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家裏見
末世天災,我靠吞金超市躺贏 作者:小錢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江斐告訴蘇流遠:“隻帶華夏人上車。”
物資那麽珍貴,憑什麽要幫別的國家救他們的幸存者?
尤其裏麵還有小偷國家泡菜國和y國。
沒趁機殺死他們已經不錯了。
蘇流遠犯了難:“y國人金發碧眼的好認,但泡菜國和t國都是亞洲人,多少有些相似之處。”
“萬一這兩個國家的幸存者有會中文的,假裝是華夏人怎麽辦?”
江斐想了想,對蘇流遠低語了幾句。
聽完後,蘇流遠默默豎起了大拇指。
還是隊長心眼子多!
怪不得她和陸昱能是一家!
蘇流遠將江斐的計劃跟徐千堯他們說了。
幾人迴房車上取武器過來。
江斐,陸昱,蘇流遠,徐千堯,嚴天傑,各負責一輛卡車。
朱曉武和劉叔負責維持秩序。
從車上拿下一個手持喇叭,江斐對人群道:
“現在分成五支隊伍,排隊核實身份。”
“隻要答對我們同誌的問題,就可以上卡車,前往華夏基地。”
“我們隻接華夏人上車,請其他國家的幸存者自覺退出隊伍。”
“若發現隱瞞身份者,就地擊殺。”
人群中退出去十幾個人,與劉叔說的數字對不上。
江斐也不擔心,開始核實身份,問向第一個幸存者。
“我國國歌的結尾句是什麽?”
幸存者快速在心中唱了一遍:“前進!前進!前進!進!”
“上車。”
第二個幸存者自信地仰起頭,已經做好唱國歌的準備,江斐卻換了問題。
“你是哪個地區的人?”
“東北的啊。”
“豆腐腦吃鹹的還是甜的?”
“必須鹹的!”
“上車。”
輪到第三個幸存者,江斐剛開口說了一句:
“點頭yes搖頭no……”
那人條件反射地迴道:“來e去是go!”
“上車。”
江斐等人問得問題,基本是國歌的歌詞,家鄉特產,地區口味,經典小品的梗,華夏特別有意義的日子。
退出隊伍的人越來越多,都是想渾水摸魚別國的幸存者。
一聽問題,根本沒有空子可鑽,又不想挨槍子,隻能自覺離開。
正當江斐要核對下一個幸存者的身份時,一抬頭,看見一張略微熟悉的麵容。
江斐試探地叫出一個名字:
“馮晨露?”
“江小姐,好久不見。”
馮晨露笑著跟江斐打招唿。
恍惚間,迴到臨城的玉蘭苑。
那時候馮晨露是小區社區的網格員,她還沒有跟陸昱他們正式組成小隊……
而馮晨露的身後,也是個熟人。
莫氏酒店的經理,邵紫玥的好朋友,邱秋。
兩人手牽著手,關係很好的樣子。
“你們怎麽會在一起?”
邱秋看了馮晨露一眼,笑道:“緣分唄。”
“我剛流浪到嶺省快餓死的那天,是晨露把她的食物分給了我一半,救了我一命。”
“後來我才知道,她是青陽市安全所的人,也認識你。”
“我們就這樣成為了好朋友。”
緣分還真是奇妙。
江斐想著。
“那小賈呢?”
馮晨露歎了口氣:“小賈死在了灰霧那場天災。”
“那孩子傻,他把防護用品讓給了別人,自己卻永遠失去了生命。”
對於小賈,江斐有些印象。
她記得小賈比她小一兩歲。
初見是極寒冰封城市的時候,小賈凍得鼻子紅紅的,戴著雷鋒帽,來通知她去領取官方的物資。
一直盡心盡力地做著本職工作。
可惜了。
“你們上車吧。”
“邵紫玥和莫言安都在華夏基地,等到了地方,你們可以去農業園,管理局找他們。”
“謝謝你江小姐。”邱秋扶著馮晨露上了卡車的後車廂。
江斐這才發現,馮晨露的右腿綁著木板。
顯然是骨折受傷了。
“晨露,我車上有夾板,一會你去找我,我給你換一下……”
突然一道喊聲響起。
“我就是華夏人!你為什麽不讓我上車!”
