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b>  [4]又曰:“聞古天子之名,難知而易諱也;其更諱詢。”</b>


    <b>  [4]漢宣帝在詔書上還說:“聽說,古代天子的名字,民間都不常用,容易避諱,所以我改名為劉詢。”</b>


    <b>  [5]匈奴大臣皆以為“車師地肥美,近匈奴,使漢得之,多田積穀,必害人國,不可不爭”,由是數遣兵擊車師田者。鄭吉將渠犁田卒七千餘人救之,為匈奴所圍。吉上言:“車師去渠犁千餘裏,漢兵在渠犁者少,勢不能相救,願益田卒。”上與後將軍趙充國等議,欲因匈奴衰弱,出兵擊其右地,使不得復擾西域。</b>


    <b>  [5]匈奴國的大臣們都認為:“車師國土地肥沃,又靠近匈奴,如被漢朝得到,在那裏大量墾田,積聚穀物,必為我國之害,所以不能不將車師從漢朝手中奪過來。”於是多次派兵襲擊在車師屯田的漢人。鄭吉率領在渠犁屯田的漢朝兵卒七千餘人前來援救,為匈奴兵圍困。鄭吉派人向漢宣帝報告說:“車師距渠犁一千餘裏,在渠犁的漢軍兵力單薄,難以援救車師,希望能增派屯田軍隊。”漢宣帝與後將軍趙充國等商議,打算乘匈奴國力衰弱的機會,出兵襲擊其西部地區,使其不能再騷擾西域各國。</b>


    <b>  魏相上書諫曰:“臣聞之:救亂誅暴,謂之義兵,兵義者王。敵加於己,不得已而起者,謂之應兵,兵應者勝;爭恨小故,不忍憤怒者,謂之忿兵,兵忿者敗;利人土地、貨寶者,謂之貪兵,兵貪者破;恃國家之大,務民人之眾,欲見威於敵者,謂之驕兵,兵驕者滅。此五者,非但人事,乃天道也。間者匈奴嚐有善意,所得漢民,輒奉歸之,未有犯於邊境;雖爭屯田車師,不足致意中。今聞諸將軍欲興兵入其地,臣愚不知此兵何名者也!今邊郡睏乏,父子共犬羊之裘,令草萊之實,常恐不能自存,難以動兵。‘軍旅之後,必有兇年,’言民以其愁苦之氣傷陰陽之和也。出兵雖勝,猶有後憂,恐災害之變因此以生。今郡國守相多不實選,風俗尤薄,水旱不時。按今年子弟殺父兄、妻殺夫者凡二百二十二人,臣愚以為此非小變也。今左右不憂此,乃欲發兵報纖介之忿於遠夷,殆孔子所謂‘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上從相言,止遣長羅侯常惠將張掖、酒泉騎往車師,迎鄭吉及其吏士還渠犁。召故車師太子軍宿在焉耆者,立以為王;盡徙車師國民令居渠犁,遂以車師故地與匈奴。以鄭吉為衛司馬,使護鄯善以西南道。</b>


    <b>  丞相魏相上書漢宣帝勸阻說:“我聽說,為人解救危亂,誅除兇暴,可以稱之為‘義兵’,兵行仁義,稱王於天下。如果受到敵人的侵略,不得已起而應戰,則稱之為‘應兵’,也可以取得勝利。為了一點細小的仇恨,忍不住憤怒而起兵,稱之為‘忿兵’,忿兵往往失敗。貪圖別國的土地、財富而起兵,稱之為‘貪兵’,貪兵將為別人所破。自恃國家強大,人口眾多,企圖在敵方麵前顯示自己的威力,稱之為‘驕兵’,驕兵將會滅亡。這五種情況,不僅是人事,實為上天的意誌。近來,匈奴曾向我國表明善意,得到漢朝的百姓,馬上就將他們送迴,未曾侵略我國邊境。雖與我國爭著在車師屯田,我認為不足介意。現在聽說各位將軍打算興兵攻入匈奴境內,恕我愚昧,不知此兵名義何在!?如今邊境各郡都很睏乏,百姓們父子共穿一件狗皮或羊皮衣服,靠野草野果充飢,他們對自己的生存常常感到憂心,難以徵調他們去當兵打仗!《老子》說‘軍事行動之後,必然會出現災年’。就是說百姓們以他們的愁苦怨恨之氣傷害了天地間的陰陽諧調。所以一旦興兵,即使取得了勝利,也會帶來後患,恐怕災變從此產生。如今各郡太守、各封國丞相多不稱職,風俗尤為不正,水旱災害不時發生。就在今年,兒子殺父親、弟弟殺哥哥、妻子殺丈夫的共二百二十二人,我認為這種情況絕不是小事。現在陛下左右的人不為此事擔憂,卻想發兵到遙遠的蠻夷之地去報復細小的怨忿,恐怕正如孔子所說‘我擔心季孫氏的憂患,不在顓臾國,而在蕭牆之內。’”漢宣帝接受了魏相的勸告,隻派長羅侯常惠率領張掖、酒泉的騎兵前往車師,接鄭吉及其所率將士還迴渠。又召前車師太子、正在焉耆的軍宿,立為車師王;將車師國百姓全部遷徙,讓他們到渠居住,將原車師國地區讓給匈奴。漢宣帝任命鄭吉為衛司馬,負責鄯善以西的南路地區的安全。</b>


    <b>  [6]魏相好觀漢故事及便宜章奏,數條漢興已來國家便宜行事及賢臣賈誼、晁錯、董仲舒等所言,奏請施行之。相敕掾史按事郡國,及休告,從家還至府,輒白四方異聞。或有逆賊、風雨災變,郡不上,相輒奏言之。與禦史大夫丙吉同心輔政,上皆重之。</b>


    <b>  [6]魏相喜歡閱讀有關漢朝舊事的記載和前人提出改良建議的奏章,多次列舉漢朝建國以來推行的於國有益的措施以及賢臣賈誼、晁錯、董仲舒等人的建議,奏請漢宣帝批準實行。丞相府的官員因公事到郡國及休假從家迴到相府,魏相都命他們將各地發生的奇聞異事報告給他。如果有的地區出現逆賊,或自然災害,郡府不向朝廷報告,總是由魏相奏聞朝廷。魏相與禦史大夫丙吉同心協力輔佐朝政,漢宣帝對二人都很倚重。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鑑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柏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柏楊並收藏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鑑最新章節