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b>  雄又上言:“孔子曰‘四十不惑’,《禮》稱強仕。請自今,孝廉年不滿四十,不得察舉,皆先詣公府,諸生試家法,文吏課箋奏,副之端門,練其虛實,以觀異能,以美風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若有茂材異行,自可不拘年齒。”帝從之。</b>


    <b>  左雄又上書說:“孔子曰:‘四十歲而不惑。’《禮記?曲禮》曰:‘四十歲智力強盛,才出來做官。’請從現在開始,孝廉科的人選,年齡未滿四十歲的,地方官府不得舉薦。凡是被舉薦的孝廉,都應先到司徒府報到。如果是儒生,則要考試他所師承的那門學問;如果是在職的文吏,則要考試起草上奏朝廷的表章。並將他們的副本,送到皇宮的端門,由尚書檢查虛實,以觀察他們的傑出才能,以建立良好的風氣。凡是不遵守上述規定的,依法定罪。如果有特殊的才幹和能力,當然也可以不限年齡。”順帝聽從。</b>


    <b>  胡廣、郭虔、史敞上書駁之曰:“凡選舉因才,無拘定製。六奇之策,不出經學;鄭、阿之政,非必章奏;甘、奇顯用,年乖強仕;終、賈揚聲,亦在弱冠。前世以來,貢舉之製,莫或迴革。今以一臣之言,鏟戾舊章,便利未明,眾心不厭。矯枉變常,政之所重,而不訪台司,不謀卿士;若事下之後,議者剝異,異之則朝失其便,同之則王言已行。臣愚以為可宣下百官,參其同異,然後覽擇勝否,詳采厥衷。”帝不從。</b>


    <b>  胡廣、郭虔、史敞上書反駁說:“凡選舉,都是根據才能,不要拘泥於某種固定的製度。陳平六出奇計以佐高帝,不是出自儒家的經學。子產在鄭國和晏子在東阿的政績,也不一定是因為他們善於起草上奏的表章。甘羅和子奇受到重用時,年齡離四十歲還差得很遠。終軍和賈誼名揚天下,都在二十歲左右。從前世以來,實行薦舉製度,從來沒有改變過。現在,陛下以一位臣子的建議,違背先朝的傳統典章,便利並不明顯,而人心不滿。糾正錯誤和變更常規,是重要的政事,而既未徵求三公府等有關官署的意見,也未和官員們商議;如果詔書頒下,有人會有反駁的意見。要是不準有異議,則朝廷難以實行;要是準許有異議,則聖旨已經下達。我以為,應把這件事交付百官,充分聽取贊成和反對的意見,然後查找優劣,仔細地作出公允的決定。”順帝不聽從。</b>


    <b>  辛卯,初令“郡國舉孝廉,限年四十以上;諸生通章句,文吏能箋奏,乃得應選。其有茂才異行,若顏淵、子奇,不拘年齒。”</b>


    <b>  辛卯(疑誤),順帝初次命令:“郡、國薦舉孝廉,限年四十歲以上;儒生必須精通儒家經典,文吏必須善於起草上奏的表章,才得應選。如果有像顏迴和子奇那樣的特殊才能,則不受年齡的限製。”</b>


    <b>  久之,廣陵所舉孝廉徐淑,年未四十;台郎詰之,對曰:“詔書曰‘有如顏迴、子奇,不拘年齒。’是故本郡以臣充選。”郎不能屈。左雄詰之曰:“顏迴聞一知十,孝廉聞一知歲邪?”淑無以對;乃罷卻之。郡守坐免。</b>


    <b>  後來,廣陵郡所薦舉的孝廉徐淑,年齡不滿四十歲。尚書郎詰問他,他迴答說:“詔書上說:‘如果有像顏迴和子奇一樣的特殊才能,則不受年齡的限製。’所以本郡讓我來應選。”尚書郎無法反駁。尚書令左雄又詰問說:“顏迴聽到一件事,可知道十件事,孝廉聽到一件事,可知道幾件事呀?”徐淑無話可說,於是,被罷黜送迴故鄉,郡太守也受到牽連而被免官。</b>


    <b>  袁宏論曰:夫謀事作製,以經世訓物,必使可為也。古者四十而仕,非謂彈冠之會必將是年也,以為可仕之時在於強盛,故舉其大限以為民衷。且顏淵、子奇,曠代一有,而欲以斯為格,豈不偏乎!</b>


    <b>  袁宏論曰:計劃一件事情,建立一項製度,用來治世教人,一定要使它可以實施才行。古人所說的四十歲而做官,不是說一定要四十歲才可以做官;而是認為當官之時應在強盛之年,所以舉出一個大的界限,以作為一般人的適中標準。況且,顏迴、子奇,乃是一代奇才,而要用他們作標準,豈不太偏了嗎?</b>


    <b>  然雄公直精明,能審核真偽,決誌行之。頃之,胡廣出為濟陰太守,與諸郡守十餘人皆坐謬舉免黜;唯汝南陳蕃、潁川李膺、下邳陳球等三十餘人得拜郎中。自是牧、守畏栗,莫敢輕舉。迄於永嘉,察選清平,多得其人。</b>


    <b>  然而左雄公正精明,能洞察真偽,堅決地推行自己的主張。不久,胡廣出任濟陰郡太守,他與其他郡的太守共十餘人,都因為受到薦舉不實的指控,或被免職,或被貶黜。在被薦舉的孝廉中,僅有汝南郡人陳蕃、潁川人李膺、下邳人陳球等三十餘人,被任命為郎中。從此以後,州牧和郡太守深懷恐懼,不敢輕率舉薦。直到永嘉年間,舉薦和選拔,始終清廉公正,國家得到了很多人才。</b>


    <b>  [8]閏月,庚子,恭陵百丈廡災。</b>


    <b>  [8]閏月庚子(二十八日),安帝陵園恭陵寢殿百丈廡,發生火災。</b>


    <b>  [9]上聞北海郎精於陰陽之學。</b>


    <b>  [9]順帝聽說北海國人郎精通陰陽之學。</b>


    <b>  二年(癸酉、133)</b>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鑑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柏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柏楊並收藏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鑑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