“大家快來看啊!他們為了節省物資,竟然汙蔑我是泡菜國的人!太過分了!”
隔壁徐千堯的那輛卡車,出現了爭吵。
一個頭套塑料桶的男人,指著徐千堯的鼻子罵罵咧咧。
江斐拿槍走了過去。
“怎麽迴事?”
徐千堯很無奈:“我問他泡菜的起源是哪個國家,他說是泡菜國的,這明顯不是咱們國家的人啊。”
“誰不知道泡菜的起源是華夏?”
“那時候泡菜不叫泡菜,是叫菹,醃菜的意思。”
男人不服氣:“可是我國歌都完整地唱出來了!”
“我中文說得還這麽好,你憑什麽懷疑我?!”
江斐抬手比了一個類似於拿捏的手勢。
上一秒還冷靜辯駁的男人,瞬間破防:“西八你說誰小呢?!”
砰——!
“啊!”
一槍命中男人的手臂。
江斐緊接著又開了一槍,打中男人的耳朵,肩膀,大腿,腳踝……
直至男人痛苦死亡,江斐冷眼掃視著人群:
“誰再假裝華夏人,下場和他一樣。”
“死也別想死得痛快。”
這迴隊伍裏退出近一半的人。
人數大幅度減少,江斐他們不到一小時就核實完全部幸存者的身份。
一共有372名華夏幸存者,分在5輛車廂中。
大家不願意再留在嶺省,想連夜出發。
江斐幫馮晨露腿上的木板換成夾板後,在隊伍中選出了14個會開車的人。
都是曾經各地安全所軍方部隊的軍人。
信得過,靠得住。
取來一張地圖,三個裝有槍支子彈的背包,7把卡車鑰匙,江斐交給了14名同誌:
“車廂裏的物資足夠你們用到陽城。”
“槍支子彈你們自己分一下,兩人一輛車,換班開。”
“要是有人中途鬧事,不服從命令,直接殺死,不要耽誤行程。”
“一路平安。”
十四人齊刷刷地朝江斐敬了一個禮:
“保證完成任務!安全護送幸存者迴家!”
江斐抬手敬禮:“家裏見。”
物資那麽珍貴,憑什麽要幫別的國家救他們的幸存者?
尤其裏麵還有小偷國家泡菜國和y國。
沒趁機殺死他們已經不錯了。
蘇流遠犯了難:“y國人金發碧眼的好認,但泡菜國和t國都是亞洲人,多少有些相似之處。”
“萬一這兩個國家的幸存者有會中文的,假裝是華夏人怎麽辦?”
江斐想了想,對蘇流遠低語了幾句。
聽完後,蘇流遠默默豎起了大拇指。
還是隊長心眼子多!
怪不得她和陸昱能是一家!
蘇流遠將江斐的計劃跟徐千堯他們說了。
幾人迴房車上取武器過來。
江斐,陸昱,蘇流遠,徐千堯,嚴天傑,各負責一輛卡車。
朱曉武和劉叔負責維持秩序。
從車上拿下一個手持喇叭,江斐對人群道:
“現在分成五支隊伍,排隊核實身份。”
“隻要答對我們同誌的問題,就可以上卡車,前往華夏基地。”
“我們隻接華夏人上車,請其他國家的幸存者自覺退出隊伍。”
“若發現隱瞞身份者,就地擊殺。”
人群中退出去十幾個人,與劉叔說的數字對不上。
江斐也不擔心,開始核實身份,問向第一個幸存者。
“我國國歌的結尾句是什麽?”
幸存者快速在心中唱了一遍:“前進!前進!前進!進!”
“上車。”
第二個幸存者自信地仰起頭,已經做好唱國歌的準備,江斐卻換了問題。
“你是哪個地區的人?”
“東北的啊。”
“豆腐腦吃鹹的還是甜的?”
“必須鹹的!”
“上車。”
輪到第三個幸存者,江斐剛開口說了一句:
“點頭yes搖頭no……”
那人條件反射地迴道:“來e去是go!”
