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b>  哀帝下詔詢問丞相、大司空:“定陶共王太後應當居住在什麽地方才合適?”丞相孔光素來聽說傅太後為人剛強暴烈,工於心計,善於弄權,哀帝在繈褓中時,便由她撫養教導,以至成人,哀帝能繼位,她又出了大力,孔光擔心傅太後會幹預政事,不想使她與皇帝早晚接近,於是就建議說:“定陶太後應另行修築宮室居住。”大司空何武卻說:“可以住在北宮。”哀帝聽從何武的建議。北宮有紫房復道通到未央宮,傅太後果然從復道早晚去哀帝住所,請求哀帝加封她尊號,提拔寵信她的親屬,使哀帝無法以正道行事。高昌侯董宏迎合哀帝、傅太後的心意,上書說:“秦莊襄王的母親,本來是夏氏,後來莊襄王被華陽夫人認為嗣子。等到繼位後,夏氏、華陽夫人都被尊稱為太後。應該尊定陶共王後為帝太後。”哀帝把此奏章交給有關官署討論,大司馬王莽、左將軍、關內侯、主管尚書事師丹聯合上奏彈劾董宏說:“董宏明知皇太後是最為尊貴的稱號,現今天下一統,他卻援引亡秦的事例作為比喻,貽誤聖朝,這不是應該說的話,犯了大逆不道之罪。”哀帝新繼位,態度謙讓,採納了王莽、師丹的意見,把董宏免官,貶為平民。傅太後勃然大怒,要挾哀帝,非要稱尊號不可。哀帝於是轉告太皇太後,太皇太後同意下詔尊定陶恭王為恭皇。</b>


    <b>  [11]五月,丙戌,立皇後傅氏,傅太後從弟晏之子也。</b>


    <b>  [11]五月,丙戌(十九日),立傅氏為皇後,她是傅太後堂弟傅晏的女兒。</b>


    <b>  [12]詔曰:“《春秋》,母以子貴。宜尊定陶太後曰恭皇太後、丁姬曰恭皇後,各置左右詹事,食邑如長信宮、中宮。”追尊傅父為崇祖侯,丁父為褒德侯;封舅丁明為陽安侯,舅子滿為平周侯,皇後父晏為孔鄉侯,皇太後弟侍中、光祿大夫趙欽為新城侯。太皇太後詔大司馬莽就第,避帝外家;莽上疏乞骸骨。帝遣尚書令詔起莽,又遣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左將軍師丹、衛尉傅喜白太皇太後曰:“皇帝聞太後詔,甚悲!大司馬即不起,皇帝即不敢聽政!”太後乃復令莽視事。</b>


    <b>  [12]哀帝下詔說:“《春秋》說,母以子貴。所以應尊定陶太後為恭皇太後,尊丁姬為恭皇後。各自設置左右詹事,采邑如同長信宮皇太後和中宮皇後 。”同時追尊傅太後的父親為崇祖侯,丁姬的父親為褒德侯。封哀帝舅父丁明為陽安侯,舅父的兒子丁滿為平周侯,傅皇後的父親傅晏為孔鄉侯。又封皇太後趙飛燕的弟弟、侍中、光祿大夫趙欽為新城侯。太皇太後王政君詔令大司馬王莽離開朝廷,迴到府第,以避開哀帝的外戚。王莽上書請求退休。哀帝派尚書令持詔書命令王莽出來任職。又派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左將軍師丹、衛尉傅喜向太皇太後報告說:“皇上聽到太皇太後的詔書,十分悲痛!如果大司馬不出來任職,皇上就不敢聽政了。”太皇太後於是又命令王莽上朝處理政事。</b>


    <b>  [13]成帝之世,鄭聲尤甚,黃門名倡丙強、景武之屬富顯於世,貴戚至與人主爭女樂。帝自為定陶王時疾之,又性不好音,六月,詔曰:“孔子不雲乎:‘放鄭聲,鄭聲淫。’其罷樂府官;郊祭樂及古兵法武樂在《經》,非鄭、衛之樂者,別屬他官。”凡所罷省過半。然百姓漸漬日久,又不製雅樂有以相變,豪富吏民湛沔自若。</b>


