,買兩身衣裳讓他們換上,再去成表哥那兒看看,再去學堂瞧瞧大哥和行知哥哥去吧。”
沈高山自然不會反對,溫立心裏也擔憂孫子,點頭同意。
柱子和栓子收拾好自己的東西,跟著三人上了馬車。
說是收拾東西,其實根本也沒什麽好收拾的,所有的東西都在路上遺失了,柱子身上揣的,不過是娘親的一根銅簪子,不值錢,留個念想罷了。
三人到了成衣鋪子,給二人選了兩套衣裳,直接就讓二人給換上,因為他們身上的衣服已經破爛不堪,髒的不成樣子。
新衣服上身,二人都很開心,手不住的摸著那衣裳,雖說隻是麻布的,並不特別順滑,但心裏也如吃了蜜糖一般,甜滋滋的。
想起家裏人多,海棠便又扯了些布,自己幾個孩子都在長身體,一年大似一年,這衣裳年年都得新做。
雖說有蘇老夫人送的那些布,但海棠自從知道要遭災以後,就好像有點囤貨癖,看到什麽都想買點。
於是又要了六匹布,分別是藏青的兩匹,藕荷色的兩匹,靛藍色和水綠色各一匹,男女穿的顏色都有。
離開成衣鋪子,眾人又駕上馬車,來到當初的沈家食鋪。
自從這沈家食鋪交給成表哥一家人,海棠已經好久沒來過了,想來生意也是不錯,所以成表哥沒去找她“取經。”
不過,這時候的食鋪卻是大門緊閉,周圍幾家的店鋪也都沒有開張。
門口隨處可見的樹葉,訴說著它的寥落。
溫立跳下馬車看了看,轉頭對幾人說道:“看這門上的灰塵,關門應該有一段日子了。”
海棠點頭,心裏隱隱有些擔心。
沈高山知道孫女的心思,安慰道:“你若是擔心,等迴了家,讓你爹帶了你娘迴去看看就是。咱們有驢車,倒也便宜。”
“哎,行,走吧。”海棠不再糾結,一甩馬車車簾。
於是沈高山又駕車來到了桑榆兩人的學堂門口。
這是一個私人學堂,先生是縣城一個老秀才,聽說很有些本事,隻是家道中落,沒有銀錢支撐趕考的路費,這便在這縣城做了個教書先生。
學堂其實就是一個小宅院,前院是教室,加上做飯和用餐的地方,後院就是先生自己住的地方。
學生也不多,才幾十個,這個時代,能讀的起書的並不多,大多數人隻在村裏的學堂讀幾年便罷了,會寫自己的名字,不做個睜眼瞎就好。
關鍵是這束修,和買筆墨紙硯的銀子也不是一般家庭能夠承擔得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