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晚橋和寧司遠聊得正濃,估摸著阮穆寧要迴太子府了,便打算起身迴去。
小廝忽然急匆匆跑進來,喘著大氣道:“小姐,少爺,夫人,太子到寧宅了,如今在正門呢。”
寧晚橋意外,寧司遠震驚,譚氏更是手足無措。
譚氏見過最大的官,也不過是安武侯。
平日譚氏看見安武侯,都要怯上兩分,如今太子紆尊降貴來寧宅,她也不知要如何招待。
這皇家和尋常人家的規矩終究是不同的,得講究。
寧晚橋看見譚氏同手同腳,身子發抖,便道:“太子仁德,阿娘不必驚慌。”
寧司遠心中也有些緊張,畢竟是第一次看見太子。隻是他更懂得偽裝一些。
來到正門,寧晚橋看見一共有五輛馬車,加上仆從,浩浩蕩蕩的,十分壯觀。
侍衛掀開簾子,阮穆寧躬身踩著腳踏下車,看見門前整整齊齊站著好幾排人,待他下了馬車,齊齊行禮。
阮穆寧抬了抬手,示意他們別多禮。
“本王聽到愛妃今日迴家,與父皇議事完後,便馬不停蹄地趕過來。”
阮穆寧這番話,讓譚氏和寧司遠知道了,阮穆寧並不是不關心寧晚橋,也不是特意不跟寧晚橋一同迴家,而是有要事要做。
且談完要事了,便第一個想到的是寧晚橋。
加上愛妃這個愛稱,譚氏和寧司遠便覺得寧晚橋與太子肯定是和睦有佳的。
寧晚橋對於阮穆寧這樣膩歪的稱唿,有些不適應。
緩了緩,她才笑了笑:“太子公務繁忙。原先我想著順路過來看看阿娘和弟弟,再迴府中等太子。誰知太子又過來接我。我…”
寧晚橋有些說不出口後麵的話,停了一下。
在外人看來,她像是不好意思。
“我,太子來接我,我十分歡喜。”
阮穆寧笑了笑,便揮手讓小廝把禮品抬下車。
各種名貴藥材,絲綢、錦緞、綾羅、繡紗、大卷八絲緞、毛氈、絨線,總共一百匹。
紫檀座瑪瑙葵花碗一件;金絲楠木座瑪瑙葵花碗一件;金絲楠木架碧玉夔鳳雙孔花插一件;紫檀座水晶靈芝雙環瓶一件;珊瑚朝珠一盤,以及各種器皿。
外加糖食、酒水、茶葉糕點等等,滿滿當當裝了幾馬車,一應俱全。
小廝全都過來搬東西進宅子裏,譚氏和寧司遠看得眼睛都瞪直了。
寧晚橋也沒有想到,阮穆寧會如此地大費周章,並且做足了麵子。
這樣豐厚的迴門禮,譚氏即便再一無所知,也能看出小廝們搬的那些個東西,都是頂好的。
原是她自己瞎操心女兒婚後的日子了。
進到廳堂裏,因為有阮穆寧在,譚氏和寧司遠便不能像私下一樣稱唿寧晚橋,都統一叫寧晚橋太子妃。
阮穆寧坐在主位上,寧晚橋便坐在旁邊,譚氏不知道說什麽,寧司遠也不是個話多的,行了禮後,便默默地坐在自己座位上。
阮穆寧看他們緊張的樣子,便問起寧司遠在宏武學堂的事情。
寧司遠一一迴答。
阮穆寧又問起他的誌向,寧司遠說想明年滿十二歲了,去並安投鎮北軍。
寧晚橋道:“方才我與遠哥兒正說到了這件事。”
阮穆寧道:“世子身邊正好缺你這樣的人才,若是你去了,本王想,世子定是高興至極。”
譚氏因為自己曾經是妾,從來不能上前院見客。
每逢安武侯府宴請,她們幾個姨娘,都是在自己的院子裏待著。
如今因為寧晚橋的原因,她不但能坐在前院,況且太子還讓她坐下說話。
這叫她惴惴不安,總覺得失了禮數。
是以,雖然她坐著,可卻一直低著頭,不敢直視太子威顏。
隻怕自己做得不夠好,拖了女兒的後腿。
直至她聽到太子的問候,內心的惴惴不安變成驚恐。
“本王聽聞譚夫人身體一直抱恙,如今可好一些了?”
