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控訴大會
香江1985之再創世紀 作者:肉沫瘸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誰說我們沒有風度啊?”
劉德樺舉手順著頭發往後一抹,站在包間中央擺了個風騷的造型。
其餘五人則很有默契地一字排開,叉開腿一言不發站在樺仔身後,宛如五名冷酷的保鏢。
“切,無聊。看看鍾,都幾點了?讓我們女生在這裏等,好意思?先罰你們每人一瓶黑標。”
曾樺倩瞪著眼,手叉小蠻腰,威風凜凜地教訓道。
“喂,烏龍王,不能怪我們啊。要怪隻能怪樺仔和韋仔,他們影迷太多。我們好不容易才脫開身啊。”
黑炭頭連連叫屈,大嘴一咧露出一口森冷的白牙。
“好你個黑馬王子,貌似忠厚,沒想到第一個出賣兄弟得就是你。”劉德樺慍怒道。
“就是就是,這個黑炭頭最是無良。平時最喜歡裝出一幅老實巴交的樣子,哄騙那些無知少女。我忍他很久了,不如今天做了他?”
菠蘿頭捏著拳頭扭動肩頸,臉上露出一個神經質的殘忍笑容。
一番插科打諢之後,屋內氣氛頓時活躍起來。
在王祖嫻的介紹下,葉容天總算知道了另外幾名男子的名字。
黑炭頭名叫劉清雲,因為長得黑,人送外號黑馬王子。
菠蘿頭吳振宇,無線藝員訓練班十一期學員,和梁朝韋、周星池同期畢業。
另外那名清秀小夥則是韋嘉輝,他和劉德樺都是第十期學員,不同得是,韋嘉輝學得是編劇專業。目前韋嘉輝在tvb任職編審。雖然入行不久,不過已經編寫了《神雕俠侶》、《新紮師兄》等熱播劇集,是一個才華橫溢的編劇。
“五年啊!五年又五年!人生有幾個五年可以揮霍?我老劉今年都二十五了。現在還有一年合約在身,再簽五年,出來就三十多了。我們這些藝人,吃得就是青春飯。過了這個村,沒有這個店。到了三四十歲,誰他媽知道是怎麽迴事?”
一瓶威士忌下肚後,劉德樺眼神立馬就不對了。冒著絲絲紅光,亮閃閃,看著挺滲人。
“不簽約能行嗎?不簽人家立馬就封殺你,胳膊擰不過大腿,認了吧。”
梁朝韋也是一臉悶悶不樂,不過他對形勢的判斷還算比較冷靜。
沒紅前日思夜想都是簽約,紅了處心積慮想要解約。
人呐,怎麽就這麽矛盾?
“我反正是不想幹了,累死累活不說,才給那麽點錢,打發叫花子?還不如人家公司白領拿得多。哼,這根本就是賣身契。”
軟得怕硬得,硬得怕橫得,橫得怕愣得,愣得怕不要命得…
“瑪姬,你有嘉禾背後撐腰,當然有底氣說這話啦。我們可沒你那本事。”
“賣身契?我倒是想賣身,可是人家不要啊。”
…
要說中國的酒桌文化為什麽能夠盛行千年?絕對是有它的道理。
平時不太熟得人,兩杯馬尿下肚後馬上就開始稱兄道弟了。
平時不敢說得話,借著酒勁也可以趁機發泄發泄。
事後追究,一句酒後胡言便可一笑置之,誰也不能拿你怎麽樣不是?
