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北王府。
翁老爺子接到消息,說太子名下的山莊並沒有楊老夫人及其孫子,表情頓時變得嚴肅起來,眉頭緊皺,瞪向黑衣人,厲聲斥責他們無能。
他轉向阮穆棱,疑惑地問:“太子妃為何要劫持楊老太夫人?她的動機何在?”
阮穆棱也開始懷疑自己的判斷,難道真的出了差錯?
難不成真是二皇子?
“祖父,您不必過於擔憂。事情發展到這一步,已經不可挽迴。早朝時,那些支持大皇子監國的朝臣,定能占據壓倒性優勢。二皇子三皇子不足為懼。”
翁老爺子的心懸浮不定,他們一開始也是要走這條溫和的路,隻不過後來皇上下旨讓皇子們迴封地,所以他們才起兵謀反。
—
朝廷官員們齊聚禦書房外,楊統領依舊沒有收到楊老夫人與兒子的迴家音訊。
寧晚橋向眾大臣透露了皇上的病情,恐怕一年半載難以蘇醒。
當前後宮之中,翁貴妃地位最高。
她立於台階之下,目睹大臣們議論紛紛,心痛疾首道:“皇上昏迷,國不可一日無君。我們必須尋找一位賢能的皇子來輔佐政務。”
大臣們心中焦慮不安,目光在大皇子、二皇子及三皇子間遊走。
選擇監國之人,實乃敏感之事,必須慎重考慮。
人選若錯,不僅影響國家運勢,還可能激起殘酷的鬥爭與矛盾。
“在下認為,應優先在大皇子、二皇子及三皇子中考慮。”
一位大臣打破了沉默。
刑部尚書道:“大皇子身為長子,性格穩重,智慧超群,實乃監國的理想人選。”
吏部尚書則道:“大皇子雖穩重,但過於保守,缺乏決斷。反觀二皇子,聰明機智,有勇有謀,更適合承擔監國之重任。”
“本官倒是認為,三皇子性情溫和,愛護百姓,遇事時臨危不亂,有卓越的才能,能夠擔任監國重任。”
支持二皇子的朝臣站出來:“大皇子性格懦弱,恐怕難以擔當重任。”
阮穆隱恨不得上去暴打這個官員。
“本官倒是認為,大皇子性子柔中帶剛,剛中帶柔。不輸太子的品行。”
大臣們爭論越來越激烈,情緒也越來越激動。
翁貴妃一言不發地站在一旁,眼神裏透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喜悅。
劉賢妃滿臉淚水,她不斷地祈禱著,希望皇帝能夠平安醒來。
但同時,又希望自己兒子能夠監國。
三皇子和五皇子的母妃,撲倒在皇帝床前,哭得撕心裂肺,幾次暈厥過去。
其他剛入宮的妃嬪則惴惴不安,有的才剛被皇帝寵幸,有的還沒有來得及被翻牌,皇帝突然昏迷不醒,這叫她們今後怎麽辦?
這時,周均安站了出來。
他的聲音低沉而嚴肅:“諸位大人,莫要忘了,皇帝昏迷之時,曾下召,讓皇子們迴自己的封地去。”
工部侍郎李項道:“如今事情有變,皇上昏迷不醒,皇子們迴封地的事情理應推遲。待確定由哪位皇子監國後,其他皇子們再返迴封地不遲。”
眾位大臣齊齊附和,特殊情況特殊對待。
周均安道:“皇帝昏迷之時,曾立下秘旨。”
這句話激起千層浪。
皇子們臉色不同程度地變了。
翁貴妃眼神慌亂,害怕自己自行出掖庭的事被人知道。隨之而來的是,害怕皇上定的是二皇子或者三皇子為太子。
那她所做的一切,都白費心機了。
周均安是皇上最信任的臣子,即便為太子太傅,也不曾偏幫過太子幾分。
對於奪嫡爭鬥,更是從不表態。
一切都由皇上定奪。
所以皇上立密旨的事,極有可能隻告訴了周均安,以及身邊的李公公。
兵部尚書問:“不知皇上把秘旨放在何處?”
周均安道:“皇位的牌匾後。”
在大家驚愕又理所當然的眼神中,公公們從牌匾後把聖旨拿了出來。
掌印太監大聲念道:“太子妃寧氏智勇雙全,見識廣博,若朕無力理政時,即封太子妃寧氏為攝政王,輔助朕治國理政。同時命周太傅協助太子妃執政,望其能以大封為重,日後輔佐新帝,使大封步入繁榮昌盛。”
聖旨念完,所有人不可置信。
翁貴妃更是不顧體麵,大聲道:“這不可能,不可能,聖旨一定是假的,是假的。皇上怎麽會留這樣的秘旨?”
