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聖誕節我們就迴到家了
視頻通古代,從強軍戰歌開始 作者:白毛阿瞞要典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那個夏天,很多人討論著巴爾幹半島上不斷上演的衝突。但我們距離巴爾幹半島很遙遠,我們一點也不擔心。”】
【“那是塞爾維亞的事,不是嗎?”】
【“帝國如此強大,我們不懼怕任何人。”】
【“那時完全沒有絕望的氣氛。”】
【幾名一戰老兵,用一種平靜的聲音,說出了這幾句話。】
【“要開戰了嗎?”一個年輕人問。】
【“是的,要開戰了。”一名將領,站在地圖前,迴頭對年輕人答道。】
【戰爭開始後,德國立即開始執行施裏芬計劃。】
【根據施裏芬計劃的構想,一旦德國麵臨俄國與法國的夾擊,陷入兩線作戰時。】
【由於俄國廣闊的領土,與低效的鐵路運輸係統,所以俄軍需要6-8周到時間才能完成集結。】
【在這段時間裏,德國需要在西線集中兵力迅速打敗法國,然後再迴師東線進攻俄國。】
【也就是說,德軍要在俄國完成戰爭動員之前,在六周內徹底擊敗法國。】
【彈幕:二戰的時候德國還真是這麽打的】
【彈幕:一二戰德國拿錯劇本了吧?】
原本古代的將領們還在想著,這德國的施裏芬計劃不切實際。
先不說為什麽要讓自己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局之中,也不說來迴運輸士兵,士兵的士氣和組織度能不能保持。
就但說法國和德國的軍事實力也沒差多少吧?這麽短的時間打敗法國,怎麽可能?
然後他們就看到了天幕上的彈幕。
“那,那個德國還真的做到了!”
“雖然是在二戰的時候。”
“可這是怎麽做到的?那就算是一百萬頭豬,也不至於這麽快被消滅掉啊。”
將領們的臉上,都寫滿了不可思議。
那個二戰的時候,法國怎麽那麽拉胯啊!
【按照施裏芬計劃,德國需要取道比利時進攻法國,於是在8月4日,德軍入侵中立國家比利時。】
【比利時是英國本土的屏障,所以德國進攻比利時的同一天,英國對德國宣戰。】
【8月6日,奧匈帝國按照盟約也對俄國宣戰。】
【至此,兩大集團除了意大利沒有參戰外,其他各國都互相之間完成了宣戰。】
【彈幕:意大利穩定發揮】
【各個列強的殖民地也成為參戰國,如英屬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亞,法屬阿爾及利亞、剛果、越南等。】
“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亞,這英國竟然有這麽多的領土。”
“是啊,我之前看天幕上的地圖,這些地方都老大了。”
“怪不得叫做日不落帝國啊。”
【在整個一戰中,這些殖民地也為前線,提供了大量兵員及後勤補給。】
【從7月28日到8月6日,不到一周的時間裏,歐洲列強紛紛卷入戰爭。】
【各個國家都開始招募士兵擴充軍隊,許多青年們積極響應號召,應征入伍。】
【他們都希望在戰場上,為自己的祖國贏得榮譽。】
【彈幕:《榮譽》】
【青年們懷揣著樸素的愛國情懷,踴躍參軍,人們對戰爭形式的發展持樂觀態度。】
【從將領到士兵再到平民,都認為戰爭很快就會分出勝負。】
【但他們不會想到,這場戰爭將會持續四年之久。】
【一九一四年,廣大群眾享受了幾乎半個世紀的和平,他們對於戰爭又能知道些什麽呢?
