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清軍分兵,多爾袞帶領精銳部隊快速返迴京師的時候,興華軍這邊,高衡也有了下一步動作。桂林會戰結束之後,興華軍取得大勝不假,但是並沒有讓清軍傷筋動骨,或者說沒有損耗到清軍的元氣,清軍的主力是滿蒙和北洋新軍,桂林一戰看似戰果斐然,但主要殲滅的還是漢軍和饑兵,這些人馬的損失對於多爾袞來說並沒有那麽重要。


    但興華軍也遭受了不小的損失,高衡暫時還沒得到達延鄂齊爾幾乎全軍覆沒的消息,如果把固始汗的人也算上,那麽興華軍十八萬總兵力至少損失了三五萬,這個損失對於興華軍來說不小了。雖然有近半的損失是仆從軍,但是要明白,興華軍是職業化軍隊,每一個士兵都是精兵,不是隨便發一把火銃就能拉上去打仗的。


    損失這麽多人馬,還有重傷的士兵當中會出現許多傷殘退伍的士兵,短期內對興華軍的戰鬥力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就算是現在立刻征兵補充,興華軍在至少三個月的時間內也無法進行大規模軍事行動。


    但是幾個月的時間高衡也不是全部浪費掉,而是有一件重要的事情他要親自去辦,他要去見一見鄭成功。


    “大帥,你都不休息一下,直接去台島嗎?”當高衡把這件事情說出來的時候,參戰的將領們都提出了疑問,張超領頭說道。


    高衡點點頭道:“這裏就交給你們打掃戰場,不要冒進,守成即可,目前的態勢,廣西已經被我們實控,湖廣南部和廣東成為我們和建虜的緩衝帶,這裏沒有多少兵力駐紮,我們不進攻,建虜也不會主動招惹我們,一切等我去了台島之後再做安排。另外發信給統帥部,這次出訪台島,軍師、景昭等人要隨本帥同去。”


    “大帥,此次桂林會戰打得好啊。”數日後,高衡星夜兼程趕往下龍灣碼頭,而統帥部內得到高衡傳訊的成子龍等人也立刻前來下龍灣,眾人在下龍灣碼頭匯合。成子龍一見到高衡,便上前拱手道。


    高衡道:“這一仗,全靠三軍將士用命,但是我們的損失也不小。”


    成子龍捋須道:“補充倒是不難,前麵損失的軍隊調迴來,後麵的建設兵團中抽調出兵力進行補充,隻要前麵打得好,後麵就安穩。這段時間大帥不在統帥部,安南的局勢也發生了變化,黎皇在我們的支持下已經形成了壓製的態勢,阮氏無力北伐,但他們跟占城以及周邊小國聯盟,共同抵禦黎皇,導致黎皇南征也不順利,雙方僵持住了。”


    高衡道:“很好,就讓他們僵持吧,這次攻入桂林,本帥特地從黎皇這裏抽調兵力,也是這個意思,讓黎皇的軍隊不能形成合力,間接削弱他的兵力,讓他跟阮氏保持這種平衡,穩定我們的大後方。說實在話,兩家紛爭,無論誰占了上風,都對我們不利,如果將來有可能,安南的全部領土還是應該全部並入華夏。”


    成子龍點點頭道:“說得對。不過這一次,大帥主動出訪台島,這是何意?”


    “軍師,還記得我跟你曾經探討過的三權綱領嗎?”高衡道。


    “當然記得。”成子龍道。


    “攻略華夏,完全靠我們一家單打獨鬥也不行,鄭成功對閩浙、南直隸都很熟悉,又跟我們有舊交,如果能爭取他到我們這一邊來,將會有很大助力。”高衡道。


    “可是這和三權綱領有什麽聯係。”成子龍問道。


    “當然有,我曾經和你說過,未來,興華軍驅逐建虜、恢複中華之後的施政綱領就是三權綱領,民安之權,民富之權和民智之權三權鼎立,缺一不可。這不是僅僅對我們興華軍一家而言,而是麵向整個華夏,鄭成功雖然現在勢單力孤,兵力微薄,但是不管怎麽說,他是明廷最後的國姓爺,我們總要給百姓們一個過渡的時間,如果鄭成功能跟我們站在一起,幫助三權綱領的普及和實施,我想,事半功倍。”高衡道。


    景昭在一邊一直沒說話,現在聽高衡這麽說,便低聲問道:“可是大帥,你說的這些都是解決建虜之後的事情,現在強敵仍在,我們談這些是不是為時過早了。”


    成子龍道:“不,景昭,其實從目前的形勢來看,此消彼長,我看建虜恐怕挺不了多長時間了。”


    景昭一愣,“此話何意?”