一位年輕的大臣站了出來,他是翁家暗中扶持上來的,比翁貴妃要冷靜得多。
“監國一職事關重大,太子妃作為女子,恐怕難以承擔如此重任。”
“女子不得幹政,如今讓太子妃監國,恐有違背祖訓。”
“皇子們都在,即便沒有皇子,還有眾位藩王,如何也輪不到太子妃監國。”
支持皇子們的朝臣紛紛站出來反對。
“我願協助太子妃監國。”周均安的話讓大臣們都吃了一驚。
一位大臣道:“周大人,您是首輔,公務繁忙,若再分心協助太子妃監國,豈不是太累了?”
周均安堅定道:“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大封如今被水災火災虎患侵蝕,我願為大封鞠躬盡瘁。”
大臣們都被周均安的話感動。
若由他協助太子妃監國,大封不會太差。
“隻是,監國需要具備豐富的政治經驗和卓越的領導才能。”工部侍郎李項提出自己的想法。
寧晚橋開口:“諸位大人的顧慮本宮理解。李大人覺得如何才算有能力?”
“去年和今年,大封各地遭遇火災、大旱、蝗災、雪災,在皇上和太子的治理下,災情有所好轉。如今又遭遇洪災、地動,百姓顆粒無收,苦不堪言。太子妃如何處理?”
“派賑災大臣前往災區,妥善安置百姓。”
李項冷哼:“國庫裏的銀兩都撥給災民了,如今挨餓的人隻多不減。又該如何?”
寧晚橋道:“如今全國都在鬧災,恐怕也沒有人能捐銀兩。自然隻能從節省各種開支來湊銀子了。”
吏部尚書問:“太子妃打算怎麽節省開支?”
寧晚橋答:“自然是舉辦出宮典,遣散宮裏的宮女。若是有願意迴家團圓的妃嬪,也一同應允。她們用的胭脂錢每年就得數十萬,穿戴要多出十幾倍。同時節省宮裏的膳食開支,削減地方向朝廷進貢數目。”
戶部尚書道:“這些方法,若隻能暫時緩解災民眼前的困境呢?坐吃山空後,太子妃又如何應付?”
寧晚橋道:“大封土地遼闊,老百姓多墾農田,廣開財源,不但能使國家富強,百姓溫飽。”
眾位朝臣聞言,終於對寧晚橋三分刮目相看。
周均安問:“太子妃既能有這樣的見解,想必了解過大封的民情?不知太子妃認為開發何處最好?”
“本宮經常翻閱大封總誌,認為往南直隸開發最好。那邊土肥水美,四季如春,利於百穀生長。隻要經營數年,必能使大封民富國強。”
眾位大臣麵麵相覷,低頭仔細思考,最後連連點頭。
有了南直隸這個大糧倉,日後水災和旱災便不足為懼,百姓也可安居樂業。
太子妃的才能,確實不輸太子。
周均安鏗鏘有力道:“太子妃雖為女子,但太子妃的穩重和智慧能夠保證大封的穩定和安全。皇上希望我們能夠輔佐太子妃一同監國,共同為大封的繁榮努力。”
陳國公道:“太子妃雖然年輕,但聰慧果敢,且深得皇上信任。如今聖旨在,諸位大臣難道還要抗旨不成?”
大臣們雖然心中不願,但是他們也知道,皇帝昏迷前的決定,便是想要讓太子妃腹中的皇孫繼承大位。
“吾皇聖明!”一大半的臣子附和。
皇子們還沒有下跪。
他們希望之前答應擁護自己上位的武官們能站出來說話。
但母親與兒子被人綁架,都督們對皇子們失望至極,如今皇上已有安排,他們自然擁護皇上的決定。
待武官們都下跪了,隻有寥寥無幾的皇子和支持大皇子、二皇子的人站著,就顯得十分突兀。
“吾皇聖明!”
“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
廣場上響起嘹亮的聲音。
禁衛軍、錦衣衛、士兵齊齊下跪。
烏泱泱的人群,全是臣服新的攝政王。
“臣等定當盡心竭力,輔佐太子妃,共創我大封盛世!”
翁貴妃和其他妃嬪、皇子們,見大臣如此,心不甘情不願地終於跪下了。
翁貴妃更是咬牙切齒臣服在地。
朝臣們這一下跪,就是認定了寧晚橋這個攝政王。
段雲舟高聲喊會竭盡全力輔佐太子妃時,心中五味雜陳。
他以為寧晚橋危在旦夕,會帶著遺腹子躲藏。
沒成想一夜之間,她成為了攝政王,
曾經他認為寧晚橋會在後宅替自己生兒育女打理後宅。
日後,他見寧晚橋時要行禮跪拜,還要為寧晚橋肝腦塗地。
這樣的轉變,叫他不適應。
而寧晚橋往龍椅旁一站,俯視群臣,他便再也不敢生出非分之想,幻想她在後宅中替自己納妾、生子。
翁老爺子接到消息,說太子名下的山莊並沒有楊老夫人及其孫子,表情頓時變得嚴肅起來,眉頭緊皺,瞪向黑衣人,厲聲斥責他們無能。
他轉向阮穆棱,疑惑地問:“太子妃為何要劫持楊老太夫人?她的動機何在?”