在他們看來,戰爭是奇遇——恰恰是因為離得遙遠,戰爭被賦予一種英雄色彩和浪漫色彩。
他們始終從教科書和美術館了解戰爭:穿著鋥亮戎裝的騎兵眼花繚亂地交戰;致命的一槍總是擊穿心髒中央;壯烈的犧牲之後,全軍在嘹亮聲中勝利前進。
無論是在城市還是農村,誰還記得起真正的戰爭是什麽樣。……在普通人的想象中,戰爭被描繪成一次浪漫的短途旅行,一場熱烈豪邁的冒險。
甚至有一些年輕人擔心自己可能會失去生命中一件美妙、興奮的事。他們急急忙忙地跑去報名參軍,在開往葬身之地的列車上歡唿、唱歌。
整個帝國的脈管裏都激蕩著鮮紅的血液,頭腦發熱,希望急切。】
【“一九一四年八月,新兵們笑著向母親們高聲喊道:聖誕節我們就迴到家了。”】
古人們沉默不語。
他們已經能夠想象到,那些懷揣著熱血的年輕士兵們,在戰場上被機槍像割麥子一樣,一排排地殺死時的絕望了。
許多孩子隨軍出征十數年沒有歸來的母親,失聲痛哭。
她們想到了自己的孩子。
曾經說是幾年後就迴來,可這一走,就是十幾年。
渺無音訊,是死是活都不知道。
【科技進步創造的新式武器,也使得戰爭的殘酷性,遠超以往的任何一場戰爭。】
【一戰前,各國在人口數量上:】
【俄國有1.7億人,美國有9700萬人,德國6700萬人,奧匈5200萬人,英國4600萬人,法國4000萬人,意大利3700萬人。】
【在gdp總量上:】
【美國370億美元,德國120億,英國110億,俄國70億,法國60億,意大利40億,奧匈30億。】
【各國工業總產值在世界中的份額比例:】
【美國為32%,德國為14.8%,英國為13.6%,俄國為8.2%,法國為6.1%,奧匈為4.4%,意大利為2.4%。】
【各國海軍戰艦噸位:】
【英國271萬噸,德國131萬噸,美國99萬噸,法國90萬噸,俄國68萬噸,意大利50萬噸,奧匈37萬噸。】
【開戰前各國常備軍隊數量:】
【俄國134萬,法國91萬,德國89萬,英國53萬,奧匈44萬,意大利35萬,美國16萬。】
【而在戰爭爆發後,各國又迅速動員了數百萬軍隊投入戰場。】
“那個英國不是有那麽多的領土嘛,怎麽除了那個海軍的噸位,其他的都比不過別的國家?”
“是啊,不過按照英國的不當人程度,該不會是英國不把那些地方的人當人,隻是拚命從那些地方吸血導致的吧?”
“你還真別說,還真有這個可能。”
“你這麽一說,我還真就想明白了一件事,要是英國治理得好,為什麽那些地方還都獨立了。”
“是啊,還真是。”
【“那是塞爾維亞的事,不是嗎?”】
【“帝國如此強大,我們不懼怕任何人。”】
【“那時完全沒有絕望的氣氛。”】
【幾名一戰老兵,用一種平靜的聲音,說出了這幾句話。】
【“要開戰了嗎?”一個年輕人問。】
【“是的,要開戰了。”一名將領,站在地圖前,迴頭對年輕人答道。】
【戰爭開始後,德國立即開始執行施裏芬計劃。】
【根據施裏芬計劃的構想,一旦德國麵臨俄國與法國的夾擊,陷入兩線作戰時。】
【由於俄國廣闊的領土,與低效的鐵路運輸係統,所以俄軍需要6-8周到時間才能完成集結。】
【在這段時間裏,德國需要在西線集中兵力迅速打敗法國,然後再迴師東線進攻俄國。】
【也就是說,德軍要在俄國完成戰爭動員之前,在六周內徹底擊敗法國。】
【彈幕:二戰的時候德國還真是這麽打的】
【彈幕:一二戰德國拿錯劇本了吧?】
原本古代的將領們還在想著,這德國的施裏芬計劃不切實際。
先不說為什麽要讓自己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局之中,也不說來迴運輸士兵,士兵的士氣和組織度能不能保持。
就但說法國和德國的軍事實力也沒差多少吧?這麽短的時間打敗法國,怎麽可能?
然後他們就看到了天幕上的彈幕。
“那,那個德國還真的做到了!”
“雖然是在二戰的時候。”
“可這是怎麽做到的?那就算是一百萬頭豬,也不至於這麽快被消滅掉啊。”
將領們的臉上,都寫滿了不可思議。
那個二戰的時候,法國怎麽那麽拉胯啊!