    <b>  [13]漢成帝時代,靡靡之音特別盛行。以致黃門名倡丙強、景武之流,都以富有聞名於世。皇親國戚甚至與天子競賽女樂。哀帝在當定陶王時,就對這種風氣十分厭惡,生性又不喜好音樂,於是在六月下詔說:“孔子不是說過嗎:‘拋棄鄭國音樂,鄭國音樂太淫蕩。’茲撤銷樂府官。經書上記載的郊祀大典的音樂以及古代兵法武樂,不屬於鄭國、衛國的音樂,由其他官署管理。”裁減人員超過一半。但是百姓受靡靡之音薰染的時間很長了,又沒有製定其他高雅的音樂來替換,因此富有的官吏百姓,依然沉湎其中,一如往昔。</b>


    <b>  [14]王莽薦中壘校尉劉歆有材行,為侍中,稍遷光祿大夫,貴幸;更名秀。上復令委典領《五經》,卒父前業;秀於是總群書而奏其七略,有《輯略》、有《六藝略》、有《諸子略》、有《詩賦略》、有《兵書略》、有《術數略》、有《方技略》。凡書六略,三十八種,五百九十六家、萬三千二百六十九卷。其敘諸子,分為九流:曰儒,曰道,曰陰陽,曰法,曰名,曰墨,曰從橫,曰雜,曰農,以為:“九家皆起於王道既微,諸侯力政,時君世主好惡殊方,是以九家之術蜂出並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取治諸侯,其言雖殊,譬如水火相滅,亦相生也;仁之與義,敬之與和,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曰:‘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今異家者推所長,窮知究慮以明其指,雖有蔽短,合其要歸,亦《六經》之支與流裔;使其人遭明王聖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仲尼有言:‘禮失而求諸野。’方今去聖久遠,道術缺廢,無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猶愈於野乎!或能修《六藝》之術而觀此九家之言,捨短取長,則可以通萬方之略矣。”</b>


    <b>  [14]王莽舉薦中壘校尉劉歆,說他有才幹德行,任命為侍中,逐步升為光祿大夫,地位顯貴,受到皇帝寵信。劉歆改名為劉秀。哀帝又命令劉秀負責審核校對儒學《五經》,完成其父劉向未完成的事業。劉秀於是匯總群書,編成七略上奏,有《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術數略》、《方技略》。記錄書目的共有六略,包括三十八種、五百九十六家、一萬三千二百六十九卷。其中敘述諸子的,分為九大流派: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他認為:“九家都興起於王道已經衰微、諸侯以實力為政的時代,當時的君主們的喜好厭惡大不相同,因此九家學派同時興起,各持一端,推崇所喜好的學說,並用這些學說去遊說各國,爭取諸侯的贊同。主張雖然不同,但就象水火相滅,同時也相生一樣,它們也是相反相成的。比如仁與義,敬與和,雖然相反,但也都是相成的。《易經》說:‘天下人都迴到同一個地方,但走的路不同;天下的道理是一致的,但人們卻有許多種思慮。’而今,各個不同學派的人推崇自己學派的長處,如果深入研究,弄清它們的宗旨,雖然都有掩蔽短處的現象,但綜合各家學說的主要內容和宗旨,也不過是儒學《六經》的支派或末流。倘若這些人能遇到聖王明主,將他們的主張折中修正,那麽他們都可成為棟樑之才。孔子說:‘禮儀失傳,到鄉野去尋找。’現在距聞聖人的時代,已經很久遠了,當時的道術不是缺失,就是廢止了,無處追尋,這九家學派,不是勝過鄉野嗎!如果能鑽研儒學《六藝》,再參考這九家學說,捨棄短處,採取精華,就可以精通萬種方略了。”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鑑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柏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柏楊並收藏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鑑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