譚氏驚慌失措地站起來,身後的椅子因為她的大動作,嘣地倒地。
丫鬟連忙扶起椅子,譚氏嚇得立即跪地。
“請太子原諒民婦的魯莽。”
阮穆寧笑道:“譚夫人不必如此慌張,今日本王來,自然是把太子妃的家人,看成本王的家人。”
寧晚橋讓丫鬟去扶譚氏起來:“阿娘若是如此,日後太子可不敢再來我們寧宅了,怕給我們添麻煩。”
阮穆寧笑起來:“太子妃說的是。”
寧司遠深知譚氏的性子便是這樣,不可能如此容易改變,隻道日後應多帶阿娘去外麵看看,也許阿娘的性子會有所改變。
鄭媽媽和秀茶過來說,飯菜已經擺好了。
按照禮數,譚氏和寧司遠不能跟阮穆寧同一張桌子吃飯,兩人便站在旁邊要替他們布菜。
寧晚橋知道自己與阮穆寧是結盟關係,不能因為他們現在是夫妻,便要求阮穆寧丟了規矩。
若是換成跟心愛的男子成親,寧晚橋定是要叫他一視同仁對待自己的家人的。
不過,如果她真的喜歡上別人,真心實意嫁給對方,那那個人定是不用她提醒,也會了解她的心思。
阮穆寧微微笑,讓譚氏和寧司遠坐下,溫和地道:“本王與太子妃在太子府裏,為了禮數,不能讓人落了口實,自然要遵守規矩。如今來了寧宅,便做對尋常的夫妻,一家人一同上桌吃飯就是,不拘那些禮數。”
譚氏從前沒有上過桌,一直站著伺候康氏和安武侯吃飯,如今叫她坐下同太子吃飯,不管如何,她都是不敢的。
“民婦伺候太子與太子妃用飯,民婦不餓,民婦過後再吃。”
阮穆寧又道:“起來罷,這些是下人的活。譚夫人是寧宅的主子,若是不上桌,怎能叫太子妃安心吃下飯?”
一餐飯吃得也算稱心。
寧司遠覺得阿姐這次嫁給太子,比嫁給平昌侯好上千倍萬倍。
平日平昌侯過來,見了阿娘,從來沒有說話和氣的。
即便是過來找阿姐,也從來不說要跟阿娘問聲好。
他知道這並沒有壞了規矩,因為康氏才是他們的母親。
可是阿娘是自己的生母,被人怠慢了,總叫他覺得有些傷心。
若是平昌侯真心疼愛阿姐,又怎麽會不尊重生出阿姐的阿娘呢?
所以,他從來不認為,平昌侯是阿姐的良人。
小廝忽然急匆匆跑進來,喘著大氣道:“小姐,少爺,夫人,太子到寧宅了,如今在正門呢。”
寧晚橋意外,寧司遠震驚,譚氏更是手足無措。
譚氏見過最大的官,也不過是安武侯。
平日譚氏看見安武侯,都要怯上兩分,如今太子紆尊降貴來寧宅,她也不知要如何招待。
這皇家和尋常人家的規矩終究是不同的,得講究。
寧晚橋看見譚氏同手同腳,身子發抖,便道:“太子仁德,阿娘不必驚慌。”
寧司遠心中也有些緊張,畢竟是第一次看見太子。隻是他更懂得偽裝一些。
來到正門,寧晚橋看見一共有五輛馬車,加上仆從,浩浩蕩蕩的,十分壯觀。
侍衛掀開簾子,阮穆寧躬身踩著腳踏下車,看見門前整整齊齊站著好幾排人,待他下了馬車,齊齊行禮。
阮穆寧抬了抬手,示意他們別多禮。
“本王聽到愛妃今日迴家,與父皇議事完後,便馬不停蹄地趕過來。”
阮穆寧這番話,讓譚氏和寧司遠知道了,阮穆寧並不是不關心寧晚橋,也不是特意不跟寧晚橋一同迴家,而是有要事要做。
且談完要事了,便第一個想到的是寧晚橋。
加上愛妃這個愛稱,譚氏和寧司遠便覺得寧晚橋與太子肯定是和睦有佳的。
寧晚橋對於阮穆寧這樣膩歪的稱唿,有些不適應。
緩了緩,她才笑了笑:“太子公務繁忙。原先我想著順路過來看看阿娘和弟弟,再迴府中等太子。誰知太子又過來接我。我…”
寧晚橋有些說不出口後麵的話,停了一下。
在外人看來,她像是不好意思。
“我,太子來接我,我十分歡喜。”
阮穆寧笑了笑,便揮手讓小廝把禮品抬下車。
各種名貴藥材,絲綢、錦緞、綾羅、繡紗、大卷八絲緞、毛氈、絨線,總共一百匹。