劉德樺、梁朝韋這些明星,表麵上看起來光鮮亮麗,在普通影迷眼中是神一樣的存在。可是在tvb,其實也就是工資高一點的包身工。
要說清tvb的“包身工”製度,這是一個很長的故事,得從邵氏的“大製片廠製度”說起。
大製片廠製度是一種由電影公司控製影片的投資、製片、發行和放映全部四個環節的垂直經營模式。由於電影公司控製電影從製作到放映的整個環節,所以電影公司對電影形態以及電影工作人員具有嚴格的控製能力。
1957年,邵義夫從新加坡迴到香江執掌邵氏電影公司,為了給邵氏院線提供穩定的片源,開始推行大製片廠製度。
邵氏電影在清水灣投資興建了亞洲最大的製片場“邵氏片場”。從此以後,邵氏電影開啟了廠棚式流水製片的時代。
邵氏公司將整個電影的製作切割成一個個獨立的部分,嚴格按照製片流程作業,通常完成一部影片隻需要40天時間。武俠劇因為需要準備服裝道具,製作周期相對較長,一般為80天。
大製片廠製度是一種企業化的管理方式,電影工作人員包括導演、演員就像一個個企業員工,按照事先規定好的流程完成每天的工作。他們有固定的薪酬,但沒法拿到電影的票房分成。
演員、導演和邵氏公司之間是一種合約製關係。
由邵氏公司製片部製定劇本,提供給導演拍攝。導演和演員必須按照規定的劇本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製作任務。
邵氏公司從來不會給導演、演員分紅,而隻是付給他們固定的工資。不論影片票房表現如何,成功或者失敗,後果都由公司獨立承擔,與導演和演員沒有任何關係。
這種僵化的體製極大地消弱了導演和演員的積極性。在公司壟斷整個市場的時候,這套體製可以降低公司運營成本,但一旦出現外來強有力的競爭者,這套體製的弊端就立刻暴露無遺。
七十年代,鄒紋懷離開邵氏公司,創立嘉禾電影公司,實行“外判製片模式”。即由嘉禾公司提供資金,扶持小製片公司製作電影,嘉禾公司則負責監製和發行。這種靈活的製片模式為獨立製片公司的生存發展提供了廣大空間。
在嘉禾電影公司的強力衝擊下,邵氏公司電影人才大量外流。許冠紋、李翰翔、張澈等台柱相繼離開邵氏電影公司,或者轉投嘉禾公司,或者成立自己的獨立製片公司。統治香江電影二十年之久的邵氏電影帝國終於徹底崩塌。
在電影領域全麵潰敗後,邵義夫轉而進軍電視劇行業,全力經營tvb。
在電視劇行業,tvb依然占據絕對霸主地位,競爭對手麗的公司對它並不能形成實質性的威脅。
tvb奉行的藝人管理製度和大製片廠製度一脈相承。公司和藝人之間依然是一種合約製。藝人按照合約為公司拍戲掙錢,每月隻能拿到固定工資。收入和電影明星相比,天差地別。電影明星拍一部電影的收入抵得上電視劇明星幾年的收入,在這種極端不平衡的對比下,像劉德樺這樣的當紅小生自然不願意被捆綁在tvb拍電視劇,他們更願意去拍電影掙大錢。
而且tvb的合約一簽就是五年乃至十年,這對吃青春飯的演員來說非常不公平,說是賣身契也不為過。
當然,如果站在tvb的立場,這麽做也情有可原。公司出錢出力培養藝人,把藝人捧紅,其間花費了多少心血資源?公司又不是開善堂,免費給人當義工?當然要連本帶利掙迴來。沒紅前,一個個巴巴地想和公司簽長約。等到公司辛辛苦苦把你捧紅了,就立馬翻臉不認人,把公司甩在一旁,這不是白眼狼是什麽?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歸根結底就隻有兩個字:利益。
劉德樺舉手順著頭發往後一抹,站在包間中央擺了個風騷的造型。
其餘五人則很有默契地一字排開,叉開腿一言不發站在樺仔身後,宛如五名冷酷的保鏢。
“切,無聊。看看鍾,都幾點了?讓我們女生在這裏等,好意思?先罰你們每人一瓶黑標。”
曾樺倩瞪著眼,手叉小蠻腰,威風凜凜地教訓道。
“喂,烏龍王,不能怪我們啊。要怪隻能怪樺仔和韋仔,他們影迷太多。我們好不容易才脫開身啊。”
黑炭頭連連叫屈,大嘴一咧露出一口森冷的白牙。
“好你個黑馬王子,貌似忠厚,沒想到第一個出賣兄弟得就是你。”劉德樺慍怒道。
“就是就是,這個黑炭頭最是無良。平時最喜歡裝出一幅老實巴交的樣子,哄騙那些無知少女。我忍他很久了,不如今天做了他?”
菠蘿頭捏著拳頭扭動肩頸,臉上露出一個神經質的殘忍笑容。
一番插科打諢之後,屋內氣氛頓時活躍起來。
在王祖嫻的介紹下,葉容天總算知道了另外幾名男子的名字。
黑炭頭名叫劉清雲,因為長得黑,人送外號黑馬王子。
菠蘿頭吳振宇,無線藝員訓練班十一期學員,和梁朝韋、周星池同期畢業。
另外那名清秀小夥則是韋嘉輝,他和劉德樺都是第十期學員,不同得是,韋嘉輝學得是編劇專業。目前韋嘉輝在tvb任職編審。雖然入行不久,不過已經編寫了《神雕俠侶》、《新紮師兄》等熱播劇集,是一個才華橫溢的編劇。
“五年啊!五年又五年!人生有幾個五年可以揮霍?我老劉今年都二十五了。現在還有一年合約在身,再簽五年,出來就三十多了。我們這些藝人,吃得就是青春飯。過了這個村,沒有這個店。到了三四十歲,誰他媽知道是怎麽迴事?”
一瓶威士忌下肚後,劉德樺眼神立馬就不對了。冒著絲絲紅光,亮閃閃,看著挺滲人。
“不簽約能行嗎?不簽人家立馬就封殺你,胳膊擰不過大腿,認了吧。”
梁朝韋也是一臉悶悶不樂,不過他對形勢的判斷還算比較冷靜。
沒紅前日思夜想都是簽約,紅了處心積慮想要解約。
人呐,怎麽就這麽矛盾?