阮穆棱也開始懷疑自己的判斷,難道真的出了差錯?
難不成真是二皇子?
“祖父,您不必過於擔憂。事情發展到這一步,已經不可挽迴。早朝時,那些支持大皇子監國的朝臣,定能占據壓倒性優勢。二皇子三皇子不足為懼。”
翁老爺子的心懸浮不定,他們一開始也是要走這條溫和的路,隻不過後來皇上下旨讓皇子們迴封地,所以他們才起兵謀反。
—
朝廷官員們齊聚禦書房外,楊統領依舊沒有收到楊老夫人與兒子的迴家音訊。
寧晚橋向眾大臣透露了皇上的病情,恐怕一年半載難以蘇醒。
當前後宮之中,翁貴妃地位最高。
她立於台階之下,目睹大臣們議論紛紛,心痛疾首道:“皇上昏迷,國不可一日無君。我們必須尋找一位賢能的皇子來輔佐政務。”
大臣們心中焦慮不安,目光在大皇子、二皇子及三皇子間遊走。
選擇監國之人,實乃敏感之事,必須慎重考慮。
人選若錯,不僅影響國家運勢,還可能激起殘酷的鬥爭與矛盾。
“在下認為,應優先在大皇子、二皇子及三皇子中考慮。”
一位大臣打破了沉默。
刑部尚書道:“大皇子身為長子,性格穩重,智慧超群,實乃監國的理想人選。”
吏部尚書則道:“大皇子雖穩重,但過於保守,缺乏決斷。反觀二皇子,聰明機智,有勇有謀,更適合承擔監國之重任。”
“本官倒是認為,三皇子性情溫和,愛護百姓,遇事時臨危不亂,有卓越的才能,能夠擔任監國重任。”
支持二皇子的朝臣站出來:“大皇子性格懦弱,恐怕難以擔當重任。”
阮穆隱恨不得上去暴打這個官員。
“本官倒是認為,大皇子性子柔中帶剛,剛中帶柔。不輸太子的品行。”
大臣們爭論越來越激烈,情緒也越來越激動。
翁貴妃一言不發地站在一旁,眼神裏透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喜悅。
劉賢妃滿臉淚水,她不斷地祈禱著,希望皇帝能夠平安醒來。
但同時,又希望自己兒子能夠監國。
三皇子和五皇子的母妃,撲倒在皇帝床前,哭得撕心裂肺,幾次暈厥過去。
其他剛入宮的妃嬪則惴惴不安,有的才剛被皇帝寵幸,有的還沒有來得及被翻牌,皇帝突然昏迷不醒,這叫她們今後怎麽辦?
這時,周均安站了出來。
他的聲音低沉而嚴肅:“諸位大人,莫要忘了,皇帝昏迷之時,曾下召,讓皇子們迴自己的封地去。”
工部侍郎李項道:“如今事情有變,皇上昏迷不醒,皇子們迴封地的事情理應推遲。待確定由哪位皇子監國後,其他皇子們再返迴封地不遲。”
眾位大臣齊齊附和,特殊情況特殊對待。
周均安道:“皇帝昏迷之時,曾立下秘旨。”
這句話激起千層浪。
皇子們臉色不同程度地變了。
翁貴妃眼神慌亂,害怕自己自行出掖庭的事被人知道。隨之而來的是,害怕皇上定的是二皇子或者三皇子為太子。
那她所做的一切,都白費心機了。
周均安是皇上最信任的臣子,即便為太子太傅,也不曾偏幫過太子幾分。
對於奪嫡爭鬥,更是從不表態。
一切都由皇上定奪。
所以皇上立密旨的事,極有可能隻告訴了周均安,以及身邊的李公公。
兵部尚書問:“不知皇上把秘旨放在何處?”
周均安道:“皇位的牌匾後。”
在大家驚愕又理所當然的眼神中,公公們從牌匾後把聖旨拿了出來。
掌印太監大聲念道:“太子妃寧氏智勇雙全,見識廣博,若朕無力理政時,即封太子妃寧氏為攝政王,輔助朕治國理政。同時命周太傅協助太子妃執政,望其能以大封為重,日後輔佐新帝,使大封步入繁榮昌盛。”
聖旨念完,所有人不可置信。
翁貴妃更是不顧體麵,大聲道:“這不可能,不可能,聖旨一定是假的,是假的。皇上怎麽會留這樣的秘旨?”