“上車。”
江斐等人問得問題,基本是國歌的歌詞,家鄉特產,地區口味,經典小品的梗,華夏特別有意義的日子。
退出隊伍的人越來越多,都是想渾水摸魚別國的幸存者。
一聽問題,根本沒有空子可鑽,又不想挨槍子,隻能自覺離開。
正當江斐要核對下一個幸存者的身份時,一抬頭,看見一張略微熟悉的麵容。
江斐試探地叫出一個名字:
“馮晨露?”
“江小姐,好久不見。”
馮晨露笑著跟江斐打招唿。
恍惚間,迴到臨城的玉蘭苑。
那時候馮晨露是小區社區的網格員,她還沒有跟陸昱他們正式組成小隊……
而馮晨露的身後,也是個熟人。
莫氏酒店的經理,邵紫玥的好朋友,邱秋。
兩人手牽著手,關係很好的樣子。
“你們怎麽會在一起?”
邱秋看了馮晨露一眼,笑道:“緣分唄。”
“我剛流浪到嶺省快餓死的那天,是晨露把她的食物分給了我一半,救了我一命。”
“後來我才知道,她是青陽市安全所的人,也認識你。”
“我們就這樣成為了好朋友。”
緣分還真是奇妙。
江斐想著。
“那小賈呢?”
馮晨露歎了口氣:“小賈死在了灰霧那場天災。”
“那孩子傻,他把防護用品讓給了別人,自己卻永遠失去了生命。”
對於小賈,江斐有些印象。
她記得小賈比她小一兩歲。
初見是極寒冰封城市的時候,小賈凍得鼻子紅紅的,戴著雷鋒帽,來通知她去領取官方的物資。
一直盡心盡力地做著本職工作。
可惜了。
“你們上車吧。”
“邵紫玥和莫言安都在華夏基地,等到了地方,你們可以去農業園,管理局找他們。”
“謝謝你江小姐。”邱秋扶著馮晨露上了卡車的後車廂。
江斐這才發現,馮晨露的右腿綁著木板。
顯然是骨折受傷了。
“晨露,我車上有夾板,一會你去找我,我給你換一下……”
突然一道喊聲響起。
“我就是華夏人!你為什麽不讓我上車!”
“大家快來看啊!他們為了節省物資,竟然汙蔑我是泡菜國的人!太過分了!”
隔壁徐千堯的那輛卡車,出現了爭吵。
一個頭套塑料桶的男人,指著徐千堯的鼻子罵罵咧咧。
江斐拿槍走了過去。
“怎麽迴事?”
徐千堯很無奈:“我問他泡菜的起源是哪個國家,他說是泡菜國的,這明顯不是咱們國家的人啊。”
“誰不知道泡菜的起源是華夏?”
“那時候泡菜不叫泡菜,是叫菹,醃菜的意思。”
男人不服氣:“可是我國歌都完整地唱出來了!”
“我中文說得還這麽好,你憑什麽懷疑我?!”
江斐抬手比了一個類似於拿捏的手勢。
上一秒還冷靜辯駁的男人,瞬間破防:“西八你說誰小呢?!”
砰——!
“啊!”
一槍命中男人的手臂。
江斐緊接著又開了一槍,打中男人的耳朵,肩膀,大腿,腳踝……
直至男人痛苦死亡,江斐冷眼掃視著人群:
“誰再假裝華夏人,下場和他一樣。”
“死也別想死得痛快。”
這迴隊伍裏退出近一半的人。
人數大幅度減少,江斐他們不到一小時就核實完全部幸存者的身份。
一共有372名華夏幸存者,分在5輛車廂中。
大家不願意再留在嶺省,想連夜出發。
江斐幫馮晨露腿上的木板換成夾板後,在隊伍中選出了14個會開車的人。
都是曾經各地安全所軍方部隊的軍人。
信得過,靠得住。
取來一張地圖,三個裝有槍支子彈的背包,7把卡車鑰匙,江斐交給了14名同誌:
“車廂裏的物資足夠你們用到陽城。”
“槍支子彈你們自己分一下,兩人一輛車,換班開。”
“要是有人中途鬧事,不服從命令,直接殺死,不要耽誤行程。”
“一路平安。”
十四人齊刷刷地朝江斐敬了一個禮:
“保證完成任務!安全護送幸存者迴家!”
江斐抬手敬禮:“家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