【按照施裏芬計劃,德國需要取道比利時進攻法國,於是在8月4日,德軍入侵中立國家比利時。】
【比利時是英國本土的屏障,所以德國進攻比利時的同一天,英國對德國宣戰。】
【8月6日,奧匈帝國按照盟約也對俄國宣戰。】
【至此,兩大集團除了意大利沒有參戰外,其他各國都互相之間完成了宣戰。】
【彈幕:意大利穩定發揮】
【各個列強的殖民地也成為參戰國,如英屬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亞,法屬阿爾及利亞、剛果、越南等。】
“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亞,這英國竟然有這麽多的領土。”
“是啊,我之前看天幕上的地圖,這些地方都老大了。”
“怪不得叫做日不落帝國啊。”
【在整個一戰中,這些殖民地也為前線,提供了大量兵員及後勤補給。】
【從7月28日到8月6日,不到一周的時間裏,歐洲列強紛紛卷入戰爭。】
【各個國家都開始招募士兵擴充軍隊,許多青年們積極響應號召,應征入伍。】
【他們都希望在戰場上,為自己的祖國贏得榮譽。】
【彈幕:《榮譽》】
【青年們懷揣著樸素的愛國情懷,踴躍參軍,人們對戰爭形式的發展持樂觀態度。】
【從將領到士兵再到平民,都認為戰爭很快就會分出勝負。】
【但他們不會想到,這場戰爭將會持續四年之久。】
【一九一四年,廣大群眾享受了幾乎半個世紀的和平,他們對於戰爭又能知道些什麽呢?
在他們看來,戰爭是奇遇——恰恰是因為離得遙遠,戰爭被賦予一種英雄色彩和浪漫色彩。
他們始終從教科書和美術館了解戰爭:穿著鋥亮戎裝的騎兵眼花繚亂地交戰;致命的一槍總是擊穿心髒中央;壯烈的犧牲之後,全軍在嘹亮聲中勝利前進。
無論是在城市還是農村,誰還記得起真正的戰爭是什麽樣。……在普通人的想象中,戰爭被描繪成一次浪漫的短途旅行,一場熱烈豪邁的冒險。
甚至有一些年輕人擔心自己可能會失去生命中一件美妙、興奮的事。他們急急忙忙地跑去報名參軍,在開往葬身之地的列車上歡唿、唱歌。
整個帝國的脈管裏都激蕩著鮮紅的血液,頭腦發熱,希望急切。】
【“一九一四年八月,新兵們笑著向母親們高聲喊道:聖誕節我們就迴到家了。”】
古人們沉默不語。
他們已經能夠想象到,那些懷揣著熱血的年輕士兵們,在戰場上被機槍像割麥子一樣,一排排地殺死時的絕望了。
許多孩子隨軍出征十數年沒有歸來的母親,失聲痛哭。
她們想到了自己的孩子。
曾經說是幾年後就迴來,可這一走,就是十幾年。
渺無音訊,是死是活都不知道。
【科技進步創造的新式武器,也使得戰爭的殘酷性,遠超以往的任何一場戰爭。】
【一戰前,各國在人口數量上:】
【俄國有1.7億人,美國有9700萬人,德國6700萬人,奧匈5200萬人,英國4600萬人,法國4000萬人,意大利3700萬人。】
【在gdp總量上:】
【美國370億美元,德國120億,英國110億,俄國70億,法國60億,意大利40億,奧匈30億。】
【各國工業總產值在世界中的份額比例:】
【美國為32%,德國為14.8%,英國為13.6%,俄國為8.2%,法國為6.1%,奧匈為4.4%,意大利為2.4%。】
【各國海軍戰艦噸位:】
【英國271萬噸,德國131萬噸,美國99萬噸,法國90萬噸,俄國68萬噸,意大利50萬噸,奧匈37萬噸。】
【開戰前各國常備軍隊數量:】
【俄國134萬,法國91萬,德國89萬,英國53萬,奧匈44萬,意大利35萬,美國16萬。】
【而在戰爭爆發後,各國又迅速動員了數百萬軍隊投入戰場。】
“那個英國不是有那麽多的領土嘛,怎麽除了那個海軍的噸位,其他的都比不過別的國家?”
“是啊,不過按照英國的不當人程度,該不會是英國不把那些地方的人當人,隻是拚命從那些地方吸血導致的吧?”
“你還真別說,還真有這個可能。”
“你這麽一說,我還真就想明白了一件事,要是英國治理得好,為什麽那些地方還都獨立了。”
“是啊,還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