    成子龍解釋道:“建虜的核心兵馬就是滿蒙八旗,漢軍八旗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仆從軍的一種,可以理解為高級仆從軍,也就意味著,隻要我們把滿蒙八旗打掉,對方自然就土崩瓦解了。這次桂林戰役,滿蒙八旗受到的損失不小,雖然還沒到瓦解的地步,但是如果能再來一次桂林戰役,他們恐怕就要完了。”


    高衡道:“軍師說得不錯,隻要我們抓住機會,在長江附近再打一次桂林戰役規模的會戰,特別是找個機會重創他們新建立的北洋新軍,估計多爾袞的政權自己就崩潰了。而且這一次,他們的饑兵被消耗了很多,不管怎麽說,饑兵還算是兵,是從流賊那裏直接轉變過來的,如果多爾袞就地強迫平民參戰,恐怕立刻就會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這一點恐怕他自己也清楚。”


    成子龍道:“兔子急了還咬人呢,南直隸和江南一帶人心本來就不穩,全靠洪承疇想辦法支撐,如果多爾袞倒行逆施,必然會引起極大不滿,這裏可是大明朝曾經的基本盤啊,多爾袞必須要小心行事才對。”


    高衡道:“而且對我們來說還有一個有利因素,被俘的嶽樂這次交代了大量信息,當然這也是陸濤的功勞。”


    想到這裏,高衡差點忍不住笑出聲,一開始嶽樂被俘的時候還是非常硬骨頭的,畢竟是清廷的鎮國公,又是宗室,雖然被俘,也要拿出大清朝勇士的氣節來。但是誰能想到,碰到了陸濤這個活閻王,陸濤本來就是在錦衣衛幹過的,當然是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這幾番下來,嶽樂就受不了了,隻能竹筒倒豆子一般交代情況,所以高衡他們現在已經掌握了清廷上層的很多事情。


    高衡道:“多爾袞在外麵搞黃袍加身這一套,即便他能先行迴到京師把這件事辦了,也會埋下反對的火種。清廷內部反對他的人可不是一個兩個,他要是把小皇帝怎麽樣,會有人找他麻煩的。也許平時不顯山不露水,可他一旦遭到重創,根基不穩的時候,一定會出事。”


    景昭點點頭表示明白了,看來不能操之過急。成子龍道:“所以我們這一次拜訪鄭成功給尤為重要,如果將戰場擺在南直隸,鄭成功將是很大助力。”


    成子龍這話說得一點不假,且不說鄭成功對這裏比較熟悉,就說他剛剛經曆的南京戰役,就能給興華軍提供大量寶貴經驗。哪怕是興華軍和清兵未來的戰場不擺在南京城下,隻要是在南直隸或者江南開戰,鄭成功都能給予一些幫助。


    “大帥,船來了。”正說著話,運送他們的大船已經停靠在了下龍灣港口。高衡指了指海船道:“走吧,事不宜遲,早點見到鄭成功才好。”


    安平城港口,經過二十幾天的航行,高衡總算是來到了台島附近,他們乘坐的海船是下龍灣船廠最新建造的大船,速度比以往快得多,而且因為夠大,中途不需要停留港口補給,可以直奔安平城,所以僅用了一個月不到的時間,高衡一行人就趕到了台島。


    在高衡等人乘坐的大海船到達之前,高衡已經派出快船預先通知了鄭成功。說實在話,這個時候高衡能來拜訪自己,鄭成功也感到喜出望外。雖然這樣的形容不太好,但是鄭成功也不得不承認,南京一戰失敗之後,整個沿海的抗清勢力元氣大傷,說是被人家連鍋端了也不為過。