紫檀座瑪瑙葵花碗一件;金絲楠木座瑪瑙葵花碗一件;金絲楠木架碧玉夔鳳雙孔花插一件;紫檀座水晶靈芝雙環瓶一件;珊瑚朝珠一盤,以及各種器皿。
外加糖食、酒水、茶葉糕點等等,滿滿當當裝了幾馬車,一應俱全。
小廝全都過來搬東西進宅子裏,譚氏和寧司遠看得眼睛都瞪直了。
寧晚橋也沒有想到,阮穆寧會如此地大費周章,並且做足了麵子。
這樣豐厚的迴門禮,譚氏即便再一無所知,也能看出小廝們搬的那些個東西,都是頂好的。
原是她自己瞎操心女兒婚後的日子了。
進到廳堂裏,因為有阮穆寧在,譚氏和寧司遠便不能像私下一樣稱唿寧晚橋,都統一叫寧晚橋太子妃。
阮穆寧坐在主位上,寧晚橋便坐在旁邊,譚氏不知道說什麽,寧司遠也不是個話多的,行了禮後,便默默地坐在自己座位上。
阮穆寧看他們緊張的樣子,便問起寧司遠在宏武學堂的事情。
寧司遠一一迴答。
阮穆寧又問起他的誌向,寧司遠說想明年滿十二歲了,去並安投鎮北軍。
寧晚橋道:“方才我與遠哥兒正說到了這件事。”
阮穆寧道:“世子身邊正好缺你這樣的人才,若是你去了,本王想,世子定是高興至極。”
譚氏因為自己曾經是妾,從來不能上前院見客。
每逢安武侯府宴請,她們幾個姨娘,都是在自己的院子裏待著。
如今因為寧晚橋的原因,她不但能坐在前院,況且太子還讓她坐下說話。
這叫她惴惴不安,總覺得失了禮數。
是以,雖然她坐著,可卻一直低著頭,不敢直視太子威顏。
隻怕自己做得不夠好,拖了女兒的後腿。
直至她聽到太子的問候,內心的惴惴不安變成驚恐。
“本王聽聞譚夫人身體一直抱恙,如今可好一些了?”
譚氏驚慌失措地站起來,身後的椅子因為她的大動作,嘣地倒地。
丫鬟連忙扶起椅子,譚氏嚇得立即跪地。
“請太子原諒民婦的魯莽。”
阮穆寧笑道:“譚夫人不必如此慌張,今日本王來,自然是把太子妃的家人,看成本王的家人。”
寧晚橋讓丫鬟去扶譚氏起來:“阿娘若是如此,日後太子可不敢再來我們寧宅了,怕給我們添麻煩。”
阮穆寧笑起來:“太子妃說的是。”
寧司遠深知譚氏的性子便是這樣,不可能如此容易改變,隻道日後應多帶阿娘去外麵看看,也許阿娘的性子會有所改變。
鄭媽媽和秀茶過來說,飯菜已經擺好了。
按照禮數,譚氏和寧司遠不能跟阮穆寧同一張桌子吃飯,兩人便站在旁邊要替他們布菜。
寧晚橋知道自己與阮穆寧是結盟關係,不能因為他們現在是夫妻,便要求阮穆寧丟了規矩。
若是換成跟心愛的男子成親,寧晚橋定是要叫他一視同仁對待自己的家人的。
不過,如果她真的喜歡上別人,真心實意嫁給對方,那那個人定是不用她提醒,也會了解她的心思。
阮穆寧微微笑,讓譚氏和寧司遠坐下,溫和地道:“本王與太子妃在太子府裏,為了禮數,不能讓人落了口實,自然要遵守規矩。如今來了寧宅,便做對尋常的夫妻,一家人一同上桌吃飯就是,不拘那些禮數。”
譚氏從前沒有上過桌,一直站著伺候康氏和安武侯吃飯,如今叫她坐下同太子吃飯,不管如何,她都是不敢的。
“民婦伺候太子與太子妃用飯,民婦不餓,民婦過後再吃。”
阮穆寧又道:“起來罷,這些是下人的活。譚夫人是寧宅的主子,若是不上桌,怎能叫太子妃安心吃下飯?”
一餐飯吃得也算稱心。
寧司遠覺得阿姐這次嫁給太子,比嫁給平昌侯好上千倍萬倍。
平日平昌侯過來,見了阿娘,從來沒有說話和氣的。
即便是過來找阿姐,也從來不說要跟阿娘問聲好。
他知道這並沒有壞了規矩,因為康氏才是他們的母親。
可是阿娘是自己的生母,被人怠慢了,總叫他覺得有些傷心。
若是平昌侯真心疼愛阿姐,又怎麽會不尊重生出阿姐的阿娘呢?
所以,他從來不認為,平昌侯是阿姐的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