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震手握著那溫潤的哥窯開片瓷枕,思緒不禁飄遠。


    眼前這瓷枕,與先前收入囊中的南宋《山家清供》以及另一件珍貴的宋代古董,此刻仿佛都在無聲訴說著歲月的故事。


    他心中湧起一陣感慨,不由得輕聲自語。


    “真沒想到,在德國這異國他鄉,竟能覓得兩件宋代的稀世珍寶。


    這不僅是我個人的幸運,更是華夏文化跨越時空與地域,奇妙傳承的生動體現。


    這些珍貴的古董,曆經滄桑,在這片陌生的土地上被發現,我定要悉心嗬護,讓更多人領略到華夏文化那無與倫比的魅力。”


    懷著滿心的喜悅與滿足,張震小心翼翼地將這些珍品妥善收好。


    他深知,這些古董絕非僅僅是價值連城的器物,它們更是華夏文明的忠實見證者,自己肩負著傳承與守護的重大責任。


    與此同時,一個念頭在他腦海中悄然萌生,國內尋覓艱難的珍品,在德國卻屢有出現,是否該在此設立一個長期收購點呢?


    此想法所需投資不算高昂,花費也較為有限,然而,由誰來負責這一關鍵事務,卻成了擺在他麵前的一道難題,令他一時頗感頭疼。


    由於收獲頗豐,古董數量眾多,張震精心挑選出幾件尤為珍視的珍品帶在身邊,其餘的則暫時寄存在新收的徒弟趙學兵的店裏。


    趙學兵終於如願以償地拜師成功,滿心歡喜與感激,堅持要請大家共進晚餐,以表敬意。


    張震看了看時間,恰好也到了飯點,便欣然應允。


    趙學兵急忙去開車,載著眾人駛向位於波恩郊區的一家飯店。


    遠遠望去,這家名為“華夏食府”的華夏菜餐館,外觀質樸低調,米黃色的外牆在夕陽餘暉的映照下,散發著溫暖的氣息。


    木質招牌上,“華夏食府”四個大字蒼勁有力,雖非出自名家之手,卻也透著一股獨特的韻味,引得張震不禁多看了幾眼。


    步入餐館,一股濃鬱的中式風情撲麵而來。


    牆壁上,一幅幅水墨山水畫意境悠遠,仿佛將人帶入了那詩意的山水之間。


    古色古香的木質桌椅整齊排列,透著歲月的質感。


    桌上擺放的精致青花瓷餐具,細膩而典雅。


    天花板上懸掛著的幾盞傳統紅燈籠,柔和的燈光傾灑而下,營造出溫馨而典雅的氛圍。


    眾人剛一落座,一股熟悉而誘人的飯菜香氣便撲鼻而來。


    張震嗅著隔壁桌上飄來的味道,心中暗自思忖,這香味倒是與國內的別無二致。


    但願別像楊老板的雅舍餐館那般令人失望才好。


    趙學兵細心地征求了大家的意見後,點了一桌豐盛的菜肴。


    不多時,一道道色香味俱佳的菜品便被端上了桌。


    色澤紅亮的宮保雞丁,雞肉鮮嫩多汁,顆顆花生米香脆可口,讓人食欲大增。


    鮮香四溢的魚香肉絲,肉絲細膩爽滑,搭配著木耳、胡蘿卜等食材,酸甜適中,口味恰到好處。


    還有那湯鮮味美的西湖牛肉羹,細膩滑嫩,每一口都仿佛帶著江南的溫柔。


    雖說皆是國內常見的家常菜,但這地道的口味卻與國內相差無幾,著實讓周冰等人驚喜不已。


    張震滿意地夾起一筷子菜放入口中,嘴角不自覺地露出了微笑。


    用餐期間,趙學兵興致高昂,滔滔不絕地分享著自己對華夏藝術和文化的見解。


    他眼中閃爍著光芒,激動地說道:“師傅,華夏的古董文化源遠流長,每一件古董都是曆史的珍貴見證,承載著先輩們的無窮智慧與精湛技藝。


    就如同今日我們鑒賞的那些寶物,它們不僅僅是物件,更是華夏文明璀璨瑰寶的一部分。


    而且華夏的藝術形式豐富多樣,繪畫、書法、陶瓷等等,無一不讓我深深著迷。”


    張震聽後,微微點頭,眼神中滿是認可,也分享了自己的獨到見解。


    “學兵,你說的極是。


    華夏文化的魅力,恰恰在於其深厚的底蘊和豐富的多樣性。


    以古董為例,鑒定古董絕非僅僅是辨別真偽與估量價值,更重要的是透過它們去探尋當時的社會、經濟、文化背景。


    比如宋代的瓷器,為何能在那個時期達到如此登峰造極的藝術水準,這與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環境都有著千絲萬縷的緊密聯係。


    再者,華夏文化的傳承任重道遠,需要我們這一代人全力以赴,不僅要保護好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更要讓它們在現代社會中綻放新的光彩,煥發出勃勃生機。”


    趙學兵和周冰聽了張震的這番見解,心中對他的欽佩之情更添幾分。


    同時也湧起了一種找到同道中人的共鳴之感。


    趙學兵滿眼崇拜地望著張震,誠摯地說道:“師傅,您的見解深刻獨到,令我受益匪淺。


    今後我定當緊跟您的步伐,努力學習,為傳承華夏文化貢獻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


    周冰也微笑著點頭,說道:“師弟,沒想到你對華夏文化的理解如此深刻,看來先前是我小瞧你了。


    日後咱們得多交流交流,攜手為推動華夏文化的發展出謀劃策。”


    就在這時,餐廳老板麵帶微笑地走了過來。


    他是一位麵容和善的中年男子,身著一身整潔的中式廚師服。


    他走到張震等人桌前,禮貌地問道:“幾位客人,應該剛從國內來吧,不知這飯菜可合口味?”


    張震連忙起身,客氣地說道。


    “味道非常好,真沒想到在德國能品嚐到如此正宗的華夏菜。


    不過,您能否再做幾道地道的魯菜呢?”


    老板聽後,臉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目光中透著一絲探尋,問道。


    “老弟,聽你這意思,老家是魯東的?”


    張震含笑迴應:“沒錯,但我今天想吃魯菜,並非僅僅因為我是魯東人,而是因為此刻,我想起了一位老朋友。”


    老板驚訝地問道,“您的朋友是廚師?”


    張震笑道,“沒錯我這位朋友不僅是老鄰居,更是魯菜大師陳景新!”


    老板又驚又喜,眼中滿是激動之色,說道。


    “實不相瞞,我正是陳景新大師的徒弟,真沒想到能在這裏遇到老師的朋友,這可真是天大的緣分啊。”


    張震一聽,同樣驚喜萬分,說道。


    “原來您是陳大師的高徒,真是太巧了。


    您在這異國他鄉拚搏奮鬥,還能堅守華夏菜的本味,著實不易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鑒寶撿漏從1988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易宿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易宿並收藏鑒寶撿漏從1988開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