“我反正是不想幹了,累死累活不說,才給那麽點錢,打發叫花子?還不如人家公司白領拿得多。哼,這根本就是賣身契。”
軟得怕硬得,硬得怕橫得,橫得怕愣得,愣得怕不要命得…
“瑪姬,你有嘉禾背後撐腰,當然有底氣說這話啦。我們可沒你那本事。”
“賣身契?我倒是想賣身,可是人家不要啊。”
…
要說中國的酒桌文化為什麽能夠盛行千年?絕對是有它的道理。
平時不太熟得人,兩杯馬尿下肚後馬上就開始稱兄道弟了。
平時不敢說得話,借著酒勁也可以趁機發泄發泄。
事後追究,一句酒後胡言便可一笑置之,誰也不能拿你怎麽樣不是?
劉德樺、梁朝韋這些明星,表麵上看起來光鮮亮麗,在普通影迷眼中是神一樣的存在。可是在tvb,其實也就是工資高一點的包身工。
要說清tvb的“包身工”製度,這是一個很長的故事,得從邵氏的“大製片廠製度”說起。
大製片廠製度是一種由電影公司控製影片的投資、製片、發行和放映全部四個環節的垂直經營模式。由於電影公司控製電影從製作到放映的整個環節,所以電影公司對電影形態以及電影工作人員具有嚴格的控製能力。
1957年,邵義夫從新加坡迴到香江執掌邵氏電影公司,為了給邵氏院線提供穩定的片源,開始推行大製片廠製度。
邵氏電影在清水灣投資興建了亞洲最大的製片場“邵氏片場”。從此以後,邵氏電影開啟了廠棚式流水製片的時代。
邵氏公司將整個電影的製作切割成一個個獨立的部分,嚴格按照製片流程作業,通常完成一部影片隻需要40天時間。武俠劇因為需要準備服裝道具,製作周期相對較長,一般為80天。
大製片廠製度是一種企業化的管理方式,電影工作人員包括導演、演員就像一個個企業員工,按照事先規定好的流程完成每天的工作。他們有固定的薪酬,但沒法拿到電影的票房分成。
演員、導演和邵氏公司之間是一種合約製關係。
由邵氏公司製片部製定劇本,提供給導演拍攝。導演和演員必須按照規定的劇本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製作任務。
邵氏公司從來不會給導演、演員分紅,而隻是付給他們固定的工資。不論影片票房表現如何,成功或者失敗,後果都由公司獨立承擔,與導演和演員沒有任何關係。
這種僵化的體製極大地消弱了導演和演員的積極性。在公司壟斷整個市場的時候,這套體製可以降低公司運營成本,但一旦出現外來強有力的競爭者,這套體製的弊端就立刻暴露無遺。
七十年代,鄒紋懷離開邵氏公司,創立嘉禾電影公司,實行“外判製片模式”。即由嘉禾公司提供資金,扶持小製片公司製作電影,嘉禾公司則負責監製和發行。這種靈活的製片模式為獨立製片公司的生存發展提供了廣大空間。
在嘉禾電影公司的強力衝擊下,邵氏公司電影人才大量外流。許冠紋、李翰翔、張澈等台柱相繼離開邵氏電影公司,或者轉投嘉禾公司,或者成立自己的獨立製片公司。統治香江電影二十年之久的邵氏電影帝國終於徹底崩塌。
在電影領域全麵潰敗後,邵義夫轉而進軍電視劇行業,全力經營tvb。
在電視劇行業,tvb依然占據絕對霸主地位,競爭對手麗的公司對它並不能形成實質性的威脅。
tvb奉行的藝人管理製度和大製片廠製度一脈相承。公司和藝人之間依然是一種合約製。藝人按照合約為公司拍戲掙錢,每月隻能拿到固定工資。收入和電影明星相比,天差地別。電影明星拍一部電影的收入抵得上電視劇明星幾年的收入,在這種極端不平衡的對比下,像劉德樺這樣的當紅小生自然不願意被捆綁在tvb拍電視劇,他們更願意去拍電影掙大錢。
而且tvb的合約一簽就是五年乃至十年,這對吃青春飯的演員來說非常不公平,說是賣身契也不為過。
當然,如果站在tvb的立場,這麽做也情有可原。公司出錢出力培養藝人,把藝人捧紅,其間花費了多少心血資源?公司又不是開善堂,免費給人當義工?當然要連本帶利掙迴來。沒紅前,一個個巴巴地想和公司簽長約。等到公司辛辛苦苦把你捧紅了,就立馬翻臉不認人,把公司甩在一旁,這不是白眼狼是什麽?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歸根結底就隻有兩個字: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