一位年輕的大臣站了出來,他是翁家暗中扶持上來的,比翁貴妃要冷靜得多。
“監國一職事關重大,太子妃作為女子,恐怕難以承擔如此重任。”
“女子不得幹政,如今讓太子妃監國,恐有違背祖訓。”
“皇子們都在,即便沒有皇子,還有眾位藩王,如何也輪不到太子妃監國。”
支持皇子們的朝臣紛紛站出來反對。
“我願協助太子妃監國。”周均安的話讓大臣們都吃了一驚。
一位大臣道:“周大人,您是首輔,公務繁忙,若再分心協助太子妃監國,豈不是太累了?”
周均安堅定道:“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大封如今被水災火災虎患侵蝕,我願為大封鞠躬盡瘁。”
大臣們都被周均安的話感動。
若由他協助太子妃監國,大封不會太差。
“隻是,監國需要具備豐富的政治經驗和卓越的領導才能。”工部侍郎李項提出自己的想法。
寧晚橋開口:“諸位大人的顧慮本宮理解。李大人覺得如何才算有能力?”
“去年和今年,大封各地遭遇火災、大旱、蝗災、雪災,在皇上和太子的治理下,災情有所好轉。如今又遭遇洪災、地動,百姓顆粒無收,苦不堪言。太子妃如何處理?”
“派賑災大臣前往災區,妥善安置百姓。”
李項冷哼:“國庫裏的銀兩都撥給災民了,如今挨餓的人隻多不減。又該如何?”
寧晚橋道:“如今全國都在鬧災,恐怕也沒有人能捐銀兩。自然隻能從節省各種開支來湊銀子了。”
吏部尚書問:“太子妃打算怎麽節省開支?”
寧晚橋答:“自然是舉辦出宮典,遣散宮裏的宮女。若是有願意迴家團圓的妃嬪,也一同應允。她們用的胭脂錢每年就得數十萬,穿戴要多出十幾倍。同時節省宮裏的膳食開支,削減地方向朝廷進貢數目。”
戶部尚書道:“這些方法,若隻能暫時緩解災民眼前的困境呢?坐吃山空後,太子妃又如何應付?”
寧晚橋道:“大封土地遼闊,老百姓多墾農田,廣開財源,不但能使國家富強,百姓溫飽。”
眾位朝臣聞言,終於對寧晚橋三分刮目相看。
周均安問:“太子妃既能有這樣的見解,想必了解過大封的民情?不知太子妃認為開發何處最好?”
“本宮經常翻閱大封總誌,認為往南直隸開發最好。那邊土肥水美,四季如春,利於百穀生長。隻要經營數年,必能使大封民富國強。”
眾位大臣麵麵相覷,低頭仔細思考,最後連連點頭。
有了南直隸這個大糧倉,日後水災和旱災便不足為懼,百姓也可安居樂業。
太子妃的才能,確實不輸太子。
周均安鏗鏘有力道:“太子妃雖為女子,但太子妃的穩重和智慧能夠保證大封的穩定和安全。皇上希望我們能夠輔佐太子妃一同監國,共同為大封的繁榮努力。”
陳國公道:“太子妃雖然年輕,但聰慧果敢,且深得皇上信任。如今聖旨在,諸位大臣難道還要抗旨不成?”
大臣們雖然心中不願,但是他們也知道,皇帝昏迷前的決定,便是想要讓太子妃腹中的皇孫繼承大位。
“吾皇聖明!”一大半的臣子附和。
皇子們還沒有下跪。
他們希望之前答應擁護自己上位的武官們能站出來說話。
但母親與兒子被人綁架,都督們對皇子們失望至極,如今皇上已有安排,他們自然擁護皇上的決定。
待武官們都下跪了,隻有寥寥無幾的皇子和支持大皇子、二皇子的人站著,就顯得十分突兀。
“吾皇聖明!”
“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
廣場上響起嘹亮的聲音。
禁衛軍、錦衣衛、士兵齊齊下跪。
烏泱泱的人群,全是臣服新的攝政王。
“臣等定當盡心竭力,輔佐太子妃,共創我大封盛世!”
翁貴妃和其他妃嬪、皇子們,見大臣如此,心不甘情不願地終於跪下了。
翁貴妃更是咬牙切齒臣服在地。
朝臣們這一下跪,就是認定了寧晚橋這個攝政王。
段雲舟高聲喊會竭盡全力輔佐太子妃時,心中五味雜陳。
他以為寧晚橋危在旦夕,會帶著遺腹子躲藏。
沒成想一夜之間,她成為了攝政王,
曾經他認為寧晚橋會在後宅替自己生兒育女打理後宅。
日後,他見寧晚橋時要行禮跪拜,還要為寧晚橋肝腦塗地。
這樣的轉變,叫他不適應。
而寧晚橋往龍椅旁一站,俯視群臣,他便再也不敢生出非分之想,幻想她在後宅中替自己納妾、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