    最重要的是,作為閩浙沿海抗清主力的張煌言和鄭成功,一個全軍覆沒,一個大殘,這樣一來,想要反攻閩浙,無異於癡人說夢了。而且鄭成功這裏還有個極大的短板就是人口,南京之戰失敗之後,廈門因為連接大陸,也沒保住,鄭家軍的前沿基地隻能退到金門,說白了,金門也是一座孤懸海外的島嶼,而且距離廈門近,距離台島遠,鄭家軍要維持在金門的兵力,還要不斷往返運送補給,成本很高。


    而鄭成功本身控製的人口就不多,失去廈門之後,內陸的人口很難跨洋過海去金門,這就等於清軍變向切斷了鄭成功擴充人口的道路,沒有人口,何來軍隊。鄭成功治下人口區區二十多萬,前次攻打南京,幾乎把能當兵的青壯全部征調了。如果再這麽大規模征兵,那無異於竭澤而漁,將會把台島的人口結構全部摧毀。


    所以退迴來之後,鄭成功隻能緩慢補充,馮錫範帶著騷擾沿海的軍隊迴到台島之後,鄭成功手頭能控製的總兵力大約是一萬五千人,這是水師和陸軍加起來的兵力,而且是敗兵,士氣極為低落。鄭成功倒是想補充,但是經過馮澄世的調查之後,台島已經不能再大規模征兵,所以到現在為止,他們隻征集了五千新訓部隊,就這五千人裏麵也是老弱病殘參差不齊,高質量兵源都被葬送在南京了,剩下的人也就這個素質了。


    所以直到高衡來信之前,鄭成功的心態就隻有兩個字,那就是絕望,如果能補充人馬,他還有東山再起的可能,可是現在沒法補充兵力了,但是建虜卻能依靠華夏大地源源不斷進行補充。台島的人力有限,無法發展全鏈條的農業和工業,這就意味著未來也許鄭成功連一顆炮彈都造不出來。


    很多後世人不理解人口為什麽對一個國家如此重要,覺得人口少了就不用卷了,最好是減少到一個億,這樣就舒服了。理論上說是不錯,人少地多,大家都有飯吃,都舒服了,競爭壓力小了。但那是落後農業國思維,別說在後世,哪怕在明清時期,華夏已經出現了手工業,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這就已經促使人們要跳出農業國的思維來看待問題了。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以軍工方麵為範例,除了經濟問題,國家的人口也會很大程度上影響一個國家的軍工產業。根據後世科學估計,一個國家想要在經濟正常發展的情況下維持較為全麵的軍工產業,至少需要五千萬人口。因為隻要有一個人進入軍工生產,就意味著有一個人脫離了農業、藥品、輕工業產品等領域的生產。


    在人口數量較低的情況下,如果有大量人口進入了軍工生產,進行經濟生產的人口會不夠,這是導致國家出現一係列的經濟問題。比如當年解體的北方某國就是一顆非常典型的例子,在蘇聯大量人口投入軍工生產後,國家的輕工業生產出現了工人不足的問題,最終導致該國輕重工業嚴重失衡。


    還有高麗也是如此,所以才搞出了所謂的先軍體係,就是因為人口不足,隻能先保證一個方麵。


    鄭成功現在遇到的就是這種情況,南京城下一戰,鄭成功已經領教了職業化軍隊的威力,不管是興華軍,還是現在的清軍,都保留了大量的常備軍,這是非常恐怖的,也就意味著鄭成功也必須有足夠數量的脫產軍隊,也就是非衛所兵才能保持戰鬥力,可是他從哪裏去搞這些軍隊,不脫產,軍隊就是拿起兵器的農民,沒什麽戰鬥力。脫產,農業工業生產和經濟活動就會因為青壯不足而停滯,左右都是死。


    鄭成功甚至想過,既然大業不成,就隻能跟自己老子一樣,想辦法轉進去倭國混日子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烈火南明二十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青弋漁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青弋漁夫並收藏烈火南明二十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